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宗旨建立目标不忘发心》课堂笔记(二十二)
依师法
(5月6日)

排班,整齐庄严
一、课前准备
1.各组报考勤
2.回顾上堂课的内容
(1)上堂课讲到团体形成的原因,从无限生命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最后讲了一个故事,喜根菩萨和胜义菩萨带领的两个团体,有截然不同的结果:一个很快成佛,一个堕落。是什么原因呢?只是带头人的原因吗?
(2)我们要建立清净和合增上的师法友团队,清净是体、和合是相、增上就是方向无误。
在清净和合增上的团体中如何学习?《广论》中讲“大师外支已成”,外在师长已清净圆满地把佛法讲出来了,就看我们能不能照着佛法行持,我们听善知识讲了很多法,能不能依着佛法去实践?能不能改变自己的身心相续,来保证团体的清净和合?
二、团体修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法师引导】
1.一个团体的问题就出在学习的人能否依着佛法去行持上,如果学的人不行持,善知识拿我们一点办法也没有。
佛世时,弟子们之间发生争吵甚至斗争,佛唯一能做的是告诉弟子们要和合、清净,但弟子们说:佛陀,您很了不起,我们尊重您,但现在是我们之间的事情。结果就继续吵,佛也没有办法,只能去寂静处静坐,等弟子们不吵了再去给他们讲法。
这是团队中的个体出了问题。个体出了问题,团体就无法做到清净和合增上。
2.我们是出世间的团体,能不能保证清净和合增上?
我们这个团体中有比丘、沙弥、优婆塞、优婆夷,即有四众弟子,四众弟子能不能依着佛法、依着团体的宗旨和理念去实践,是保证团体的清净和合增上的关键因素。如果我们不按佛法去做,我们是否是出世间的团体就很难讲。
3.我们要去反省我们对法还有没有希求心
(1)据观察,一段时间后大家对佛法的希求心会变平淡,平淡与平常心是道是不同的,大家听了法后有没有改变自己呢?
你听法的当下恭敬有礼,就说明你有希求心吗?这只是你当下的心情,似乎有种品牌效应和凑热闹,就像有的人说我师父是谁谁谁一样。你师父是你师父,你还是你,佛法是清净圆满的,你自己有没有去改变?每一个个体要按佛法去做,我们要反省观照,否则走得越久,错得越远。
(2)大家要反省自己:还有没有一颗好学的心、求学的心?
世间人从学校毕业、工作,逐渐就再没办法提升生命了,因为他增长的只是知识和经验,他跟人在一起不会说我要向他人学习什么,所以没有善知识的引导,世间人的生命是停滞的,实际上是不进则退。
我们呢?也好不到哪里去。如果你实践后有体会、有受用,说明你有希求心,或者你实践了暂时没有体会和受用,也说明你还有学习的心。
(3)理念课上讲的法已经非常多了,事、意乐、加行都讲了,微细的起心动念也讲了。大家听了很多,最近又有很多新同学加入,那你为什么来听课呢?你学佛法是为了听课吗?我们积累了佛法的知识,结果成了谈资、戏论佛法。
(4)一直想跟大家讲怎样做一个好学生,不是要求你学,而是我要学,这两者是不同的。
是别人要求我皈依吗?要求我供养吗?不是,是我要皈依、我要供养。我们每天要检点一下自己,是我要学吗?
4.我们是怎样与善知识和同行相处、怎样工作的?
(1)当法师、同行指出我们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是什么反应?
子路闻过则喜,因为有改过的机会了。而我们听到一个批评就难以忍受,内心变得比世间人还脆弱、更容易观过,没有了学习的心就是这样子。
(2)每个组每天做很多事,上课中都点到了,你造业的方向是什么?
你的生命往哪里走?搬石头、做饭、制作光盘、翻译,是依着道次第在提升自己的生命吗?还是变成了今天的课上得挺好的,法师又讲了一个道理?
有没有人去实践呢?我每天做事,造业的对象、意乐是什么?如果没有,我们和世间人有什么差别呢?只是他们在世间、我们在寺院,世间有善心的人也是很多的。
所以我们要反省自己还有没有好学的心。没做到一定位置上时还挺谦虚的,给你安立了一个名目,组长、什么长的,你就被这个名目给欺骗了,慢心不断增长,就成了“不长”了,善根不再增长。
(3)你反省一下同行中有没有你要学习的人?
离法师越近的人越学不到东西,出家众最严重,其次是长期义工、外围的居士,因为你们以世俗的心与善知识在接触。
与善知识在一起要如履薄冰,《事师五十颂》中说,连善知识的影子都不敢踩,这样一种恭敬的心情。所以善知识与我们一直保持距离,就怕把我们伤害了,因为他是高压电,你自己条件不够、电压不够,靠过去就报废了。
(4)所以要检点自己,对善知识是不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要反省:如何做一个善知识喜欢的弟子,如何做一个好学生,具弟子相,有好学的心。
理念课也不是要大家写很多回馈,大家平常要写很多东西,每天写善行日行、工作要写规划、总结,不是要大家写东西或写多少,而是你透过这个渠道向善知识表达你的希求心和学习的感受,因为你没有机会与善知识接触,时间久了,弄不好就成了生活,上课到了点就去。
三、团体共学的“死穴”——依师法
【法师引导】
1.反省:我有求学的心吗?
(1)道次第中讲,道之根本在亲近善知识。
常师父说过:依师法是道次第的铁门槛,依师依好了,后面的如同探囊取物,但依不好就是毒药。依师依得好不好,是我们要反省的问题。
(2)弟子相有三个条件:正住、具慧、希求。
我们就谈好学这一点,我们有学习的心吗?
2.学人与求学
我们是学人却没有学习的心态。求学呢?是善知识求着我们学吗?
我们的实际状态是什么?法师哄着求着我们学。怎样认识有没有一颗求学的心呢?
3.好学的程度和标准
(1)儒:孔子说有颜回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不二过,就是同一个错误不会犯第二次;不迁怒,情绪烦恼不会伤及其他人。
(2)佛:割肉喂鹰,断臂求法,为法舍身。
(3)道: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4.我们具备哪一点呢?
(1)举例
有一位法师收弟子很严,条件高的才能跟着学。一次他问一个人说你为什么穿着黑色的鞋子?这个人回答说我穿的不是黑色的鞋子,是黄色的鞋子。法师便说你条件不够,可以走了。
又如求戒,善知识指着你的脚说你为什么把帽子套在脚上?你会怎么做?
如果善知识看到雪是黑的而不是白的,你看到的跟善知识不一样,就是你的业障,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去忏悔,忏悔不是说对着佛像哭一通,是要真的忏悔业障。
(2)我慢高山、法水不入
你不一定很高,但你的内心很坚固、很坚硬,听了很多佛法,你却只捡了一两句自己喜欢听的,更多的你都没有听到,有没有说我要学得更全面、能忆持得更多、去思惟和实践?
一个团体中福报越大、自恃智慧越高的人越学不到东西,因为没有学习的心了。看那些世间来供养的人,比大家福报都大,大功德主,他是什么心态?来的时候山门迎接、好饭菜款待,他拿钱供养,财大气粗,觉得这个方丈也不敢拿我怎么样。哪一个人有求法的心,是为了求法而来的?他不一定要跟着师父学,乃至一个居士的一言一行都可以学。但他们来跟师父见面是以朋友的关系,达成他们要的利益,脾气大的就成将来修罗的因。
本课笔记系列
相关链接: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理念课要点笔记(一)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理念课要点笔记(二)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理念课要点笔记(三)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理念课要点笔记(四)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理念课要点笔记(五)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理念课要点笔记(六)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理念课要点笔记(七)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理念课要点笔记(八)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理念课要点笔记(九)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理念课要点笔记(十)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理念课要点笔记(十一)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理念课要点笔记(十二)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理念课要点笔记(十三)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理念课要点笔记(十四)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理念课要点笔记(十五)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理念课要点笔记(十六)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理念课要点笔记(十七)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理念课要点笔记(十八)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理念课要点笔记(十九)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理念课要点笔记(二十)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理念课要点笔记(二十一)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理念课要点笔记(二十二)
《明确宗旨建立目标不忘发心》课堂笔记之二十三(之一)——《增上生的根本》
《明确宗旨建立目标不忘发心》课堂笔记之二十三(之二)——《师法友团队》
《明确宗旨建立目标不忘发心》课堂笔记之二十三(之三)——《我们这个团队力量有多大》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理念课要点笔记(二十四)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理念课要点笔记(二十五)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理念课要点笔记(二十六)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理念课要点笔记(二十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