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戒律是佛陀大慈悲心的流露(2)

(2009-05-14 08:30:37)
标签:

宗教

戒律

戒本

慈悲心

北京龙泉寺

结夏安居

文化

分类: 寺院报道

戒律是佛陀大慈悲心的流露

——2009年结夏安居专访龙泉寺法师(2/3)

(5月13日)

戒律是佛陀大慈悲心的流露(2)

比丘在做结界羯磨

 

    龙泉之声:那您刚才提到学戒一般来说会容易出现两种极端,一部分人倾向说戒相比较严格的。那么另外一种呢?

    法师:另外一种是太放宽了:我就是行大乘的,小乘的那些不管,我只要管四根本就可以了。这样就太放松了。确实要保护大乘发心,好好发心承担,但这个过程中有些要注意的还是要尽量注意。不然承担过程中,你做的太放松了,别人会讥嫌,也是一种不好的作用。如果太散乱,跟别人拉关系拉得太亲和,有失出家人的威仪。毕竟别人对出家人的期待还是偏于出离,和世俗不一样的,太世俗化了也不好。

    龙泉之声:其实这个就像俗语说的“不积寸土无以成泰山”,其实后面几篇也是为了保证说前面的二篇不会被犯到,也是其支分,所以如果能做的部分也尽量去持守的话,就能够保证说前面的二篇就像坚固的城池一样永远不会被犯到。而后面的支分如果不去注意的话,就很难保证说前面的四根本不会被犯到。四根本不仅仅是说直接破了四根本的问题,它也有很多微细的支分罪,其实也是很容易犯到的。所以虽然说大概去持守的话,四根本应该不容易犯到,但不去注意的话,就可能很容易犯到了。

    法师:没错,所以很多部分如果说能够了解的到,然后做到了,那就更好了。并不是说小乘戒和菩萨戒是完全违背的,比丘戒是菩萨戒的基础,是从长远的慈悲心上去看待的。

龙泉之声:那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比较大而根本性的问题,就是比丘戒和菩萨戒会通的问题,可能很多人对这个部分理解不是很到位而很有困惑,但这个又很难会通。因为比丘戒注重出离,菩萨戒注重利他,当然菩萨戒的有些戒条里面也涉及出离的内涵,并非说完全就是单纯的利他,一点出离的内涵都没有,像我们的《梵网经》里面也是有出离的部分的。但这里面的确也非常不容易会通,因为比丘戒的戒条里面并没有明确的利他的说明的。单纯从戒相上来看的话,基本上都是出离的。当然假如从戒法、戒体上面去考虑的话,它可能也有利他的内涵存在,但是从戒相上却看不出来,完全是出离的,这个部分可能也是一个难点,您觉得这个部分怎么面对会比较好?

    法师:实际上面,比丘戒戒条主要是遮止什么,就是止持,当然它也有部分是作持,但主要是遮止的,实际上背后是有个慈悲心在里面的,不仅仅是出离心,戒律是佛从大慈门和般若智慧当中流露出来的,真正体会到背后的慈悲心,你去持守戒律的话,是和大乘相通的。比如杀盗淫妄,对自他都是损害。实际上戒条上大小乘有一些不共的地方,但那是很少数的,比如大乘里面有居士供养给菩萨金钱珠宝,菩萨不能以嗔恨心不受,嫌弃不受,这样就是犯戒的。小乘是不能直接受的,大乘却不能随便不受,别人供养要积福,你就要受。除了少数之外,大部分都是相通的。对杀、盗等性戒,大乘是登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在特定条件下开,他是真正的大慈悲心,而且要有大利益,不然都不能随便开的。基本上我觉得是没有什么大矛盾的,真正去学的话,比丘戒那个慈悲心和大乘戒根本就没什么矛盾。比丘戒持好,真正菩萨行才能做好。

    龙泉之声:那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可能一个初学的人,或者对戒律了解不是很深入的人,他简单看一个戒本或者相关的一些浅近的内容,他就不大容易能够看到这一点,那你是怎么样一步步体会到说其实比丘戒的持守是你一步步完成菩萨行和菩萨愿、升起菩提心很重要的基础?是因为看了三大部吗?还是和其他经论做了会通后才感觉到的?

    法师:实际上主要还是因为跟着师父,因为师父一直劝导发心,为了教法、利益众生等等,我之所以研究戒律,也是因为说我觉得团体当中有些人有很多的困惑,需要有人对戒律比较清楚,所以我就慢慢研究。研究过程中,师父的慈悲心很大,一心利益教法,对我有很多的指点,慢慢的我认识体会到慈悲心是戒律的根本。包括在寺庙里为大家答疑、忏悔啊,这样的事积极去做。以前诵戒之前我都是求着别人去忏悔,我积极忏,先忏净后再帮别人忏。不仅仅是为自己,还想着说有个人这样做,大家会很安稳,对很多人有帮助。不然,戒律松弛,慢慢道场人心失望。需要有人去做。真的这些都是需要本着一份慈悲心来做的。佛制戒就是本着慈悲心来制的,真正有慈悲心才能够弘戒,不然只管自己,就很容易认为说为什么要搞那么麻烦,不一定有那个心力去研究。

    龙泉之声:从您的学修当中可以看出说,在我们学习戒律的过程当中,除了说广泛参阅以外,跟着一个大乘的师长其实是最关键的因素。

    法师:对,至少是非常重要的。

    龙泉之声:就是戒律或者持戒的内涵都要从他们的言传和身教当中才能体会得到,而不是说我看一些东西就可以了解的。

    法师:对,那是不容易的。因为我们看书的话,容易顺着我们的习气看,我们相应哪一部分,比如相应于自利的人就容易看到自利方面的,相应于利他的人就容易看到利他方面的。但一般的人都是自利的心很强,是无始以来的。他一看就很容易心心念念怎么自利怎么自利,陷到这个里面去,具有广大心胸格局的那是与生俱来、乘愿再来的善知识,那不用说。一般人在这方面都是需要培养的,而他自己去看书是很难培养出来的,因为他仅仅找自己相应的东西。“佛说三乘法,众生处处著”,各处执著。佛本着慈悲,你相应哪些就讲,会找到相应的。所以跟着大乘的善知识真的是很重要很重要的。

戒律是佛陀大慈悲心的流露(2)

给本师释迦牟尼佛授第一筹

 

    龙泉之声:相对于我们的学修来说,找到一个大乘的善知识,他可以启发我们大乘的发心、慈悲心,这时候你再去看一些经论或者戒律时才比较容易能够看到它真实的内涵,不容易出偏,这个比较关键。另外一方面就是有些人可能对戒律不是很了解,而戒律又并非说我浅尝辄止看一下就可以明白,也需要花功夫学的。相对于你来说,你现在三大部基本研阅完了,你感觉跟你当初单独看戒本或者戒本讲义之类简单的内容有什么样的不同呢?

    法师:看了三大部后更加体会到比丘戒背后菩萨戒的内涵,道宣律师真是非常了不起,四分律原来说是分通大乘嘛,他真正把它开演出来,圆教宗直通大乘,就是它大乘的内涵开演得非常强、非常好。

    龙泉之声:它是怎么样体现出来的呢?

    法师:他很多地方都讲大乘的发心,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解释,从涅槃经、法华经的角度来解释,而且很多地方都策励发心,将背后慈悲、利他的内涵,每条戒条背后都讲到一些相关的,一方面要出离、解脱烦恼,一方面要利他,里面就讲了很多,怎么样能够僧众和合的、随顺他人等等,都讲了很多。道宣律师有很强的发心,而且也知道戒律的变通,它不是那么死的,它为了利他,为了护持这个僧团,很多戒条都有很多变通。其实单纯戒条就有很多特别的,比如乞美食、乞钵等等,你为自己是犯的,为别人就不犯,我为你乞美食,你为我乞美食,大家都得美食,而都不犯戒。所以戒律里面并不仅仅是出离的,有很多利他的内涵的,对利他有很多开缘,很多在利他上面就开了。比如蓄钱宝,钱宝、谷米等属于不净物,个人不能蓄,但五个人以上的僧团就可以蓄,而且你为别人蓄就不犯堕罪,只结小罪。很多事情为他人、为僧团、为教法,是开的,你了解了戒律的开缘就知道很多和大乘是相通的。

    龙泉之声:所以相对于一个真正想学戒和持戒的人来说,真正去研阅三大部这样的内容还是比较重要的,这样的内容对了解戒法的内涵应该是比较重要的。

    法师:对。

    龙泉之声:不然你单纯从戒本上面的话,对戒法的内涵就不容易了解了,这样有的时候就会出现执著的情况。

    法师:是的。其实说起来最大的一个问题在于说,佛在临涅槃的时候,说:我灭度后,为诸比丘舍杂碎戒。杂碎戒其实就是二篇以下的,按照律里面的说法,二篇以下的都可以舍。

    龙泉之声:这个杂碎戒是二篇以下的提法有明确的出处吗?

戒律是佛陀大慈悲心的流露(2)

解戒场羯磨

 

    法师:有的,杂碎戒是二篇以下,就在《行宗记》里面有明确的说明。但哪些杂碎戒可舍,有争论,不可能说全部都舍了,所以当初迦叶尊者就说是佛制定的,都不能舍。但佛既然那样说了,就是有道理的、有必要的,是为了照顾未来世的因缘,所以这个里面就有很大的灵活性、不确定性的。弘一大师给出了一个标准:前二篇都不能犯,后面的性罪不能犯,遮罪就随份了。实际上道宣律师,元照律师也讲了,佛陀也讲随方毗尼、随时随方,根据不同地方、不同时代,戒律也有不同的废立变化。它里面主要是对遮罪可以开;性罪是一概不开的,不管任何地方,任何时代都不能开。实际废立主要在遮戒上,当然这也有很多争议。现代这个时代,很多遮戒难持,比如捉钱宝。又比如非时食,如果在外面参加活动,他就是要在12:00开饭,或者晚上有晚宴,你作为贵宾代表,他请你去,你说我不去吃,那可能让他觉得很没有面子,事情就可能弄砸。或者有人请你参加活动,你说我过午不食,要提前开饭,人家要专门给你一个人提前供饭,可能很嫌怨。所以在现代的因缘下,不像古印度那样护持得那么好,遮戒很难持,这样佛就提供了一个空间,你可以去持,但别人不持的话你不要说别人破戒。现在有些寺庙的法师,在外面的应酬比较多,他要护持整个道场,有些遮戒是很难持的。下面的人不理解,就认为说他们不持戒,没有修行,整个道场人心就渐渐涣散,他们不知道法师的辛苦。这个地方要体谅,但是也不能随便开,要为了教法的因缘,要真正的发心,不是为我自己放逸享乐五欲。其实为了教法,佛在戒律里有很多开许的,比如夏安居期间,为了三宝的事情可以出界,或者有信心的居士请你去,你可以出界,如果国王大臣召请你去,不管有信心没信心,你都要去。照顾到现实的护教因缘,有些是开的。但后来的时代,有些是佛世没有出现的,但为了教法,你要本着那个的精神取舍,有的遮戒可能有时需要放松,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但根本不能蒙自己,要真实为了教法,你要观察因缘,能够避免尽量避免,避免不了的还要取舍,为了教法这样去做。这个方面需要把握一种中道,灵活性把握不好就做不好,但趋于变通的时候也要有一定的度,比如你跟当官的人打交道,要比较尊重,有一定的随顺,但也不能阿谀奉承,弄得出家人的自尊都没有了,人家也不一定瞧得起你,基本的戒律还要。又比如跟女众太接近了,不是为了教法,人家看到也会讥嫌。这都要把握分寸,为了教法的发心是根本,缘起上去把握。戒律是佛告诉我们的行为的规范,你做了这个能远离讥嫌,能解脱烦恼,要信受这个规范。基本性的、原则性的东西尽量去做。为了教法,需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但不能把基本的原则性丧失了。这是一种中道。好好对别解脱戒学习、持守,但又不能忘失大乘发心。学戒增长智慧,知道开遮取舍。“无智戒不净”,没有智慧戒持不好。戒律就是发心和智慧。

戒律是佛陀大慈悲心的流露(2)

解界羯磨

 

    龙泉之声:作为新戒比丘,初受戒的人一般都比较好乐,他有什么样的次第可以逐渐深入学下去?

    法师:新戒比丘刚开始要看一些解释戒本的,比较浅白的一些解释,但如果古文功底好的话可以看一些深的,古文功底浅的话可以看一些解释戒本的,有名望的大德讲的。比如像传印老和尚写的述义,广化律师写的讲义,都很好。还有妙因法师、果清法师、法藏法师、界诠法师等,也很有名,他们写的相关的著作可以看一看。戒本看完的话,有条件就可以看三大部,其实三大部并不难,只要有一定古文的基础就不难,不用怕,有疑问的话,看到后面就清楚了,存疑没有关系,三大部互相有解释,真的看进去很有意思。

    龙泉之声:三大部毕竟是古文,您是怎么独自看下去的。有没有特别的指点呢?

    法师:主要是师父的支持和指点,让我好好学戒。

    龙泉之声:师父对三大部的要点有没有教授,三大部要注意那些方面,怎么看?

    法师:有一些指导性的原则,比如看不懂可以存疑,看到后面自然就清楚了;做做笔记,有些内涵师父给我讲一讲。相关问题去问时师父会讲一讲。另外师父比较忙,让我跟界诠法师联系,可以问一些问题。

    龙泉之声:跟界诠法师主要问哪些方面的问题?

    法师:主要是一些具体的问题怎么操作,看看他们那边道场的经验。

    龙泉之声:界诠法师对戒律是比较圆融到位的,您在请教他的过程中,对界诠法师有什么感觉,在开遮持犯上面他是怎么把握的?

    法师:他对戒律戒相很清楚,另一方面又有一定的灵活性。有严格的操作,另一方面灵活性也是非常好的,

   龙泉之声:界诠法师,很多人都说他持戒非常的灵活,那你觉得他的灵活是怎么出来的呢?他是如何具备这样灵活性的?

    法师: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佛法的精神内涵——强调调伏烦恼、解脱成佛,佛法的内涵能很好的把握。另外是有很好的发心,真心弘戒,让大家真正能把戒持起来,让大家都能受益,心胸格局比较广。心胸格局广了,人就容易有灵活性,如果只缘着自己,看得不深广,就没有灵活的空间。你不考虑一个道场、一群人怎么持戒,只考虑个人怎么持戒,那可能不需要灵活性。你真正考虑一群人的话就会有变通,有的变通是佛制定的戒律就开许的,有的是佛给了一个随方毗尼的原则,你要根据新的情况去变通。不然一个团体很难维持下去,大家都缘自己,也很难弘法。


 

名词解释(来自《佛学大辞典》,丁福保著):

南山三大部:指中国律宗道宣律师的著作,行事钞三卷、戒疏四卷、业疏四卷,为律宗之三大部。

性戒和遮戒:性戒是本性就是戒,不待佛制,谁犯了就有罪,如杀盗淫妄等戒是;遮戒是禁戒,佛禁止不许作,如饮酒等戒便是。

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来所制之法。戒体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戒行者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别,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尽具此四科。


 

相关阅读:

2006 结夏安居 ——北京龙泉寺遵照佛制举行结夏安居

2007 结夏安居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2007年5月31日)

2008 结夏安居 ——今日受筹,明日安居

有关戒的文章

 

 

相关链接:

戒律是佛陀大慈悲心的流露——2009年结夏安居专访龙泉寺法师(1/3)

戒律是佛陀大慈悲心的流露——2009年结夏安居专访龙泉寺法师(2/3)

戒律是佛陀大慈悲心的流露——2009年结夏安居专访龙泉寺法师(3/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