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江西居士“石头”自06年起即透过师父博客学佛。寺院生活及僧俗弟子围绕在师父身边听法,仿若娑婆世界的一片净土,石头一心向往之。3年后,他出现在北京凤凰岭景区,在寺里挂单了一个月。回家后,写下这一篇寺院见闻记。
返璞归真
——寺院学修生活初体验

2009年龙泉寺的夏天,一派绿色。在斋堂前面空地的绿荫下。屋瓦上的草绿,菜田青绿,栗子林深绿,义工值勤帐篷上的墨绿,还有一个酷爱银杏树叶绿的孩子——没有绿色的背景决不照相的娃娃!
在这样的自然绿意当中,我在北京龙泉寺挂单了一个月。这是我生命里,一个最接近自己的心灵同时感觉到有”呼吸”的夏天。
龙泉寺的一天,不是以太阳升起的一刻来计算,而是从寺庙常住的内心开始的。凌晨4点,打板声一阵一阵传来,似梦非梦。天花板灯一亮,同修们赶紧起床洗脸刷牙,准备上早课。一声罄响,如雨露般的滋润着佛子们的心灵,黎明曙光便从内心生起。一天的紧凑而不忙碌的生活就又开始了。早课中,他们虔诚对佛陀塑像的礼拜,能让你感受到礼拜的不是塑像,而是一个真实的佛陀。
来到龙泉寺的人们,此刻的心是真诚的,他们不认为自己的一举一动仅仅是一个形式,在他们的眼里,一草一木皆有生命,都是自己心灵的导师。何况,能让他们忆念起慈悲无边的佛陀的雕塑!
来到龙泉寺的人们,此刻的心是单纯的,他们坚信师父指示:自己的一念一行都是未来苦乐的因缘,都是未来习气的累积。在他们的眼里,师父的话,都是在佛经里写得明白的,不会有错。所以都以欢喜心来迎接生活中的每一个考验。
人们的礼拜,在诵经的过程中延续,在罄声中结束。
让我感动的是,他们不将自己的礼拜认为是种功劳,是个人的德行。他们竟然在作完礼拜后,都虔诚的将自己所做作微薄成就,都回向给龙泉寺的利益宇宙生命的伟大事业中。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所以谦卑,都是因为圣人教育的结果,应当先用这些微薄的成就奉献于圣贤事业,以感念佛陀教育之恩!
早饭的时间是早课结束后,人们都依先后顺序在简单的云水堂前的空地排好队。等待大寮的师兄一声号令,然后合掌,用自己虔诚的心,供养佛、法、僧三宝以及一切有情众生。用餐总是在不紧不慢中进行,各自按照自己的食量自由取食。如果,遇到有水果配发,大家都只拿一块,所以排在后面的人一般不用担心轮到自己,水果会没有。我是南方人,对北方以麦面为主的饮食习惯,是极不适应的,总会引起胃酸、胃痛,但是龙泉寺的饮食虽然以面食为主,我居然也适应了下来。这不能说不是一种奇迹!
来到龙泉寺,多数人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学习佛法。这里学习的方法是将学习和劳动结合在一起(中国的丛林制度,创始人是百丈怀海禅师)。早斋之后,大家就在劳动中进行各自的学习。学习是简单的,就是将师父教导的佛法在劳动中运用,对治生活中出现的烦恼。劳动是多样的,那里需要去那里。只要是为佛陀事业添砖加瓦,都是充满喜悦的。
龙泉寺是一个辽代的古寺,质朴简单得让我有些吃惊:供奉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的殿堂,都是正好供个菩萨就没有了人活动的场所。大雄宝殿也只有五六十个平方,所有的殿堂加起来,建筑面积恐怕也就几百个平方。好在空地多,需要开展活动就只有用帐篷来解决需求。我不得不再次赞叹师父的慈悲和朴实。一个大和尚,是如此随顺众缘,在佛行事业中,不舍一个如此简陋偏远的寺庙!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朴实人格总是能找到朴实的群体。在这里,一群京城里文化程度高的人群(很多居士都是研究生以上的文化层次)是如此的甘于平凡,可以在一间晚上门都不关的简陋的宿舍中,和有些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共同起居!
这种朴实的品格,让龙泉寺的人们的胸怀也显得那样的朴实和宽广。他们的心似乎任何时候都是敞开着的。在居士居住的区域,有两栋房屋,一栋较新的居士楼,一栋是棚屋式的云水堂。云水堂里,居住着到龙泉寺挂单的男众居士。这云水堂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夜不闭户的宿舍。
在龙泉寺的日子里,体会到古代夜不闭户的生活。这里最多居住过近百人,但是却没有听到一个人抱怨说没有安全感。德尘居院门的对联写的那样“白云流水淡禅心”,到这里来的人,是真正的走入了禅的境界里去了,身外之物的牵绊,可以不再是人们的心灵负担!有居士带去的笔记本电脑等贵重物品往屋里一放,就和大家出坡劳动去!
离开的日子到了,我恋恋不舍的离开了龙泉寺。为了能早日重返龙泉寺,我要将尘俗的事情处理好。有一天,我会再回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