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位净人的生命回顾

(2009-04-12 08:00:43)
标签:

宗教

善知识

佛法

寺庙

八关斋戒

五台山

北京龙泉寺

文化

分类: 僧众弟子

一位净人的生命回顾(一)

(4月11日)

 

    祖师大德曾说,恒常忆念暇满人身,对我不断精进地走好眼前增上生与后世决定胜有很好作用,而如今我已经值遇大乘圆满教法,尤其在修学大乘中得到具量善知识的摄受、调伏、引导,回顾思维二十载的暇满人生,对走好未来几十年的修行路有重要作用。

一位净人的生命回顾

 

童年:爱穿海青、爱吃素,欢喜寺院生活

    1988年,我出生于河南。幼时的教育程度往往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方向,幼时父母是我最重要的“善知识”。在幼年、童年乃至青年,父母严厉的管教与慈悲的爱护,对我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幼年与少年时期,因为调皮及不认真学习,使我成为独生子中经常挨打的一个;而打完之后,我痛在身上,父母悲伤在心里,结合体罚教育与善意真挚的开导,对于调伏我的性格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我又是独生子中倍受关爱的一个,父母重视物质,更注重精神与思想,他们经常给我讲当代伟人的故事,透过《四书》、《五经》、《唐诗》、《宋词》,教授“忠、孝、节、义”的中华传统道德。儿时我身体不好,时常生病,不论是炎热之日的正午,还是酷雪风雨的子夜,父母都会骑车、打车带我奔向十里余外的医院。
    父母乃至祖辈们是以道德为做人准绳,以传统文化来和亲睦邻,他们乐善好施、以助人为乐,所以朋友很多,路很宽,在社会上顺缘很大。母亲在90年代开始拜观音菩萨,于95年在某甲大和尚处皈依;父亲受母亲感化也于96年皈依。我于96年随母亲到寺院参加法会,当听到梵音高唱、回声朗朗、钟鼓法器作响时,突然有一种似曾相识且很熟念、应是所求的感觉。当时是真禅长老示寂周年回向法会,我遂三皈同时受五戒,当某乙和尚宣戒相时,身穿黑色海青的我,自然回答:弟子能持,从此我进入了佛门,成为一名“小优婆塞”。在从此以后,我连三净肉都很少食了,因为一旦吃肉就会过敏,于是开始长期食素的居士生活。
    上小学时,寒暑假经常去名山大川及著名寺庙朝礼,挂居士单,在寺庙中我如鱼得水,欢喜雀跃,往往从寺庙离开时会伤感。记忆中上四年级时我便开始随大众流利地诵念《早晚功课》。在每天写完作业后,总会念《弥陀经》、《普门品》等,念百千遍弥陀圣号。儿时少了很多与同年玩乐的机会,但多了认识佛法、追求真谛的时间,从那时起我认识到佛法可以给我清凉与究竟的快乐。
    在我童年认识了人生首位善知识——百岁高龄的白云禅寺的某丙长老。因为父母一直发心供养护持,所以老和尚每次来我家都会住到上房。我常常亲近老和尚,听他讲他童年入寺,青年当兵,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十八岁出家,二十岁受大戒,以及如何挺过历次运动,而未还俗的历史。从老和尚身上我认识到:佛法苦乐参半,对三宝恒常的信心是坚持走出家路的支撑,为佛法必须要有献身精神。
    我时常会表现出同年儿童所不具有的习气:爱穿海青、爱吃素,重要的是我喜欢寺院生活。老和尚告诉父母我上辈子是出家人,这世一定会出家,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在97、98年我时常会梦到一些我到深山古庙的境象,往往我出现在其中不是拜佛就是在那里生活。我每周六、周日会去父亲工作的“佛学社”上晚课,后来每周都有四五天去上晚课。在那段时间里,我会不自觉唱出一些寺庙念诵时的赞颂,更时而说出:“我要出家,我要穿袍搭衣”,刚开始父母并不理解,但后来他们认识到可能要送子出家,父母既欢喜,又担心我还小,所以时常流泪。佛渡有缘人,寺接修行者,在98年我遇到了来自台湾的某丁禅师,他了解我的情况后,决定带我去五台山,我当时以“净人” 的身份随其在五台山广济茅棚碧山寺安居,并长期受持八关斋戒(他告诉我在什么状况下,如何开缘);在山上的时间里,每天晨钟暮鼓、背经、学基本佛法知识,我认为这种生活才是我终身应该追求与向往的。后来善知识向我及同行师兄讲解佛法与历史的实践课,在参访中我发现自己梦中所出现的寺庙,有的就是五台山的寺庙;在这段时间中,师长为我及其它净人举行受“八关斋戒”及受我们为弟子的仪式,师父赐我法名“觉空”,我在山上住了许久,直至师长回台。
    在幼年中,我善根的启发得益于包括父母在内的多位善知识的引导,我布施、行善、持戒等善行源于善知识的教导,如《加持颂》所云:“万善根本从师出,能生利乐如良田”,直至今日,我依然感恩这些善知识的加持与引导。从这些童年的经历,我认识到善知识的引导是学佛增上进步的重要条件。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