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现代僧侣求戒之旅系列报道之二十
戒会第十四天:禅净教的交融
——2009年西方寺传授三坛大戒见闻(20090417)

千手千眼观世音
下了两天的小雨,今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鸟语花香,远处泉水流动的声音也异常清脆。早斋后,走出来漫步着,尽情地将自己融入这如净土般的世界里。在一种莫名的力量的推动下,我又来到了观世音菩萨的雕塑前。这里是西方寺观音山文化博览区,里面坐落着三十二观音应化示现浮雕、三十三观音菩萨通俗立像,以及观音菩萨四十手印石刻。
这里与弘法寺的文化氛围有所不同,在弘法寺,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见到本焕长老的影子,或者是他老人家的照片,或者是他老人家的题字。除此之外,还可以随处见到能让人觉悟的经典名句。而在西方寺,除了在这次三坛大戒的宣传资料上可以见到永惺长老之外,其它就再也找不到长老的影子了。随处可见的是点缀在走廊两侧的朵朵莲花,以及安详自在的观世音菩萨雕塑。我想这也代表着两个宗风不同的道场的不同风格,一个是禅宗道场,一个是净土道场;一个对现前的祖师推崇,一个对西天诸佛菩萨仰赖;一个靠自力觉悟,一个靠他力解脱。尽管两个宗派有着巨大的差异,却共同成为汉地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宗派。
简单地回顾一下汉传佛教的历史,会发现一些有趣的事实:净土宗是汉地起源最早的一个宗派,始于东晋的慧远大师(402年),当时处于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生活疾苦,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念佛法门,以期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也可以说有它的时代背景。禅宗虽然在南北朝的梁大通元年(527年)达摩祖师来到东土以后便开始流传,但真正形成规模,却是在六祖慧能之后(713年),那时汉地的主要宗派像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三论宗、律宗都已经进入了兴盛的阶段。这些宗派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而且经过几代祖师的演绎之后,变得越来越深细、庞杂。这样的特点无形中限制了它们在广大普通信众中的推广。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六祖慧能所创立的顿悟法门应运而生。顿悟法门以定慧为本,突破了很多传统的观念,认为在日常行住坐卧一切时处,都可以体会禅的境界。这样就让禅走进了普通民众的生活,而且他还融合了净土的思想,提出“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正是因为这种缘故,当其它宗派因为种种原因走向衰落时,禅宗却能一枝独秀,甚至后来还有很大的发展。这次能体验两种不同宗风的道场,也算是一种幸运了。

甘露遍洒观世音
客观地来讲,虽然弘法寺建设较晚,但它却传承了传统丛林的很多做法,常住出家众也颇具规模,俨然已具大丛林的风范;相比较而言,西方寺的常住僧人位数不多,而且还包括大陆临时来这里的,因为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使得寺院的稳定学修也多少会受到影响。可想而知,永惺长老、宽运法师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这让我想起前几天觉光长老来西方寺为众戒子开示,其中说了一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长老说:“现在世界佛教都在向汉传佛教学习。”我想,长老说这句话,应该是有其背景的。一方面,中国佛教界连续举办两次世界佛教论坛,充分体现了汉传佛教的实力;另一方面,对世界佛教界有着显著影响的日韩佛教还有台湾佛教,受汉传佛教的影响都很大,当然香港佛教也更是如此。只是,汉传佛教的很多优良传统,亟需重新恢复,并因应时代的发展而进行更进一步的完善。否则,汉传佛教辉煌的过去将永远成为历史。
宽运法师昨天出差回来,今天就和大众一起上殿过堂,斋后均做了简短开示。早斋后的开示主要讲了用斋前出食的因缘。以前出食是由方丈和尚亲自做,后来由侍者代做,做时要念偈子:“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唵穆帝莎诃。”大鹏金翅鸟以龙为食,专门吃龙王的儿子。后来龙王向佛陀求救,佛陀便拿了个旧的袈裟,分割成很多细条,系在龙的身体上。由于佛力加被的缘故,金翅鸟再也吃不到龙了。这时,金翅鸟也向佛陀求救,说:佛陀啊,您是很慈悲,救了龙王,我们可要挨饿了,那怎么办呢?罗刹鬼子母也有类似的境遇,它专门吃三岁的小孩,吃了很多,弄得人心惶惶的。因为罗刹鬼有神通,能飞,人们拿它也没办法。这时人们也向佛陀求救,佛陀就派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将罗刹鬼的孩子给捉了过来,罗刹鬼子母爱恋孩子,便向佛陀寻要。这时佛陀应机说法,让罗刹鬼子母也体会到了它所伤害的婴儿的母亲的心情。可是,不吃小孩,那吃什么呢?后来,佛陀就规定每次用斋前要出食,念如上的偈子和咒语,向这些饥饿受苦的众生施食。大和尚讲完故事后,语众心长地对众戒子说:大家用斋时,认真出食供养,这都是在庄严佛事。身为佛子,当兴佛事啊!
午斋后,大和尚开示六种欢喜:一是身业行慈,二是语业行慈,三是意业行慈,四是如法供养,五是受持净戒,六是能生正见。这六个方面能做到,都可以升起欢喜心。对于前三者身语意三业行慈,大和尚特别提到,受戒期间,大家要相互体谅,相互关心。讲到如法供养时,大和尚提到在正受比丘戒之前,往往会有很多障碍,常住特别安排为大家以前的冤亲债主受幽冥戒,并放一次焰口,为过去的亡灵超度,以保证大家顺利受戒。大家也可以发心做供养,以一颗清净心、欢喜心做供养。在讲到受持净戒的时候,大和尚说,出家行解脱道,以断漏为要。而受持戒律,便是要制御五根,使心不随外境转。出了家就要辞亲割爱,现在受戒期间,更要断除外缘,少与外界联系。在讲到能生正见时,大和尚勉励众戒子,要好好珍惜这次受戒的因缘。这次戒期,请了很多的高僧大德为大家开示,这在戒坛史上都是难遭难遇的。大和尚最后勉励大家,以欢喜心而生精进心,以精进心而生惭愧心,好好用功,成就自己的无上戒体。
下午2:30,宽运大和尚为众戒子开示有关僧才的教育。大和尚将佛教僧才分为四类:一是讲经说法人才;二是寺庙管理人才;三是修行人才;四是梵呗人才。培养人才不是一朝一夕的,培养的人才怎样和社会相适应,佛教怎样在和谐社会中担当主导作用,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方面。每一个出家众都有责任把佛教的东西传播出去,所以就需要讲法的人才,把佛法讲出去,让更多的人接触佛法。寺庙管理人才就是要把寺院管理好,但这个不容易,有很多因素,首先寺院的执事能否配齐,居士能否满意,清众是否配合。管理寺院也就是经营寺院,怎样把寺院变成一个弘法中心,这才是寺院的职责。修行人才就是做一个榜样,榜样的力量非常大,修行就是实践,但也需要有一个好的修学环境,好的修学体系,才能够培养出人才。梵呗可以使人心寂静让人欢喜,不像世间的音乐,听了让人兴奋,所以梵呗也是一种摄受人的法门。现在佛教就是缺乏这四种人才,更缺乏四者结合一体的全能人才。

宽运大和尚开示
对于第一种讲经说法人才,大和尚重点做了阐释。目前这个时代,讲经说法人才非常欠缺,因而也特别受到信众的尊重。要真正做一个好的讲经说法人才,也不容易。这需要有宿生的善根,不但能够了解佛教的教理,而且能深入经藏,通晓三藏十二部,真正讲的时候,还要契理契机。要做到这一点,先要累积德本。本焕老和尚102岁诞辰的时候,说了一句很普通的话,却赢来雷鸣般的掌声。本老说:“我要和大家一起成佛!”如果换个人说,可能大家听听也就过去了,但这是本老讲的,就能给大家带来信心。本老能做到八年没有一个妄念!这就是本老的功德。现在受了戒,好好地持戒护戒。戒能制五根,五根调伏,方能做到放下、自在、安乐。修行就是要修改错误,断除烦恼,破除执著,通过五十二个阶位的修习,最终证得佛果。
随后,大和尚又讲了太虚大师、印光大师和弘一大师对佛教的贡献和对众生的恩德,策励我们立长志,而不是常立志。志向立定之后,真正向上走,就要好好忏悔以往的恶业。忏是从内心里认识到自己的过错;悔是要向外发露自己的过错,并发誓愿不再犯。而要做到这一点,又要以信为前提。作为一个佛弟子,最大的悲哀就是不信佛,不信三宝,甚至认为佛经的很多记载都是神话故事。实际上,佛教无非在讲两个方面的事情,一是讲人生,二是讲世界。讲人生的生老病死种种痛苦,以及如何灭掉这些痛苦,得到究竟的安乐;讲人生所赖以生存的外在世界是怎样的成住坏空,怎样的无常。所以,佛教也可以称得上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的教育,因为众生有不同的需要,而讲出不同的法。在佛教里有四大菩萨,分别代表大智、大悲、大愿和大行。实际上菩萨是无形无相的,无处不在的。二十多年前,洗尘老法师面对众多的佛弟子问:谁是菩萨?后来他拍着自己的胸脯说:我就是菩萨!那种气魄真是感人至深!是啊!我们就要发愿做菩萨。这些年的人生经历告诉我:只有利他,才是利己。像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大夫,就是菩萨!真正能说到做到,乃国之宝也;说到做不到,也是国之老师,也值得人们的尊敬。像现在这种时代因缘下,真正做到非常不容易。记得老和尚(永惺长老)说过,现在的出家人,不要说比丘二百五十条戒,还有菩萨戒,就是真正做到五戒不犯,也是真罗汉了。大和尚对其它三种人才也做了简要的说明。最后,大和尚将希望寄予我们在座的各位,希望我们根据自身的条件在相应的方向发展。当然如果能全面发展,那就成了“国之宝”也。
药石后,长顺法师召集几位组长开会,主要目的是希望大家能遵守常住的规定,听从开堂和引礼的教导,在正受比丘戒之前好好用功,以保证顺利受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