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果愿力缘起不思议(上)
——师父随机开示
(4月15日)

凤凰岭下道德峰,蓝天杏花,如此心旷神怡
“没有持续的发心,没有愿力,肯定搞不长久,要学习贤甲法师、贤乙法师的精神,只凭兴趣、好玩,事情肯定是干不成的。”4月7日下午,在谈到居士课程带动的时候,师父这样说到。
下午三点多,师父回寺了,本来有一些事情等着要去向师父汇报的,但我想还是拉一位法师一起前去比较好,因为自己条件不够的时候,很容易发生一种状况,就是跟师父呆不了多久就没话说了,师父事务繁忙,亲近师父的机会难得,很希求多向师父请益一些问题,而几位同行道友一起去亲近师父的时候,情况往往就会改善很多,大家轮流提问,师父也会多开示一些,这就是集体依师的好处所在。
当谈到一位法师最近在做事时遇到的一些问题,师父说:“人到了一定的时候,不会认为自己的做法是有问题的,也并不一定是听不明白别人的话。团体的事情必须要集体讨论,有五花八门的意见才是正常,大家一起去分析哪种意见正确,才不会犯大的错误。我们都是在为常住、为佛教做事,不是为了个人在做。我的一些决定有时也可能会有偏差,也是需要修改,方案调整是很正常的,其间也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损失,但目的是要达到最好的结果。一些出家人时间久了,怕麻烦,不愿意去修改自己的方案,做事情是不能怕麻烦的。”师父借助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团体中共同议事的方法,但是做弟子的可不能非理作意,认为善知识的智慧不圆满。
“据我了解,这位法师遇到的困难是,他听了您的一些话以后,觉得不容易去落实,比如……”我插了一句话,想让师父了解这位法师的一些情况,没想到话还没说完,就领受到师父的加持:“你也一样了!上次让你落实戒子们写博文的事情,最后搞成那个样子(师父交代的事情没有落实下去)。以后不能常常和我在一起,不然的话,你们搞不清楚哪句话重要,哪句话不重要。”
我揣摩师父加持的意思,一是让我反躬内省,以人为鉴,看到自己的问题,不要总是法镜外照。因为我们的习性是看别人的问题很容易,看自己难,如果没有师友的点醒和劝谏,一般很难看到自己的问题。二是让我认识到对师父的话要敏感,师父是不会随意去讲话的,特别是交待事情的时候,讲的话都是很重要的,不能因为师父的语气平缓而轻忽大意,一定要仔细记录、认真落实。
接下来师父交待了寺院未来的一些人事安排,并策励我们,出家人一定要以修行用功为主,这样才能够带动居士修学佛法。
“大小乘佛法的区别在于:小乘佛法偏重于自己受用,大乘佛法则必须要讲出来,不仅自己受用,还要让别人受用。这就必须要有利他的动机,讲出来利益别人也利益自己。”师父的话锋一转,从事法过渡到理法。其实师父给执事法师们开示的风格常常是理事结合,既教给我们做事的经验,又同时开示法理,并举种种的譬喻来说明,常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如果没有利他的动机,即使讲的符合教理,但是不能正对人心,也会像对牛弹琴一样。佛教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就像一座正法之城,比如故宫一样,由许许多多的房子组成,房子与房子之间怎样联系,从哪里进,哪里出,路线怎么走,都必须十分清楚,否则转来转去就转不出来了。我们对于八万四千法门的理路要十分清楚,才可以引导人。在引导别人的时候,也并不是简单地照着经论的原话去说就可以了,不然,祖师们就不需要造这么多的论典了。任何一个法门、任何一个法类都是要启发人的心性,心性不能被启发,只从行为上要求别人是不行的。”
听了师父“正法城”、“对牛弹琴”的比喻,我体会到师父用现代语言阐释了讲说轨理的内涵。大乘佛法除了自己受用之外,是必须要讲出来利益别人的,在讲说的时候,首先要有利他的动机,目的是要启发别人的心性;其次,对于完整的教理要通达,这样才能知道把别人引导到什么地方去;第三,引导的时候还必须要契机,就是要针对每个人的实际状况给出恰如其分的引导,单纯地照本宣科就不行了,要结合现实缘起,用别人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引导,这一点往往是难度最大的地方。我们都知道契理容易契机难,契机就是要了解别人的根性,还要有足够的善巧方便,才能恰到好处的帮助别人,这就是菩萨“道种智”的内涵。
接下来,师父又谈到了大乘道修行的一些次第:“佛法分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修道基础条件必须要打好,首先要积累丰厚的资粮,内缘暇满、外缘知识等都是修道的资粮。资粮积累到相应的程度,才能进入加行道,就是加功用行,必须要有一些特别的用功修行才能够见道,例如暖、顶、忍、世第一法等次第。打个比喻,资粮位相当于去拾很多的柴禾,加行位相当于用这些柴禾去烧水,见道位相当于把水烧开,见道之后才可以继续用功修行。在此之前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在积累资粮,因此必须对积累资粮非常感兴趣才行。”师父通过“拾柴烧水喻”,巧妙地说明了积累资粮对于修行的重要性。
“在见道之前,我们所说的一切都是在世间的名言体系当中,还没有真正进入正法之城。见道就是要觉悟,每个人都有悟性,要相信自己都可以觉悟。究竟要觉悟些什么?佛说缘起,宇宙间的万法,从我们的身体到山河大地,无不是在成住坏空之中。对于人的生死问题而言,其实本来无生亦无死,我们这一期的生命结束的时候,四大分离,心识不存在于身体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死亡了。但是心识离开身体后,会转移到另外一个身体上,这就与业力有关系了。我们平常所执着的‘身体是我的’这样一个概念是错误的,它是我们的分别心产生的,有分别心,智慧就不能显现,就像在黑暗当中,眼睛看不见东西一样。觉悟就是要破无明,开智慧,智慧开显了,就会通达缘起。”听到这里,我心中暗喜,希望自己早日进入佛法的名言体系中,远离颠倒妄想!
师父看我们可能还有点希求心,继续开示道:“缘起法的特点就是不断的组合,菩萨都非常重视发愿,修行就是要发大愿,因为发了愿以后,用心去做,就能够改变缘起,就能成就不可思议的功德。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藏地一些大活佛的转世也是如此,他们心心念念想着下一世要再来,加上周围人的祈请,最后就能如其所愿地转世。因此所有祖师的成就都不是偶然的,都是长期发愿、熏习的结果。”听师父这样讲,我不由得心中赞叹:太好了!我怎么就没从这个角度去体会过阿弥陀佛的功德?!
“同学们要常常去思考,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可以只是被动地学习,儒家讲培养志向,立志了就不要常常去改变,这样的话日子过得才会充实。要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去改进,但也不能急,欲速则不达。讲道理,只要有文化,有口才,谁都可以讲得头头是道,但是不一定能够启发人。没有用心,最后就会自己打败自己。用心不是心血来潮,而是长期的熏习。你们能将这些道理很好地去体会、落实,就不会迷茫,否则自己想一套,不能够落实,时间久了就会迷茫。业果真实不虚,与共业不相应,时间久了就不能安住在道场里。”师父在告诉我们现在该如何做了,我心里又踏实了很多:还好,平时努力的方向没错!
临上晚殿前师父又补充了一句:“像贤丙法师,以前大家都认为他非常不灵活,但是他很听话,而且你怎样说他都不会起烦恼,现在他的进步很快,教理、行持都很值得赞叹。所以聪明和智慧是不能够划等号的,不信别人说的话,就是障道因缘。”
退出丈室,我一边穿鞋一边心中窃喜:师父在暗示我们,只要老老实实地依师,就可以稳步前进了!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