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寺十一黄金周精进共修法会
转型教育重学修
今日步上新台阶
——采访学修部禅兴法师

编按:国庆六十年,我们国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龙泉寺开放近五年,随着见行堂的启用,龙泉寺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硬件的建设转入以教育为主的软件建设,就此我们采访了僧团负责学修和教育的法师,同时也结合法师在法会前行会上的开示,将整个龙泉寺僧俗二众的学修概况和法会的学修情况作简单介绍
结合时代因缘规划寺院发展
师父非常强调发愿,大乘菩萨道修行的不共之处就在于发度化一切众生的宏深悲愿,今日龙泉寺的建设面貌的呈现无不是师父的愿力所成。愿力的实现要靠具体的规划和一步步的落实,师父是非常务实和理性的人,每一步怎么走,都装在师父的心里:
【法师】:龙泉寺是2005年4月11日对外开放的,到现在已经四年多了,到明年就五年了,根据师父制定的发展规划,龙泉寺的发展建设大体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思想理论建设:第二是组织结构建设;第三是人才事业建设。
契合时代背景阐发佛教思想:如何结合时代因缘和现代人的根基阐发佛教思想,更好的引导僧众学修和接引大众大众学佛,是师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法师】:思想理论建设方面,师父主要是在《法音》杂志上陆续发表了很多文章,这些文章是对汉传佛教修学体系的思想作的一系列开示。师父的这些开示综合了很多大乘经典,是我们龙泉寺学修——即汉传佛教修学体系一些重要性的理论。除此以外,师父还出了系列光碟:《感悟人生》《苦乐人生》《认识人生》和《心的世界》,这些结合现在时代的特点和现代学佛人的特点所做的特别开示,都是来帮助我们建立学佛的正知见。还有师父的博客和《博客文集》,是在更广泛地普及佛法方面做的一种重要尝试,是打造佛教的新文化。
以前佛教封闭在寺院里或者更远的是在山林里面,社会上的一般人听闻佛法很不容易。现在师父用博客的方式让佛教走向大众,包括用现代的语言,比读佛经更方便。很多人读佛经很困难,因为现代人的古文基础不太够,但《博客文集》就比较应机,我们是把佛教的精髓通过现代的方式作了转换。
在组织制度建设方面,我们龙泉寺这几年只是作了初步尝试,可以说才刚刚开始,需要在未来继续深化。

人才培养得见雏形,事业开展初具规模:“以事业凝聚共业,以共业推进事业”是师父推动佛教事业发展的基本理念。唯有开展利益众生的佛教事业才能凝聚人才,也唯有优秀的人才才能将利益众生的事业更好的推进:
【法师】:在人才事业建设方面,这五年打下一个重要的基础,分两方面,一是人才方面,从最初刚刚开放时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僧俗二众,人才团队已初步成形。
事业建设包括几方面,首先是硬件建设。做任何事业硬件是基础,否则的话谈不上发展。起初法师的住宿非常紧张;办法会都在露天,风吹雨打。这几年很重要的是我们的寺院建设,包括居士楼、德尘居、见行楼,水库等。法会的推广也是事业推广的一部分,接引社会大众,修学佛法,同时也是回馈社会。在慈善和文化这两块,一是仁爱慈善基金会,一是龙泉之声网站。通过这几大体系,我们的事业建设也初具规模。
法会转型重教育,见行堂上证菩提:文化,慈善,教育是师父推进佛教事业的三个主要方向。在文化和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上,现在教育业已提上了日程:
【法师】:以见行堂的建成为标志,龙泉寺的硬体建设跨出了重要的一步。因为见行堂是一个较为综合性的修学中心,有了这个基础之后,我们僧众所有的生活学修完全可以实现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更有利于僧才的培养。同时,我们居士的活动空间也更加地扩大,这就意味着我们有充足的硬件环境来进一步深入地培养人才,所以我们的人才建设就要在深度内涵上提高层次。僧众和俗众都要有这方面的培养。
法会以前是结缘型的,从这次开始,就要向教育型的法会转换。包括这次法会的特点,要求止语,除了研讨的时间,不许说话,手机要收上来,除了个别的义工干部和主要的法师,一般人不许用手机。我们的课程安排也是非常的紧密,从早上到晚上,一堂又一堂,没有多少空闲的时间,主要的法师也都出来带动研讨,师父亲自讲法。这一切都代表,法会在教育功能上有实际的加强。过去通过读诵经典,熏习一个种子,这次我们能更加深入地进行交流。未来僧众学修的方面也会有新的加强。师父在僧团发展的方面也做了很多构想,我们都会按照师父的理念一步一步地去具体落实。
依照次第培养人才
僧俗有序共同学修
一直以来人才培养的问题是困扰汉传佛教发展、壮大和传承的重大问题。赵朴老在十几年前提出佛教的当务之急,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才。虽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佛教的面貌大为改善,但人才缺乏及如何培养仍是困扰发展的最大的问题。同时如何处理僧俗二众的关系,使二者皆能安住当下、共弘佛法,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龙泉寺在师父的引导下,经历了从小到大的不断发展的历程,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人才培养的成绩明显,在人才培养方面,师父按照一定的次第引导我们发心、出家、学修,为佛教的人才培养不断地探索新路:
以戒为基发展僧团,层层考验出家修道:以戒为师是师父建设僧团的一贯指导方针,师父亲近过的师长圆拙老和尚早年亲近过弘一大师,有着律宗的清净传承。针对教界一些滥剃弟子,剃度后放任自流不加教育和管理的现象,师父特别严格地按照次第,层层考验和培养弟子,保证将好的人才选进来,成就起来:
【法师】:僧团这方面,师父对于僧众的学修有很长远的考虑。就是说,一个僧团要住持正法,必须以戒为基础。龙泉寺一开始僧团入住时,就十分重视戒律。比如诵戒、结夏安居,都是根据佛制而作的。另外还根据戒律的精神,结合现在的缘起,制定了龙泉寺的僧团管理制度,目的也是帮助大家在这个因缘下更好地持戒。僧众有了持戒的基础之后,才能有机会在佛法上真正地去深入。
师父对僧众的引导方向是有次第的。一个人从发心出家开始,就要做准净人,经受一定的考验;经过一段时间,可以去做净人;净人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僧团认为他具备了出家的条件,就可以剃度作沙弥;沙弥再去受具足戒就可以成为比丘。出家众的学修是有这样一个渐次增上的过程。准净人、净人这个阶段,主要任务就是多培福,多护持,同时,学习佛法的基本理念、策发道心。沙弥阶段,初步地进行一些受戒之前的教育,为受戒作好准备,同时佛法的基础理论、理念也进行学习。作为比丘之后,更重要的是把戒律的基础打好,同时对于佛法的大纲要有基本的认识,这方面以《广论》的学习为主。有了佛法的基本大纲,以及戒律的学习之后,师父的引导方向就是因材施教,根据每个人的根器和发心,对他进行相应的指导。原则上来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修方向。
这样发展下去,师父的理念是寺庙办得像大学一样。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向,最后每个方向都聚集这样一批人,这些人就形成不同的学院。社会上的大学里是一个一个的学院,一个一个的科系,龙泉寺也是这样,未来僧团呈现的面貌就是,每个方向有一批人才出来,最后就形成一定的科系,佛教里头就叫做学院。
僧俗有序共同学修,寺庙为家信心增上:师父在法会第一天开示中讲到“僧俗有序”的问题,僧团住持佛法,居士护持佛法,这个次序定位好落实好,佛教才能健康发展。龙泉寺居士队伍的素质普遍较高,承担着寺庙护持方方面面的工作,如果没有对佛法的信心,没有对寺庙的归属感,要想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的:
【法师】:学修上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僧众的学修;一个是居士的学修。这两个方面,以僧众的学修为重点。僧众、出家众的角色主要是住持正法。住持正法就是说,要有真正的闻思修、戒定慧的功夫才能担当起住持正法的责任;居士通过做外护工作,成就法师们修行、修道的顺缘,在这个过程当中栽培福慧资粮。法师们也会把他们对佛法修学的体会,对居士们作一定程度的分享。僧俗二众是相辅相成、辗转增上的这样一种关系,僧众的学修离不开在家居士的护持;同时,在家居士的学修,也更离不开僧众的指导与带动。
对居士这方面,也是以佛法基本的道次第的框架为主,以广论作为居士引导的核心,让居士对整个佛法有一个框架式的认识,有了这个框架性的认识之后,他就能够安住在当下的缘起上去净罪集资,稳步修行。所以首先要对佛法有一个大纲性的认识。对居士具体的引导上,师父的理念主要是培养信心为主,培养对三宝的信心、对师法友团队的信心。因为信心是入道之门,如果信心培养不起来的话,就没有办法去修行。所以对居士得引导,主要是培养信心,对三宝的信心。三宝在这个时代因缘下,具体落实就是师法友,所以就是落实引导居士对师法友这样一个团体的信心。他对团体的信心稳固之后,就能够平稳地走下去,而不会到处去跑,否则可能跑了很久心都不安定,他真正的信心都可能建立得不好。像基督教对信众的组织就很得力,一个教堂的信众有花名册,你到了周末就要来礼拜,信众对于教堂的归属感是很强的。汉地的情况就是居士对寺院的归属感不强,师父引导的一个重点就是增加信众对于寺院的归属感,对师法友团队的归属感,因为只有有了真正的归属感,有了强烈的信心,才会长久地走下去,这是对居士引导的重点。

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大智度论》为我们开示了契入佛法的二门。
信为道源功德母,一切的宗教无不以信为基础,如果没有信心,没有信仰便谈不上是一个佛弟子,更勿论修行实践,学习佛法也只不过是徒增知见而已。
【法师】:佛法讲到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佛法最初能进来要靠信心,信心培养起来之后能增长智慧。所以我们这次法会的基本课程安排大概也是这两方面。大家有看到每天早晚课诵,还有诵《广论》,诵经;中午有三十五佛拜忏,还有朝山礼佛,皈依,普佛,蒙山很多这种大型的宗教活动,所有这些礼拜,念诵,拜忏这些都是信心法门。这些宗教活动,佛事的课诵都是帮助我们培养对佛法,对三宝的信心。
宗教跟文化,理论的不同,最主要的在于它有信心,所以我们通过参加法会,通过做这些功课,能够对我们在信心上面有一个真实的提升。对三宝、佛菩萨有信心,有真实的体验和成长,对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我们怎样做到培养信心呢?很重要一点就是以虔诚心、恭敬心,还有专注的心来参加所有的佛事活动,让我们的心真正的能够专注宁静下来之后,我们才能体会到三宝的功德和加持,所以我们在各种的功课里面,让自己的心尽量能够专注宁静下来。
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念诵的时候,请大家注意,首先请大家端身正坐,因为身正才能够心正,我们身体姿势坐好之后,才有机会让我们的心才能够更好的提策跟体验,身体端正之后我们念诵的时候,呼吸调息这也很重要,念诵的一个基本方法,吸气。吸气的时候大家尽量要吸的饱一点,尽量多吸吸饱。我们呼气的时候念诵,念诵的时候尽量把一口气吐完之后再吸气,就是在我们呼气的时候在念诵,在吸气的时候不念,在心里默念。这样我们的呼吸调匀之后,我们整个的念诵才能够做的更好,所以大家不要急着吸一点点就赶着念赶着念,那样效果就不太好,大家要注意这个念诵的方法。有这个之后大家还要培养信心。
般若智慧是佛法与世间法,与其他宗教不共得殊胜之处,其中听闻是获得智慧的大门,也是趣入思慧和修慧的基础。此次十一法会就是侧重于对大众在培养信心和增长智慧上引导,法师在前行会上的开示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法师】:在增长智慧这方面我们给大家安排,就是师父给大家讲法,包括我们进行一些相关的研讨。我们请法之前一样的要提起一个非常强大的希求心,恭敬心。因为师父的法务非常繁忙,我们规划十次,但是能不能十次都能圆满的开示这个也很难讲,这里有很大的变数在里面,只有大家提起非常强大的希求心,才能够请师父顺利的给我们讲完十座法。所以我们内心的希求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我们在听法的时候也有可能会有种种障碍,会有昏沉或者散乱,这个怎么样去防止呢,一个方面是我们的作息问题,身心调安稳,避免过度的疲劳。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经常容易打瞌睡,散乱。有可能是有些业障在。我们进行忏悔业障,培福都很重要。包括这次法会给我们安排一些到工地出坡劳动,都是给我们一些集资净罪的一些方便。
除了听法之后,我们还安排了一个研讨,因为师父的开示内涵非常的深广,我们不见得都能够听得很清楚,最主要的是听法真实是受用和实践,一座法听下来之后,哪怕能够记住一二句,能真实的去实践,能够一辈子去实践也都很了不起,个别地方如果听不清楚的话,这个问题不是很大,关键我们能够听到心里去,恭敬虔诚的心去听,真正的这个意识要有。同时我们安排研讨,法师要带领大家研讨,一起温习复习师父开示,同时分享我们的心得,帮助我们来体会师父开示的内涵。
最后我们会安排大家写日记,这个也很重要,日记是我们的心路历程,把大家的思想火花和得到的种种受用记录下来,对自己内心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