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赴武夷——随师参加“缘结武夷,茶和天下”第三届武

标签:
师父候机室法师广论武夷山文化 |
分类: 随师行记 |
飞赴武夷
随师参加“缘结武夷,茶和天下”第三届武夷山禅茶文化节纪实(一)
http://218.57.142.173/blog/2010/1/0101/nEO_IMG_.jpg
2009年12月5日早上六点,师父用完斋,从丈室走下来,几位执事法师早已等候门外,利用师父走上车的这段短暂的路程请益事情,师父一一做了答复。司机已经把车停到了见行堂台阶前,同学们把师父送到车上,贤威法师和贤超师紧跟着坐到车的后座,三天的武夷山之行开始了。
师父对时间一向都是精打细算,乘车时不方便做其它事情,就打个盹,以养足精神应付后面的事情。两位法师则整理一下思路,想想将要发生的事情,要做什么准备。这次去武夷山是要参加武夷山第三届禅茶文化节,师父指示贤威法师和贤超师随行。贤威法师已经不像第一次随师外出那么紧张,贤超师还是第一次跟师父外出。这几天他很细心得请教法师们应该做什么准备,贤佳法师把随师外出的经验总结成一篇文章,两人提前学习,然后分头做准备。相机、录音笔、手机、箱子、钱、应急药品等等,都找到相关负责法师一一领取。还有很多法师传授随师出行的经验。同行们的帮助让他俩感到心里很暖和,这就是团体的温暖吧。
http://218.57.142.173/blog/2010/1/0101/nEO_IMG_3.jpg
师父在候机室工作
50分钟以后,到达北京机场。师父可以到贵宾候机室等候,跟工作人员沟通之后,把两位法师也都带了进去。贵宾候机室里面很安静,几乎没有其他旅客。师父刚坐下来,就立刻打开电脑,开始修改博客文章。两位法师则做了一下分工,贤超师拿照相机,贤威法师拿录音笔,以便随时保存资料。7:20,服务员提醒登机。师父收起电脑,边走边说:“现在博客都是丁班同学在写。”
贤威法师:“恩,刘书宏每天都在写。”
师父:“他写的大家比较爱看,有现代人的风格,都是几个字一句话,几句话一个段落。他还有其他工作吗?”
法师:“有行堂。”
师父:“昨天CNN采访。”
法师:“这个厉害,是世界顶尖媒体。”
师父:“昨天粥铺也开到北京西站了。”
法师:“这个影响也非常大。听说师父两年前就提出这个方案了。”
师父:“一开始不容易做。”
法师:“是不是我们做的事情比较多,各方面对我们比较信任了?”
师父:“自己的信心也很重要,没有信心,遇到阻力就做不下去了。自己有信心,事情才容易成办。”
上了飞机,师父拿去朝山袋,掏出一本《中国佛教的复兴》看起来。
7:50,飞往厦门的MF8170航班准时起飞。
飞机上的电视屏幕显示飞机已经进入福建。此时机外晴空万里,俯瞰大地,沿路的山水一览无遗。只见大大小小峰峦遍布,不见首尾。还能看到环绕山间的白云,就像是贴在地面一样。乍眼看去,还以为是地面上的棉花团,仔细端详,才发现是云彩,想不到人已经远远在白云之上了。
眼前连绵起伏的群山大概就是武夷山脉吧。以前以为武夷山和武夷山脉是一回事,其实不然。武夷山脉长五百余公里,平均海拔一千米以上,犹如一道巨大的天然屏障,横亘在江西和福建之间。武夷山是武夷山脉中景色最美的是一段,位于武夷山市境内,方圆百余里,山体为红色砂砾岩,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以“奇秀甲东南”的丹山碧水而著称于世。武夷山风景区是1982年国家首批公布的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199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http://218.57.142.173/blog/2010/1/0101/nEO_IMG_8.jpg
武夷山脉一角
http://218.57.142.173/blog/2010/1/0101/nEO_IMG_-2.jpg
俯瞰福建大地
厦门偶坐
上午10:15抵达到达厦门机场。一下飞机,师父问:“在飞机上干什么?”贤威法师:“看了看这次活动的材料,然后念佛。”飞机上一般会放映电影,师父经常用这种方式提醒弟子保持正念。
下了飞机,坐上了机场接送乘客的大巴。法师们本想坐到师父旁边的座位,但是师父挥手示意坐到另一侧的座位,把自己身边的座位空了出来。他俩本来想的是车上人多,坐在师父身边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师父的这个安排当时让人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事后他俩才逐渐体会出一些师父的用意。师父的慈悲心很强,希望跟更多的众生结缘,如果事事都被人护着,会让外人产生有距离感,而不敢亲近师父。
从厦门要转机到武夷山,活动主办方已经订好了电子票。但不知什么环节出了问题,师父的电子票没有订好,这让人着实非常意外。幸好出发前贤威法师从常住借了些钱,正好给师父买票。
距离下午起飞还有些时间,大家进入贵宾候机室。师父继续打开电脑工作。不一会儿,师父饶有兴致的叫两位法师一起看视频。原来是某位网友在龙泉论坛上挂出来一段原创视频,用照片配音乐的形式,讲述师父一天的工作和生活,网上记录这个短片已经被看了好几千次。从这些生动的照片当中,看到师父的音容笑貌倍感亲切。对于寺里法师和居士,师父就像是慈父一般,用有力的臂膀爱护着每一个人,温暖着每一个人。
看完后,贤威法师说:“这个看着很有意思,简短而活泼,很受现代人欢迎。做起来也很简单,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
师父说:“但是要有创意,这个创意不简单。”
贤超师说:“是啊,怎么我们这么多年就没想到做这种短片呢?”
师父:“还有很多内容没有放进去,世界佛教论坛的就没有。”
贤威法师:“恩,还有很多。他们可能资料不全,要是把所有的照片都用上,就更有意思了,以后可以做续集。”
http://218.57.142.173/blog/2010/1/0101/nEO_IMG_6.jpg
欣赏原创视频
到了中午该用斋了,这个候机室只提供面包和水果,还有就是泡面,但泡面的汤料是荤的。师父就要了些咸菜,代替汤料,混着泡面吃掉了。师父说:“出家人都喜欢吃热的,因为长期吃素,蔬菜一般都是寒性的。”出门在外,一切从简。
用完午斋,师父坐在那里好像在思考问题,贤威法师想知道师父是怎么用功的,就问:“师父,您没事的时候都在想什么?”
师父:“怎么没事?都有事。可以思维,思维佛法。思维我下次讲课要讲什么,早斋开示的要讲什么,大家有什么问题,应该怎么对治。早斋开示的都是精要,对我们的问题很有帮助。”
法师:“师父带的那本书在飞机上看完了吗?”
师父:“对,差不多。现在早斋可以不会跑题,一次只讲一个主题,大家就比较懂。”
法师:“师父上次讲,二十年安住,二十年弘法,二十年修行,一般人有没这么多时间吗?从二十岁出家开始算,过六十年就八十岁了,能活这么长吗?”
师父:“能活这么长。二十岁到四十岁是学业,四十岁到六十岁事业,正好社会上也是六十岁退休,然后二十年就是道业。老想自己怎么做事,又怎么修行,就搞不下去。”
法师:“目标不清楚。”
师父:“对,目标不清楚。大器晚成。”
法师:“师父一生就是这么规划的。”
师父:“过去中国的古人讲,要读的书四十岁之前要读完,四十岁以后是复习。”
法师:“啊!丈室那么多书您都看过一遍了吗?”
师父:“不是那个意思,学问都是有体系的。学问是有体系的,不是说所有的书都看完。学问有根有源,有本有末,把自己该读的读完。像中观、唯识、因明、俱舍都得读,还有天台、华严,禅宗。”
贤超师:“啊,这个……照这样算的话,我四十岁之前,至少一年搞完一门才行啊,要不然来不及。”
师父:“你们跟我不一样,我那个时候因为要领众,所以懂得的东西要比较多,你们只需要搞一部分。通才和专才不同,人才分通才和专才。”
法师:“贤超师对广论研究很感兴趣,他查了很多资料。”
师父:“总之读经论有三个关卡。第一是文字内容理解的准确,第二是法相名词理解的准确,第三是义理脉络理解的准确。在对这三个能够准确理解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对经论的体会,对自己精神境界的提升。如果没有前面三个基础工作,你讲的佛法,人家不会服气。”
贤超师:“现在看广论感觉不一样了。以前看的时候觉得没意思,似乎都懂了,现在看的时候发现很多有意思的,越看越想看。”
师父:“因为汉文内涵丰富,容易产生歧义。英文含义没有那么丰富,比较准确。”
贤超师:“宗大师引用的经论,本身有个脉络,而广论自己也有个脉络,我们对比的话是不是会发现一些东西?”
师父:“宗大师引的东西,有时候用作正喻,有时候用作反喻,引的东西有时候要证明自己的观点,有时候要破斥对方的观点。这是不同的。现在对经论的诠释又跟古人不一样,因为现在的语境不一样,怎么讲大家才能喜欢听?而且过去的话要看谁拥有资料,或者谁比较勤快查很多资料,现在资料丰富,大家都能够得到。”
法师:“恩。”
师父:“我们现在的学习也是多少年这么多人来形成的一个氛围,不是一时之功,不是说你很有体会,你很能讲,就搞得出来,这是很多的因缘累积起来的,多少年来功德的累积,就像一个学校,多少的老师校长累积起来,出了这个氛围就不行,出了这个氛围也能起一定的作用,但跟学校是不好比,这是很深厚的累积,寺庙就像一个学校一样,他要有很深厚的累积,它的价值就非同一般,出了这种氛围再研究就跟在学校不好比,很多条件不具足,寺庙也是如此,在寺庙里面就比较容易。戒定慧的功德一直在累积,法界等流。”
“三个二十年”的划分,令大家耳目一新,深为折服,越想越是美妙,最后差一点惊呼出来。
首先,学业、事业和道业三阶段,其实就是闻、思、修三个次第的代表。学业二十年,就要多学多闻,管他能不能立刻消化,凡是善知识教你的东西,通通接受下来。自己单搞一套的不算,因为不成体系。没有建筑师的图纸,工人只会垒砖块,是根本不会盖大楼的。事业二十年,就是通过做事的历练深入思维学过的法义,达到消化理解的效果。学过的法如果面对实际境界现不起来,那就白学了。没有做事的历练,理论的东西永远是理论,是头脑中的想象,是虚拟的、童话般的世界,就跟打电子游戏差不多。道业二十年,人老了,干不动了,刚好修行。如果年轻有力气的时候不干活,那气力就白白浪费了。到了年老修行靠心力,不靠力气,吃饭睡觉都可以修行,哪里可能没有时间呢?
其次,巧妙的化解了承担事业与学修佛法的时空矛盾。既要服务社会,又要个人学修,宏观上,可以通过人员分工来解决。微观上,对于一个个体来说,在同一个时间内往往是难以兼顾的,很容易顾此失彼。不过,“三个二十年”提供了一个堪称理想的解决方案。不能同时做,那就先后做。先学习,再做事,最后修行,把学佛的进程,从眼前的几年拉长为人的一生,安排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就不会有冲突矛盾。眼光放远,就能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如果总幻想几年之内就学出个名堂,觉得用人的一生来换太漫长,就恰恰犯了一个跟世间人完全同样的错误。连一生都如此吝惜,要生生世世、无穷无尽的利益众生,可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