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盂兰盆节   唤醒心底的至孝情感

(2009-09-05 11:36:45)
标签:

宗教

法会

孝文化

生死轮回

许嘉璐

龙泉寺

文化

分类: 寺院报道

盂兰盆节   唤醒心底的至孝情感

(9月5日) 

盂兰盆节 <wbr> <wbr> <wbr>唤醒心底的至孝情感

 

       93,农历七月十五,在浓郁、高洁的百合花的香氛中,在诸佛菩萨、龙天护法、六道众生的欢喜赞叹下,龙泉寺盂兰盆法会正式拉开了序幕。

    法会的形成渊源于八百余字的佛经《佛说盂兰盆经》,经中说:目犍连以天眼通见其亡母生饿鬼道受苦,不得救拔。因而驰往白佛。佛为说救济之法,就是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时,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在厄难中者,集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供养十方自恣僧。七世父母得离饿鬼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乐。这就是盂兰盆会的缘起。

    盂兰盆法会,是一场充满欢喜、感恩、报恩的盛大节日。这一天,恰逢为期4个月(今年有闰五月的缘故)的龙泉寺“结夏安居”(出家人静修)圆满结束。僧众清净修行,福慧俱增;大众礼敬供僧,种大福田,并依三宝之力救度自己亡逝之亲,慎终追远孝亲报恩。

盂兰盆节 <wbr> <wbr> <wbr>唤醒心底的至孝情感

 

    百善孝为先。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其根本性的教义“四谛”——苦集灭道,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结合起来,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形成了这个节日。再加上佛教经典故事中的“目犍连救母”的缘起,让这个节日既有来自于佛教诞生地古印度的寻根溯源,也有根植于中国土壤的鲜活、亲切和实际效用。如果说,霪雨霏霏的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纯粹寄托哀思的一个基调沉重的日子,那么夏去秋至之间的盂兰盆节,则让这种对亲人的追忆陡然增加了强大救拔的力量——因为我们依靠佛陀的力量,依靠斋供德慧具足僧宝的力量,我们就有信心超荐累身累世的父母、冤亲债主和一切有缘的如母有情。我们的历代宗亲、六亲眷属有救了!于是,每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佛欢喜,人天欢喜,众生欢喜!全国各寺院,在这天或消灾祈福,或供僧斋僧或诵经施食,或水陆超度,都以各自的或现代或传统的方式,传达着佛教利国安民,孝亲报恩的精神。

    昨日,龙泉寺的西跨院布置得庄严、喜庆。主会场法台正中巨幅画像上的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姿态轻盈,慈悲含笑;院落上空,八十八佛虽然有不同的坐姿和手印,但一一法相庄严,颔首微笑;师父一身大红袈裟,心怀法界众生,带领四众弟子,主持隆重而庄严的盂兰盆法会;四众弟子随师唱赞“目连启教世尊宣扬钵和罗饭利存亡脱苦往西方  妙乐无疆 孝行永流芳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

盂兰盆节 <wbr> <wbr> <wbr>唤醒心底的至孝情感 

 

      在这个诸佛欢喜、孝行流芳的节日里,我们有幸采访了前来参加该次法会的贵宾——前人大委员会副委员长、教育家、训诂学教授许嘉璐先生,以及部分法师和信众代表,请他们谈谈对“孝”的理解和实践。

 

 

许嘉璐:孝是中华文化的重大特色

   

    采访大名鼎鼎的许嘉璐教授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此时,在龙泉寺的会议室里,与师父比肩而坐的他,更显露出一位教育家的本怀,一位熟谙中外文化学和宗教学、训诂学等领域的大学者的本色。从政前的他,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中文系教授,这次除了以亲身全程参加盂兰盆法会表达对龙泉寺、师父及信众通过宗教仪式弘扬孝文化表示敬意以外,还在佛学教育、人文宗教教育等领域与师父进行广泛交流和探讨。他跟师父是多年的朋友,他担任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理事长,师父作为宗教界人士应邀担任理事。这是他第二次参访龙泉寺。聆听两位智者的谈话,纵横捭阖,着实是一种心灵和智慧的启迪。

    谈及对“孝”的理解,许教授侃侃而谈到,“孝是中华文化的重大特色。就我目前观察、研究,世界几大文明,如此强调孝文化的,只有中华民族。这不单单是指汉族,56个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在孝方面有共同的文化认同。

盂兰盆节 <wbr> <wbr> <wbr>唤醒心底的至孝情感

 

    为什么?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懂得反馈。通过反馈对于父母报恩,这就是孝。孝是对人最本质的要求,不孝等同于禽兽。只听讲过有杀人犯杀母弑父,却没听讲过小老虎长大了会吃掉大老虎,人若不孝,就是禽兽不如!

    没有孝,就不会有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的深情,佛教称之为‘慈悲’,基督教称之为‘博爱’,也就更谈不上对国家和事业的忠诚。儒家说,‘孝’为仁之‘本’,‘本’就是根,其他的品德都由此而萌芽,而生长。龙泉寺在学诚法师的引导下,众僧、信众开办这场法会,虔诚表达自己的心灵感受,非常好,非常有意义。

    我曾经在课堂上,为学生逐字逐句地讲解过孟郊的《游子吟》这首诗,最后的结论就是每个字都有意义,不能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从修辞对仗上来说,是巧对。但我想重点教给学生们的不是格律问题,而是其中的深刻内涵。为什么是‘手中’,为什么又是‘身上’?是说明母亲把对儿子的爱一针一线缝进了衣服里面,无灵无知的“线”化作儿子须臾不可离的衣,这是哲学家所说的‘隐喻’:以可见、有限之物表达可感、无限之情。为什么是‘临行密密缝’?游子要出门了,慈母把儿子身上的衣服脱了下来,一针一针又加密缝了一遍。为什么‘意恐迟迟归’?儿子临行前也许对母亲说,一个月后即归。母亲肯定不希望儿子‘迟迟归’,但母亲知道,一旦出了家门,归期就说不准了,所以只能用手中线把衣服缝了用缝,缝结实了,好伴随已长大成人的儿子应付外面的辛劳和风雨,愿其早早回,又恐其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寸草心’出典于《左传》,‘结草’相报,转指为人儿女的这番孝心。‘三年’我认为不是泛指,而是定数,母亲生产,就冒着生命危险,如同经历一场生死关。这种恩,我们报得了吗?报不了!孩子出生以后,‘三年不离于怀’,孩子吮吸乳汁就是在吸母亲的血,三岁之前一直要让母亲抱着。这种恩,我们报得了吗?报不了!目犍连即使把母亲从饿鬼道中救出来,也报不了母亲的恩德!

    每个人都有成长的历程,都有不懂事的阶段,会跟父母发生冲撞,现在也有‘青春叛逆期’的说法。但是母亲是不会去计较、记住孩子的这些小事的。这又是恩。等孩子长大了,明白过来后,往往是‘子欲养而亲不在’了。怎么办?自责,还是悔恨?我认为应该从对父母的悔恨中走出来,作些弥补工作,从报父母恩延伸到报效大众的大爱中来,努力工作,努力为众生的安宁和幸福而工作!”

 

 

法师:帮助父母从生死轮回中得到解脱   

    一直想采访僧团对于出家与尽孝的关系,可是每位法师都在为法会而忙碌,谁能放下手头工作来接受我们的采访呢?坐在居室楼的网站编辑室里,一位法师翩然而至,与所有义工打着招呼,随意、亲切、自然,与义工们说着鼓励的话语,看来一时半会没有想走的意思。我迎上前去,表明了我的采访意图,他满面春风地为我从佛教的根本性教义角度含蓄点到了有情众生因业力而产生的各类关系——我们因为特殊业力就有了累生累世的父母。他也善巧提到了一般世间人谈论尽孝时,不太能接受这种基于这种根本性教义的理解。采访过程中,对于我提出的各类肤浅问题,他一再开示我这样刚入佛门的初学者,一定要把根本性教义贯穿在闻思当中,要注意对经义的认识和理解。这也是我此次目的性很直白的采访中一个意想不到的额外收获吧。

盂兰盆节 <wbr> <wbr> <wbr>唤醒心底的至孝情感

 

   

    言归正传,谈到他能否代表寺里僧众谈谈对于出家与尽孝的理解。他连忙说,每个人出家的因缘不同,有人是为了报答父母恩,他则是对佛的教法的殊胜性和究竟利益,有着强大信心。他认为,只要按照佛所教授的修行方法去做,一定能达到涅磐的彼岸。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经济高度发达,但是佛法极为稀缺,所以他三年前选择了出家这条路。

    身为出家人,他虽然不能像世间人那样,在父母身边尽孝。但他认为,父母和众生一样,都在生死轮回之中。“如果想办法,让他们于生死轮回中得到解脱,对我来说,没有那么大的困难,因为父母与自己的业缘最深。就像佛的父母很多生来,和佛的因缘都很深,他们最终也得到了解脱。当然他们也不是一般人,有的是发了大愿,菩萨再来。”

 

 

众居士:学佛更知报父母恩

    在用斋过后,还是在诵经间歇,随缘采访了几位居士和义工,请他们谈谈对尽孝的感受。

魏忻芳,是位38岁的母亲,张家口人,目前在凤凰岭山下打工,业余时间就来龙泉寺学习佛法,承担义工的工作。她的尽孝心得就是“顺”。无论是母亲,还是婆婆,她都在言语上和行为上极其“顺从”,意见不一时绝不顶嘴,依旧好言好语,悉心照顾。其言传身教,感得女儿对自己也极为孝顺,上学前班时过六一节,母亲给了3元零用,她就知道省下5角给母亲买来一瓶汽水;现在跟着姥姥在张家口念书,会把父母给的生活费省下来给母亲买衣服。且11岁时过春节放寒假时就随母亲在龙泉寺皈依,成为年龄最小的义工。母女俩也有遇到境界跨不过去的时候,女儿就会自动念叨起贤杰法师的开示,对妈妈说,“一定不能让业控制”。

 

盂兰盆节 <wbr> <wbr> <wbr>唤醒心底的至孝情感

 

    刘晓萍,73岁,北京某医院退休外科医生。她16岁离开母亲到了部队,不在母亲身边,

所以认为自己尽孝尽得不好。现在母亲走了,她就把这份对父母的孝心,延伸到对所有的老人、穷人、受困群众。她说,“越是穷人,越是困难的人,我越要帮助他们。”她是辽宁人,

现在老家亲戚朋友盖房子,她都会寄钱去,或者托人带回去,1000、2000、3000元,根据对方困难程度。街坊邻居有困难,她也会热情帮助。印尼海啸,她捐款500元。去年四川地震,她捐了特殊党费1000元。

    杨志宏,58岁,航空部退休职工。她很遗憾,父母在世时,她还没有接触佛法,由于那时经济条件也不是很好,对父母孝顺做得不够。现在学佛了,懂得了要对同行善友多观功念恩,对广大众生当作父母去报恩。刚才听了许嘉璐副委员长在法会上做的“上报四重恩”的主题发言及“知恩、感恩、报恩”的步骤后,感觉到报佛恩、报师长恩自己做得都不够。“把众生当作父母”,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体现在行动中。最起码要做到多为别人想,要多反省自己,多通过修行多修自己,改正不对的地方。

  

    盂兰盆节,只是一个节日,只是一年中的某一天。但是她提倡的尽孝报恩的思想,将随着佛陀的教诲,深入每一个佛子的心灵世界,而且将从报父母恩延伸到“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的大爱中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随着人们对于重建美好心灵世界的渴望,重新回归到每个中华儿女的心里,妙乐无疆,孝行永流芳!

 

相关链接:

佛陀欢喜日,广度诸有情

七月十五法会报道

9月4日法会动态

盂兰盆节 唤醒心底的至孝情感

9月5日法会报道

像地藏菩萨那样发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