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宗教修持第一、学问广博第二、勤恳工作第三

(2009-10-11 08:12:30)
标签:

宗教

僧团

道心

师父

丙班

龙泉寺

文化

分类: 寺院报道

宗教修持第一、学问广博第二、勤恳工作第三

——访僧团班导悟光法师(一)

宗教修持第一、学问广博第二、勤恳工作第三

 

题记:从此次十一精进共修法会开始,整个龙泉寺开始转入以修学教育为主的发展阶段,在教育中又以僧团的教育为中心,而僧团中的基础层次的净人和沙弥的教育和培养是真个僧团教育的基础,关系到整个僧团未来的发展方向。师父最为重视的也是僧团的教育,带僧团的净人和沙弥的悟光法师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承事师父承担培养人才的工作。法师一直以来承担师父的侍者,对师父的理念十分明晰,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将师父培养人才的理念贯穿到整个的教育和管理之中,宵衣旰食,兢兢业业。才使得同学取得今天如此大的进步。

    此次法会之中,我们就人才培养的问题,专门采访了法师,法师就当年佛教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师父培养人才的理念做了介绍和说明,并和我们一起分享了在引导丙班过程中的许多经验。现将法师的访谈录分为两部分,第一篇谈佛教的人才问题和师父培养人才的新理念,第二篇则一起分享法师在丙班引导过程中的各种经验。

 

 宗教修持第一、学问广博第二、勤恳工作第三

 

   法会虽然此时转型,师父早就有了规划。很多目标都是师父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就思考过,规划过的,此次法会的转型和人才培养等诸项事宜也不例外。

    法师:早在02、03年的时候,师父在广化寺就曾谈到寺院管理,僧团如何管理的问题,当时因缘还不成熟。师父讲过一句理念: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这么多年来师父办过佛学院、去过国内外许多名山大川的丛林道场,在佛教管理以及如何教育僧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他在许多场合都提到过的太虚大师所做三大改革:教制、教产、教理改革。师父目前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包括师父在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上的演讲,都显示了他对教育人才的思路。

 

    现在佛教人才十分缺乏,但是好的人才培养起来却很难。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法师:我和丙班同学在交流中谈到,目前佛教尤其需要人才教育,现在青黄不接。过去的老和尚大部分都往生了,新一代的年轻人得不到传承,又被物欲影响,接受了高科技的东西,心里的烦恼都非常重的,到了庙里又得不到传承。所谓传承内涵很多,主要包括教证传承和管理传承,没有的话就会出现管理混乱,就会出现教育没系统、证量也没有等严重的问题。很多人刚开始出家都有很好的发心,想好好修行、往生极乐世界、成佛。一段时间后,就变得放逸、懈怠、懒惰,变质了,不再如当初自己所愿,也没有力量了。

    这一切主要是学修环境影响的。所以师父要讲学修建设、制度建设。但制度只是辅助的,根本还要靠道德,还要靠学修,来促使大家发心修行。制度是辅助的,但也是必须的,没有也不行。师父走访许多地方,看到这样的现象,很为佛教界现状而感到悲哀。他曾发过这样一条短信,说“目前,有大局观念的人,并不多见,佛教的前途确实悲哀。我们只有顺应因缘,而不是得过且过。一个人的信心、愿力、智慧都是需要的,我们要向上仰望,我相信佛菩萨无感而不应的。”
 

    出家的人的生活与在家人是不一样,他们人生目标的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就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也不一样,因此对僧团的管理就不能等同于世间,不能将社会上的管理方式生搬硬套来管理僧团。

    法师:现在,师父一直在探索这样一条路:如何培养人才,如何在僧团里面搞教育。这是相当困难的。

    在家人学习、生活、工作是分开的。生活就在家里,学习是在学校里,毕了业参加工作就是在单位了。出家就不是这样,生活、工作、学习一体,没有回家不回家的问题。工作环境也是你的家,生活环境也是你的家,学习环境也是你的家。所以管理起来就不能等同于世间,管理难度就比较大,为什么呢?因为要一辈子啊!世间的管理方式拿到佛门里面就不易行通,因为各种因缘条件不同。比如说在部队三年苦练,你让出家一辈子苦练那就不可以。而在世间就很清楚,我退伍了就完了,就可以轻松了。佛门不是如此,一辈子都要这样,所以管理就要有相当智慧。要融合世间的管理,但不是完全按照世间的方式,比如打卡、罚钱等,很僵化。这样将来会培养出没有道心的“人才”。
 

    僧团的管理就不能仅仅靠制度,最关键的是靠道心,当年佛陀制戒如此,今天僧团的管理也是如此。
    法师:完全按世间的管理方式培养不出佛教所需要的人才,它只能是辅助,根本是道德、道心,要以道德来引导、以修行来引导、以德行来感化。师父其实就是这样来做的,只是看我们条件不够,所以再辅助以制度。团体大了就必定需要制度,各种根器各种素质的人都有,大家条件不够。就如佛陀当初十二年没有制戒,阿难尊者请佛制戒,佛说:“止止,我自知时。”后来有人犯戒了,才制定。
    现在我们丙班的规约,也是效仿佛陀的行谊、师父的行谊,经过一年以后才制定的,今年10月1号正式施行。以前是没有规约的,经过一年的摸索和实践,通过大家所犯的错误、做的好事坏事,把这些融合在一起,然后统摄、总结、归纳,得到这个结论。不是靠强压,而是根据情况,根据因缘,看到大家有这个毛病才制定相应的规约,否则会有反效果。世间不一样,它以钱和权力为中心,为了赚钱、升官,你就必须这样,只要目的达到,低三下四、点头哈腰也无所谓。佛门不一样,搞不好的话,就会退失道心,最会住不不下去。最后就变成在佛门混日子,变得懒散,安逸,我不求名利,也没有钱,你再逼我就去其他道场。因此这个管理必须以道德为主,制度辅助。

 宗教修持第一、学问广博第二、勤恳工作第三

 

    佛法的教授、道心的坚定,信心的培养从哪里来,都从善知识哪里来,;来源于善知识的摄受,来源于善知识的修行和管理的经验。宗教修持为第一,学问广博为第二,勤恳工作为第三,这是师父定义优秀佛教人才得标准,龙泉寺对人才的培养也是按这个次第来。惟有如此才能培养信心坚定,目标明确,献身佛法,永不退心的佛教人才来。
    法师:管理还要靠传承,靠经验,靠人的经验。没有人的经验,很难培养出人才。无师自通的人太少了!没有老师能修成的人太少了!从古代我们知道,印度阿底峡尊者,有一百多个老师;宗喀巴大师,也是百十个老师;米勒日巴尊者,也有老师,都要靠师承。我们现在能有师父带,是很难得的。你靠自己修吧,肯定最后一无是处,修不出来什么名堂。

    人才界定的根本是道心,一个人怎么看出是人才呢?师父曾讲:宗教修持为第一,学问广博为第二,勤恳工作为第三。第二已经有些共世俗了,第三几乎完全是共世俗了。如果没有第一个,光有第二个,那是学者;光有第三个,那就是俗人,层次更低了。不过虽然是俗,但就像六度中的精进度一样,它是共前五度的,每一度当中都要有精进。宗教修持要不要勤恳?要勤恳。但如果没有第一条,那后两条都是很苍白无力的。只有朝着五欲八风的方向驰求。你比学问,世间学者多的很;比勤奋,那世间勤奋的更多!你到北京城里去看一下,没日没夜工作的多得很!不用到北京城,就眼前我们工地的工人,也是没日没夜地干活。

    所以,宗教修持为第一,宗教修持的特点:要有宗旨,要有目标、方向。没有宗旨和方向,那你修什么?没有方向的人很少能非常努力修行的,因为没有方向就迷茫,对未来一片茫然,肯定没有力量。如果说你有力量,那一定是骗人的,通过我们的实践得出结论,绝对没有力量。这个力量来源于什么?对于宗旨的信心笃定,有信念。怎么才能建立起这个宗旨呢?要靠老师。在《广论》上曾经谈到人殊胜和法殊胜,为什么先谈人呢?人就是给你树立一个榜样,呈现一个果报。就像在世间,一进来就先给你谈条件,一个月给你两万,你干不干?

 

    世间靠钱为果相,我们靠以前的大德。《广论》上开篇阿底峡尊者,就是给你树立一个榜样,你将来要成为他。我们天天说皈依、皈依,皈依的目的就是要成为他。如果一个不想成为他的人说有皈依,那我不相信,不可能的。就好像一个不想要钱和权的人,却整天没日没夜地工作,那太难了!只有菩萨才能做到无私地为了一切众生。其实他还是有宗旨的,为了成佛,为了利益众生。先为了成佛,后为了利益众生;成佛是阶段性目标,利益众生是永恒的目标,通过阶段性的目标来达到永恒目标。所以还是有目标,没有目标是无法成就的。所以要说人殊胜和法殊胜,人是怎么成就的?通过学法。如《正摄法经》中说:“诸佛世尊,所有无边无际功德,从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现,法为其主,从法出生,正法行境,依于正法,法所成办。”法哪里来?通过人说出来。所以设立这个目标要靠老师,老师他给你讲法,没有老师很难产生这种力量。《本生论》说:“悉不应远诸善士,以调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德尘,虽不故染自然薰。”就从这里出,由此培养出具备宗教修持、学问广博、勤奋工作的人才。这样的话,作为一个出家人才名副其实。这是属于化教的部分。
 

    以戒为师,自佛世便是如此。末法时代精严持戒者更是难得。师父对僧团的管理和教育最重视的就是戒律。根据传统戒律的精神,制定符合现代社会缘起制度管理制度,做到整个僧团的有序管理,才能实现其科学发展,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才能做好整个团体的管理。持戒的根本在于深信业果,只有深信业果才有坚定的道心,有了坚定的道心制度才能起作用。

 

    法师:另外非常关键的一点是戒律。一个出家人如果没有戒律摄持作为标准,就很麻烦。现在又有制度,因为现代出现了许多新事物,有很多高科技的产品过去没有,这些事相上的差别就要有制度管理。为什么要建立制度?制度是为了保护根本戒律的,包括祖师的清规;如果不能保护戒律,那这个制度是没有意义的。制度的宗旨是来源于戒律。这是制教,制戒。一个出家人如果把律都忽视了,那就没有办法了,这个出家人不完整。最低下限应该像《广论》中所说“尸罗、轨则、净命、正见四中,后未亏损,前三未能圆满清净,少亏损者,说生龙中。”,要有正见。即使在末法时代有些微细的地方做不到,但起码知道、深信这是佛说的,应该做的,如果没做到,心生惭愧!绝对不能说现在时代不同了,一切都改变了,做不到没关系——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将来堕地狱。这种见解叫邪见,不相信佛语。所以《广论》上说:“于如来语应修深忍!”深深地忍可于心,这是非常难的!这就谈到戒律如何清净?是很难做的。

    西藏祖师康垄巴说:“戒清净,不思业果必不得成,故思业果是真教授。”不思考业果,持戒是不可能清净的。不相信因缘果报,不相信将来有善报,让你恭敬法师,你会恭敬吗?所以儒家的伦理可以通过佛家的业果来展现,你相信业果自然就恭敬了。《孟子》讲“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但没有讲更细的三世因果问题。为什么“爱人者人恒爱之”呢?佛告诉我们,只要你种善因,将来一定感善果。业就自然回馈过来,今生不回,未来一定会回。宗大师也说:“自能如何恭敬三宝,则诸众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对业果相信,学习业果,才能真正持戒。否则干吗要持戒呀?苦得要死。佛就告诉你,持这一条戒,会有无量功德,将来会感得胜妙的果报。出家一日一夜,发心清净为解脱,多少劫不堕轮回,常在人天受胜妙乐。归到中心还是业果。以前我和丙班同学学习过,佛教入门是皈依,正皈依的是佛法,而佛法的中心是业果,业果的中心是意乐,最圆满的意乐是菩提心。

    所以对人才的培养来说,主要是靠道心,靠宗教修持,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佛教人才。没有道心这个基础就不行。作为制度来说,它对一个团体是必须的。今天师父讲“四个有序”就是针对整个龙泉道场来讲的。个人修行要与团体的发展相配套,就像电脑外壳再漂亮,内存、硬盘容量能配套才行。师父讲到,如果个人修行与团体发展不配套,团体一直在进步,个人一直在退步,那你也麻烦。团体发展好了,个人却完了。如果团体进步而个人退步了,就说明个人修行无法融入到团体修行之中。所以,团体修行要靠制度,个人要靠戒律,要以戒律为根本,制度为辅助。团体要有制度,比如不杀生,这是佛制,谁都要遵守,但是还要靠制度来维系,没有组织没办法。过去佛世对出家众管理是靠僧团伦理,依戒腊、戒别;但你建设寺庙光靠这些就不行,个人修持还可以。牵涉到团体利益的,就是公共问题,不是个人问题,比如规约的制定等等。

 

 

    现在培养人才的方式往往具有很大的问题,因为学了很多理论而没有相应的行持和修证,往往是长了知见,退了道心。这里面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法师:刚才其实已经涉及到这个问题了,佛教人才青黄不接怎么办,佛学院这个模式不行了怎么办?为什么不行呢?以宗教修持为主,这个丢了。变成世俗的完全靠制度来管理了。这是由于青黄不接等因素导致的,佛学院的宗旨本来是好的,但在管理的过程中俗化了。对个人来说,上佛学院的目的本来是充实教理,修道证果的。后来就慢慢演变成为了拿文凭,方向偏了。佛学院无形中把修行变成阶段化了:就这几年,读完就好了。

    制度再严,最后还是没有道心。为什么?因为没有培养道心,培养道心需要有师承。不是说给你安立一个老师,你是某某大学的,让你去教,就可以把道心培养出来,可以培养知识、勤奋的能力。但是没有宗旨,怎么可能勤奋呢?所有的根源在于宗教修持未立,先要有正见、先要有宗旨,才有可能修道。没有宗旨是无法修道的,才学都是在根本把握之下扩充的;《弟子规》里面讲:“有余力,则学文。”先别着急,基本素质先培养起来。基本素质没有培养起来,办学、佛学院的模式很难成功。
    我们现在佛学院有些地方的法师,忙于事务,无暇进行道德、经验引导。即使有些闲暇,也是自己去努力了。何以青黄不接?自己也得努力用功、充电,何能顾他?顾不了。他自己也知道应该去帮他,但自己没有能力,没有师长传给他啊!单单备课就要好长时间,没办法,业感的,青黄不接。他自己累得够呛,无暇去影响别人了。也有很多,当然外在的业等等,也影响法师。”

 

    师父在福建佛学院也是采取比较严格的管理制度等来探索一条培养人才的道路,师父住持龙泉寺之后一直探索建立新型僧团,采取了很多新的措施,为佛教培养新型人才。

    法师:师父现在也在摸索,今天讲的四有序就是一个思路。但是归根到底,师父常讲的,必须得靠人。没有人发心带、没有人去传承,你再好的制度也是没有用的,都是给别人看的。佛学院的制度,那是非常森严,但是管住身,管不住心。道德这一块,要去感化、要去引导,缺了根本、抓住枝末,培养不出来人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