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寺十一黄金周精进共修法会
功德归于三宝
问题归于自己
10月2日是国庆长假的第二天,龙泉寺在喜迎祖国60华诞的欢庆气氛中,又迎来了佛法的智慧甘露。早上8:30,师父在见行楼佛堂为大众开讲《大乘百法明门论》第十四讲。

从今年5月13日开始,师父开始讲解《百法》,其因缘之一是龙泉寺自04年结夏安居以来,已经过了五个安居年,而09年是一个新的开始;第二个因缘是五月在法门寺刚刚举行了佛指舍利安奉大典,在尊奉佛宝的时空因缘下,师父顺应缘起,讲解《百法》,这对佛法僧三宝的功德是很好的弘扬。
师父对《百法》的讲解方式并不是学术研究式的,而是切合当下僧俗二众身心的现状、内心的烦恼、修行的种种问题来展开,处处结合实际,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心,启发我们运用唯识的观念和角度系统、正确、完整地认识自己的生命现象。所以,无论是师父的讲解,还是大众的听受,都是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内心、观照自己生命,并用佛法来彻底改善生命状态的珍贵契机!师父曾经发愿要为大众讲解《百法》一百讲,由于种种原因,从五月中旬到六月中旬只进行了十三讲。如今,在国庆60周年的盛大因缘下,《百法》又开讲了,这的确是众缘和合,稀有难得!
前面十三讲从释题开始,主要针对《百法明门论》第一段:“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分位差别故。”师父进行了深入浅出地开示。今天接续第十三讲,由“四所显示故”引申出对我们目前种种心态和问题的剖析。现在将师父开示的全文展示于下,希望能给你带来滋润心田的甘露法语:

我们今天在见行堂讲法,接着上一次《大乘百法明门论》第十三讲,这一讲是第十四讲。“四所显示故”,这句话要谈的是无为法。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是有为法,因缘所生法就是有为法,而它的本性是无为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是对待法,是无分别法。有为法是差别法。对于我们个人来讲,我的身体是色法,我的感受是受法、受蕴,我的想法是想蕴,我的行为是行蕴,我的思想观念是识蕴。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有为法。我们人本身也是有为法,所以要人无我,人无我才能到达法无我;首先要通达人无我,进一步才能通达法无我。人无我,我们自己对自己还没有搞清楚,自己认识不清自己,就是无明。有我就不能解脱,有我就是无明。释迦牟尼佛发现了无我的道理,他怎么发现的?就是通达“我”的不实在性、“我”的虚幻性、“我”的种种假相。我们人的身体是色法,我们的感受也是色法,有时感受痛苦,有时感受快乐,有时感到冷,有时感到热,种种都不实在。有时感受别人对我好,有时感受别人对我不怎么好。所以受蕴无常,想蕴也无常,今天这么想,明天那么想;这会这么想,过一会又那么想。一直在反反复复,种种不切合实际的想法。不切合实际就是与因缘所生法不符顺的想法,与佛法不符顺的想法。因缘所生法的相是有为法,那我们心里种种的想法本身也是有为法,是生灭法,是差别法。识蕴,我的思想观念,那更是错误、颠倒、不实在。所以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五蕴无我,人无我。如果我们对自己五蕴当中任何一蕴误以为是实在的、正确的、对的,那本身就发生了问题,就是无明,是一种执着,一种颠倒。有我就无法对事物产生客观、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不能客观认识了解,那你的认识就有偏差、片面,乃至会有错误。我们就会对生活中的人事物,产生误判、产生误解、误会。产生种种问题、毛病。对自己对别人的判断,要么高估、要么低估。我们常常高估自己,低估别人,觉得别人没有什么,自己很了不起,内心就不平。要么低估自己,高估别人,认为什么事自己做不了,某某能够做,会发心,就让他去做。实际是我们不想去做。我们没有正确地对自己进行估计,到底能不能做得到。往往我们能做得到却不想去做,或者我们会说这些事不值得去做,我们应该去做更大的事情、更重要的事情。一项大事是由无数件小事组成的,事情本身也是有为法,也是各种人事物的组合。一块砖、一块瓦、一块石头、一包水泥,都是慢慢累积成的。一堵墙、一个房间、一个楼层、一座房子,你只想说要一座大楼,却没有从基础开始做起,怎样测量、勘察地基、挖土,都是一步步做,才能做得起来。如果我们只说要做一座大楼,那些具体的、仔细的、基础的工作都不用功,最后大楼怎么能做得起来?修行也是如此,都是在内心面对种种境界的时候,自己是怎么来反应,怎么来认识、了解、判断。我们的反应有问题,不仅内心不能转变外在的境界,反过来说,内心会通过我们的根门受到外在境界不好的影响,就起反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认为说,自己对待别人怎么样,别人也应该对待自己怎么样。比如说,你喜欢说话,你硬要找人说话,可是对方不喜欢说话,你可能就不高兴;另外一个人,他就不喜欢说话,那他觉得我不喜欢说话,你硬要跟我说,他也会不高兴。实际上我们的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说话的人总希望能和人谈天,不喜欢说话的人就希望你不要跟我说话。自己需要说话的时候,就想找几个人来说说话,怎么现在谁都不理我?你自己用功的时候,就希望大家不要找我说话,不要打扰我。人都是这样的毛病,每一个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他都会认为这是正确的。你在看书或者扫地,希望不要有人打扰,站在你的理由来讲是对的;但另一个人刚好想找人说说话,他看你有空,觉得扫地也不是很重要嘛,可以这样作意。这些都是我们的习惯、习气、无明、自我在作怪,自己发现不了,都是烦恼,都是毛病。察觉不出来,我们就会认为别人对自己不好,同行道友好像在背叛自己一样;或者说自己和大家合不拢,自己的心和大家格格不入。这都是我们内在的无明烦恼。因为我们的心不听、没有能力听、听不进去同行善友的建议,这样的话,我执、我慢一直在增长。不听法师、善知识的教授、教诫,我们的行为得不到改善。所以并不是我们被谁背叛、被谁遗弃、大家不管自己,实践上我们是被自己的无明烦恼所背叛。而我们常常认为自己被同行道友背叛,慢慢慢慢,不仅我们的心态、心念不会很正常,对自己的烦恼保护的心会越来越强烈。保护自我就是保护自己的烦恼,把自己的烦恼关在心里,这就犹如把贼关在自己的家里。那早晚都偷你的东西,把你的功德都偷走。这就是佛法和世间法认识问题不同的地方。比如我们到斋堂吃饭,这个菜很可口。菜很可口是因缘所生法,菜不好吃也是因缘所生法。菜可口是因为有人去买来,它很干净,是有机的,打菜的时候数量又合适,不多也不少。如果这个菜好吃,但本来你只能吃一瓢,给你打一大碗,看你烦恼不烦恼?肯定要起烦恼。吃饺子也一样,本来你能吃十个,他行堂的只给你打两个,你也起烦恼。你觉得别人都吃十个,我只有两个。这是不是因缘所生法?多了也起烦恼,少了也起烦恼。
我们常常觉得需要别人对自己关心、照顾,别人能够很相信自己,自己做的事情能够得到肯定、承认、赞叹、随喜。大家都认为自己做的是善业、善法,实际上我们的所作所为想得到别人的赞叹、肯定、鼓励、恭敬,其实还是把“我”放在了首位。还是在增强我执、法执。如果内心感到自己做了这么多事情,可别人怎么不理解自己、怎么都不知道呢?这么忙这么辛苦,怎么没人来恭敬我呢?那都是毛病。什么毛病呢?你的感受有问题,你的受蕴有问题。我们应该去恭敬别人、照顾别人,慈悲就是如此,恭敬别人、照顾别人、鼓舞别人、帮助别人、利益别人。如果我们需要别人对我们如何如何,就说明我们内心有很大的缺陷。有很大缺陷,所以就需要别人的关心、理解和帮助。当我们感觉不到别人对自己的关心、理解和帮助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很委屈。烦恼会越来越厉害,再往下去就会有很多埋怨,有很多的忧愁、悲伤、痛苦,有很多孤独、寂寞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都是我们内心错误的感觉、错误的观念。错误的感觉、错误的观念是因为错误的行为造成的,因为你的行为无法和别人相容,自己的行为无法和大众连在一起所形成的。那么学佛法、学唯识就是要来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为了好玩,它是能够对自己身心、对佛教有用处的。我们常常说要用法,怎么来用法?就是要这样来用的。用法不是一个机械的概念,就犹如说我们要把电脑、电视打开,你的电脑短路了,电视机信号不强,里面有故障、问题,那就要修理、清理。如果不修理、清理,那么你的电脑、电视的作用就不能正常发挥。修行也是如此,电脑时刻都会有病毒,经常要杀毒。否则烦恼一起现行,人的心理、心态、精神面貌都会出问题。所以要天天听经闻法、学法,不学就不行。你不学,各种烦恼、邪知邪见、非理作意都出来,各种问题、毛病、麻烦都出来。我们常常自己学不下去、修不下去、在道场里不能安住,都归咎于别人,认为跟某人有违缘,或者说在这个道场没什么法可学,都是一些邪见。而做得好的,自己用功、发心、努力、有成就感,又往往会归功于自己。你担任了一个什么职务,就觉得比别人强;工作遇到什么问题、障碍,就觉得是别人给自己带来的障碍。也就是习惯把成绩归功于自己,把问题归咎于别人。佛法刚好相反啊,要把成绩归功于三宝、归功于大众,人的心态就会好。如果老把成绩归功于自己,那人就会很有问题。这就是人起心动念的差别处。我们把功劳归功于三宝、大众,不等于说我们内心就少了,反而可以得到放大。如果把功德归于自己,这个功德就变小了。你把问题归咎于别人、归咎于大众,你就把问题放大了,把困难就放大了,把障碍就放大了。那么遇到的事、遇到的人,天天都让你难受。比如说我现在这么忙,你也不来帮帮我!其实我们法会的义工人数比学员都要多,一个人招呼一个都有余。那就很奇怪,怎么会忙?很多时候都是自己乱忙一通。哪有那么忙?根本不必要那么忙。
所以我们需要去反省、去检查,检查我们内心的问题。一个人也好,一个寺庙也好,一个社会也好,都是相依共存的,都需要有序发展。什么叫有序?有序就是法。有序才能发展,无序怎么能发展?春夏秋冬要倒过来,连植物都不能生长。盖房子也是有序的,学法也是有序的,做事也是有序的,一切都是有次序的。次序的本质就是法。你看起来好像没有次序,其实都是有次序的。如果我们内心觉得应该很好地保护自己,乃至外在为人处事的态度都表现出担心被别人伤害的一种状态,实际上我们整个身心的状态都是无明烦恼、都是黑暗。你有没有自我保护,对方一定能感觉得出来。我们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想就怎么做,那这个跟佛法相应。但是我们不容易做到,我刚才讲半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那怎么办?需要学佛法,需要三宝对我们的帮助,所以皈依就非常重要。

师父的话语令很多人都起了惭愧,似乎很多问题就是在说我们自己,尤其是那些平时不为人知的一面。我们虽然在学佛,但对于自己内心的烦恼有多少觉察呢?如果有所觉察,是用学到的佛法来改善,还是将它刻意掩藏?因为对于烦恼没有勇气去面对、去调伏,所以会将自身的问题归咎于他人、归咎于三宝和道场。但是,正如师父所言,我们应该将所有的功德都归于三宝、归于大众,而将问题和烦恼归于自己,只有这样,我们学佛修行才能够上路,才能真正找到通往大乘智慧光明境界的门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