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现代僧侣求戒之旅系列报道之二
谨遵师教
和合增上
——2009年香港西方寺三坛大戒之戒前教育篇
(2009年3月25日)
今年4月5日至30日将在香港西方寺举办三坛大戒的传戒法会,本次传戒将迎请临济宗第44代传人已102岁高龄的本焕老和尚、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天台宗第46代传人已90岁高龄的觉光长老、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沩仰宗第10代传人已82岁高龄的一诚长老担任名誉得戒和尚;将迎请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大和尚为得戒和尚、台湾南普陀寺著名高僧道海长老为羯磨阿阇黎、香港西方寺方丈宽运大和尚为教授阿阇黎;另迎请七尊证分别为香港观音寺方丈融灵大和尚、香港佛教青年协会畅怀长老、香港宝莲禅寺方丈智慧大和尚、香港佛教僧伽联合会会长绍根长老、香港虚云老和尚纪念堂住持济平大和尚、澳门佛教总会理事长健钊大和尚、福州雪峰寺住持广霖大和尚。本次传戒法会将在海峡两岸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佛教论坛之后开始,而十三位受戒和尚也为来自两岸三地德高望众的长老,其意义甚巨,影响将极为深远。
这次龙泉寺将有15位戒子参加西方寺的传戒法会。两个多月前,戒子们在师父的关心和法师的引导下就开始了戒前教育,主要内容包括:朝暮功课和毗尼日用的背诵,受戒重要性的认识,受戒过程的熟悉,戒前用功如忏悔、供养、发愿、诵经、持咒等。

(图片:法师引导师父的教诫)
昨天凌晨五点半,师父离开龙泉寺,前去无锡参加将要举办的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临走前给了戒子们一些教诫,并请贤甲法师转述。今天上午八点十分,法师便专门为新戒开设课程,学习师父的教诫。下面是教诫的主要内容:
“一是观功不观过;二应多忏悔多祈求;三要遵守戒场的一切规矩。”
“能观功,内心就有法的力量,不在于对方是否有功德。你能观功内心就能生起法的力量,因此必须刻意去对治观过。不能观功就会起烦恼。”
“要低调,自扬己德就会有灾,别人赞叹的时候必须要虚心,这些都做到了就不得了。”
“特别要注意:去这么多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事情、委屈,都要反求诸己。心生则种种法生,很多事情都与自心有关,不会调心就会惹麻烦。”
“受戒主要的目的是忏悔,同学有什么问题私下要互相提醒。”
“话不在多,而在是不是管用。能做到,一句话就管用;做不到,记一本子也不管用。”
“多学,多看,多听。戒会的开示,多记录,写心得,写博客。”
针对师父的教诫,法师做了相应的引导:
“大家这次出去受戒人多,境界也会比较复杂。有些境界看起来是顺境,比如别人的恭敬、赞叹等,越是这种情况,越要保持低调和谦下。师父曾讲:‘顺境时应收心。’若不能这样,还自扬己德,就会折损福报,障碍就会现起。有些境界看起来是逆境,比如遭到别人的误解、猜忌和委屈,这时候应反求诸己。师父曾讲:‘逆境时应放心。’面对境界,反躬自省,忏悔业障,便能心安。若能这样,逆境也成了最好的增上缘。有些时候,自己还会成为别人的境界:比如对别人观过,觉得某某都要受戒做比丘了,怎么还会这个样子;另外有些事情该自己去做的,也不积极主动去做,该去配合的,也不能很好地去配合别人。”

(图片:戒子们专心闻法)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境界,自己至少要有一种相应的调心方法。在这之前,需要认识到一个事实:境无好坏。境的好与坏,都是我们内心的一种安立,是我们人的一种判断,而这种判断的标准往往是以烦恼为出发点的:和我们贪烦恼相应的,就会觉得它好,和我们嗔烦恼相应的,就会觉得它不好。所谓的调心方法,就是不再随顺自己的烦恼来看待这些事情,而是从佛法的角度来观待。以佛法的角度来看待,原来所认为的无论好的境界还是坏的境界都会变得很有意义,那么这些境界也就具有了功德。就像师父所讲的:‘能观功,内心就有法的力量,不在于对方是否有功德。’因此,观功念恩真正的意趣,其实就是反求诸己,让我们的内心安住在善法上,让我们内心与佛法相应。有的同学有疑惑,认为观功念恩实践久了,会出现是非不分的情况。这就是对这个法类实践不得要领的结果,本来是过失,非要把它看成是功德,然后试图去说服自己,实际上到最后还是扭转不过来,心里很痛苦。其实这样做,一直都是在外在境界上去分别、去评判。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他对也好,错也好,与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呢?关键还是要回归到自己身上来,他果真错的话,我如何从中汲取教训;他如果对的话,对我又有什么启发。这样一来,无论他是对还是错,我都能从中受益,都能引发我内心的善法,那么这个境界就对我有恩。”

(图片:课后继续请益)
法师继续说:“观功念恩做得好,内心常常安住在善法上,这也是将来受了戒以后能够很好地持戒的一个基础。戒的功用是什么呢?当我们内心趋向非法的时候,戒的力量可以把它拉回来。这就蕴含着两层意思:首先要能明确判断法与非法,其次还要有一种行持的力量把它拉回来。我们目前在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实际上观功念恩这个法类从最初的依止善知识一直到上士道都有涉及,我们好好去实践,自己的身心就会有变化,将来对于广论的学习也能慢慢深入。日常老法师在引导学习道次第的时候一个不共之处,就在于非常强调行门。佛法的教理体系博大精深,要从中找到一条路能够落实到行持上,能够真正走得上去,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师父之所以发心弘扬广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依着这种注重行门的次第引导,只要我们肯用功,就一定可以走得上去。”

(图片:法师观功念恩日记)
法师的话让我想到,实际上,民国的太虚大师对《菩提道次第广论》就曾有极高的评价。民国二十四年,他在世界佛学苑为弟子法尊所翻译的中文版广论的序言中曾写道:“福德资粮则人天俱摄,智慧资粮则声缘相协,律及经论皆所依止,仅取一分不成菩提。虽未尝不别有最胜之归趣,而确定皆摄入次第之过程。于是不没自宗,不离余法,而巧能安立一切言教,皆趣修证。故从天竺相、性各判三时,以致华、日诸宗之判摄时教,皆逊此论独具之优点。”而在民国三十二年为汉藏教理院为学生讲授《中国佛学》时,更提到广论的殊胜:“永明时教义衰微,虽能以禅恢教,而雍正绍其风,但均未能如西藏之宗喀巴派,在菩提道次显教上更安密宗,修学五部教律,于三士道次第为基,上士道之上稳建密宗。中国古时虽能会教明禅,然未能从教律之次第上,而稳建禅宗,致末流颓败,一代不如一代也。宗喀巴以教律而建密宗,密宗犹如一个花盆,而教律则如一个花架,以其花架坚牢,故花盆高显。我以为若非宗喀巴之教义戒律上重建西藏密宗,则其密宗当反不如今日中国之禅林也。所以从这种关系上看来,中国当时虽有能融会禅教者,但惜无有次第之建立。”在太虚大师看来,密宗之所以能在藏地这么长久兴盛,与宗喀巴大师建立完整的道次第有很大的关系,而中国佛教虽然曾经兴盛一时,宗派林立,但因为缺少圆满的道次第统摄,很难长久保持兴盛。当我们越来越多地了解汉地佛教的历史和现状,也就更容易体会师父弘扬道次第的智慧抉择和重新复兴汉传佛教的悲心愿力。
关于受戒的意义以及戒期之间的用功,法师也做了简要的引导:“对在家人来说,结婚是人生中最重大的一件事;而对出家人来说,受戒是一生中最重大的一件事,其意义比剃度还要大。为什么呢?剃度以后,只是现个出家相而已,不受戒持戒,与光头俗汉没有什么两样,但受了戒便入了僧宝数,如能很好的持戒护戒,便成人天师表,值得众生仰敬。如果在戒会近一个月期间,能够密集用功,很好地用功忏悔,内心希求把这次戒会当自己精进用功的一个因缘,绝对会发生大的改变,成为最佳的提升机会,千万不要轻易错过。戒前用功主要是求忏悔,在此期间要注意千万不能观过,一但生气、观过,马上功夫就破了。”
法师最后对戒子们进行了善意的提醒:“在座的各位就要受戒了,有几句话还要跟大家事先提个醒:戒主要是用来调服自己的烦恼的,受了戒以后,大家应该更加努力学习戒律,内心更加充满善法。因此,希望大家能把这次戒会当作新生命的开始,而不是走向它的反面——认为自己受了戒,成了比丘,结果慢心很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好学的心也没有了。以前没有受戒的时候,不存在犯戒的问题,现在受了戒,如果不去调伏自心,便会不断地破戒损戒,果报都非常大。现在师父所做的,就是尽量为我们提供良好的外缘环境,至于用功与否,还是我们个人的事情。有句俗话说,宁带千个兵,不带十个僧。实际上出家人不容易管理,世间的老板可以用钱和权来管员工,出家了,对这些都不在意了,管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记得师父曾经说过:‘在家人被业捆住了,而出家人则是跟着心念走。出了家,如果不好好用功的话,内心可能会比世间人还脆弱。’世间有的人打架吵架都不会太放在心上,因为他要养家糊口,他可以忍受这些,但出了家,可能连别人一个眼神都受不了。如果真到了这个地步,那注定生活一定是非常痛苦的。”
相关链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