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画众心连
天涯咫尺间
——记日本天台座主半田孝淳长老一行来访中国佛教协会
(5月17日)

这两天,气温有些下降,微风四起,但阳光却格外明媚。
今天,坐落在北京广济寺内的中国佛教协会,将会迎接一批重要客人——享誉日本佛教界的天台座主半田孝淳长老一行。此次由15人组成的参拜团前来中国,主要是借由朝拜天台宗祖庭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以加强中日两国佛教界的友谊。参拜团此次行期为七天,今天中午十二点多钟刚抵京,于下午三点半便开始此行的第一站:拜访赵朴老的夫人陈邦织女士。由此种安排,足见日本佛教界对赵朴老之敬意。随后,参拜团的第二站便是中国佛教协会。
几天前,中国佛教协会国际部的日本科李贺敏科长,便将此次活动流程及相关资料给了我,一方面希望我能熟悉活动安排,到时陪师父时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也为了方便写作博客。李科长为人热情谦恭,尤其是他对博客写作的支持,让人很受感动。为了接待客人,师父约15:10从龙泉寺往佛协赶,而在这之前的一个小时,师父则刚刚为正在结夏安居中的龙泉寺僧众开示完《百法明门论》第四讲。大约16:20到达佛协后,师父便让我带上礼品,一起前往会客地点——广济寺怀远堂。随师父进来,把礼物放好之后,师父便提醒我到天王殿前去等候客人,我这才想到流程安排里确实有提到等候客人的地点。
在天王殿前等待客人的空档里,我开始考虑下面要发生什么事情,什么时候自己要做什么。当这样想的时候,心里有说不出的踏实感。来佛协的一段时间,其实接触师父的机会并不多,但每次看似平凡的接触中,师父一些不经意间的行为和话语,总能在自己内心深处埋下种子。而这些种子不知道什么时候,便开始发芽、开花、结果……

信众迎接长老一行
16:45,半田孝淳长老一行准时到达广济寺,佛教协会张琳副秘书长、国际部副主任普正法师、广济寺演觉方丈于天王殿前迎接。看到长老,就想到了其一生的阅历:1917年出生于日本长野县上田市,11岁时便剃度出家;24岁时毕业于大正大学宗教学科;34岁时就任上田市别所温泉常乐寺住持;50岁时,连续担任二届宗议会议员;61岁时,就任一届天台宗参务兼教学部长;66岁时,晋升大僧正;70岁时,法阶为“望拟讲”;77岁,法阶为“拟讲”;80岁,晋升为“己讲”,并就任延历寺一山惠日院住持;82岁晋升为天台宗教学的最高位——“探题”;87岁就任天台宗大本山京都曼殊院门迹第41代门主;90岁接替渡边惠进就任第256代天台座主。今年已92岁高龄的长老,看起来只有70多岁那么年轻。长老一行的到来,受到了广济寺僧俗二众的热烈欢迎。在众人的簇拥下,长老来到大殿礼佛唱颂。

怀远堂内迎接长老
17:00,在张琳副秘书长的引领下来,长老一行来到怀远堂。此时师父早已站在门口内侧迎接长老的到来,宾主相见,格外亲切。在师父的引领下,穿过怀远堂的大厅,德高望众的一诚长老此时也已从座位上站起来,老朋友相见,欢喜异常。按照礼节,半田孝淳长老要为一诚长老行礼,可还没等行,一诚长老早就将他一把扶住。看看他们那返老还童般纯真无邪的笑容,是多么的富有感染力。我想,这纯真的笑容,代表的不仅仅是两位老人之间深厚的情谊,更是两国佛教界之间不可隔断的历史情怀。

老友相见
17:05,相互介绍各方参与人员之后,一诚长老与半田孝淳长老分别致辞(具体内容见附录)。双方致辞是那样的情真意切,内容丰满,与会人员莫不深受感染,尤其是半田孝淳长老致辞中所体现的那种饮水思源、知恩报恩的情感很是能打动人。这不禁让人心生感慨:历来祖师大德已经离开我们千年有余,而此时此刻,他们离我们又是那样的近,甚至近到触手可及的程度。这种感觉就像是面对太阳一样,它离我们看似遥远,却时时刻刻都能让人感受到光明与温暖。我想,这或许就是祖师大德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种无形的财富吧。但这种无形的财富能持续多久,再过千百年之后,那时的子孙后代能否一如今天沐浴到这种恩泽,那就要看作为时代主人的我们当下的努力和担当了。不管怎么样,无论有没有意识到,我们都正在用自己的心愿与行动谱写一段历史,而这段历史谱写得如何,就要看是怎样的心愿与怎样的行动了。

一诚长老接见众客
17:30,致辞结束,双方相互赠送礼品。中方赠送一套近期《法音》之“第二届佛教论坛专刊”杂志、每人一套茶具与《和尚.博客》;日方则赠送一幅著名旅日画家傅益瑶的水墨画作品《佛教东渐图》,半田孝淳长老还特地送一诚长老一把嵌有“智目行足”字样的竹扇,颇有风趣。当时赠送礼品的时候,还有一个小插曲:日方在一旁展示画卷之后,便撤下去准备收拢,师父看到后,就建议他们行一下赠送仪式,因为这种缘故才留下了一张宝贵的“一画众心连.天涯咫尺间”的合影。其实这本是一件小事情,但却让我想到了很多:

一诚长老赠送法音
我觉得这是成人之美的善意之举。赠送礼品,行赠送仪式,这是常规。但或许因这件礼物很特殊,日方人员一时疏忽,略过了这样一个仪式,被师父发觉,又及时弥补了上来,因此也就少了一份事后的缺憾。

一诚长老赠送茶具
进一步来看,这件礼物看似平常,却含义深远。这幅画的作者是一位著名旅日画家,所画内容又为佛教是如何由印度传入中国,又如何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现在又由日本僧人赠送回祖国。这不能不让人想起近代中国佛教复兴的历史因缘。这担当复兴重任的代表人物即为清末的杨文会居士(1837-1911),当时他曾感叹中土佛经典籍之严重缺失,对于弘扬佛教极为不利,便凑集资金设立著名的金陵刻经处,发愿将刻经事业恢复起来。而获取刻印的佛教典籍的一个主要渠道便是来自日本,包括了中国古德著述足有280余种。这里面有华严宗贤首大师的十疏之六,也有三论宗吉藏大师的《三论疏》;有唯识宗玄奘大师的《唯识述记》、《因明述记》,也有净土宗善导大师的《观经疏》等中国久已失传的要典,这对于中国佛教后来的重新复兴奠定了基础。乃至于后来中土久已失传的律宗南山三大部,也是从日本重新引请回来。

师父赠送博客
师父这么一个看似很小的提议,却成就了一份珍贵的因缘。这看似简单,其实个中的因缘并不简单。这背后应有一种意识在起作用:拿点什么与今人分享,留点什么给后人回味。如果没有平日里和师父看似很平凡的接触,就很难体会到这一点。接触师父的人,都能体会到,就自身的为人风格来说,师父是一个很低调的人。然而,一旦涉及到对于佛法的弘扬,师父总是不遗余力。从最初“和尚.博客”的开设,到后来“龙泉之声”文化网站的开通;从一个多月前“和尚.推客”的改进,再到最近几天“网上直播室”的开通。而在所有这些平台搭建起来之后,就要考虑如何才能有相应的内容来加以充实,这些都绝非由凭空捏造而来,而是来自于对平凡生活一点一滴的观照和对种种因缘的善巧把握。这种不遗余力的动力,则又源自于对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以及对芸芸众生的无限悲心。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人们一天到晚都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着。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意识到,这些信息,就像是人们每天都要吸收的空气。如果空气是染污的或是有毒的,那么人呼吸了,身体就会生病,严重的还会丧命。信息也是一样,如果人们接触的信息都是染污的或是有毒的却又不自知的话,久而久之,人的精神就会出毛病,甚至完全变质坏死掉。身体如果坏死掉,这一生的痛苦也就结束了;精神如果坏死掉,那么这一生的痛苦可能才刚刚开始。由于这种缘故,充分利用时代先进的通信技术,让纯净的信息能够越来越广的传播,让有益的信息能够占领越来越多的市场,从而让人们接触到这些信息的机会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多,岂不是对这个时代众生最大的慈悲。这个时代的佛教,再也无法做到关起门来自己修行,修行好了,以崇高的德行自然感召于天下。因为这门已经无法再关闭了,从一开始,个人的业已经与众生的业密不可分了。这种状况有点像一缸水,在以前的社会里面,人与人之间的影响是扩散式的,一个传一个,因此一滴水要传遍整缸的话,它就要通过和最近的水滴的相互作用才能完成;现在不是了,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影响是辐射式的,不再是一个传一个了,而是一个可以传给所有的人,就像一滴水,它可以一下传遍整个缸。好的影响可以一下传遍整个缸,不好的影响也可以一下传遍整个缸。如果在一个社会里面,总是负面的不好的信息在掌握着这主动权的话,那么好的信息源也会受到不好信息的影响而逐渐萎缩。相反,如果好的信息源也能把握主动权的话,那么不好的信息源也就会受好的信息源的影响而不那么有恃无恐,甚而至于慢慢消失。这就是一种时代的因缘特征。如果对此视而不见,还是固步自封,乃至加以抵制的话,最后的结果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有人曾经为师父叹息,认为师父因为做了广大的承担,而不能深入修行,这样会影响其功德的修证。我承认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人,观照到众生受苦的种种因缘,他会做出怎样的抉择呢?这就如同说,一个人看到一个小孩子掉到水里,已经是奄奄一息了,这个人能说,他现在没有这个能力救他,等他有了这个能力,将来再发愿来救吗。如果真到那时,也就没有那个救的必要了。

半田长老赠送竹扇
17:35,于大雄宝殿前合影留念。
17:45,于怀远堂后厅进行欢迎晚宴。一诚长老因为身体有恙,不能陪同,就由师父代为招待。师父早早进入餐厅,等候客人的到来。等半田孝淳长老进来,师父请长老入上座,自己才在旁边的座位上坐了下来。在做过简短的晚宴致辞之后,大家便开始用宴。在我旁边坐的是一位《法音》编辑部的工作人员,他在编辑部工作也有十来年了,我就顺便向他了解了一下《法音》杂志的一些发行情况,以及前后内容的变化。在谈到这些话题时,发现他对师父流露出很真挚的感佩之情,说到师父近年来发表的一些文章,无论在义理的深度,还是在修证的体验上,都有其独到的过人之处。这位工作人员,对博客写作也是非常支持。后来他还专门到我住的房间,将照的照片传给我,以备写作博客之用。遇到这样的事情,总不禁心生感慨。记得师父在西方寺传戒期间讲《出家与受戒》以及前天讲《百法明门论》第三讲的时候,数数提到营造善缘的重要性。师父说,很多缘分,你不能等到需要的时候,才去营造;而不需要的时候,就放掉不管了。平时广结善缘,这也是菩提心的一种具体体现。因为这些善缘一旦结下,都是自己将来成就佛道的菩提资粮。师父是这么开示的,当走进师父的生活的时候,才发现,其实这也是师父生活真实的写照。

大殿内礼佛
18:30,广济寺方丈演觉大和尚陪同长老参观多宝殿。这里放的都是自中佛协成立以来,与各国佛教团体友好往来相互赠送的礼品,来自日本、韩国、泰国、斯里兰卡、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很多国家。长老刚来到广济寺,到大殿拜完佛之后,便请求到多宝殿参观,由此可见在日本客人眼里,多宝殿已经是久负盛名了。同时,也能体会到,作为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他那颗不知满足的学习与汲取的心,是多么的可贵。

大合影
“你看,这像是一个九十多岁的人吗?” 接待客人结束了,师父就颇有感慨地说。
“真不可思议,那么有活力,那么有热情!”我也觉得,这哪里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
“有意志!”师父说。
师父的意志也并不逊色,但师父看起来已经和他的年龄有些不相符了……
可是,谁又能为师父多多少少地哪怕是分担一点一滴呢?明天一大早师父又要飞往西安,晚上再飞回北京,……
附录一:一诚长老致辞
尊敬的日本天台座主半田孝淳长老、
尊敬的天台宗友好访华团总团长武觉超法师、
尊敬的访华团顾问西郊良光法师以及在座的各位朋友们:
春风送爽,百花争妍。今天能够在北京迎接德高望重的日本天台座主半田孝淳长老一行,感到无比高兴。我谨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对半田长老及日本天台宗各位老朋友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同时,借此机会,对半田长老两年前荣任天台座主,再一次表示最衷心的祝贺!对贵宗派代表出席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表示诚挚谢意。
众所周知,中国佛教界与日本天台宗法乳一脉,建立了悠久的传统友好关系。为庆祝贵宗创建1200周年,去年五月,半田长老原计划率团莅临我国访问,然因突发四川大地震而取消。
患难见真情。去年,贵宗宗务总长滨中光礼法师特意访华,通过我会和国家宗教事务局,及时向四川灾区捐赠二百万日元,令我们十分感动。请允许我再次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对日本天台宗的友好情谊,表示诚挚的谢意。
半田长老是日本佛教界第二代友好人士,更是我会及已故前会长赵朴初居士的老朋友、好朋友,长期以来为促进中日世代友好、两国佛教‘黄金纽带’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佛教界以及我本人,一直非常期待今天与长老的重逢。
最后,衷心祝愿半田长老及各位老朋友六时吉祥,此次访华获得圆满成功!
谢谢。
附录二:半田孝淳长老致辞
谨代表此次‘奉告天台宗开宗千二百年庆赞大法会圆满成功•世界和平•日中友好参拜团’致辞。
首先,对去年五月四川大地震七万余名中国遇难者表示沉痛哀悼,并祈祷他们的冥福,祈愿超过三十七万受灾人员的家园早日恢复,由此造成的心灵创伤早日愈合。
日本天台宗的开祖——传教大师(最澄),为求天台大师之法,于公元804年随遣唐使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依天台宗第十祖道邃和尚学习天台止观和教相,获授天台法华之大乘戒——菩萨戒。又在天台山从行满和尚授湛然大师袈裟,学天台法门章疏,在八个月的时间内受赠一百二十部三百四十五卷佛教典籍后回国。在短暂的时间内获得如此丰硕的成果,完全仰仗于佛天的护持,同时如果没有中国佛教界的强大后援,也不会有这一成就的。正因这一成果,才创立了日本天台宗,所以我们仰浙江省天台山为圣地,尊天台大师为高祖。
值此传教大师创建日本天台宗一千二百周年之际,我们从2003年开始,前后历时五年,庄严举行了系列庆赞大法会。2004年,前任座主渡边惠进猊下访华,在天台大师尊像前祈求大法会圆满成就。在五年的大法会期间,举行了一百二十四次受戒法会等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并于去年三月圆满结束。
为表达感恩之情,原计划去年五月访华并举行奉告法会,然因突发四川大地震,而临时将访华改为慰问和支援之旅,以滨中光礼宗务总长为团长的访华团捐赠了赈灾款,举行了遇难人员的慰灵法会。借此机会,对当时为准备我们去年五月访华而给中方增添的许多麻烦表示深深地歉意。令人欣慰的是,灾区的重建与恢复举世瞩目,北京奥运会向全世界极大地弘扬了国威,展示了灾区重建的成果,不胜欢喜,令人赞叹。
此次日本天台宗创建一千二百周年系列纪念活动获得圆满成功,高祖天台大师的鸿恩自不用说,这也是中国佛教界鼎力支持和协作的结晶。为报此大恩,今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日中两国佛教“黄金纽带”关系,增进两国友好乃至世界和平,为将佛祖的慈悲广弘于世界的各个角落而努力精进。
最后,衷心祝愿中国佛教协会法务昌隆,诸位高僧大德六时吉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