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
——理念课要点笔记(十三)
(3月16日)
一、深入研讨 追本溯源
【研讨问题】
1、为何讨论人生苦乐问题?
【法师引导】
(1)、讨论重点不在人生到底是苦的、乐的、还是苦乐参半的,不管你认为人生是苦的、乐的、还是苦乐参半的,你都一定有一个感受,即“受”。
(2)、“受”是怎么产生的?
请同学上台握了一下手,问他有什么感受?伸手打同学一拳,又问有什么感受?同学说是自己的身体与外境相接触就产生“受”,法师问打你一下是什么感受,大家回答“加持”。问如果大街上一个人打你一拳你还会不会觉得是加持?所以“受”与自己心的状态有关系。
(3)、孔子的弟子颜回,非常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所以贫苦的生活跟他的苦乐有没有直接关系?物质的丰富贫乏与苦乐有没有直接关系?同学回答:“没有”。法师说如果没有,那把你的钱转到我的账上来你会怎样?你肯定不愿意,因为觉得苦了。
所以物质与苦乐是有关系吗?有。但不一定是必然的关系。认识到这一点才不会为物质所困,一味追求物欲而忽略了心灵。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有富贵没有仁义的生活没有意义。
【研讨问题】
2、人生的苦乐是对生活的感受,同一境界可有不同感受。如何培养我们对所有外境一直保持内心的美好感受?
【法师引导】
(1)、颜回做到了一部分,物质很贫乏的时候他保持了内心的乐受。物质减少时你还能保持乐受吗?如股市下跌得厉害,你还乐得起来吗?
(2)、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改变“受”。假如你今晚没吃到自己想吃的东西而陷入苦受中,你怎么改变?有同学答:把行堂的人叫过来批一通。这是舍末逐末的方法,在痛苦的感受上嗔心大发,又加了一层痛苦。让我们有痛苦感受的根本是什么?我们要反思“受”是如何来的?
研讨问题:
(3)、怎样对痛苦的境界如理作意?
法师引导:
①“受”是怎么来的?由触,六根对六境,然后作意,有的时候我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是没有作意,心去察觉时是一定有作意的,然后产生“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受,因为作意不同。“受”产生时我们要如理作意。
②例如昨天授皈依,每进来一个人发一个红包,有的人第一次来还以为参加皈依的发红包,心里很高兴,一看红包里边是空的,感到很奇怪,再一看上面写着吉祥如意几个字,心想原来师父是祝我吉祥如意,还是非常高兴。皈依授完后有人收红包,他才明白原来是要包红包供养师父,听到有人宣导说供养是表法、一块钱也可以,于是很高兴地放了一块钱。
虽然他判断错误了,但他一直是如理作意的,我们会对厚薄不同的红包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对空红包还能有乐受,就是如理作意。如理作意是一定有乐受的。那怎样如理作意呢?
二、以正知见如理思维
师父开示
“例如许多居士说自己在家的时候不愿意干活,不愿意做事情,不愿意做家务,但是来到寺庙就很愿意。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家的时候,觉得干活很脏、很累,对自己的身体会有影响。来到寺庙后,认为越脏、越累的活,越是自己积累成佛资粮的机会和条件。因为内心有这样的认识,自然而然就非常喜欢做,越做越有味道,越做越有信心和动力。这就是人的思想认识问题,用佛法的语言来讲,就是知见。因为树立了一个正确的知见,所以做之前比较清楚,做的时候比较有动力。我们学佛法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和树立正确的知见,破除内在的无明、迷惑,然后让所走的路越来越清楚,越来越宽广。”
“佛法正知见是对宇宙人生深广、正确的认识,有三宝、业果、缘起等众多方面的内容,这些知见都能在不同层面推动我们断恶修善,将这些知见用来不断拓展生命的域限,不断升华生命的境界。”
【法师开演】
1、依着我们所学道理去思惟就是如理作意。
师父在这里举的例子是居士在家里不愿意干活,在寺庙里很愿意干。因为大家的知见、见解、认识发生改变了。
又如厕所现在大家抢着去打扫,打扫的比房间比大寮还干净,因为大家对打扫厕所这件事有了正确的认识,知道越脏越累的活越能积聚资粮净除罪障。
2、所以学佛要建立正知见,用正知见来思惟,改变我们的人生,痛苦才会越来越少,快乐才会越来越多。
三、总摄大意
强调重点
从讨论人生是苦是乐的问题,趣入今天的主题;
无论苦乐、苦乐参半,都是一种“受”,“受”怎样产生?六根对六境---触,然后作意,然后生受;
学佛并不是说不要物质,物质与苦乐有关系,但不是必然的关系;
长期以来理念课引导的主题(如何建立对生活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与我们现在的身心状态(人生是苦的。)不一致。多培养将理念课所讲跟大家的实际结合。
首先要建立正确的知见,如理作意,然后思维转心,当下的苦受就会变成乐受。理念课一直帮大家建立正知见,沿着师父的思想,结合自己的实际身心,让人生的快乐越来越多,痛苦越来越少。
本课笔记系列 相关链接: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理念课要点笔记(一)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理念课要点笔记(二)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理念课要点笔记(三)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理念课要点笔记(四)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理念课要点笔记(五)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理念课要点笔记(六)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理念课要点笔记(七)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理念课要点笔记(八)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理念课要点笔记(九)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理念课要点笔记(十)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理念课要点笔记(十一)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理念课要点笔记(十二)
《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理念课要点笔记(十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