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龙泉日记

标签:
宗教爱情慈悲心曹居士斋堂龙泉日记居士文化 |
分类: 龙泉每日 |
12月7日龙泉日记
僧团故事:出坡值多少钱
贤立法师带丁班出坡,搬石头,铲车还没来,坑里有几个大树根,等铲车的时间,就连树根、连周围的的柴一起收拾收拾。等收坡时带回大寮。
贤立法师说,给寺里装太阳能的能源专家给寺里的法师顺便做了科普,山上的柴自然腐化了之后,所排放的物质和烧掉是一样的,就是说,烧柴是最环保和科学的生活方式。
只要不挖开地壳从里面掏东西出来烧,都是环保和安全的。
山上数百人的丛林生活,每天都需要大量的柴。初步估算了一下,两个人带一根绳子,一根扁担,一把斧子,一把手锯,就近进树林里打柴,找那些雪压断的,风刮断的,以及落在地上的枯枝,手脚利索的,两个小时的时间,可以打一捆柴,运回大寮,够烧一顿饭。
这一顿是几百人的饭。
寺里洗澡用的是太阳能,做饭用柴,洗碗用的是一种叫苦茶粉的天然植物粉末,因为素食,绝不会往外排放动物油脂,这样一来,可以确保尽管是几百人在一起生活,但对环境不会造成威胁。
环境问题的严重已经超过了人类面对的很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延缓环境恶化的同时,人类发现,最好的改变不是别的,而是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西方国家已经出于对环境保护的迫切,自发形成了很多环保小镇,区域,使用最新的环保技术建造住房、排放等等,各种环保方法层出不穷。
但,环境还是在不断恶化。
生活方式的改变不是靠口号,也无法用法律和制度去粗暴地扭转,最好的方法是有人通过改变了的生活方式获得了生活乐趣和质量,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去改变。
古老的寺院一直就以最环保物理方式在生活,当然精神生活就更不用说了,抛开信仰的角度,只从文化的角度看,现代社会环境下的古老丛林向人类提供的生活方式历经千年,愈发显示出气巨大的魅力。正是如此漫长的时间和日益发展的科学证明了寺院倡导生活方式可能是解决环境问题的终极方式。至少,带动一部分人如此生活,环境的压力就会减轻很多。
文化人、知识分子、环保主义者、休闲者、度假,等等都可以尝试和体验这种生活。过去很多人会认为寺院里青灯古佛,清规戒律,多苦啊,表面上看是这样,但其背后的精神愉悦和收获却非常人所能想像。
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历经如此多的朝代风云,一直传承到今天。
寺院和社会的互相交流和了解,社会通过这种了解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精神力量和生活方式,寺院也长养悲悯众生的宗教情怀。
寺院的生活方式、文化和精神力量是祖先传承给我们的重要人类遗产,我们理应珍爱。
龙泉寺的墙基和很多附属建筑的外墙没有用砖,而是用的石头,造价和工程难度要大的多,贤立法师介绍,这样是为了和环境统一,协调,石材是就地取的,最早是僧俗大众到处找,用人力蚂蚁搬家一样地搬运,后来由石匠开采,僧众轮流搬到铲车上,再运到施工现场。
搬石头是个力气活,刚开始搬会觉得沉,但热身后,感受到这种建设、付出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就会有很大的力量,越是看到大石头就越想搬,几个人合作,将那些看起来根本就不可能搬动的大石头搞走了,确实有成就感,刚开始干会担心衣服脏,会担心这个那个,但干着干着就剩下埋头干,别的都忘了。
感觉很好。
唯一不好的就是每次搬完石头以后,连着好几天,看见路边的石头就想搬,就想怎么搬,怎么下手,怎么使用工具,等等。甚至看到砌好的墙基都想着哪块石头可以撬下来搬走。跟打柴一样,打多了,看见路边的树和枯枝就想拖回大寮,眼里不是树,而是柴,心里总想着,这棵树可以蒸一锅馒头,那棵可以炒一锅菜什么的。
出坡时,贤立法师的腿有伤,在石头堆里跑来跑去地,搬起石头也不含糊,搞的大家很担心,怕他有点闪失。
一下午,搬了三铲车石头。基本上每个人都大汗淋漓。收坡时,贤立法师认真地跟大家说,你们猜,我们下午搬的三铲车石头,一共有三方,值多少钱?
都没干过建筑,但都心想,得不少钱吧,这么十多个净人,一位法师,苦干了这么久。少了多让人灰心啊。
本以为贤立法师会跟大家说一个让人振奋的钱数,比如说,三千、五千、一万什么的,让大家觉得很有成就感,出坡劳动创造了这么大的价值。
大家眼巴巴地等着的时候,贤立法师自己就乐了,他说,一方石头九十块,三方,你们算算看是多少钱。
这么多人干了这么久,出了这么多汗,才二百多块钱啊。
但是,大家也乐了。大家乐不是乐劳动价值低,而是乐劳动价值之高,它本就不是用金钱所能够衡量的东西。
这是和世间法不共的一种价值观。
和法师在一起出坡,就会觉得有力量,尽管猜测可能是来自他的内心的力量,但那种感觉依然很真实,很物质,感觉很有价值。
收坡回寺,没拿工具的,手也没让闲着,法师让顺手带点柴回大寮。这些柴要是换算成世间的钱的话,就更不值钱了,但是,它们和那些石头和僧众们洒下的汗水一样,有着世间难以思维的意义和价值。
绝非金钱能够衡量。
就算是黄金,又能如何,对真正的道心来说,牛屎贴成粑粑,晒干了可以烧了做饭或者取暖,黄金却冷冰冰地一点用处也没有。揣在兜里还硌的慌。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2/7/nEO_IMG_DSC09847.jpg
俗众生活:寺里的放假休息,叫做“放香”
星期一是寺里放香的日子,下午会有半天假,这个时间可以个人自由安排,不过只限在寺内,如果离寺要经过主管法师、上位主管、行政请假填假条后才可以,晚上不回寺里住宿,还要到寮长那里取住宿卡,再到客堂去登记取皈依证,然后才能离寺,这一大堆的手续办完,也差不多小半天过去了,没有极特殊事情要去办的人,为了省却这些麻烦,也就老实安住道场不乱跑了。
有些义工虽然怕麻烦,没办法还是要请假,比如有些义工会下山洗澡,寺里洗澡不方便,居士楼的热水器洗过两个人就没水了,洗衣房里面的小洗澡间用的人多,很多义工不愿意进去。今天这个问题终于有了一些改善,德尘居的两个卫生间有一个里面装了洗澡设备,义工可以分部组按时段洗澡,只是洗澡期间开水房的开水要停掉,不然无法保证洗澡用水。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2/7/nEO_IMG_DSC09757.jpg
客堂义工
除了洗澡还有一个大调整就是住宿,这个是常住义工很关心的事情,常年住在寺里,所谓“身安才能道隆”,如果身心不安稳,护持自然也无法全心专注投入。调整是按照续单时间为限,以前常住义工的续单时间有半年、三个月、一个月,其他的时间段属于临时义工,这次取消了半年续单时间段,半年续单改为三个月,一个月以上续单为常住义工。原来三个月以上挂单的有两个房间不动,其他的都按单期合并。听起来是挺好的事,可是执行过程却也是考验人的历程。调整后房间要求床和柜子编号相对应,住宿组统一贴号,就会涉及很多人,甚至整个宿舍的人整体转移柜子里的物品,很多时候,缺少沟通也会出现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住宿管理一直是一个难题。一张床,人都需要一个这样的东西,来休息补充体能,到寺里来做义工的人没来寺里之前也都拥有一张床,大多数的床还都要比寺里的这张床豪华舒服,要来寺里之前大多数人是经过抉择的,这个抉择中就有要放弃舒适的生活(包括床),在寺里的生活很简单,当简单的不能再简单时,人就反过来选择保护,保护这个色身存在需要的条件;师父说:“修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什么时候佛菩萨就会出一个考题来考考,能打多少分要看平时的功夫,面对试卷才知道这个我不是那么容易破掉的。
还有些义工的困扰不是床,是书,一般都会有一些书和笔记本等,法师本意是说以后经书不能放寮房,可是传话到最后,成了寮房里连一张纸片都不能留。可想而知,我们的听闻轨理有多么得差。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2/7/nEO_IMG_DSC09775.jpg
工程组的义工
虽然有这么多问题,也有义工不管这些,一切都是无常,问题、烦恼也一样,下午放香高高兴兴的去爬山了,凤凰岭虽然少了夏日的青翠,怪石嶙砺的雄伟却是依旧,几位义工在弥勒殿聚齐后,皈依缘念后出发,因为是临时发起的爬山,路线事先没确定,南线、中线、北线走哪条,统一意见,南线景点少,中线太短,很快决定爬北线,走下寺,穿白塔水库向上,刚过竹林,工程部赫居士被苏清现叫住去出车,赫居士每天开车很忙,难得有一个次去爬,没想到还是去不成了,赫居士笑呵呵的 挥手放弃了爬山,怎么说也是公事大于私事;剩下的几位很快就爬过了白塔水库,林士祺等几位年轻义工想走小路穿过去,任老居士要走台阶上荫凉亭,比一比也挺好,于是兵分两路,最终年轻后到,过了十八盘,任居士想一直爬到飞来石塔,其他的都坚持向下,到桃源观,从神泉返回,这回是任老居士觉得不过瘾了,林居士只好说带任居士爬曲径洞天,任居士才同意,曲径洞天的险峻终于让任居士过了把瘾,路上吴居士说以前对一位法师观过,现在自己觉得这种观过开始感果了,想要忏悔,法师又外出学习了,善纪明居士分享了怎么忏悔,又讲了一个《百业经》上对境造业的故事。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2/7/nEO_IMG_DSC09822.jpg
文化部没有放香时间,视频制作、博客书的校对排版时间都很紧,贤启法师说:现在很缺翻译、平面设计、音视频制作人员,德尘居佛堂的音控腾出来,要在通向办公室的地方开一个月亮门,如果有人加入好有位置坐。虽然现在还没有人,法师虚位以待的求贤之心想来一定会感召人来的。电脑坏了,制作中心的的史红恩自己蹲在地上修,这个清华的大学生,是个多面手。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2/7/nEO_IMG_DSC09741.jpg
DVD组义工
这两天,DVD组在规划师父12月12日在国家图书馆的讲座拍摄,制作中心组长史红恩居士安排DVD组同学孙凤仙居士写此次的拍摄规划。对于孙凤仙居士来说,写这样的规划还是第一次,而且是外出拍摄规划。孙凤仙居士当时实在不知如何下手,当时就去请问组长该如何写,组长特别耐心地告诉她:可以参考以前摄像的总结,来参考做规划,先试着做吧!过后大家还会一起讨论的。这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在同行的鼓励下,孙凤仙居士开始做拍摄规划。她尽量把能够想到的,包括以前拍摄中出现的问题、摄像中的注意事项以及摄像的内容、镜头的选择都规划了进去。孙凤仙居士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初步把规划做完。接下来,DVD组同学针对拍摄规划进行了讨论。主要还是针对去年师父在北大、人大的讲座还有师父在寺里开示中出现的问题,拍摄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拍摄的重点进行讨论,包括视频、音频、现场效果以及一些细节比如是否需要准备桌布,什么样的桌布。虽然说昨天的规划做得比较细致,但是重点不够突出,让人有些迷惑。这样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包括哪些疑惑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也都一一得到解答,还有
重点的点大家也会强调再强调,并把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等待与贤启法师再确定。大家很用心地去做前行。这样规划进一步得到完善,能缘到的面也越来越广。团体的力量确实比较大,这是团体和合的一种呈现。最后,义工向贤启法师汇报了规划讨论情况,并对疑惑的问题进行确定,同时把人员以及分工都明确化,并把拍摄的重点再一次落实,以及后期去踩点需要解决的问题也都一一记录下来。在谈话中,时刻能够感受到法师的那种从容地应答,对问题考虑的是更加周到、细致。无疑这使规划有进一步完善。而且每一位参与摄像的人员也要各自写各自的拍摄规划,比如主机、游机、总协调。做尽量充分的前行准备,把能考虑到能够想到的,都尽量考虑到都想到,这样正行时才会有比较理想的效果出现。同时确定此次讲座,结缘所需要用的光盘以及数量,及时与打印光盘贴的厂家联系,这样能够保证结缘顺利进行。接下来将会针对每个人做的规划,做进一步的讨论并更加明确各自的职责。明天DVD组同学将第一次去国家图书馆踩点。
对于外相的呈现,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背后也需要做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