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法润心细无声

(2009-03-15 07:36:16)
标签:

宗教

润心

佛法

法会

观世音菩萨

龙泉寺

文化

分类: 寺院报道

佛法润心细无声
——义工随感手记

(3月14日)


    2009年3月13日,是义工前往龙泉寺报到的日子。早上八点半起床,九点半便乘上了由人民大学东门前往颐和园站的332路公交车。每次踏上前往龙泉寺之路,内心总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安详与静谧。这是条平凡的道路,却是一段非凡的人生旅程,因而时时有种神圣感萦绕在自己的心间。因为卑微的我知道,作为尘世中的一粒微尘,头顶上会有庄严肃穆的佛菩萨在悲悯地看着我们,那时候的自己经常也会有颗出离的心。在这个时候,我经常会想起,一位法师出家前说过的一句话:“出家就是回家”。的确,巍峨凤凰岭,幽幽龙泉寺,这里是许多高僧大德的家,也是许多人所向往的家。只是,仅仅将此处当作旅游景点的游人们,会有几人知道来时的路,又有谁考虑过自己最终魂归何处?
    大约10点半的样子,332路公交车在颐和园站缓缓地停了下来。下了公车,自己又上了346路,这是前往凤凰岭、龙泉寺的车,在公车上,每次一开始总能看到许多人,这里面有学者、有职员,还有孩子。随着车子出了颐和园站,便是国防大学站、太舟坞等站,一路上总会有人不断地上来,而下车的人还比较少,能看的出来,车子里的大多数人都是为生计而行色匆匆的,也不排除这里面有修道者,佛家或者儒家的。等到车子继续前行,过了温泉村以后,车上的人会越来越少,上车的人也没有几个,渐渐寥若晨星。虽然车子里曾经有那么多张生动面孔,但以龙泉寺为下车终点与目的的人,每次永远都是最少的。这好比世间的芸芸众生,能上修行成道这辆“车”的人一开始并不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佛法的不断深入人心,上这辆“车”的人会越来越多,但也有会中途下车的,而能到达终点并一览殊胜风光的人总不会太多。
    进了凤凰岭的山门,走在山势渐陡的山路上,内心愈发清明与庄严。尽管第一次作为义工来参加法会,内心有些好奇与紧张,但在这个和谐、和顺、和乐的团队里面,还是感觉非常得亲切与舒坦。

佛法润心细无声


    来到居士楼210室报到,签了自己的名字,便领到了一位师兄递过来的义工服,义工服是金黄色的马夹,背上印有“北京龙泉寺”的字样,轻轻地穿在了身上,内心顿时便被一种喜悦充盈。报到完以后,便跟着一位师兄一起去斋堂用斋。以前,自己就曾跟着人民大学的同学、师兄们去八大处与法师一起喝茶、聊天,以及用斋。当时,恰巧巴基斯坦大使馆的大使前来拜佛,故而供奉佛牙舍利的佛塔门便被打开了。借着这个殊胜机缘,用完斋饭以后,便跟着法师一起进塔瞻仰、参拜佛指舍利,内心感觉非常的有缘与殊胜。这次跟着师兄在龙泉寺的斋堂用斋,还是感觉有些不同,因为上次要参拜佛塔所以用斋的时间比较短暂,虽有感受但来不及细细体会,现在大家都坐在那里静静地用斋,坐在师兄们的中间用斋,有种“见贤思齐”的感觉。
    中午在大寮后面的宿舍短暂休息以后,便跟着师兄们去出坡了。这次出坡的任务是拔钉子,以使拔掉钉子的木板将来还能用到将来的房舍建筑当中。由于第一次拔钉子,没有多少实际经验,一开始只是蛮力地用工具去拔。这时一位年长的师兄走过来,用他的工具先在木板的另一面用锤子敲打钉子尖利的那一端,然后钉子的另一头就冒出了一点,接着他便用工具将钉子的这头轻轻一拽,钉子就出来了。在这过程当中,这位师兄并没有用多少言语与我进行交流,但却起到了很好的沟通作用。

 佛法润心细无声


 
    这让自己想起了这次法会的主题——沟通。有时候,甚至在许多时候,沟通并不一定必须用语言来作为手段,就像这位师兄的“身教”起到了比“言传”更好的效果。这让自己在接下来的劳动中如鱼得水,木板上的钉子一个接一个的被拔了下来。出现了这样好的局面,还是由于一开始便做到了较好的沟通的结果,而沟通的实现恰恰是以老居士的身教,以及自己的准确领会为前提的。由此,很自然地便想到了《法会手册》上所言的行仪规范:“对人热情,文明礼貌,讲话柔软、亲切,与人交谈要面露微笑”,其实这也是与人沟通的重要方式与手段。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仅要注意讲话的内容,还应讲究自己讲话的态度、方式与情绪,只有这样做了,我们才有可能达到沟通的预期效果。
    当然,要很好地实现与别人的沟通,其前提是要破除内心的我执。如果一直有个我存在的话,那就很难注意倾听别人的想法与意见,而正因为人与人之间观念、想法的不同才构成了沟通的现实条件与逻辑可能,所以,只有破除我执,消除我慢,才能更好地实现与别人的沟通,这正是《法会手册》上所说的“主动沟通,常思己过”。的确如此,惟有“常思己过”,才能拆除内心与外界之间的壁垒,在自己与他人之间建立起一个畅通无阻的沟通通道,才能为与他人建立沟通关系,进而实现和谐、合作的工作关系、相处环境提供可能,这也是儒家学者所言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焉”。

佛法润心细无声


 
    到了晚上,用完斋饭,便是一起到佛堂参加前行会,以提升一下大家做事的意乐。由于自己一直所从事的是先秦儒学方面的研究,对佛法佛学的了解并不深入,而且还是第一次参加法会,因此并不会唱诵此歌,只能在静静地倾听大家的歌声。尽管如此,还是能很深地感受到佛教音乐的庄严、肃穆、圣洁,也感受到了集体唱诵的力量,这是自己先前在学习、生活当中聆听《楞严一笑》、梵语《大悲咒》等佛教乐曲时也曾深切感受到的。接下来,便是法师的开示,那生动而深刻的法语让修道之人的内心更为坚定,也让我这样的凡夫更加地向善了。

 
    后来,在有些料峭的春风里,我们几个人结伴去农家院投宿。行走在寂静的路上,自己想起了寺院九点半熄灯就寝,早上四点起床的作息制度,不禁由衷地赞叹。没有发愿希求之心,没有一心修道之心的话,很难能够始终如一的坚持下来,就我等凡夫而言则更是难上加难。其实,在古代追求修身端行的有道君子那里,也是努力践行这种日息而眠,天亮即起的生活的,这在儒家典籍《大学》、《礼记》里都有记载,古代君子所说的“洒扫应对”便是起床后所做的事情。在他们那里,洒水、扫地、接人待物也是一种修身端行,也成了修身修行的过程。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努力践行这种作息制度呢?这是因为,古代的君子们认为,作为立于天地之间的人,应当效法天地、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效法天的刚健与地的厚德,此正之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也。只有做到了与天地精神的相合、合一,才能配称天地人“三才”之中的“人”,这也是其时天人合一的重要内容。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物欲横流、人心人性迷失的当今社会,人们与古人的追求越来越远,与天地精神也是愈发的难以企及。在这种大背景下,世间的灾祸也是连续不断的发生,无论是全球化的经济大萧条,国际上的事务纷争、印尼的大海啸、南方的雪灾、汶川大地震、有毒酸奶事件,以及香港的艳照门事件,再加上今年春节以来的北方干旱,持续冲击着人们的神经,让人们震惊不已。这种令人堪忧的社会现状,与历史上的春秋末期、战国时期极为相似。在那个道德滑坡、秩序混乱的历史时期,孔圣人出现了。在异常艰难的情境之下,他呼吁重建礼仪秩序与圣人教化,提倡“推己及人”的仁学,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刚毅之心来坚持弘扬儒家之道。在孔子、孔门后学及孟子等人的努力下,终于使社会的礼仪秩序得以重建,世人们也渐渐开始注意自己的言性,并努力做到言行一致以及内心的修为。同样,在末法的今天,对于佛法的弘扬就显得尤为珍贵与重要。不过,只要有一股正义之气,有一支修善向善的队伍,这个世界就有希望,世人也终会走上修身端行、向善驱恶之路,这个世界也才有可能出现万物并育而不悖,人人和乐而和谐的大同前景。
    今天是2009年3月14日,我们几个五点半起床,洗漱停当后,便从农家院出发往寺里赶。今天是观世音菩萨圣诞的前一天,好像有什么感应似的,昨天刮了一天的大风现在终于停了下来,似乎在为迎接观世音菩萨的降临而肃穆。走出了青石铺就的农家小巷,便看见了一轮明月仍在天西边挂着,迟迟不愿离开这充满生机的世间。

佛法润心细无声


 
    离寺院还很远,就听到了从中传来的诵经、念佛的声音,那是法师在带领居士们上早课。在这寂寥的清晨,这诵经的声音听上去无比的坚定、有力,让刚刚摆脱了昏睡的我们内心里感到无比的清凉。离寺院越近,越预示着新的一天就要开始了,我们在法师的开示下,又将开始新的工作了。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希望努力向善的自己、一心向佛的师兄们都能有新的收获,不断获得新生,如同《书》中所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佛法润心细无声
 

    临末了,再补上一句。今天上午我在与师兄们去寺里图书馆的时候,经过天王殿旁的流通处,看到了门框上写有一副对联:“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深得禅意之趣,我非常喜欢,这也是在寺里所见到的对联当中自己最喜欢的,只是不知道写这副对联的人是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