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月24日龙泉日记

(2010-01-25 08:27:58)
标签:

宗教

大锯

开示

义工

玄奘

大寮

龙泉

日记

文化

分类: 龙泉每日

1月24日龙泉日记

 

http://218.57.142.173/blog/2010/1/0124/nEO_IMG_IMG_8395.jpg 

 

出坡原来还有这样的门道

  没有比较就不清楚,以为出坡就是干活,使劲干,积资粮。

  干了这么久,直到前几天,才懊恼不已,人怎么可以这么笨,出坡竟然出的那么惨淡和糊涂,还不知道。

  但,没有失败,哪里有长进啊。

  以前出坡,心里没有计划,没有时间观念,没有观照,大家一起出去打柴,进了山,呼啦啦钻进林子里,各找各的柴,找到大的,就地就锯就砍,找到小的,往外拖,拖多少,用多少时间,自己有多大力气,全然不知,就是傻干。干到大汗淋漓,再稀里糊涂地收坡。

  事先也会作意,但是,说老实话,都是自己哄自己,哪有什么作意啊,一拿到斧头,脑子一片茫然,完全是习性驱使着自己,力气大的就使劲砍,力气小的就慢慢砍。

  法师喊收坡了,手里还锯着,心里还粘着,腿脚就是走不开。

  但是,这么积资粮,竟然也积到一些,前几天,法师说,这次出坡和以往不一样了,要按规划出。前行,正行,结行。

  就这一次,才知道以前真是笨的可以。

  出发前,法师先看表,说,现在是三点整,我们用十五分钟去西跨院拣柴,不许耽搁,每人拿一捆,马上返回,到大寮的后面山沟里拣柴,再花十五分钟,也不许耽搁,然后把拣来的柴在大寮的后面劈好,然后按点收坡。干活的时候,不许散乱,一心干活,念头要正,时刻观照着自己的每一个动作,可以念佛。

  有了时间规划,有了直接的教授,有了事先的心理准备,基本没有大的散乱,试着做。果然,十多个人排队进了林子,找到一大捆柴,一人一根,拽的拽,扛的扛,分工明确,没有散心杂话,各自观照自己的念头,效率奇高,十分钟搞定。

  在大寮的后面的沟里拣柴,十分钟搞定。

  只用了二十分钟,事做完了,也不累,也没有出一身大汗。法师讲,原计划是三十分钟的事情,我们只用了二十分钟,剩下的时间休息几分钟,然后劈柴。继续观照自己的动作,不要散心杂话。

  这下有点感觉了。

  原来干活不是干活,干活干的是心。

  一边干,一边找感觉,还顺水推舟,找到了点别的东西,以前干活为自己找成就感,找快乐感,劈了柴很爽,这下试着去配合别人,感受别人的感受,把工具给别人,把找到的柴给别人,让别人劈着爽,自己在一边配合着爽。感受配合别人的快乐。

  同样有时间观念。有对动作的观照。竟然也能找到乐子。

  两个师兄拉大锯,那种大锯很厉害,但很不好拉,主要是需要配合,如果配合的好的话,一个大木头,呼呼地就锯断了,可是配合不好的话,拉的就非常费劲,而且,这根拉大锯的人还需要人扶木头,最少三个人。要想拉好,就必须几个人全都配合的好。否则,就没法干。

  四个人锯,只有一个师兄真正了解大锯的性能,剩下三个都是菜鸟,锯啊锯啊,心里想着观照自己的行为,一心专注干活,专注干活,专注干活。大锯就拉的顺溜了,很有成就感,拉锯的拉锯,扶木头的扶木头,很快,手脚乃至全身的节奏就一样了。

  至少有某个瞬间,仿佛是没有杂念的。一心都在有节奏拉动的锯齿和纷纷下落的木屑上。

  感觉有点对。

  要收坡了,法师指着一堆劈好、锯好、清理好的木头段,讲,这就是成就,是今天下午出坡的成就。有效率,有时间概念,有收获。

  一想,确实是这样,可是,为什么以前出坡不这样引导呢?

  有一个很有经验的师兄讲,以前也是这样引导,但那时候资粮不够,听也听不进去,听不懂,也做不到。现在这段时间大家磨合的比较好了,比较和合,资粮也具足了,所以,引导起来才有,否则还是会跟以前一样。

  仔细琢磨,确实找不到别的原因来分析和判断这个状况。看来资粮这个东西看的见,也摸的着,具足了,就能往上走,不具足就只能稀里糊涂的干。

  那到了后面,读书,闻思,听闻,都需要资粮,如果不够,确实就麻烦。法师讲,过去有人资粮不够,硬学能学到吐血。

  虽没有亲眼见过,但很相信,能想像的到。确实不是闹着玩的。

 

 

时时串习

  今天早晨大寮典座法师带领大寮义工学习师父的早斋开示。今天学习的是第二讲《生处能熟,熟处能生》。

  学习师父早斋开示,也是贤炳师前几天回家,每天上网学习师父的早斋开示,自己感觉受益很大,认为师父的开示很合我们的根机,帮助我们解决当下学修上的问题。学习时先请一位净人读一部分师父的开示,然后大家就这一段结合自己的实际承担,谈谈自己的感受。一位净人和一位义工分享了他们各自的感受。其中义工就说到,自己负责清洗餐具、消毒工作。觉得工作很简单,又有许多义工发心来协助,感觉是很熟了,有时就去别的岗位去做善行,回来却发现这儿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其实自己根本没有做到生处能熟,需要多多用心。之后贤炳师就总结说,我们做事、学习、修行,做熟就更需要用心。比如炒菜前要准备调料,每一次炒菜都当做是第一次做,火侯的掌握就要与烧火的同行多沟通,什么时候大火,什么时候撤火,一心专注与同行交流。重复的事情每天做,做得完不完善,自己的工作规划,都要用心。比如消毒,筷子怎么放,消毒柜的温度是不是还保持原定的温度,里面的水汽、餐具的数量、位置等都需要我们用心。即使是白菜,也要看炖菜的方式,来确定炖几分熟。

 

http://218.57.142.173/blog/2010/1/0124/nEO_IMG_IMG_3247.jpg

典座师操心寺里的一日三餐

 

  大家在缘念之后也感觉很受益:时时串习师父的开示,结合自己当下的承担和学习,能让我们的心时时观照自己,发现自己的现行,努力改正让自己时时增上。

 

 

 

杨教授来访龙泉寺

  翻译组的英文翻译梁丽拿居士,下午约了外经贸大学教翻译的杨教授,来谈给翻译们上课的事情,请贤启法师到场给予指导。

  杨教授很善谈,说起和佛教的渊缘,89年大学毕业时,学校让学生们写最佩服的人,杨教授当时写的是释迦牟尼佛,当时也不信佛,只是凭个人读书的感受,很有点不可思议的宿世串习感觉。

  后来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从事翻译和翻译教学工作,对佛法的体会,也还是来自自己读书的感悟,一直以来,很希望能找到一个学佛的圈子,验证一下自己的感悟。所以这次被介绍说为义工讲课,应该说刚好是自己所求的。杨教授特别笃定的认为:“一个真正学佛的团体,一定是智慧集中的地方。”还特别举例说像鸠摩罗什大师、玄奘大师,都是对佛教的翻译工作大有供献。

  一直做翻译教学工作,杨教授也很关心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翻译就是用英文表达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要传到世界,需要一批真正了解传统儒、释、道的人。现在社会上的传统文化教育,大多附于经济,真正的文化是让外国人产生信仰,而不仅仅是好玩,要让人产生信心,这就需要洞彻了解传统文化的人。”

  提到佛教,杨教授像个老人一样忧心的谈到传承问题:“现代社会也需要有高僧,配合中国政治、经济,这样的历史人物,类似慧能、玄奘大师的人出现,才能表示文化真正传下来。现在有很多小孩子背经,让他变成日常生活方式。佛教是安身立命的东西,真理的体现,真理这个词就是从佛教来的,现代社会物化过胜,物化形式不能解决问题,佛教是精神的东西。”

  义工们也和杨教授分享了自己在寺院里学修的体会,比如做事时的身心统一,把承担起来的责任感,运用到日常工作小事上等等。杨教授听了这些虽然浅,但是是佛法在自身运用的体会,很欢喜的说:“对,就是这样”“太对了”。

  虽然对佛教很有感情,但是一直没有皈依的杨教授,谈佛法有时候像谈艺术一样:“他是一群想知道真理的人在这儿,真正想懂得透彻的人,要真正的清净了,才是佛的本色;自己在教翻译过程中也有很多佛教的东西。”

  “社会责任感强。”一直坐在那,笑着听杨教授和义工讨论的法师接了一句。

  杨教授点头赞同:“跟当老师有关,佛,他是人天师表。”

  “为什么有时候会显的急切,是因为社会上有些东西很沦丧;前段时间武汉的大学生,在水里被淹死,打捞上尸体的船工,把尸体调在水中,和岸上的人讨价,一具尸体一万块钱,给钱就把尸体拖到岸;为什么需要佛教的因果、地狱,你看这个不需要讲吗?不是说不该拿钱,而是你要有职业道德,你要对死去的人尊重,到这种地步,怎么办?非常可怕,现在我们论玄论道都不够。”杨教授的话一句接一句,说到最后声音有些激动了。

  梁居士也看过这条报道,说那个场景却是让人感觉人被物欲所浸蚀的可怕。

  “翻译是用他的语言讲我们的话;中西方只是形式不同,价值观的处是相通。各个宗教只是方式不同,各宗教最高是一体的。”

  默默听杨教授讲的法师笑了,说:“佛教不那么认为,在无为法上是有层次。”

  “天主教和佛教中的天是相通的。”杨教授停了一下接口说。

  法师进一步解释:“他一切处都体现佛法,众生不一定能理解真理。”

  杨教授所以说文化是相通,也不是没有依据,原来他看过一篇一位美国教授发表的文章,里面有一句话,完全是苏轼一句诗的翻译;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相隔千载的东西方两位毫不相干的人,能用不同的语言文字,说出相同的富有哲理的话;难怪杨教授要说文化有相通之处了。

  这一场英语翻译事项谈话,竟然演变成了一场文化讨论;杨教授很喜欢这种形式,他希望开类似研修班的课,十几个人在一起,有文本,可以就禅宗公案,佛教中的开示等,深入讨论,大家都能进入状态,形成共识,这样去翻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