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与经验》要点笔记(1/4)

(2009-07-12 21:16:54)
标签:

信仰

宗教

释迦牟尼佛

系列讲座

北京龙泉寺

感悟人生

分类: 学修笔记

●《感悟人生》系列开示之六《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与经验》要点笔记(1/4 ) 

【要点导读】:

◎ 如何认识无限生命这个深奥的命题?

◎ 如何才能彻底摧毁烦恼业?

◎ 如何看待我们的人生?

◎ 如何才能拥有佛法的阳光?

 

一、无限生命无常观·远离五欲绝世情

(7月12日)

1、无限生命难洞彻·人法二执障自心

【如理认识】:

——上一讲我们谈到建立终极信仰的意义,我们要很好地来认识这个主题,将对无限生命有着极其重大的帮助。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我们不容易真正建立起来对无限生命的概念,自然而然对终极信仰也就会若有若无,不会那么明确。

 

【借喻观心】:

——无限生命,对一般的人来讲,没有那么深的智慧去认识,去觉悟。生命本身就是很深奥的一个问题。

[喻]:过去,中国古代的圣人——孔子,曾经站在一条河流的旁边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他在河的旁边,看到水一直在流动,就能够体会到无常,也能够体会到无限。“逝者如斯夫”,河流一直在流动,就说明这无常;“不舍昼夜”,昼夜不停,无限。

    我们站在河岸边,看到水在流动,就很难体会到比较深的含义。我们可能只有看到水在流动,甚至水流动的变化我们也看不出来。实际上,一条河流在流动的时候,我们眼前看到的水,它的前一个小时,前两个小时,前一天,前两天,前三天,前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前一年,两年,三年,它分别都是在不同的地方。我们今天看到的水昨天可能在南京,那么它前天也有可能在武汉,再前几天也有可能在重庆,再几天以前它可能在新疆,再几天以前它可能在天上。也就是,我们看到河流的水在流动的时候,我们不容易看到,不容易想到,这条河流是经过千山万水,经过千家万户的,这些水所经历的境界是千变万化的。进一步来说,我们眼前看到的水在这里,过了一个小时,过了两个小时,过了三个小时,过了一天、两天、三天,它就不知道会到哪里去了,也有可能就流到大海里头去,也有可能再流到其它的支流那里去,也有可能这些水去灌溉庄稼,也有可能被人,被这其它一些动物饮用。

——那我说这个话的意思在哪里呢?

——就是我们看到一样东西,看到一个事物,我们不容易与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不容易联想起来,更不要说这些水它的用途有多大,它对我们人生命的帮助有多大,我们很难很难这样去看待。

——更多的情况下,我们只是需要喝水的时候,需要洗衣服的时候,需要洗澡的时候,我们才会考虑到说,有没有水?这个水干净不干净?卫生不卫生?

——也就是更多的情况下,我们对外在事物的认识是考虑说,对自己有没有利益?有没有好处?而不能很准确,很全面,很深入去了解一样事情它的本意,它的作用。

——我们人的生命和水比起来,就更加复杂,更加深奥。这么简单的事情,我们都很难认识清楚,更何况无限生命这样一个深奥的命题。

 

【自心症结】:

——我们认识不清楚它的原因和答案也在我们自己的内心。

——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无限生命存在这样一种状态,时时刻刻,不知不觉被无法穿透的自我之所蒙蔽——我执、法执。

——因为被我执、法执所蒙蔽,我们就很容易被那些五光十色,虚伪不实,眼花缭乱的外在现象以及生命的现象所迷惑。

——不知不觉,我们就会花大量的时间,把主要的心力用于去考虑如何拥有现世利益以及眼前的得失。

——当我们把自己的生命花在考虑眼前利益得失时,自然而然我们内心里边那些烦恼的尘渣就会泛起。

——烦恼的尘渣泛起的时候,无限生命的状态,无限生命这样一个深刻的、深奥的命题,就会被掩盖和消失了,我们就不会有动力了。

 

2、五欲亲情世难舍·为度众生求解脱

【世尊抉择】:

——释迦牟尼佛最初出家的时候,他是跟一个外道在学习。这位外道名为阿罗逻迦兰,他是修无想定的。

——释迦牟尼佛跟这位外道修行的时候,这位外道就问释迦牟尼佛说:世间上面的人容易对于色声香味触的五欲境界着迷,不容易解脱,尤其是在青少年的时候,那你为什么能够对五欲的境界如此厌恶呢?

——割爱辞亲,对世间一般人来说,是最不容易做到的,也可以说是,在世间来讲,最难以远离的,最为痛苦的事情。为什么你能够做得到呢?

——因为一般人需要五欲的境界,需要父母家人的亲情。但释迦牟尼佛出家,在这两点上,刚好是同常人、一般人不一样。

 

【如理思维】:

——释迦牟尼佛回答说:一般人追逐五欲,因为会觉得五欲的境界是快乐的,所以就会拼命去追逐,然后来满足自己内在的欲乐。而自己出家是为了要求解脱,为了要救度众生。

——所以,佛陀内在的愿望不是以获得五欲为主,为快乐,而是以拯救天下苍生,普度众生为快乐,为乐事。

——这些五欲的境界如梦如幻,不是永恒存在的,也不是无限存在的,都是暂时存在的,都是无常的,对五欲本身不存在厌恶不厌恶的问题。这是佛陀自己对第一个问题的考虑。也就是,他是为了要普度众生,而不是说是因为对五欲的境界非常厌恶才出家。

——因为这些境界本身不存在着好恶的问题,好恶是在人的心,就是自己的心好乐心在哪里。佛陀的好乐心是为了要救度众生,而不在这些五欲境界上面;而世间常人的好乐心是在这些色声香味触的境界上面去,这是不一样。

——第二个问题,割爱辞亲,远离这些亲情是很不容易做到的。这些亲情也是如梦如幻的,为什么者这么讲呢?人生百年,终有一别。所以,亲人也不可能永远在一起,分离只是说早跟晚的问题,最终都是要别离的,这是肯定的。那么这样的话,还不如早日出家用功修道,然后,实实在在能够对父母,对众生有大利益,有大贡献。

——这是释迦牟尼佛当时回答阿罗逻迦兰的两个问题,如何来看待五欲,以及如何来看待亲情。当时的佛陀就能够有这样的一种认识。

 

 

 

 

『附录·思考题』:

1.为什么我们很难认识清楚无限生命这个深奥的命题?我们通常如何看待外在的事物?

2.佛陀是如何看待五欲、看待亲情的?

 

相关链接:

《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与经验》要点笔记(1/4)

《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与经验》要点笔记(2/4)

《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与经验》要点笔记(3/4) 

《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与经验》要点笔记(4/4)

 

 

 

 

学诚法师系列讲座视频链接: 

《感悟人生》开示系列讲座视频

《苦乐人生》开示系列讲座视频

《认识人生》开示系列讲座视频

《信仰与人生》开示系列讲座视频

《心的世界》开示系列讲座视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