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念课的理念课
——2008北京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见闻记(三)
(12月9日)
寺里此次参加“2008年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的另一位是协助教务的贤甲法师。7日下午,轮到法师登台宣讲,他准备的题目是《观世音普门品对现代修行者的启发》。贤甲法师一向予人轻松自在,如沐春风之舒畅感。讲经当中,其他很多位法师的表情都近乎严肃,对比之下,贤甲法师可能是最具亲和力的一位了。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法师、居士大德,下午好!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是《观世音普门品对现代修行者的启发》,上午听了三位法师精彩的分享,真是好评如潮。我也在思考,虽然是交流会,但是每一位评委对法师的嘉许是对法师们最大的鼓励。虽然在座的居士大德没有给法师们打分,但是你们的热烈的掌声就是给我们最大的信心和鼓励。今天我讲的内容有两点:一点是如何正确的听闻佛法;第二点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带给我们的启发。
今年年初在中国佛学院也有一场全国性的讲经交流会,我也有幸参加了。参加的时候也像在座的法师和居士一样认真的听和记录。但是回到寺里以后在每天写日记、总结反省的时候发现一个特点。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每一位讲经法师的音容笑貌,不一定是说这位法师哪里讲的好,哪里讲的不好,他什么地方特别的给我启发,什么地方没有给我启发。我想说的是以这样一种听闻状态听闻佛法是不是正确的呢。交流的时候有的同修就说“我们的心态是在点评,所以听的时候就没有办法从这些法师所讲的这些佛法中受益。”如理的听闻佛法跟学习世间的学述报告有不同,不同点在哪里呢?听闻佛法讲究‘听闻随转修心要’,在听法的当下内心随着讲经法师的思路,随着他的法音不断不断的转变思路,就是在一座听法的当下即闻即思即修,那一座法下来身心清凉,能够深入佛法本意,这样的一种听法状态是最佳的,最好的。记得以前跟一些高校的学生聊起来,我问:“听说过普门品没有啊?”他们说:“听说过,时间挺短的。”“你知道里面讲什么内容吗?”“这部经很简单,就是在里面说观世音菩萨多么多么的牛啊!”我就想说,这样一种状态他就没办法从听闻当中得到启发受益,我就看到观世音菩萨她是千处祈求千处应。而他却看到观世音菩萨就是在宣传他很牛啊,所以他就没有办法在普门品当中得到受益和启发。同样我就在我的日记当中这样思维,我时刻要以一个学习的心态去听每一位法师讲法,他可能讲的不是很圆满,他可能呢有语病,他可能呢逻辑不够清晰,但是我却能够得到最大的受益。所以古人有句话就讲“观其言而察其行是取人之道”——我看他的行为,我听他说的,是对一个人的判断;而“拾其言而不观其行是取善之方”——是我照着他的话去做,但我并不去观察他的好恶,这对我而言就是取善之方,是我得到的最大的受益。鸠摩罗什大师在讲经时常常说:“我是淤泥,但是我讲的法却是莲花。你们要取莲花,不要取我这个淤泥。”这样的听法的状态是最好的,最容易从说法人的法音当中得到受益。这是第一部分,怎样如理的听闻?

接受佛教在线的采访
第二部分是观世音普门品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我们常常听说“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普为大众所接受,乃至于说很多人在危难的时候祈求的对象就是观世音菩萨,可能他并没有信仰,但是他碰上一些不如意的时候他往往想到去求观世音菩萨,这是为什么呢?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观世音菩萨她最大的特点就是慈悲,他所代表的就是大悲。为什么他会普为大众所接受呢?因为她多生多劫以慈悲的面貌展现在大众面前,以这样的一个善法与大众接触,九劫修慈悲,每一个人见到观音菩萨都觉得很亲切,像亲人一样,有什么事情都愿意跟她去说,愿意向她去祈求。这就是观世音菩萨为大众所接受的一个原因。我们知道修行就是一个转染成净、转凡成圣的这样的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呢,我们所要累积的、所要修的就是佛所告诉我们的法,我们长期的去修行,长期的去努力,从而让我们的内心相续,让自己的思维模变成佛法的思维模式,从一个世俗的思维模式进行了净化和转变,可能面临一个事情的时候它有不同的角度,我们更加容易从佛法的角度去观察这件事情。这个时候我们就说这个人具备了佛法的正知见,他不再以世俗的眼光去看待人世间的种种问题,这是我们修行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他的思想和认识随着修行的深入发生了变化。这一部分他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说佛讲的法他纳入到了自己内心,让自己的内心与佛所讲的法,无二无别,融为了一体,水乳交融。就是自己的心和佛法合在一起了,佛法里有一个词是“纳法成业”,就是把整个的佛法纳入了自己的内心,成为了一种业,成为自己内心的一种等流,成为了自己生命的方向。这个人整个的思维模式就发生了变化了,观世音菩萨就是在九劫把佛法纳入了自己的内心,并且展现了出来。她长时间长时间地用功,把慈悲做为自己用功的方向,所以她展现出来的就是慈悲的面貌。
在这里观音菩萨带给了我们一个启发,我在累积什么,我在纳什么法,我在成什么业?她纳的是慈悲的法,展现的是慈悲的相貌。我呢,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也做了一些观察,打个比方,很多人都怕毒蛇,怕蝎子、蜈蚣,如果现在会场出现了一条毒蛇,眼镜蛇,在我们的桌子下面跑来跑去,我估计人都跑光了,因为我们太怕它了。为什么我们会怕它呢?因为毒蛇它长时间的在领纳一种法—--嗔恨、嗔恚。可能我们碰它一下,并没有恶意,它回报给你的是什么,是毒牙,你碰它一下,它就会给你一口,它本能的反应就是这个样子,它长时间累积的就是嗔恚。所以它给人的感觉就是害怕,每个人见到它就会害怕,这就是毒蛇的特质。那我们呢?我们没学佛、没出家之前,我们的服装、发型,因为我们都会去打扮自己,我认为衣服这样穿好看就会这样去穿,头发那样去梳好看就那样去梳。长时间的去累积一种东西,什么东西呢,这样子是好看的,这样子是一种美,这是我们内心不断不断的去累积的东西,所以我们所展现出来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相貌。没出家之前我喜欢把头发梳得亮亮的,我觉得这样好看,但是出家之后呢,我发现审美观就变了,怎么变了呢,我发现剃了光头就好看,头发长长了就不好看,所以每次参加活动之前都要去剃头,觉得这样挺好看的。我们的认识在不断的变化,而我们的变化呢就是在领纳一种东西。比如说所谓的美就是这样子的。毒蛇是在领纳另一种东西,嗔恚。观世音菩萨呢在不断地领纳慈悲,纳法成业,成了她内心的,成了她的业。成了内心的另外一种思维模式,她的整个思维模式变成了她内心的慈悲,即所谓的美。我认为这就是观音菩萨带给我们的启发。
但这仅仅是一部分,再跟《法华经普门品》做结合,在《法华经普门品》里大家应该都非常清楚,佛陀在法华经里面将他真正的出世的本怀说了出来,佛出世的本怀是什么呢?“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就是欲令众生像他一样,这是佛他一种真正的用心,希望我们像他一样无二无别,这是佛讲《法华经》的最关键的发心,就是“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佛讲法的真正目的是让我们真正的直接趋入大乘,而不是走一个二乘,走弯路。佛陀在《法华经》里这样告诉我们,让我们最初就要进入一佛乘,直趣大乘。这是佛陀在《法华经》中告诉我们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说佛希望我们怎样去纳法,佛希望我们怎样去领纳改变我们自己的身心状态。一个人有这样的变化,一个人在领纳各种各样的法,慈悲、嗔恚,他就有变化了,他展现的是这样一种精神面貌。那一个团体呢,团体也是这样。我们拿佛教来讲长时间的佛教的传统,更加注重的修行、清静,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山林式的佛教、高僧式的佛教,普为大众所仰望。可能大家并不知道菩萨是做什么的,可是大家一讲到高僧大德,就是这种超然度外,一种视名利为粪土,看破红尘,进入山林去苦修,大家认为佛教是这样子的一种状态。为什么佛教呈现给世人的是这样的一种面貌呢,因为我们僧俗二众长时间的累积一种法,以这样的一种出世的状态呈现给世人,我们以这样的一种状态去引导别人,我们最终就呈现出这样一种面貌了。而实际上这样一种面貌就将大乘菩萨入世担当、普度众生的愿望在无形中冲淡了。并不是说不对,而是说另一部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两部分应该是完全的结合的,不能够偏重任何一边的。这是一个团体当中它是这样的去领纳一种法,这样的去呈现给世人。一个团体当中,不管是从个人也好,团体也好,都是以这样的一个发展状态。我认为从每一个人如何去培养一种从最初趋入大乘的这种精神面貌。在孟子里讲“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说恻隐之心是仁之始也,是仁慈的开始;佛在各大经论里不断的宣说,我的弟子从一开始就要趋入一佛乘,而不是要走我所给你们所设立的化城,修行一开始就这样子。那么我们如何向佛所期望的方向去用功呢,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一开始就去培养一种积极、向上、豁达、光明的一种人格特质,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一种人格特质会逐渐逐渐的让我们的善法不断的增长,让我们善良的内在的本性不断的得到启发,像观世音菩萨一样的所带给我们一种慈悲,这样的一种精神面貌呈现给世人。一直一直不断地去领纳,花很长的时间,我们的个人和整体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我们个人变化了,因个人所组成的团体也发生变化了。我想说的就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在无量意义当中的其中的一意。

在最后5分钟的提问中,有人问:《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在中国民间有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这代人是受唯物主义教育的,特别是生男生女啊、打官司啊等事情祈祷观世音菩萨是非常灵验的。但是特别是我们居士在阅读经典时在没有彻底的得到这种感应时,还是很有疑惑的。请法师为我们解惑。
法师回答:刚才这位居士《普门品》当中讲到有任何的困难都可以向菩萨去祈求,向她祈求的时候就会获得感应,但是实际上大家的祈求满愿了吗?有祈求后买彩票中奖的请举手(有人说“没有”)。那给我一份好的工作,就会给我一份好的工作,我希望发财很快就会发财。这些都没有啊。那就都是假的,观世音菩萨就是在骗人。如果说都没有的话你们还学佛做什么,佛法就是假的,佛在骗人,说祈求就会有感应,说佛菩萨很牛很牛,但实际上没那么牛啊。那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北京龙泉寺,我们的观音殿两边有两行字,我看了后很受启发,我们师父也经常用这个给我们开示,内容是“念也应喊也应不诚咋应”,观音菩萨是你念她也感应,喊她也感应,但是你不诚咋感应呢?那你说我诚了啊,我对菩萨祈求的时候一直在哭啊,一把鼻涕一把泪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就是诚吗?菩萨是有感应的体性,菩萨是会感应我们的,但是她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回应我们那是不一定的。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发大水了,一个人在危难中爬到树上祈求说:“观音菩萨求求你,快来救我吧,给我派艘船来吧。”这时候漂来一段木头,他是可以跳下来爬上去就可以游到岸边,但他没有上。之后又有一个人划着一艘小船来了,对他说:“上来吧,我可以救你到岸边去”,他说:“不,我要等菩萨来救我,我才不理你呢”。这时有个人开着直升机来了,他还是不上,之后他就被淹死了。死后他遇到了观音菩萨报怨到:“我向你祈求那么久,你不来救我,我被淹死了。”菩萨讲:“你一求我,我就感应到了,我马上就化为一块木头到你身边,那你不跳下来,我也没办法。于是我又化了一条小船,你不愿意上来,后来我又开着直升机来,你也没上。”菩萨是一直在感应我们,可我们却以为她会放着光,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以那样的完美面貌来度我们,这就是我们的执着。而实际上,菩萨会以我们身边的某一个人的一句话,或者一个眼神就可以点醒了我们。这才是菩萨对我们的最大的感应,若我们常常能以一颗学习的心,在生活当中去向身边的每一个人去学习,也就是感受佛菩萨一直在点化我们,一直在护念着我们。
台上的宣讲结束了,台下听众仍意犹未尽。“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佛法二宝,赖僧弘传。”师父的三大心愿之一是培育人才,法师时刻以师之心愿作为己愿,其带领居士学习师父理念课已经成为寺里的一个品牌;并在法会中渐渐培养居士讲师,因为一个完整的修学体系,还是需要居士们在社会大众上数数熏修,由出家法师来引导,再由在家居士不断的去推广,广泛的去流传。
今日,居士们都非常欣喜的听闻,宛如依然置身在寺里的佛堂听法。虽然地点、环境等变了,这一堂演讲依然是我们心中的理念课,一堂非理念课的理念课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