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说清和语,身效菩萨行
——2009年“二•一九”法华法会报道
(3月15日)

古语言:良言一句春风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所以古人谨言慎语的格言警句非常之多,都是看到了这张嘴巴的“利害”,所以提醒人切切注意、切切防之、切切护之。
佛门修行更是如此,戒律就是对身口意三业的防护,使之“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护心还从护口开始,和合还从沟通开始,这也是本次“法华法会”推出的主题活动,即“口说清和语,身效菩萨行”。

金黄流苏的帏幔庄严我们的道场,也庄严我们内心的净土
在法会正行当中,各部组义工都在用心践行着这一内容,在我们的采访过程中这种感受非常强烈。
采访后勤部部长:
问:大寮很辛苦,人员多,事项杂,您怎样协调处理其中的关系?
答:做一件事发心非常重要,我的发心就是让大家欢欢喜喜,大家到法会来就是为了集累资粮、开启智慧。
问:集累资粮,好理解,开启智慧,怎样体现?
答:做事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那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就是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个问题从这个角度解决不了,那就换一个角度。哎,问题就解决了,这就练智慧呀。找个比方,我们负责纪律的,到宿舍检查,看到有人在不该休息的时候躺在床上,那这时候,你以怎样的心态去处理这件事,是以批评的心态还是关怀的心态,那效果完全不一样。如果想这个人怎么这么偷懒,那你说出来的话一定是指责性的,而如果你以关怀的心态站在他的角度想一想,可能他有些不舒服吧?这样你再跟他说话就是善意的,对方也会感觉到。所以说,做事之前的发心非常重要。

最火热的“战场”
问:心很微妙,善与恶,皆在一念之间。
答:我们来山上护持三宝,就是增长善业。善恶就像一个跷跷板,善业增长,恶业就会减弱。而善业与恶业都是一点点培养起来的。就像小孩子,很多家长反应不好管,其实在他小时候这种恶习就开始增长了,那时他朝你要一块糖,你不管他,慢慢滋长他的贪欲,那结果长大了,恶习就难改了。所以我们来山上就是增长善业,抑止恶业。而善的东西就是与佛相应、与法相应,与智慧相应。

神采奕奕的老菩萨,佛法带给她的喜悦从内心显露于外在
问:您如何理解沟通在具体事项中的应用?
答:沟通,是在嘴上还是心里是需要好好想一想的,嘴上沟通没有用,心上沟通才是真沟通。就像在世间,一个人内心善良朴素,也许他并不说太多的话,但就能给人以安全感,而世间太过聪明、太能言善辩的人反而让人有种不安全感。
问:大寮很多的老菩萨,他们洗菜、切菜、刷碗,都非常辛苦,但问起他们,他们都说不累,为什么会不累?
答:因为心力被提起来了,心力被提起来后,就不会特别累。其实人累并不是因为身体,而是心。到这里,心比较放松,放松后心量就打开了,心量打开了,就不会感觉特别累。而在世间做事,常常比较紧张,一紧张,心的力量就小了。所以我们累,其实是心累,而不是身体。

文宣组的记者深入到每一个义工、居士、学员身边,捕捉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问:您在后勤部做事,也一定会遇到一些境界烦恼吧?那怎样处理这些烦恼呢?
答:我们凡夫在面对烦恼时常常很长时间转不过来。但随着对佛的体会受用逐渐加深,开始可能一星期才转过来,但时间慢慢缩短,到三天、二天、半天,甚至几个小时,这就是进步。
问:自古大寮出祖师,为什么?
答:如果拿军队来比喻,大寮就是半个指挥员,人是铁,饭是钢,要作战有力,就要有后勤做保障。在寺院也一样,大家也要吃的舒服一些,才能更安心,更好地诵经做事。因为大寮的境界相对较多,就需要调伏烦恼的能力特别强,这也许是一个特别法门吧。还有以什么样的心态做饭菜,那味道绝对不一样。如果大家心态不合,互相别扭,那做出的饭菜也少滋寡味的。

点燃心灯,照亮心中的智慧
问:发现您的感悟都是从内心生发出来的,听了特别有启发。
答:事项只是一种能力,主要还是发心,其实只要发心广大,心里有佛,那就会有人护持你。就像师父,他的愿力大,吸引我们上来,我们也发心广大,就与师父的愿相应,那也自然会吸引更多的人上来,这样就是善的累积增长。
问:从你们身上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佛法在这里变得非常朴素,非常实在。
答:应该是这样的,做事和学佛是一个道理。其实我有这样感觉,不管做什么事,都应该从基础做起,在世间做事需要这样,来山上也需要这样,把基础的事情,小的事件做好,才能有更大的承担。

义工身效菩萨行
问:做事和学佛圆融到一处,需要智慧。
答:我们做事往往容易用世间法,忘了佛法;学佛时是佛法,做事又是世间法,分裂开来,而佛法是用来实践的,是需要用的。学佛就是破除我执我见,破除了我执我见,内心就非常自在,做事就非常欢喜。因为心里没有我,只有大家,那做这个欢喜,不做这个也欢喜,因为为大家。而心里一装着我,内心空间就被缩小了,烦恼就上来了,而无我,就得自在了。所以越承担,离善知识越近,而善知识离佛近,那我们也就离佛近了,我们离佛越近,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就越多,得到的喜悦也就越多。
问:那怎样正确对待义工这个角色呢?
答:其实我们到山上做义工都会经历三个阶段,其实龙泉山需要义工吗?我们会以为龙泉寺需要义工,我们上来帮忙,其实不是龙泉寺需要义工,而是义工需要龙泉寺。你看佛当年托钵乞食,你说佛需要乞食吗?不需要,是为了给众生种福田的机会。我们大寮也是如此,那么多的人吃我们做的饭,给我们多少种福田的机会啊,所以吃饭的人越多,我们越欢喜,我们的福田就种得越多,因为没有人,我们到哪里种福田呢,所以不是我们给大家提供服务,而是大家给我们提供了种福田的机会,所以我们越做越欢喜,越做越自在。

慈幼组的孩子
各组现场随机采访摘录:
皈依登记组:
今天非常开心、非常欢喜,有这么多人来参加皈依,非常随喜他们。而且这次特别令人惊喜的是,报名皈依的男众人数比女众的多,这在很多次法会中是不多见的。
今天也有一件事,觉得有些遗憾,有一个人说他的一个亲友卧病在床,不能前来,但他想皈依,问可不可以。我们就告诉他必须本人亲自来接受皈依,当时我们比较忙,分不开身,就没有找法师再咨询,所以他有些不高兴,也许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反省的。如果我们尽力了,他心里可能就会平衡些。
签到组:
签到处,不光要接待参加法会的善众、义工,还有很多游客前来咨询,有些游客对佛法毫无了解,甚至抱着成见,当时看到几个游客,手上拿着烟,以一种不解的神态问签到组义工:你们在干什么?有工资吗?这里管吃住吗?你们为什么不在世间找个事呢?等等。面对这些令人不爽的问题,签到组义工表现得很智慧,或几个字斩钉截铁地回答,或以沉默作答。
佛事组:
前行时我们统一了认识,我们不光是在做事,主要是改变自己的内心。不管众生怎样待我们,我们都要微笑,耐心讲解信众所提的一切问题。

佛事组的义工,供养心灯一瓣
督察组:
督察组义工把大家脱下的鞋都摆得整整齐齐,从细微小事可以看到法会向正规化方向迈进的点滴变化。正如这位义工所说,如果我们看到哪里都是乱的,那就说明我们的心很乱。摆鞋虽然是很微小的事,其实也是内心的一种真实体现。
供养组:
一位师兄为这次法会特意发心从深圳带来铺设供桌的幔布和果盆,桌布上面绣着花,非常精美,看了非常令人欢喜。供品摆得非常用心,供器也擦拭得干干净净,正如他们所说,做每一件事,只要用心去做就好,你认为摆上去的供品是最好的,那一定是最好的,因为你用了你的真心。
住宿组:
看到师兄们从山下上来,容光焕发,特别高兴。自从挂单和住宿分开后,这里就没有太大的境界了,以前境界会多些。说话时看到这位师兄墙上帖的条子:
A.听别人讲话,一定要等到别人把话讲完再发言。
B.中晚学习休息时间,声音轻,动作轻,不损恼同行善友。
2009年“二•一九”法华法会报道系列
相关链接:
佛法润心细无声
口说清和语,身效菩萨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