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龙泉日记

标签:
义工法师《史记》客堂太史公龙泉日记文化 |
分类: 龙泉每日 |
1月14日龙泉日记
http://218.57.142.173/blog/2010/1/0114/nEO_IMG_IMG_1452.jpg
今天是阴历十一月卅,本月的最后一天。 7:30,贤健法师在德尘居佛堂给居士传授八关斋戒,法师开示道:“经论中说,‘戒如摩尼珠,智者所应喜’。我们平常只是会去庄严肉身,漂亮的衣饰等,殊不知戒为庄严法身的摩尼宝珠,摩尼者,乃如意的意思。”
我们被烦恼的尘垢蒙蔽了自性,越来越不认识本来的自己,就需要“戒定慧”三学的功夫来清洗了。受戒守戒也便是熏习增加这种戒德的过程。我们所得到的暇满人身,在无限生命的生死流转中,修行学佛多多少少会吃点苦,但是却做了最有意义的事情。受戒守戒有如春耕时的麦芽播种,而最终的收获便是菩提道果的长成。
法师的眼力
上午九点多,客堂来了一位自称是学过医的人,还特别说自己看脉很准之类的话,要登记把脉,结果还真说对了,郑居士觉的不错。见贤生法师从外面回来,赶紧向法师汇报,以为法师会很高兴。没想到法师站在那听完,告诉负责登记住宿的义工,请这人先到附近的农家院住。又对几位义工说,有病去医院,不许这样乱看,看出毛病来怎么办。这人如果想来做义工,给他安排工作,住宿暂时不批,观察几天,如果他是真心来做义工,再给他挂单。
过去丛林里管挂单的知客师,对来的人只用简单问几句话;你叫什么名字?从哪来?来做什么?来者回答后,知客师对这个人的情况就掌握70%了。
http://218.57.142.173/blog/2010/1/0114/nEO_IMG_IMG_2121.jpg
客堂的故事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客堂是接待人的地方,各地、各行、各种身份背景素质心态的人,都会接触到,经常与人打交道,观察得多了,从来人的气质、言语、行为等一综合,那这人的过去未来基本就看清楚了。
有人见法师的观察力那么厉害,也想跟着法师学学识人的技巧,这个能轻松学会吗?只有把自己的习气调伏到一定程度,用慈悲心才能看得清楚,不然都是依着自己的烦恼习气出发,怎么会准确,还会强烈地认定自己的观察力强,认为别人就是那样。
修行是不断地了解自己的生命,了解别人的生命,了解社会、世界、众生,观待各方缘起,依照佛法,这样做出的判断才是正确的。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
下午两点,弘宣部的金居士在德尘居佛堂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培训课。此次培训除了弘宣部的常住义工外,还有山上各部组的特约记者,他们负责这个阶段的龙泉日记的采编,总共有33位义工,在主管贤启法师的带动下,一起参与这次的系列培训。
http://218.57.142.173/blog/2010/1/0114/nEO_IMG_IMG_1473.jpg
讲师金居士
金居士有着丰富的新闻界工作经验,这次的培训题目是《法宝·文章》。结合当下的缘起,用世上最优美的文字——佛经做例子,从新闻专业的角度,给大家讲解了写作技巧和相关知识、并且让大家现场练笔、互动交流,又有惊喜的礼物相赠,整整两个半小时的课程,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让大众得到了最大的受益。
本课培训,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介绍新闻稿的写作,内容包括标题、导语、主体和结尾四个部分,形式决定了内容的巧妙。其中导语部分就是一般的5W1H形式,通过最简练的语句,把整个事情交代清楚。
http://218.57.142.173/blog/2010/1/0114/nEO_IMG_IMG_1487.jpg
“茅屋三间净扫除,药炉经卷老僧居。自从一见《楞严》后,不读人间糟粕书。”大乘经典,法义甚深,想象空间超乎人类思维、文字优美,非一字千金能及。金居士特别选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法会因由分第一”为例子。显示在投影仪上的这段经文,是金居士故意没加标点的:“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
http://218.57.142.173/blog/2010/1/0114/nEO_IMG_IMG_1519.jpg
《金刚经》是一部流传很广,许多人都诵过的佛经,六祖慧能大师,就是因为听闻《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彻悟的。很多新闻界的人,读过佛经后,都是赞叹不已,因为佛经中的“法会因由分第一”,就是最完美的新闻稿中的导读,删一字则缺,增一字则赘。
通过这段经典经文,金居士现场出了一道练习题:试用5W1H倒金字塔写作方法,将金刚经之法会因由分第一,改写成2010年1月14日,龙泉之声编辑的一篇文章导语。
http://218.57.142.173/blog/2010/1/0114/nEO_IMG_IMG_2161.jpg
现场练笔
从交上来的稿子中抽取几篇一读,最后发现是法师写的最生动全面。法师很认真的用现代语言,按照要求也参与了写作训练,内容如下:
“龙泉之声报道:二零一零年一月十四日上午,佛陀带着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著衣持钵,从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出发进入到大舍卫城乞食。僧团在城中依次乞食,乞食之后于是十一点托钵回到孤独园用斋。之后,大众收好衣钵,洗净双足,敷座而坐,准备听世尊讲法。”既然法师写得最好,金老师当然不失时机的祈请法师要多投稿啦。
http://218.57.142.173/blog/2010/1/0114/nEO_IMG_IMG_2163.jpg
第二部分,讲述司马光《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並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
《史记》,西汉司马迁编写的一本历史著作。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称“太史公”。《史记》内容记载自传说中的黄帝以来至汉武帝时期以来的历史,共分成〈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个主题,加上最后的〈太史公自序〉又细分成一百三十个章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http://218.57.142.173/blog/2010/1/0114/nEO_IMG_IMG_1472.jpg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资治通鉴》略依《左氏春秋传》体,重视战争之描写,是一本地道的相斫书,如对战国时代孙膑与庞涓的“马陵之战”,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 “官渡之战”,三国时代曹魏与蜀、吴的“赤壁之战”,东晋谢玄与苻坚的“淝水之战”,皆详细生动,如历其境。
通过这两部记载历史的巨作,以此来策励大家所肩负的责任。当下的记录,就成为明天的历史。让大家都能有这样新闻意识后,也是达成共识,多一份理解。
http://218.57.142.173/blog/2010/1/0114/nEO_IMG_IMG_1515.jpg
第三部分是通过影像思维的虚与实,来寻找集体创作的交集点。这部分以孔子的论语、和尚博客为例子。通过形象的例子对照,来说明集体创作的不共特点。目前的博文,也是通过山上各个组别集体创作,汇总编辑。文章如何能融合得浑然一体,是对义工团队的默契一大考验,这也是文宣工作最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