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1月30日龙泉日记

(2009-12-03 08:41:36)
标签:

僧团

善士

义工

拜垫

曹居士

龙泉

文化

分类: 龙泉每日

11月30日龙泉日记


 

僧团故事:沙弥师传授的行堂心法

  “四个有序”学了很长一段时间,说是有理解,但都是在文字上,从行为上一对照,就觉出真的受益,晚上学文字,白天在“行”上贯彻,行堂的“行”字用的多好啊。
净人们行堂很长一段时间,但依然会在同样第一个地方出错,比如,忘记了时间,忘记了收东西,行堂时走神,举手要东西举了半天也看不见,反应慢,声音过大,速度慢,没能关照别人的需求,没有用心地把菜往法师碗里一扣就走。等等。
    贤坤师跟净人讲,有序分内有序和外有序。我们为什么总是在一个小事情上反复地出错,就是因为内心里没有秩序,内心里乱,所以行为上就乱。
    请教贤坤师如何才能做到行为上不乱。贤坤师答,要有反省的能力,要时常反省,不反省,内心就总是不会有序。
    这个教授很让人受益,即便贤坤师将人定了位,安立好了地方,职责,东西也安立好了,人和物都有序化,但是,我们的内心无序,再好的有序制度,也执行不好。
每天下来,结行时,心里默默地反省一下,确实会比上一次好一点。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1/30/nEO_IMG_DSC09096.jpg
僧团出坡

 

  贤双师的教授更狠,他说,行堂时就有戒、定、慧的内容。行堂有三个目的,一个是供现前僧,其功德等同供佛;二是行堂为了平息我们躁动的心;三是让我们以往在世间串习已久的麻木的心练得敏感。


  总结一下这些教授,换成更通俗的可以更直接体验的感受就是,可不可以再静一点,可不可以再静一点,再静一点。
  心静,手脚就静,就灵光。
  净人韩旭有个体会,他说,按照悟光法师的教授,行堂的时候要关照到手上,还要关照到脚下,一只眼看着勺,还要看着法师,一只眼还得看着脚,还要关照到法师的需求,全靠眼神,眼神哪里能有这么快速啊。世间叫眼力劲。其实,是心。
  用心,确实是能做到。韩旭跟大家交流出的方法是,他把恭敬心放在第一位,他说,恭敬心有了,手上脚下,眼里就全有了。
  这个经验很厉害,能瞬间解决所有的问题,难怪佛门里如此强调恭敬心。
  丙班在学打法器,以往看到的,听到的庄严的法器也不是生来就会,也是一点一滴地练出来,所以,丙班的教室里常常传出练习法器的声音,寂静的佛堂也会有练习声。
  禅兴法师开许,丁班的净人如果愿意,也可以跟着学法器。
  有净人抽时间跟着学了学,发现,《佛教念诵集》上面标注有法器的谱,但是,看谱绝对是来不及,照着谱来,肯定是搞不通,就得有个会的人教,大家跟着他的感觉学,练。练的时候,节奏和频率,轻重缓急完全要靠几个人的默契,鼓、罄、铛子、木鱼之间的配合,要靠一瞬间的心领神会。到了手上,脑子里再去想谱子就晚了。
  跟行堂时的感受一样。
  不可能一边行堂一边想着那几十条行堂规约,而是心法。尤其是第二堂,行开水的时候,大家都开始要了,就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才能在第一时间里找到对方的需求,行堂不能说话,完全靠眼神,靠感觉,手或者筷子一放,立刻能感觉到他是要水了,或者他一扭头,眼神找你的时候,你能立刻回应的上。否则,就会变成,你给这个人行完开水,稀里糊涂地回到站位上,放下水瓶,一回头,后面还有好多人举着手要水,然后在慌慌张张地跑过去行。令自己手忙脚乱。毫无秩序。
  其实,大多数时候,行堂的时候是在妄想,一打妄想,人家就在你眼皮子底下,手举老高,你就是看不到,人家举着手晃啊晃啊,你还是看不到,全堂的人几乎都看到了,就你看不到。
  贤坤师安慰净人说,妄想谁都有,没关系,只要你愿意把这件事情做好,就行。慢慢就敏感了,慢慢地反应就快了。再追问,如何才能做到更好呢?
  贤坤师无奈地说,心上的事情,我也讲不清楚,全靠你自己体会。

  按照这些,仔细思维,尝试,静下心来观察每一个人的需求,力争能够在第一时间理解一点点和一半的手势,能够用眼神、经验、直觉进行沟通,他的力争在他的需要用水的第一时间捕捉到他的用意,反应过来,不管有多少人,尽量维系着强烈的恭敬心,关照到全堂,关照到他的需求。确实,如果做到了,就在这个瞬间,心里是没有妄想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居士生活:身边的佛法

  工程部的采购古力民居士,在组里参加完早晨的缘念,就开车出去采购物资,刚受了八关斋戒,就到山下去,那要是一不小心听到什么音乐,不是就犯了这一日一夜的戒了吗?古居士有自己的一套对治办法:都是你自己的心,你的心要不被外境转,就什么都没有,音乐、犯戒等,什么都是自己的心造作出来的。人,表面看起来,也不见得有多大的变化不同,修行是在心上用功夫,一个平平常常的人,修行境界,不是用眼睛能看出来的。古居士去年受的菩萨戒,之后只要寺里有八关斋戒,他都会去受,天天山上山下地跑还要持戒,这份自在,也不是平常人能做到的。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1/30/nEO_IMG_DSC09045.jpg
古居士

 

  贤生法师说:昨天师父回来,很欢喜地过去亲近师父,向师父汇报几件自己认为很重要很急的大事。师父听了说:首先不急,安顿身心。
  法师说完又重复了一遍“安顿身心”。问法师怎么理解师父给的这句开示。法师笑了说:不急,因为自己做事比较性急;安顿身心,从随众开始,法师从台湾回来后,每天早晨板一响立即坐起来,准备去上早课。法师强调,至少早课和早斋是一定要保证的。前几天,法师对居士的早课也进行了考勤签到,虽然这次没有惩罚,但对大家也是一种策励。
  吃饭,很平常的事,一日三餐必不可少。好饮食的人琢磨的是哪里有美食,天下美食多的很,只要条件允许,尽管吃,只是每天大把的光阴放在吃喝上,几十年之后回首一生时,不知该对自己说什么?心念不在饮食上的人,每天吃饭时难免是一句“吃什么啊?”寺院里的人也一样要吃饭,不过每天吃什么只有做斋饭的大寮去考虑,其他的人不管这些事,到点来用斋吃饭,做什么吃什么。既然其他的人都不管了,那大寮自然就更要花心血了,修行人不执着饮食,但是毕竟这个身体是四大假合的,如果不滋养他,他就会坏掉,坏掉了当然也就没法修行了,能得个人身遇到佛法,又有闲暇来修行,不是很容易的事,下一生怎么样,靠的是这一生努力修行,所以这一生的每一天对于未来都是很重要的。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1/30/nEO_IMG_DSC09040.jpg
文化部的行政会议

 

  大寮的每一天就是做这三餐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买菜就很难,素菜夏季可选择的多些,到了冬天青菜品种少、价格高、资金有限,今年入冬突然一场大雪,能储存的白菜、土豆等被雪覆盖受了冻,不能多买,存多了受冻的菜会烂掉。加上工过程对于做斋饭的人也是一个考验,寺院和各种食堂、餐厅不一样,做饭的人并没有受过餐馆方面的训练,有的在来寺院之前甚至是从来不做饭的,到了这里一群没有太多经验的人,聚在一起,做一件大家都不是很熟悉的事,怎么协调?怎么统一意见?
  备菜工作由义工来做,洗菜有一套流程,谢秀珍居士说:要经过三道清洗,泥少干净的菜先洗,比如白菜会先洗菜心,再洗外边的菜叶;这些水澄清后,再用来做为土豆、胡萝卜等带泥菜类的第一、第二遍清洗用;洗过菜的水再澄清后,再用来墩地。
  寺里用的水是山里水库的泉水,水质很好,烧开的水一直倒在暖瓶里最后一滴都是清亮透明的,没有水垢,水是大自然给人类和所有生命的恩赐,珍惜水也就是珍惜我们自己的生命。
  虽然流程做的很完善,但也不是说,工作过程中就一切都能如计划一分不差,缘起法,无常随时现起,面对这一个个不可控的无常,学佛人的功夫全在对待事情的态度上,怎么样善巧地去应对变化,心中的主旨又不变,心平如静水地去化解措手不及的突如其来。
  中午要吃香菇油菜,很简单很平常的事,但是因为工作分配的调整,大寮承担的义工比以前少,备菜的时间按规定有时间段,要把这一盆盆的油菜在一个多小时里摘出来,洗好、切好,显然时间不够用。典座师说做不完没关系,可以留给僧团的沙弥净人来做,有位义工张居士觉得这是义工该做的事,怎么能扔给僧团呢,何况接下来的时间是学习休息,大家加一会儿班有什么关系,没想到到点时,义工组长张焕清宣布,到点准时收坡。张居士觉得不对,谢居士听到抱怨说:你这说话方式不对,焕清刚承担,经验不足,大家要包容她,帮助她。张居士有自己的想法:让大众按时用斋,对于大寮是最重要的事情。张居士的担心也有道理,寺院里用斋晚一会儿,不是多等一点时间那么简单,要供养,还有持戒,过午不食的,特别是今天授八关斋戒,许多受戒的人,过了中午十二点,就不能再进食了,只能喝白开水。说着王亚芬居士进来了,王居士和张居士一起做面食,看到有些激动的张居士说:按时间结束,这个是规定,我们要遵守,焕清做的没错,再说就算要加班发心,也要尊重各人的意愿,每个人情况不同,你想加班做完,别人可能有事,如果让大家都要留下来,那人家有安排的怎么办?一番话说得张居士不吭声了。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1/30/nEO_IMG_DSC09074.jpg
大寮的故事

 

  张焕清安排完工作,也进来了,慢条斯理的和张居士解释自己那样决定的用意。所有的不理解、所有的误会,都是因为我们放弃了彼此间的沟通解释,愿意去沟通也是一种功德。义工们为了不能按时备完菜发愁,典座师虽然平时不和义工出坡,对工作情况却是很清楚,今天破例过来和义工一起备菜,三位来诵经的老居士,诵完经也来帮厨。
  用午斋时,用斋的人不会知道发生在备菜间的故事,斋饭按时盛到钵里、碗里,这就是果,果相最终都是以它该有的方式呈现出来,关键是在过程当中,我们得到了什么?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1/29/nEO_IMG_DSC08952.jpg
文化组行堂人员

 

  文化部一个月行堂的承担,今天是最后一天,也因为无常,他们明天还要再继续行堂。接班的编辑室义工,由于留言书校对工作紧急,要在明天赶出来,晚上也要熬夜赶工了。出书校对排版一直是大工作量,很多承担的义工又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做起来难免付出的精力多,而效率又不高。法师说希望能有更多的专业类编辑,加入进来一起来成就这份善业,像这样的编辑工作,不一定要到寺里来,在市内一样可以来做,通过电话网络进行沟通,如果有专业人才加入,会提高很多效率。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1/30/nEO_IMG_100_0166.jpg
老年关怀组会议

 

  仁爱基金会今天主要是筹备性的会议,衣物组与老年关怀组下午同时在召开组内会议,衣物组负责人邓羽,组织组员在212教室开了两个小时会议,秘书长林启泰居士参加会议,会议主要展示了一下整体的工作思路与方向。老年关怀组在郑荣珍居士的组织下开展“善行小组筹划会”,会上时时掌声一片,气氛非常活泼融洽,慈祥的老年朋友笑容满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