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龙泉日记

标签:
宗教龙战士师父法师老居士龙泉文化 |
分类: 龙泉每日 |
11月25日龙泉日记
上午九点,海淀区民宗侨办刘希英主任,陪同石景山分管宗教的陈双副区长、民宗侨办主任韩冰到寺里来交流工作。法师到山门口去迎接,因为是来交流工作,宾主直接到接待室落座,一杯清茶端上来,便切入正题。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1/25/nEO_IMG_IMG_1414.jpg
先由海淀区民宗侨办刘主任介绍龙泉寺,龙泉寺作为宗教场所的批复及开放至今,刘主任一直都是主要推动者,所以对龙泉寺的情况很清楚:2004年北京宗教局批准龙泉寺作为宗教活动场所,这座寺院的特点,第一是历史悠久,有千年的古桥古树;第二是法师学历水平比较高,懂寺庙管理;第三是寺庙在景区内,在处理与景区的关系时,相关方面界定的清楚,寺庙为景区带来的游人是不可忽视的,有利于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旅游业。寺庙内,景区不干涉,庙外由景区管理,双方互相观照,龙泉寺的皈依居士比较多,当初约定是有寺里的皈依证进景区不用买门票,这些事先都讲清楚,成立前我们去潭柘寺看过,潭柘寺以大殿为界,进寺还是要收门票;龙泉寺相对来说,事先这方面都明确了,寺庙的管理很规范,学诚法师很注重戒律,僧人、居士划分清楚,居士们做事职责明确,民宗侨办的活动,公益活动寺院都极积参加。
接下来由贤健法师介绍寺院的管理:师父在寺院管理方面很有经验,过去在福建莆田管理广化寺,后来接了陕西法门寺,对管理寺院有一套办法,到了这儿,寺院与景区之间主要是利益分割,景区靠收门票,寺院不卖票,也没什么经济收入,景区说,寺院发展带来游客,提高门票销售,去年景区的游客量翻了几翻,僧团刚入住时,景区还亏损,现在在北京景区收入增长是前几名;明白这些,关系就好处理;寺院管理在道风纯正,开始人很少,都是师父从广化寺挑选的精英人才带过来,持戒清净;目前管理也还是在探索阶段,人员数量增加,素质也有关,僧团采用的是学校、丛林执事管理制度,两种制度结合,现在僧团由执事管理,是为大众服务的,与个人来做事、发心,差别很大;居士主要是护持做事,采用部门制,配有法师,法师在佛法上指导,事相是居士自己去做,比前两年有进步,我们自己觉得还在初级,在一步步完善。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1/25/nEO_IMG_IMG_1419.jpg
贤健法师介绍完,执事悟光法师谈到:佛教按世间说法也算个职业,专职,出了家一辈子就在这里面生活,办法会是做事业,大和尚十六岁出家,有这种心胸格局,龙泉寺虽说是小庙,只是思想比较超前,吸引了许多愿为佛法付出的年轻人,在寺里大和尚是年龄最大的,我们这里管理,一直也是在摸索,作为一个新型僧团,大和尚在国内外考察,写这方面的文章,现在要想给社会带来什么好处、贡献,按过去不行,我们也是一直在改,甚至两个月就改,像现在的执事管理,就是这两个月改的。居士护持佛法事业,采用部门制,大和尚提出四个有序,僧俗有序,吃饭、上殿僧众和居士分开;两种伦理,行政伦理和戒腊伦理,有违犯国家法规由国家法规处理,僧团内部戒律处理,像忏悔,从内心去检验调整,出家人用这些去约束自己身心。僧团也要接待、建筑,行政管理,古代、现代融合,佛教虽然古老,但如果不能适应社会,也容易被社会淘汰,如果不被社会接受,如何被时代接受?
陈区长和两位民宗侨办的主任,都说龙泉寺的管理很清晰,贤健法师回答:说不上经验,有方丈超前的思想,总结起来,主要是处理几个关系:寺院与社会,寺院与政府,寺院与景区,寺院内部。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1/25/nEO_IMG_IMG_1421.jpg
陈双副区长和韩冰主任
佛教与社会的关系:方丈很早就写出文章,佛教在社会中承担什么责任,最近博客上也有文章“佛教的社会责任”,佛教不只是思想、心灵提升,要能为国家社会作贡献,为社会、人类和平做贡献,他的一种思考,对寺院引导,走大乘道,关心社会、人类苦乐,不能一个人修行。
佛教与政府的关系:配合引导,有问题请民宗办关怀、引导,教徒有些倾向修行,他在引导和社会相适应,多数出家众关心社会,有责任积极参加、配合。
寺院与景区的关系:主基调是为社会和谐做贡献,景区是公司、为的是利益,寺院是为修道,首先观念能不能互相理解接纳,僧团一来这里,利益关系就界定清楚,出家人不喜欢处理那些矛盾。
内部关系:僧众与俗众的关系,僧众与僧众的关系,俗众与俗众的关系,僧俗伦理正确引导,人才培养,结合做事,需要和合,对居士培养皈依心,有了皈依心就容易接受法师引导,信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社会上不做坏事,有的虽然说信佛,但实际上并不太信,这样的比较麻烦,经常接受教育比较好。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1/25/nEO_IMG_IMG_1422.jpg
陈区长问,居士住在这里会不会有矛盾?法师说:经常住在山上的义工,目前不谈利益、钱,人在一起问题一般出在利益,大家都不拿钱,居士不拿钱,我们僧众都是不拿钱的,按需分配,住在一起,吃在一起。
听法师说僧团里还有净人,就问:净人和义工是一样的吗?法师说:净人和义工有区别,净人属于出家前考察期。
谈到居士来寺里,进出景区的问题。法师说:居士们来龙泉寺,进出凤凰岭景区,大法会时全国的皈依证都可以,初一、十五是北京的皈依证,平时就只能是有龙泉寺皈依证可以免费进出。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1/25/nEO_IMG_IMG_1396.jpg
刚修缮完的大雄宝殿
问到寺里有没有什么商业经营,刘主任熟悉情况,替法师说:只有一个给居士提供方便的小流通处,很小。贤健法师接着说:方丈提出商业走出庙外,和景区协调不准卖香,寺里边也没有人去劝买香等情况。寺里给来的人,包括信众、游客免费提供纯天然的香,这些香都是藏地产的,没有污染;如果有带化学香来的,都尽量劝不要烧,这些化学香对身体不利。
贤立法师想的不只是龙泉寺,借着几位主管宗教的政府领导来,说了自己观察的现状:海定区是文化大区,宗教场所只有龙泉寺一处,文化建设还是不够的,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这里感觉,社会需要是很大的,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差别,其他宗教的活动场所在市区内,佛教都是在边远地区,教化功能和社会脱节,大众对佛法理解不同,体会佛法深的人,又没有传播热情,有缘人比较容易进这个门,对大众没有一个清楚透明的认识,往往从影视作品去了解,从满足社会需要的角度,需要开放一些宗教场所,现在北京有很多古寺遗址。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1/25/nEO_IMG_IMG_1402.jpg
陈双副区长说:寺院就像中医,个性化强,需要年轻人起到很大作用。参观完见行堂,陈区长说,龙泉寺虽然是小庙,弘扬传播教化做的很好。
贤立法师说:学佛好的都是文化底蕴深厚的。
中午十一点,景区的胡经理带来海淀区几位人大代表来寺参观,贤健法师接待了他们。由于时间比较紧,代表们只参观了见行堂和明心阁,不到十二点就离开了。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1/25/nEO_IMG_IMG_1404.jpg
从“十·一”搬进见行堂,已近两个月的时间,僧团行堂组由沙弥带净人,以工作有序的行持点滴地推动和保障僧众的学修、生活有序。
行堂看似简单,就那么几件事情,一般谁上手都可以干,但,就这几件事情,将近六十天的时间里,贤坤法师和贤双法师带着净人沙弥还在推敲制度,推敲如何做到更细微,更严密,更丝丝入扣。
原先行堂的规矩、用心的方法都是口口相传,搬进见行堂之前也是这样,新进的净人呼啦啦一大批,未经系统培训和教授,自然就会显得手忙脚乱,需要一段时间的带动以及自己主动学习,才能逐渐掌握,行堂是一门很高级的功课,古时丛林都是口口相传,但口口相传的方法不利于大的僧团和快速发展的现代丛林和现代人的根
器。贤坤师把原先行堂的人召集起来,要求每人把自己以前所掌握的行堂的规矩、用心的方法全都写下来。
这样一累计,厚厚一摞,把重复的去掉,不足的补上,加上科判。
再请悟光法师就行堂如何用心,如何做事做详细的开示,把开示录下来,再整理出来,形成文字资料,发给净人学习,从中抽出重要的内容,最终形成《北京市龙泉寺行堂规范》和一份悟光法师的关于行堂的开始文字资料。
《行堂规范》依然是试行,两个月来不断调整,根据僧众用斋情况,大寮的情况,行堂人的情况,不断精确,提高效率,规范言行,推动做到有序,语默动静,一切有序。推动过程中,有一段时间,行堂组成员缘念到位的时间竟然精确到秒。
每一个人都会定岗,定位,编号,并佩戴在胸口,所做的事情也标注清楚,精确到汤、菜、干果、馒头等等。
乍一听,有点过,其实,正是这份认真,才能创建最好的制度和规范,推行下去,养成习惯,让有序成为身心的一部分,坚固和培植大家的道心。正是这点滴的认真累积了整个道场的有序运作。
行堂组还分行堂和后勤,将每个人的工作细化到一举一动,不仅人有序,物也要有序。开水瓶的摆放,抹布的摆放等等。
做到一切有序,表面上靠的是制度,但制度的背后是心力,持之以恒,而且身体力行,最终,好的制度才能不至于流于形式。
除了已经形成的规范,每天早上的缘念,药石后的结行,每周一中午的交流会都是保障有序的具体行持。
第一次开周一交流会时,竟然无一人到会,以为贤坤师会生气,但他竟然笑了,说,既然大家都不来,说明因缘不具足,那就不开了。
但终于,在贤坤师的坚持下,之后的交流会终于渐渐推行起来。净人们为第一次完全忘记交流会而忏悔。意识到是自己的听闻能力太差,思维不够敏锐导致的。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狠狠地训练,获得提高。
开会迟到的也主动忏悔。
行堂的有序化就这么在两位沙弥师的推动和引领下行持起来。除了形成文字的和言传的行堂方法,沙弥师的身教也令人叹服,自己的围裙永远会被折的整整齐齐,任何时候都不慌不乱,不着急,不懈怠,稳重老成地推动事项,引领净人也一直不急不躁,耐心细致地予以教授。在净人有失误和烦恼情绪的时候依然会自省,予以他人空间。
目前,已经形成的《规范》依然是试行,还有很多需要调整和修改。最终完善的文字资料就可以成为以后的净人们行堂教材,和上座法师的开示文字资料以及未来行堂人的心得体会文字资料一起推广开,更可以成为未来发展新道场的资料。
让后来人更快速、便捷地进入有序的学修、工作、生活状态,给历史留下真实和有用的精神和文化财富。
上午僧团缘念的时候,贤健法师说:“这段时间师父不在寺院,但大家的修学仍然是有条不紊,非常有序,这说明我们依师做的好,对师父的信心很稳定。”
上午僧团乙班学习广论,大家讨论如何依师,贤春法师讲了他的经验:“以前僧团刚到龙泉寺的时候,大家学习了广论,都知道依师的殊胜,于是一窝蜂抢着去亲近师父,晚上在丈室赖到十一二点。过了一段时间,大家赖到最后都没什么话讲,师父也一直没说让大家走。于是我们都有这样的心理,就是看谁撑得最久。又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在丈室实在什么都没的说,很尴尬,师父终于说你们去忙吧。现在体会到,亲近善知识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不是说你直接去赖着不走就是亲近了。要看自己和善知识的业缘和信心到什么程度了,把握好度,否则业缘和信心不到,离得近反而观过。我们在内心要很希求亲近善知识,行为上一点一滴去种因,慢慢与善知识距离就会越来越近,而不是说直接跑去亲近善知识。”然后法师又讲了自己这段时间修学的体会:“以前觉得菩萨道很远,现在感觉越来越真实。普通人身心很苦,却不知道苦,学佛就是要得到快乐,得到戒定慧的快乐,那是世间最快乐的事情也无法比较的。戒就是清凉之乐,定的快乐是极乐,慧就是解脱之乐。想一想如果这种快乐尝到了一点点,我们还会希求欲乐吗?”当学习到成佛的因时,法师说:“最近我练习观察外境,发现用根本因和圆满因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是很有意思的。你看饭的根本因是米,圆满因就是其他让米变成饭的因素,比如水,火等。想得到果,最重要的是根本因不能错,圆满因缺一点点问题还不大,只是果可能没那么圆满,但根本因错了就得不到果。师父这方面非常厉害,听师父分析问题,总是觉得说的非常透,这是因为他抓住了根本因。”有同学说:“我帮着接待客人时,师父有时候会问客人来的目的是干什么。我被问得一愣,根本没想过这个问题。后来明白了,这就是弄清楚客人来的根本因是什么,这样才能把握主动权。”
晚上丙班一位沙弥同学找班导法师,说:“法师,我看丙班里面甚至僧团里面就我忏悔最多,我觉得心里很难过。”法师说:“你能够忏悔说明你的条件是非常好的,有的同学不能够忏悔,让他忏悔他受不了。你有很强的向上的心。同学们并不会因为你忏悔就对你有看法,我对你也不会有什么看法。这种难过的心可以转化为惭愧心和改过的决心。”沙弥同学:“好的,法师,我一定好好努力。”
居士的学修和工作是融在一起的,“大家要做好从现在到年底,甚至到龙泉寺恢复五周年前的工作规划。”早上在文化部和弘宣部的集体缘念时,贤启法师这样提策,“没有明确的工作规划,就会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义工们忍不住全乐了。法师说得虽幽默,但寺中无戏言,何况法师一向以作风严谨稳健著称,这个指示要细细体会、认真落实。
孙凤仙居士反省自己:“这句话就像耳边风一样,在内心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还是按老样子一样地工作。这样一天下来,工作进展很缓慢,真的就脚踩着那西瓜皮乱滑……反思一下:自己对师长的话能够听到多少、能够听懂多少、能够落实多少……一直以来,就是这样的状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实在是惭愧。”
编辑室的工作近来有些“吃紧”,法师敏锐地观察到这点,分组缘念时便径直来到编辑室。文化部部长倪居士介绍了总体进展和人员分工,编辑室主任杨芳汇报了遇到的状况:“昨天把三本留言书的文稿分配给三位编辑,三位编辑都是新加入进来的,经验比较少,要他们马上熟悉一册书中12万字的内容,还要能抓住重点,调动灵感,这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
一位新编辑快言快语地说:“我感觉这个工作挺有难度,应该让有经验的师兄来做。”
另一位义工解释道:“是有些难,但人都是赶鸭子上架逼出来的,熟悉了就会好些。”接下来,大家还提出其他一些疑虑。比如,时间紧,压力大,如何兼顾进度和质量?书籍内容会不会过于繁杂而导致读者失去兴趣?
众说纷纭。法师平和地给出了三点指示:第一,留言书的价值非常大。网友们提出的问题非常真实,且涉及方方面面,这套书犹如一面镜子,是我们这个时代人们心声的真实反映。师父的回复可谓字字珠玑,内涵深广。所以,50年之后要研究当今社会的佛教,可以借鉴留言书。而且法师们曾专门讨论过,认为普通读者可能更喜欢留言书,因此这套书的读者人群会比博客书还要广泛。第二,工作态度要积极而非着急,要走中道。安立目标在于策励自己精进,但如果造成较大压力就过犹不及了。这时要练习在做事中及时调适身心,保持好的状态。第三,针对具体问题,对于标题题目,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做到通俗易懂、准确活泼就好,不宜太佛法化,这样便于普通读者接受。大家先各自做,之后讨论,由一人统一把握。对于章节的调整,原则上10页左右一个小节,如果有20多页肯定要再细分。
简洁明了,一刻钟的讨论使大家事项上更加明确,心也找回了安宁、愉悦的感觉。法师又去忙其他的事情。从他那里,似乎不曾听到过高深的理论,他的一言一行却任运地焕发出一种力量,一种智慧,一种慈悲。
董居士说,师父曾指出,今年寺里有两大工作重点,一是见行堂的建设,另一个是博客书的出版。见行堂已然耸立在巍峨的凤凰岭脚下,博客书作为报答社会的精神产品,也一定会如期精美地呈现出来。愿我们在承担中也能效学法师,努力做一个有法的修行人——笃定,安详,精进。
基金会精进共修课时,由于前期准备不足,导致摄像音频效果不佳等了半个小时,对于这个问题,讲师李艳平居士组织班委开了一个会,说了一下问题的性质,希望大家不断的完善责任和发心,还说到班委的定位,班委是一个名言安立但是实质是为大家更好的服务,包括山上的常住义工和山下条件具备参加学修的48名义工,需要保护大家的发心,提起大家的意乐,给大家一个周到完善的学习环境。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1/25/nEO_IMG_DSC02574.jpg
项目组的工作还是很忙碌,助学组义工王昕、陆鑫、方文昭三人出发去往保定做前行,早上缘念时,义工一起诵六字大明咒5分钟,祈求此行一切顺利平安。老年关怀组郑居士带着老年念佛团去八大处参访学习。义工黄元和蔡晓华两人一起下山买专业音频设备,但是又不是专业人员,还想省钱。所以想了好多办法,回来后说要多多学习一下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衣物组没有外出,接待了几位来自航空委院的善心人士。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1/25/nEO_IMG_DSC02578.jpg
寮房里,住宿组已经为大家挂上了兰色防疫香囊,是客堂法师请负责后勤的毛萍居士给每个宿舍都发了一个,因为居士宿舍住的人比较多,冬天关着窗子门,空气流通慢,不过香囊数量有限,一人一个不够,只能是每个宿舍一个,法师说这个香囊可以用好长时间。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1/25/nEO_IMG_DSC07919.jpg
法师坐在电脑前一边整理手上的东西,一边和几位义工说:宿舍的管理已经有一些措施了,用斋方面碗筷都到位了,一会儿居士供养一个消毒柜要送上来,这个消毒柜是给临时来寺里的义工碗筷消毒用的,消毒温度可以达到一千多度。常住现在个人用的碗筷都是固定的,法师想的是临时来的义工、学员流动性大,给他们用的碗筷消好毒是从安全健康考虑,用起来人也自然多了一份放心。正说着司机张厚生居士进来,说运消毒柜的车已经到景区门了,法师给景区门卫打了电话,又嘱咐张居士到门口去接一下,药石的时候,几位义工把像小电梯一样的消毒柜抬进大寮。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1/25/nEO_IMG_DSC07925.jpg
张居士今天又在山下奔忙了一天,早晨出车时,法师请他给带些标签贴回来,张居士以为是法师从台湾带回来的那种,很特别有四层,到常去的商城没有买到,一直跑到燕莎购物中心才买到,回来后,很高兴的交给法师,没想到法师一听是从燕莎买的,批评了张居士一顿说:这个东西哪里都有,为什么要跑那么远,学佛应该越学越灵活。其实法师心里是心疼张居士跑了那么多的路太辛苦。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1/25/nEO_IMG_DSC07931.jpg
“贤生法师今天又是忙了一天,义工王波听说法师从台湾回来,特意上来的,这不跟法师说了都不到两句话。”承担佛事的郑玉琴居士一边说一边摇头,郑居士就在法师办公室的外面工作,对法师的辛苦看得很清楚,从修水库就跟着法师承担,也知道法师心力强,只要事没完根本不会去休息,当着法师虽然什么都不说,背后还是忍不住要念叨念叨法师的辛苦。
匆匆上来又匆匆下山的王波,是一位退伍军人,去年在山上当了一年义工,今年下半年要分配工作才下山。她说,这段时间在山下其实并不是太顺利,但是体会很多,前段时间跑工作,本来已经有一个政府很不错的单位办的差不多了,那个单位想招一个能做事的人,推荐的人也说她是很合适的人选,可是后来得到消息,单位调的是另外一个人的档案;王波说:“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时,想大家都说我有福报,那怎么会这样?我立即就哭了,真的,不过我只哭有两分钟的样子,就停了,因为当时我想,哭能解决问题吗?不能,那我哭什么,就为这个能死人吗?不能,那我干什么;还有我一直喜欢集邮,可是不知为什么有一枚价值很贵的邮票突然就不见了,怎么找都找不到,很喜欢很贵重的东西不见了,心肯定是很难受,晚上的时候我想,如果我现在就死了,我能攥着邮票死啊?这么一想,突然发现没有什么放不下的。我一直每天坚持拜佛,在家的时候,附近也有一个小寺院,每天都去那拜,结果也不知为什么,去拜佛的时候,那总有人大声说话聊天,心就很烦,反省自己也有这样扰人的时候,可再拜佛,被吵的记不清拜了多少拜时,还是很烦,烦的自己也没办法,就祈求佛菩萨加持我吧,特别特别殷重的祈求,晚上梦见法师分配义工工作时,给了我一把扫帚,让我去扫殿堂,早晨起来忽然身心清净,再去那座寺院拜佛时也不烦了,过了几天我再去拜佛时,大殿里忽然变得静悄悄的,一直到我拜完佛都没有人进去。心里一下子有一种体会,原来学佛就是学对事物的态度和处理事情的方法,以前也听法师说过,师父告诉法师其实学佛很简单。原来学佛真的很简单,明白这点后,心特别欢喜,欢喜了几天又平稳了,虽然说学佛很简单,那是对别人,不是对我这样的人,我还是要踏踏实实的。”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1/25/nEO_IMG_DSC07909.jpg
昨天DVD组居士去修摄像机脚架,一切都很顺利。截至到今天《心的世界》1-13讲视频剪辑、音频处理完成,第3、4、5、6、8讲上字幕完成,待检查。其他讲正在进行中,但进展不够快。
针对磁带比较混乱,今天DVD组吴静居士将磁带整理归类,并对之后的磁带管理作出规划,使工作越来越有序。
贤健法师教诫晚上睡觉前要反省,若生起忏悔心,我们白天积的业障就能消掉很多。其次最好念佛半小时,带着佛号入梦乡最好,人睡着时好比海面平静下来,比之白天的颠倒分别,这时反倒好用功,若能以佛号贯穿睡眠,早上起来就容易提起正念。
早上醒来的第一念最重要,提策起宗旨理念来,它会引导一天的造业方向,再配合晚上的反省一起来用,比较容易保证这一整天的业不偏离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