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龙泉日记

标签:
义工树坑师父客堂大寮北京龙泉寺文化 |
分类: 龙泉每日 |
11月21日龙泉日记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1/21/nEO_IMG_IMG_8762.jpg
一群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洋学生,来到了北京龙泉寺体验生活。他们是今年五月份来中国,十二月底将结束在首都师范大学的学习。这些学生对佛教都有相当大的兴趣,大都学习过佛教史,以及读诵过一些佛教经典,很希望能亲身体验一下寺院的修行生活,近距离了解佛教。于是,今天,十五位崇尚自由的年轻美国人一起来探访这座古老的东方寺院。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1/21/nEO_IMG_DSC06989.jpg
学生们来到各办公室时,都受到了义工的热情欢迎。在参观编辑室时,有的学生问到:“打坐修行和编书修行有什么不同?”编辑室主任杨芳用英语回答说:“我们虽然外在形象是在动的,在做事,但是内心需要不动才能把编书的事情做好。所以也是修行,这叫外动内不动。”贤健法师进一步补充到:“这其中也是学佛的次第。通过做事累积广大的资粮,能够更好地打坐修行。”一位美国学生在参观寺院后说:“这地方不仅是个寺院,更像个交流中心(communitationcenter)。有基金会,还有文化网站!”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1/21/nEO_IMG_DSC07014.jpg
施纯琳(Catherine stuer)是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博士候选人。参观寺院时,问及佛教在西方年轻人心中的印象,她说:“很多人都从自己习惯的角度。比如一位同学学习化学,她就从化学的角度去分析怎样是自他不二?不过现在也提出,要以佛教的思维来认识佛教。”
十点半在接待室交流。美国学生首先向法师了解了寺院的历史,贤健法师从继升老和尚建庙起的历史发展,至师父发愿在北京建庙,入住龙泉寺,目前寺院转型,以及未来的愿景做了介绍。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1/21/nEO_IMG_DSC07122.jpg
得知寺院如此快速的发展后,美国学生甲问:“寺院建设需要钱,你们是如何筹钱的呢?”
贤健法师说:“我们主要靠信众的捐款,寺院不参与商业运营。而仁爱慈善基金会与其他基金会也有不同,它更重要的是募心,而不是募钱,是要大家凝聚在一起,传播善良,增长善业的。”
美国学生乙问:“您为何决定来这里做和尚呢?”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1/21/nEO_IMG_IMG_8717.jpg
贤健法师说:“我在思考到底怎样生活才比较幸福?想到自己辛苦一生的结果最多是一头白发,弯腰驼背。在学术界,也就是当教授、当校长。这一生到底什么是值得回忆的?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我看周围的人,其实并不幸福,所以就希望自己能出家来专业地学习佛法。也就是换一个学校,就像换个专业来读。于是就去广化寺出家,后来方丈和尚把我们调来龙泉寺了。”
一位来自香港的学生说:“现在虽然经济发展了,但是人们还是需要一些信仰的。”美国学生丙也分享说:“在我身边有很多朋友,其中有不同宗教信仰的。我们彼此之间没有成见,也不互相要求。在互相尊重下保持着自己的信仰。”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1/21/nEO_IMG_IMG_8674.jpg
还有学生问:“在美国有特殊情况,比如基督教和天主教极端的一些组织,他们的理念与社会大环境产生很大冲突。比如不让中学学习进化论等。”
贤满法师主动说:“这个问题我可以回答一下。这肯定是少数人的极端行为,不可能是大面积的行为。基督教、天主教本身也不会是这样,是少数人的极端情绪。对于佛教而言,历史上更多是提佛法,现在提佛教才比较多。佛法是对人生的看法问题。释迦牟尼佛仅仅告诉弟子:我对人生是这样看的,我是怎样一步步地达到这样看法的。仅此而已。佛陀从一开始他就没有要求弟子,你必须这样,否则就不行。那是你人生自己的选择,我可以介绍给你,但不强迫你。这是佛教对世界的基 本态度。佛教不存在要求人家要怎样,因此从历史上不会出现战争等问题。第二,释迦牟尼佛从没有要求别人信仰他,佛教徒并不把信佛作为目标,信佛只是达到佛陀那个水平的一个手段而已。”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1/21/nEO_IMG_IMG_8707.jpg
一位信奉基督的美国学生问:“信仰是什么?我觉得是对见不到东西的见证,对所期望东西的一个依靠。这个世界如果没有信仰,是不可想象的,对个人能力的突破如果没有信仰也没有办法突破。”
贤健法师说:“学佛不是去寻找一个精神的崇拜,之所以信佛,是因为他是觉者,是生命的导师。让我的心自由,依靠的是自心的智慧。”
又有学生问:“在出家人修行的过程中,心里会不会有疑问?对自己所走的路产生质疑?”
贤满法师说:“我相信,您总是认为说,您与上帝,或与基督之间是有距离的。因为有距离,你才向他学。那么他讲的话,他的教言,作为我们来讲,肯定相当多的地方,在现实情况下是很难理解的。如果我们能理解基督的话达到他的程度一样,你就不用学了。学习的过程,就像小孩子读书一样,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遗憾,是自 然不过的。学佛或学习基督本身是对这些疑惑的解决过程,这个过程是很正常的。如果没有这个过程,恐怕你到不了天堂,我们也成不了佛陀。”当翻译把这句话讲给大家听时,全场轻松地乐了起来。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1/21/nEO_IMG_IMG_8695.jpg
交流后,贤健法师说:“这些美国学生观察很敏锐,思考问题也很深刻,对一件事情的意义很清楚。反倒我们自己的义工,身在其中做了很久,却对自己所做事业的意义了解却很少。大家比较关注调烦恼,但对一些问题缺乏思考。”
法师又说:“学佛就跟做事一样,要把握主次。调细烦恼是末,重要的是三主要道:下士希求后世,中士希求解脱和上士——活着为了其他人快乐解脱。做事就是要让你明白,自己活着的意义。”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1/21/nEO_IMG_IMG_8751.jpg
在品尝素斋后,美国学生们在贤威法师的带领下,登山望远。年轻人的青春活力在登山时尽情地挥洒,他们惊叹凤凰岭美丽的风景和开阔的视野,都迫不及待地打开相机拍照留念。不过接下来的活动更能满足他们好奇的心愿——品茶,贤满法师教禅坐。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1/21/nEO_IMG_IMG_8744.jpg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1/21/nEO_IMG_IMG_8757.jpg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1/21/nEO_IMG_IMG_8773.jpg
大家来到了见行堂顶楼的禅堂,法会部义工侯海燕和刘广泛早已布置好了场地。在宁静的佛乐声中,穿着端庄西服,围着典雅蓝色丝巾的候师兄,安详地为西方客人泡茶、沏茶。
贤满法师说:“让大家在这里打坐,其实很简单,禅坐就是让我们的心越来越稳定。大家可以从放慢自己的动作开始,slower,slower。体会你的手伸出去拿茶杯的动作,体会茶杯的温度,体会茶到你嘴里的味觉。”在法师安定的引导中,大家的心明显地宁静下来,动作也祥和了很多。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1/21/nEO_IMG_IMG_8804.jpg
不过禅堂里还没有供暖,贤健法师发现身后冷风吹的很厉害,这样坐着脖子会受风,义工体贴地为法师送去了一条围巾。只见贤健法师把围巾细致地折好后,轻轻地为身旁的贤满法师披上。法师对同行道友的关怀那么真实而细致,善行从身边人做起。
不一会儿,大家都品到了温润可口的红茶,余香回味中,侯师姐开始介绍茶的历史,以及她个人多年喝茶的体会:“茶如人生。同样的茶、同样的茶具、同样的水,但是不同人冲泡出的茶味是不同的。大家如果品到的茶是甜,说明我的心里是快乐的;若是苦,说明我的心是苦涩的。愿大家都能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接着贤满法师爽快地说:“那我们就练练吧!”法师引导大家身心放松,并介绍了禅坐的简单方法。学生们很认真地跟随法师的指导,调身调息,体验他们心中的“meditation”。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1/21/nEO_IMG_IMG_8753.jpg
十分钟禅坐后,有的学生想了解禅坐方法的不同,有的人在打坐中身体疼痛,有的人睡着了,法师一一解答了大家的疑问。最后法师说:“这只是打坐的简单办法,专业的就复杂了去了。平时在工作之前,你深深地吐一口气,安静那么几分钟就很好。也可以结合走路念佛,我自己如果状态好,就会走一步会念一声佛,这样身心就统一了。”
最后法师与每位同学结缘一本博客书,一套中英文版的《感悟人生》。一位负责学生交流的美国朋友说,自己的公司在华盛顿,今后很想组织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龙泉寺进行生活体验。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1/21/nEO_IMG_DSC07035.jpg
今天是周末共修,虽然山下也有学佛小组,但是原来在山上学习的学员还是会到寺里来学习,一是学员们喜欢寺院学佛法的氛围,另外有的小组还没有场地,寺里就先为他们安排场地。英文小组就是这样,虽然讲师梁丽拿回家探亲尚未回来,班长王硕已经带着学员们开始诵英文广论了,周六、周日连着两天,感觉像一个周末精进共修。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1/21/nEO_IMG_DSC06977.jpg
见行堂一楼的斋堂里学员面坐在用斋的桌子后面,桌子上厚厚的专门印制的课本,领着诵的不是法师,也不是义工,是一位不在现场的美国老人Bonnie。今年春天时,她特意从美国飞到龙泉寺,来录制了英文版广论,Bonnie已经六十多岁,患过舌癌,口腔内不能产生唾液,吃饭对于她来说是一件最痛苦的事情,到寺里后,僧团根据老人的情况,特别安排义工为她做斋饭,选可以生津的原料,把菜也切的很细碎,让她吃的时候,可以减少一点痛苦,菜也在盘子里装成漂亮的图案,让喜欢艺术绘画的Bonnie每次看到斋饭,都欢喜的说:Beautiful!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1/21/nEO_IMG_DSC06982.jpg
Bonnie说,她到龙泉寺来是一种被无形力量牵引的感觉,她觉得她必须到中国来,到这里来,来做这件事,Bonnie在美国住的一栋漂亮别墅,一切都不是无缘而生的。住在寺里时,义工们看到Bonnie时都会热情的和她打招呼,让Bonnie很感动,后来见到义工时,Bonnie远远的就说“你好”。录制广论时,因为身体的原因,录一会儿就感觉累,Bonnie就要停下来休息,可是录到最后,她竟然一次能录一个多小时,义工怕她累到,劝她少录一点,休息休息,Bonnie却不肯,她觉得读广论很舒服;斋堂里,学员们诵着广论, Bonnie的声音从扩音器里传出来,亲切柔和,学员们诵完了出来说:Bonnie像在讲一个童话故事。
虽然是一周来寺里一次,但是学员们说,在道场里有共业推动,人的变化就是很快,肖翠英居士就讲了自己对一位寺里居士的观察;用斋的时候,快结斋了,无意中抬起头,忽然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正在轻轻地扫地,心中很为他高兴,也随喜他的功德,感觉他是在用心修行;第一次注意到他,也是用斋的时候,他来晚了,自然错过了用斋时间,于是他就走到地藏菩萨面前去小声把心里想说的话出来,然后又到西方三圣面前作礼;第二次见到他是我们打水回来碰到他,正自言自语地说下次不能起晚了,得想个办法……第三次看到他,还是在斋堂用斋,吃着饭,抬头看到他原本凶凶的脸,这时更显得可怕,而且他手中的碗也端在空中,犹豫不定的样子,我心想,你可不要把碗摔了,一会儿他又很不痛快地把碗放在桌子上,行堂的义工过去时也没有注意到,他的情绪比刚才还激动了,正在这时有一位行堂的义工到我面前,我赶紧小声说:你快去看看他吧;斋后看到他又跑到地藏菩萨面前去和菩萨在念叨什么;我不知道这位居士是什么缘起来到寺里,以前什么样的生活背景,但是在斋堂里看到的关于他的一幕幕画面,使我感到修行,修到能忍下来,不发火是很不容易的,而且遇到问题之后,能主动找佛菩萨说说心里话,解除心里的问题,这点很值得学习;师父一再告诫我们要用心去修行,要不然就会糊里糊涂的;在这样一个清净的道场里,真的要好好把握当下,依靠三宝的力量,好好地修正自己。
http://218.57.142.173/blog/2009/11/21/nEO_IMG_DSC07177.jpg
寺里常住义工在变化,学员们也是一样在不知不觉中提升着,下午的课上完,又去出坡了,贤月法师领着学员到德尘居下面搬树枝到大寮,给大寮烧火用。刘居士年龄大,做事却不落后,拿起了一根大树枝,像扛着一颗小树,女学员则是把树枝握在手里,托着向前走。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晚上还要赶回学校,本来已经很晚了,还是坚持出完了坡,听说上次给一位义工开的药,义工因为找不到药方,一直没吃,就去找这位义工,可是只见过一次,这么多义工,天气冷大家都换上厚厚的衣服,认不出来了,又打电话找认识的义工去问。流通处张会云和王作丽一边算帐,一边等着学员们,出坡的学员把包都存在流通处了,柜台上、凳子上、地上都是学员的包。坐在小凳子上的田素兰老居士说:他们净做好事,以后我也要写写,给龙泉日记投稿,我自己天天扫地没什么写的,我把大家的功德写下来,让大家伙儿都随喜。
今天教化部晨起缘念时,开始落实学习师父9月30日在见行堂的第一次开示,也就是寺院发展的四个有序化那篇开示。大家先轮流读,之后研讨。这两天都在研讨第一个原则,僧俗有序。头天研讨了“僧俗有序”包含的四个子项1、戒别行政;2、不二而二;3、理上平等;4、事相差别。今天主要就“戒别行政”中四点要注意的问题:内外有别,公私分明,男女有界,长幼有序 做了研讨。师父为什么要提出这些问题要注意呢?我们在这些方面存在什么需要改正的问题?师父希望我们怎么做?大家开始学习揣摩师意。一天下来,不停地在学习,感觉这次法会义工们变成学员了。周末一派学习气氛,真是教育转型了。
为迎接今天芝加哥大学的学生,昨晚史红恩师兄加班打印菜谱到10点钟。针对菜谱的情况,史红恩进行更加细致地修改,希望能够尽善尽美。
大寮里借着客人来的因缘,典座师让大家思惟寺院招待客人的意义,这段时间经常有客饭,负责客饭的净人和沙弥很辛苦,这些辛苦的付出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建设道场是为了弘法利生,招待客人也是为了佛教的弘扬,法师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是希望居士们不要误会,以为出家人怎么也跟客人吃吃喝喝的,还和大家说:如果碰到有这样的误解,希望大家能够给予解释。在这个团体中一件事相呈现出来,如果能够去体会背后为了众生的缘起,无异对扩大心胸格局,培养慈悲心是具有不可思量的意义的。
贤龙法师妈妈明天要回去,需要做一张光盘带回家给那里的同修介绍龙泉寺的情况,刘书宏师兄跟着拍了法师给妈妈介绍参观见行堂的整个过程,吴静从下午开始就一直在忙着,加上了之前拍摄的法会各个环节的场景,以使观众能够更全面了解龙泉寺。晚上九点多才剪辑完成,在紧张地刻盘,保证法师妈妈明天能带走。
今天上午翻译组的贾晓园、毕善淞两名同学也紧锣密鼓地把菜谱翻译成日文,为迎接日本来访的客人做充分的准备。翁跃春老师,则在准备下午日语学习小组的课程。翁老师的两位学生也在上午赶到山上,来到办公室参与工作,并加入到中午行堂的队伍当中。欢喜地和其他同修分享说:我不仅加入了日语学习小组,还加入了行堂的行列,真是满心欢喜。大家来到龙泉寺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这里是心灵家园,无论做什么都很欢喜、都很乐意去做。
办公室两位同修把《博客文集》样品书包上书皮,这样可以保护博客书,避免折角,这是法师一直的教导,而且前天的早斋时开示到要爱护常住物,这一举动也是培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如何爱护常住物,从点滴做起。
制作中心排版设计董燕君正在做第四、五套《和尚·博客》的封面和版式设计。第四套博客书是七本留言书,封面主要选取龙泉寺、广化寺、法门寺、南少林寺的风景、人物等精美图片,结合第一套留言书的设计风格,插图的选取范围则不限。第五套博客书是结集2006-2008年《龙泉日记》的精华文章,进行装帧设计,希望有设计灵感和创意的同修们共同参与创作。
黄瑞龙在整理《龙泉日记》以前的照片。看到熟悉的面孔,龙泉寺一天一天的变化,无尽的感慨,历史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