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时代的气息
(11月14日 上)
“我们也有好多学生在学习佛学,我仅仅是给大家在学术上做一点指点,其实真正的佛学不大懂。”言语谦和、外相儒雅的沈卫荣教授出现在德尘居的会客室,对师父这样说。
清冷的凤凰岭,初冬的寒气已能明显感受得到。不过这种寒冷却很快在两位智者间的相逢中散开了,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汉藏佛学研究中心主任沈卫荣教授和两位学生11月12日晚专程从人大赶到寺里,和师父就汉藏佛学研究以及相互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交流,在宾主间愉快的交谈中,双方许诺对有关语言学习、佛学研究、互派学生交流等方面进行密切合作,支持相互的学习建设。

师父与沈教授交流
知道沈教授的名字,第一次是在07年深秋,他陪着国际上著名的佛学家谈锡永先生来寺里拜访师父,第二次在今年6月22日,人民大学国学院汉藏佛学研究中心成立,中心特别邀请师父作为嘉宾到场,而沈教授是这个中心的主任,回来后,师父非常赞叹沈教授深厚的学识和宽广的眼界,以及为法忘我、孜孜不倦的品格。
看沈教授的履历,上面写着: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德国波恩大学中亚语言文化研究所博士,南京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史。懂6种语言,曾在美国、德国、日本等高校及科研机构任职,任过日本综合地球环境学研究所客员教授、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佛教学专业外国人共同研究员,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德国柏林洪堡大学亚非研究所代理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州
Macalester学院历史系代理助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印度梵文系合作研究员、尼泊尔兰比尼国际[佛学]研究所研究员等职。主要研究领域:西藏学、中亚学、佛学、中国古代史和中西文明交流史。他的一位学生说:有一次听沈老师接电话,短短的几句话里分别用四种不同的语言和对方交流,听得自己直冒冷汗。
那么做这样研究的背景在哪里呢?
师父说:“现在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宗教也会复兴,佛教也在复兴,人大的汉藏佛学研究中心成立得很有意义。现在佛教虽然有一定的繁荣景象出现,不过负面的影响也不少,实际上这是商业、媒体等很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而人家把帐都算到我们的头上。我一直强调说佛教还没有繁荣到这种程度,真正重要的是要加强佛教的自身建设。”
“我觉得中国佛教的复兴,单单提某个宗派是不够的,中国佛教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应当把中国佛教完整地介绍给全世界。现在很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都与文化有关,文化软实力的建设非常重要。”
沈教授深表赞同:“现在表面上在复兴,但真正内涵的发掘比较少。近年来提到国学时,很多人觉得儒学是国学,而佛教是外来的,佛学不是国学,我说这种看法是狭隘的。所以我一直在强调‘大国学’的概念,因为第一点,中华民族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第二点、中华文化也不仅仅是某一种文化,不仅仅是汉文化,国学的对象应该包括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沈教授的一位学生对师父说:“我认真学习过您的‘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文章,也参加了今年法门之光的活动,觉得这样的形式办得非常好。”
师父说:“倒是我们可以做一些实事,实事要做实,不能张扬。我认为要将商业氛围拒之于寺门之外,出家人要有清净的环境去用功。此外,还要有充分交流的机会,各个宗派的传统都应该继承,否则就有可能会失传。”
沈教授说:“没有人继承就会失传,清朝灭亡到现在才多少时间,但满文已经快消失了,现在懂满文的人很少,而故宫里很多文献都是用满文写的。”
师父:“现在的时代,各个宗教单单靠信仰的力量还是不够的,必须要借助学术的手段去传播,否则众生共业的力量太大了。沈教授对藏传佛教很了解!”
沈教授:“谈锡永上师对我在藏传佛教研究方面的指导很多。”
师父:“谈上师能将信仰与学术很好地结合起来,这很不简单。我认为佛教的复兴主要有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经论的诠释与传播,要让现代人容易理解;二是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各个宗派都要有真正意义上的传人。出家人一辈子献身佛教才值得,人很快就会老,不能浑浑噩噩过一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做这些事情。”
沈教授:“需要有精神力量的人去做这方面的工作,我在德国见到的牧师,他们就做得非常好。”
师父:“许嘉璐先生也曾就这些问题和我做过探讨,他有很多的构想。传统文化面临的这些问题,有识之士都很重视。”
沈教授:“佛教也是国学的一部分。”
师父:“实际上儒学要发挥普适价值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因为它的思想核心是伦理,是以亲情和血缘为基础的,这作为汉人接受的道德传统是可以的,而让所有的人都接受就不容易了。而佛教的思想在内涵上和包容性方面,都要更加超越,可以成为一种普适的价值。佛教讲众生平等,不分远近亲疏,因此佛教的精神更有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事实上,日本、韩国、以及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的佛教就是从中国传过去的。而西方国家对中国佛教的了解还很不够,前些天我曾看到一份报导,说28%的美国人认为释迦牟尼佛是中国的民族英雄。”

在交谈中,师父还与沈教授就互派学生进行交流的事情做了交流。
沈教授:“我虽然在教大家学习佛学,其实真正的教理自己还是不懂的。现在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不少,我基本上很大部分时间都要花在处理这些事情上面。”
师父:“处在亚健康状态。前不久有报道说有位研究生把自己导师杀了,太可怕了。”
沈教授:“是,全国高校里每年自杀的也不少。除了这种极端的例子之外,其实其他心理存在问题的还有很多,大学生中患抑郁症,心理自闭的人有不少。而他们又不愿意去看心理医生,在中国,要是知道某个人去看心理医生,大家觉得精神上有问题,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你,所以大家不愿意去看。而如果有信仰的介入,就比较好。在西方,其实他们的牧师,被称为是‘灵魂的守护者’,民众有什么内心的问题都可以给牧师讲,甚至大学里面都有专职的牧师。这方面却是我无能为力的,所以一直也希望像您这样既懂佛学又可以对大家心灵做一些交流的人给大家做一些疏导。”
师父:“听说您在人大每周都开设了藏语课,是礼拜几啊?”
沈教授:“一周三次,周二下午,周四下午是两周一次,周日下午。以前是我自己教,后来请了一位藏族的老师,有些藏语方面就由他来教大家。法师您这边的学生如果想学藏语,我也非常欢迎去一起听,虽然我们在学习,不过里面有些涉及佛学方面的知识,我们也不懂,你们去正好是一种相互的补充。”
师父:“选修这门课的现在有多少人呢?”
沈教授:“选修的人很多,有三十多个人,很多人都是不要学分也来学习的,还有专门从北大、民族大学等跑来听课的,而且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很高。如果未来有机会,我也想让学生们来寺里和法师们做做交流。”
师父高兴地欢迎他们来寺里做客。
沈教授:“我要求学生至少要懂两种语言,这样做对比阅读时提升才快。而且要直接读原典,我觉得现在国内的佛学研究都是思想史、哲学史的研究,根本没有涉及到佛学的研究,永远也进入不了西方佛学研究的领域,所以发不出声音来。我要求学生要直接阅读原典‘当初在香港净因法师那里,我带一个班级,让他们两周之内集中学习字母、语法,然后从第三周开始直接读原典,先读《心经》,后来读《上师瑜伽》。大家最开始都不接受,觉得不可能。但经过十三四次半天的课,大家基本就能自己阅读原典了,反而很感谢我。”
师父:“我也觉得学习佛教必须读原典,前几天我们这里的同学在学习佛教,我也要求他们直接读原典。”
沈教授:“我在国外住了很多年,英语也很熟,如果法师这边有英文佛教的需要的话,也可以单独开设英文佛教的班级,这样更加方便一些。”

在德尘居沈教授和学生与师父的合影
师父:“我在这边对大家的期望是说每个人选择一两门语言然后一生学下去,藏文、巴利文、梵文、英文、德文、日文等等都要有人学习。普通社会上的人还要考虑生活、生存等问题,学习这些都是业余的,庙里面就没有这些问题,可以一生专门学习这些,没有这方面的顾虑。我觉得出家人学习这些很方便,也是应该的。”
师父也很感谢沈教授对寺院学习方面的支持:“总之我觉得我们可以多交流,创造这样的氛围很重要。”
接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师父和沈教授就有关中国文化的传播,佛教作为大国学一部分的价值,和汉藏佛学研究的重要性,在人员等方面相互支持等话题做了交流和沟通,坐在旁边,听他们两位的对话,真有智者对话,惺惺相惜之感,不由的对汉藏佛学的学习和交流充满了期待。
相关文章:
·《汉藏佛学研究丛书》缘起
·汉传佛教的使命
·对话,时代的气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