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纪实(三)
——师父于2009年6月13日在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上演讲随记

在谈到佛教公益事业形态中的教育事业时,师父有一段相当详尽的开演,现摘录如下:
我们现在宗教是宗教,教育是教育,而且宗教不能干预教育,这就是对教育的一个界定问题。我们常说的国民教育,实际上是世俗社会所指的一个教育体系。实际上,宗教也有它的教育体系,比如对信教群众讲经说法,乃至于其他宗教的各种传教活动。这也是一种教育,是一种宗教的教育,教育大家来信宗教。这种教育所用的方式也是非常多的,而不仅仅是坐在庙里讲经说法而已,还应该要同社会非常广泛的接触。
佛教在印度,出家人要托钵乞食。托钵乞食的时候,就要接触群众。信众做供养以后,就要给他念经,要给他说法,要给他回向。信教群众家里有什么事情,就会请出家的法师给他念经、消灾、祈福,等等。实际上,出家人与普通民众的联系非常的广泛,而这也是人们的一种需要。也就是说,宗教的教育成了人们的一种需要。对宗教本身来讲,对信教群众以及信徒,施加什么教育,这关系很大。因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最后就会成为什么人才;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以后就能够做什么样的事业;那么做什么样的事业,就会对自己的宗教、寺庙、信仰,或者对国家、社会、人民就有什么样的影响。所以说,要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很重要的,而教育的手段以及方式方法,则是其次的。最主要就是要教给他们什么内容?什么内涵?要传播什么?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
佛教应以信仰为根本,首先是信仰,第二是以解脱为目的,第三是以教育为中心,第四是以文化为纽带。为什么说佛教是以信仰为根本?因为佛教要解决的是人类终极信仰的问题,所谓终极信仰就是生前死后的问题。我们人不是说活七十年八十年,活这一辈子就结束了。佛教讲人的生命是非断非常,也就是说非断灭,非恒常。这就犹如我们的河里流动的水一样,你说它是永恒不变的吗?不是。你说它是前后不相关的吗?也不是。所以人生命的形态非断灭,非永恒,这是一种状态。而我们人的肉身,仅仅是生命的表现形式,生命最主要部分在于人的心。我们常常讲物质的部分、精神的部分,用佛教的语言来讲,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色蕴,就是我们人的肉体;受蕴,就是我们人的感受;想蕴,就是我们人脑筋中种种的名言、概念、符号;行蕴,就是我们人心里大脑的思维活动的状态;识蕴,就是我们人的意识。因为五蕴和合,所以佛教讲“无我”。佛教中的“无我”,不是说没有我们人的肉体,只是说我们人是由这五个部分组合而成,五个缘组合而成。因缘和合,我们人就能活,因缘分离,我们人就会死。比如说我们的业报尽了,那我们这个人的心识就会到其他的地方去投胎。
六道轮回,我们常常讲: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这六个就是凡道,凡夫的世界。那么圣者的世界有声闻的世界,缘觉的世界,菩萨的世界,佛的世界,这四个是圣人的世界,六凡四圣号称十个法界。十个法界实际上就是人十个不同的生命层次。地狱的众生是最苦的,而佛的世界是最快乐最究竟圆满的地方。所以我们常常讲的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极乐的世界,就是最快乐的世界。那么快乐也好,痛苦也好,实际上都是指人的一种感受,也就是五蕴里边的受蕴,这都是人的一种感觉。那么这种感觉是怎么来的?这是与人的心有关。也就是说,我们人的心,你去分别它,你去执着它,就会产生种种问题,产生种种痛苦。如果超越了分别,如果解脱了执着,那么我们人的痛苦就没有了,快乐就会源源不断。而分别与执着都是我们人与生俱来的,它就会有这种的力量,内心就有这种力量。另外,再加上世俗社会对我们的教育,我们从小到大,在家里父母就会说,我们要做一个好的孩子,以后能够有作为;在学校里边也是一样,老师也教育我们,培养我们,给我们传授知识;到社会上面也是一样,社会成就我们,国家成就我们。实际上每个人不知不觉自我的意识就会越来越强。自我的意识越来越强,但实际上每个人的能力,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以及每个人的物质分配,那是千差万别的,各个都是不同的。这样,他就会去比较。有些人说,我的学问这么好,能力这么大,但是穷困潦倒,有些人不怎么样,但是他各方面的条件都非常的优越。这样一来,他心里就不平衡。有些人升迁了,而有些人非常努力,但是他反而升不上去,一个职务一干就是多少年,等等。实际上,这都是有种种的因缘在里面。我们如何来对待这些正常的现象和不正常的现象?那么只有找到解脱的方法,去解脱对立。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我,就是每一个人都很主观。实际上,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单位不能团结,家庭不能和睦,社会不能和谐,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的观念不一样,人的观点不一样。一个人呼吁,得到这种机会,看到这种机会,所以他投资,投对了,就发财了。一个人工作上面的升迁,也是有因缘,绝不会说无缘无故,一定是有因缘的,所以这个人就能够升迁,那个人不能升迁,这也是有因缘的。那么,是什么因缘导致人越来越好,是什么因缘导致人越来越差,这里面就很有讲究。
所以说,佛教是非常讲究因缘,同时佛教也非常讲究无常,也就是说因缘是能够变化的,因缘是能够组合的。那么怎么样改变,怎么样组合能够让我们越来越好?现在讲究优化组合,人都是组合的,外在的事外在的物同样都是组合的。所以佛教是告诉我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的方法,以及获得对事物正确认识方法的能力。释迦牟尼佛过去贵为王子,要他当国王他都不当,反而选择出家,寻求精神方面的解脱,而不是物质方面的富庶。如果我们人仅仅是追求一个方面,就会失之偏颇。如果只是追求物质,那么精神方面就会出问题。只是追求精神,那么可能物质方面就会很匮乏。释迦牟尼成佛是福德智慧圆满。所谓福德智慧圆满,就是他有能力,又有财富,能够解决很多困难,同时又有智慧,福德与智慧圆满。因为有智慧,他知道怎么做能够为自己、为宗教和社会带来富有,带来快乐,怎么做会导致相反的方向。这个就是智慧的重要。因为佛教主张无我,人与人就不会对立。你到寺庙里面去,大家都是佛教徒,这个时候就不分说你是什么身份,知识多少,职务高低,钱多钱少,不讲这些;讲的是人觉悟的一种能力,讲的是人的智慧的多少,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的境界。所以说佛教的教育事业,告诉我们的是觉悟。
我们说执着和分别,比如拿这个茶杯来讲,执着于这个茶杯是我的,那么心里时时刻刻都想着“这个茶杯是我的”,这就是一种“分别”。而“执着”,就是你这个茶杯紧紧拿在手里不放,这样,你的手就不能写字、不能打电脑,也不能看书了。你拿这个茶杯,不是说你要很执着、要很用力,而是要刚好,恰到好处,你要拿得起,放得下。就像拿茶杯一样简单,你到底要用多大的劲,这就是一种智慧的观照和人行为的一种能力。我们对很多事物不能正确、准确、恰如其分地使用内心的能力,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能力,往往是因为要么用的力不足,要么太用力,这都会造成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好,处理一件事情也好,实际上也都是如此。任何一件事都众缘和合,恰到好处,这都是智慧,这就是我们的人生。所以,我觉得只要我们每天做了我们每天该做的事情,这个人就有成就;只要每天过得快乐,每天过得幸福,这样的人生就有意义。

在佛教里大乘与小乘的观点不一样。你们也常常听说大乘小乘,是大乘还是小乘,主要不是说哪一部经是大乘的经,哪一部经是小乘的经,而是要看人的发心。大乘就犹如一部大车,小乘就犹如一部小车一样,小乘只能坐我们一个人,大乘就犹如飞机能坐几十个人、几百个人,轮船能乘几百、上千个人。飞机、轮船、大巴的驾驶员就同飞机、轮船、大巴所有的人联系在一起。他不仅仅考虑的是自己一个人,大乘修行人考虑的是所有的人,不管亲疏远近、男女老少,不这样分别,他认为都是一架飞机、一部汽车上面的人,他是这样来看的,是这样的一个出发点。如果说每个人都发了这样的心,自利利他的心,大乘的心,那么这时人的关系肯定是和谐的。如果每个人认为一定要损他才能够自利,那么人的功利心是越来越强。如果每个人都想要达到自利,前提首先要达到“利他”,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自然人与人就互谅互让,社会和谐,家庭和睦。问题是我们不容易做到,说好说,自利利他,自他不二,但是我们要做到的时候,是要修炼,要用理论来支撑,用观念来支配。否则的话,多劳多得,那你这样就麻烦。对于那些弱势的人、能力比较低的人肯定在财力比较弱,所以佛教是告诉我们如何用智慧来破除烦恼、远离痛苦的一套方法。
人的痛苦快乐与物质是有关系的,但不是第一位、最重要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在我们人的心,在我们人的精神世界,在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面对问题的能力。举例说在乡下的农民,他们可能没有多少钱,懂得未必很多,但他每天日子过的也很好,只要有饭吃,有衣服穿,有房子住,生病了有药吃,生活得很简单。在现在的信息时代,我们天天接触的是网络的世界,而网络世界实际是虚拟的世界,不知不觉我们天天跟虚拟的人打交道。比如在单位里,可能就在同一家公司,甚至办公室就是一墙之隔,彼此也不打电话,也不跑过去见面,可能就是发一封邮件或是一个信息。那么发一封邮件和一个信息,打一个电话,与找对方见面谈话之间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在这个越来越方便的科技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一个单位,或者同一个办公室里,如果在这些方面没有处理好,很多的隔阂就是这样产生了。觉得我也不喜欢去找你,你也不要来找我,慢慢就出现很多的问题,事情也就不好办了。
相关链接:
演讲纪实(一)
演讲纪实(二)
演讲纪实(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