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老评点
五经要义
——2008北京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见闻记(四)
(12月12日 上)
为期两天的“2008北京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于12月8日下午举行闭幕式,担任此次讲经交流会评审团顾问的中国佛教界长老传印老法师就此次讲经交流会上18位法师宣讲的五部经典,作了精彩深刻的点评。

现场
传印老法师首先肯定了法师们的发心宣讲,有勇气上台即成就了此次讲经交流会的五部经典。“这一次的讲经活动内容涉及汉传佛教中广泛流传、且具深远影响的《普贤行愿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佛说阿弥陀经》、《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和《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五部重要经典。从古至今修学这些经典的人非常多,注解也是难以数计。我们要承继过去的辉煌,开创佛学新局面,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法师肩上的担子很重。”
印老接着开示这五部经典要义,并对法师们的宣讲内容作出点评:“从五部经典的讲演来看,有三位法师对《普贤菩萨行愿品》进行了阐述,较好的把握了《行愿品》的主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十大愿王归向西方,虚空有尽,行愿无尽。这也是我们大乘佛教的非常积极的精神,根本的所在。六位法师讲论了《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部经体现了观世音菩萨的悲愿。观世音菩萨示现三十二种身济度众生,寻声救苦,无感不应。念观音菩萨很有感应,何为感应?感应本身就是你念,念就是感应。就像那收音机那样,你摁它就来了,你不摁它就不来。念这部经不能追求‘奇异祥瑞’,要是那样就危险了,那是外道,是魔。记住,念本身就是感应!念念都是感应!这是不可思议的,信心为要!理念非常简单,但是非常究竟,非常至高无上。六位法师从信、愿、行这往生净土三资粮角度阐明《阿弥陀经》。祖师的教诲我们,《弥陀经》注重持名念佛,念佛一心不乱才有保证。有人提问:念佛多年怎么还得了老年痴呆?这很简单,念佛总打妄想,心不在焉不老年痴呆才怪呢!永明延寿禅师教诲我们,念佛要字字听清楚,字字明白。这就是说,念佛要专心,念到一心不乱,这时候肯定是万修万人去啊!法师们讲得很好,《弥陀经》就是以信、愿、行,持名念佛,一心不乱为它的宗趣。宗趣就是方法,趣向哪里呢?实际上是趣向前面那个真如心相,一切大乘经典那个体。那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讲的常乐我净,用这个方法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小本《弥陀经》,念好了就能往生,终不退转。”

长老总结点评
“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分段生死。生死有两种,三界内生死和三界外生死,即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指迷界凡夫所受的生死,变易生死指超越轮回之圣者、菩萨,能自由自在选择生死。我们要解决分段生死,在现在末法时代,就非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途莫属了。大家都说明这个意思,非常好啊。往生不退就是不退转啊。首先位不退,位不退然后信不退,信菩萨道不退转,诸位法师都讲的这点破无明惑就是念不退,证法身,直到成佛,成就妙觉。我们现在还谈不到信不退,念不退,现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位不退,要超凡入圣,再不要到这个三界六道轮回来了,这个大苦海!”

和平寺的曙祥法师
“佛出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救我们,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弥陀经》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因为舍此一途,别无他途。开悟不一定能了生死,不等于生死就了了,你见思惑没断,还在轮转,断见思惑,即无我相,才能了生死,彻底摆脱分段生死。现在有几个人做到的?佛在世的时候差不多,现在末法时代就这么一条路,能够出离,达到脱离分段生死的目的。我们如果把握不住,对这个事三心两意,认识不清,那就将在这个苦海永无出期。苏东坡前世是五祖寺的一位禅师,有修行,但生死没了,转身有大福报,因此托生大富贵人家。印光大师在《印光法师文钞》里明确谈到这个问题。大富贵家是什么?大富贵家就是皇家,实际上就是北宋黄帝徽宗的儿子叫钦宗,那就是那位法师的后身。结果父子二人都被金人俘虏去了,在东北的五国城,死在那里,非常悲惨。这就是一个大禅师没有能够了生死换得下一生的大富贵人家,最后得了这么一个结果,烦恼没断啊。这些故事讲也讲不完,所以要清醒地认识。”

戒台寺的海法法师
“六位法师讲《阿弥陀经》,说明大家都意识到了这部经的重要性,所以讲经投入的力量大,自愿发心讲这部经的人多,也可以说明这部经重要。度众生,出生死,这是特别法门。要了脱生死,通常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己的般若智慧,自己的止观,自己的禅定,断惑证真,我们不是材料,必须仗佛力。实际上,佛力也是自力,因为佛不离心,这点有的法师讲得很好。佛教从眼前事项开讲,佛家从教化世间着眼。诸位法师讲经都能够把无限生命的安住在现实中,并与之相结合,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平世界,创造人间净土……实际上求生西方与当下并不矛盾,心净则国土净。事理圆融于现实时代的这种价值,创造人间净土,这个精神是很可贵的,我们应该有这种精神,不能脱离当前。”
“有一位法师讲《金刚经》,两位法师讲《心经》。《金刚经》和《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乃是大乘般若波罗密多中精华之精华,浓缩又浓缩。《金刚经》的义理是非常深奥的,历代都有叙述,因为是浓缩的,非常不容易把握。几位法师都能够说明‘人无我,法无我’这个道理,很好。但是,你说要怎么样说得圆满,无悟不行,要到大彻大悟的人才可以。”
时代的发展对现代讲经弘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整体的社会形态、信众的知识结构以及现代的生活方式,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现代讲经弘法的法师,要既能够把握佛教根本的这种义理,又能掌握现代的科学知识。要使用现代惯用的语言,熟悉现代的思维模式,应机佛法,因材施教。“本次讲经交流活动,通过这个活动,也暴露出来一些个我们看还要改进的方面。也是佛教如何适应现代化的具体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相对的说,依我看,都不是什么太大的缺点。少数的法师,我们觉得还要站在时代高度把握佛法和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这种契机,还需要提高宣讲的技术。讲经说法的对象是听众,宣讲一定要注意,跟听众的互动。还要照顾到听众的水平。他是初入门的,还是学佛多年的,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有些非常艰涩的名相术语,在初学的人,他不太理解,就会影响他学佛的热情。不要因为我是学佛多年的,这些事我都滚瓜烂熟,后学的人不行,听不懂,你也没给他讲,他收获是不会大的,要注意这个事。另外,你宣讲要注意对象,控制语速。语速太快,下面的人都来不及听,不知道你在讲什么。在语气方面,要控制语调高低。根据你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你自然会有这种感情融入,语调或缓或快,,要有抑扬顿挫。利用讲演技巧,摄受听众。这里我讲一句题外的话,大家别见怪。我觉得我们也可以注意参考现在电视里的《百家讲坛》。《百家讲坛》里有几位教授,讲演的很有价值,虽然不是佛法,也是我们的文化,传统文化。比方说易中天、于丹、阎崇年等这些有名的教授,我们可以看,其他电视节目你少看,看这个电视,这个节目可以。于丹的报告我亲自听过一次,在北京市政协。他们的那种表达叙述的方法,听起来非常的悦耳,娓娓道来,非常动听,没有一句啰嗦。他那些说的话,你按照它的原样记录下来,甚至于不要改,就是一本书。我们这回讲经,有时候有的法师发言有这个情况,很啰嗦。本来不需要的话,讲那么多干什么!
”

清净会场
“还要加强对经典义理的准确把握。佛法以信为根本,刚才我们上面已经有法师讲评讲法,不能误导人家。佛法以信为根本。我们要牢牢记住‘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原理。佛法太高,我们一朝一夕能成佛吗?成不了。众生太宽,多呀。唯有心法,举念即是,当下即是,我们精神活动、日常生活便是。从这里入手以后,至高无上的佛法也好,广无边际的众生法也好,全部都有了。要把这个要落实到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提高我们弘法的技能。无论是离开文字宣传,还是对稿宣讲,我们主题思想要把握准确。讲解条理要明白、清晰。要尽可能做到,听众心理诉求的需要,我们要把握好。”
印老鼓励法师们多参加讲经交流会,自己跟自己比:“讲经说法主旨是弘扬佛法,不是为了比赛。为了鼓励大家,纵有评比的分别也不过是为了提倡讲经说法。佛法不讲比赛,讲自己修证。要比赛,就比自己修证。在修正方面,大家一定要立志气,人家能做到,我也能做到,我本来就是佛么。因此,我们认为凡肯参与者同属优等。当然我们也评了一二三等的奖励,评奖励的精神就是要鼓励年轻一代的法师,讲经说法的热情,鼓励大家向前进。参加比赛,我们要破执着,破烦恼。若放不下,说评得不公正,哪有那个事?对不对?你本身自己的起心动念就不合,没观照。你再讲般若心经有什么用啊?”

计时席
讲经法师威仪具足,讲演深入浅出,妙语连珠,妙趣横生。从讲经活动我们可以看到,各位法师能够从自己的修学体验,弘法摄众,教义教理方面进行剖析,显示了各位具有一定的实践的功夫,基本上可以说切中经题。难能可贵!对于经典本身的理解能够不离开主旨,叙述明白晓畅,注重威仪风貌。充分地展现了法师们的风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