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缆搭建的道场(3/3)
——博客法门心得体会
(10月12日
中)
历
练
12月下旬,各册书稿二校陆续完成,返还原小组进行三校,导言及章首语撰写、装帧设计、照片甄选、图文排版等工作亦继续同步进行。书稿的整体格局已经确定,插入图片以及《评论篇章》后各册篇幅需要调整,图文、排版等相关细节需要进行微调,文字内容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校对与润饰,装帧与排版设计方面也在反复推敲以使整体效果更臻完美。
照片的甄选,是工作量较大的环节之一。由于博客更新时效性的要求,纪实性的博文通常都是当日撰写、润改,交师父审阅后上传,照片亦是即时整理;而思维、感悟类的文章,表达的法义更为抽象,意境更为深远,有些文章需要配以与主题契合的、更具艺术与佛法内涵的风景或静物特写等题材的图片;特别是较早期的博客文章插图,需要更多的调整与充实。排版组将海量的图片进行细致的归类、整理,利用局域网络创建了各小组共享的图片库;前些时候有资深的摄影师供养了一批自己的作品,且为我们组建了摄影队,指导大家拍摄了一些不错的照片,此次也充实到素材库中,使书样的视觉效果大为增色。好的文章辅以合适的照片,亦有助于读者理解文意。
装帧与版式设计方案也是数易其稿。由于对师父、对团体、对佛法事业具足信心,以及特有的职业习惯的缘故,同我对文字的“执著”相仿,某己居士对设计方案亦是相当“执著”,对每一个细节都尽力把握得恰到好处。封面只保留一张大幅照片并调整其尺度,在一侧加注英文的博客地址,书名分节符的形状由圆形改为方形,以使其整体效果更为协调,并在细节上增强视觉冲击力;书脊色彩采用高雅而质朴的黑白灰色系,将系列文集书脊的图案顺次拼合起来,就能见到整幅连续的凤凰岭风景,犹如一幅大气而古朴的水墨写意山水画,加上精心设计的具有明度变化的文字与传统图案,使得整套文集陈列时的整体效果非常协调,且兼具层次感与韵律感;书签的法语、照片以及传统图案,与封面、书脊相呼应,使之浑然一体;内文的字体、字号、色彩、行距、字距等参数都进行了多次细致的调整,以保证良好的视觉效果;封面与内页纸张的选用,考虑到色彩、质感、成本、采购等多方面的因素;照片的甄选,通过对封面法语、封底法语、导言、章标题、章首语、文章标题与提示等文字的内涵与风格的理解,在素材库中精心挑选,并进行后期加工制作而成,兼顾“当今已进入读图时代”以及“此次编辑系列文集的主要目的为保存原始文字资料”的双重缘起,以少量的、原创为主的照片附于封面、封底、章首与文中,在不影响整体定位、风格与篇幅的同时,起到良好的导读作用;其它一些细节,诸如封面、封底法语的篇幅,标点符号的去留,各部分文字的字体、字号与色彩的变化,篇章页图文的布局,文章标题与提示处传统纹样与线框模板的设计等等,无一不在设计师的视线之中。然而即便如此,亦仅能做到接近完美。有人说:“设计是遗憾的艺术”,大抵原因即在于此罢。
比较而言,图文排版流程更多地涉及到技术层面的问题,只是简单的操作而已,但由于工作量较大,且与其它流程同时交互进行,排好的书稿随时会因为文字、图片或整体篇幅的调整而对许多技术参数进行修改,乃至有的时候会将书稿整册重排。
DVD组运作一年多以来,已经发展成为多元文化产品的制作基地亦即文化组,贤丙法师直接关顾与承担,在事相方面投入许多心力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人的全方位的培养。除了增强我们承担事情的能力之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治习气、提升内心的一种法门。同时考虑到可操作性的因素,在文集编辑、制作的过程中,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往往会承担多个环节的工作。譬如排版组的许多同行,根据整体进程的需要,承担或参与照片拍摄与甄选、图片处理、图文排版、版式校对等各项工作,使自己在摄影艺术、软件操作技术等方面获得较大的提升,同时也锻炼了心力,拓展了心量,使内心与法越来越相应。
抵
岸
在这博客伴随的数百个日子,于我个人而言,是一段难忘的生命历程,其间亦曾经历过一些或大或小的境界;而至为难得的是,当我走过这段历程之后,终于将自己的生命深深地融入到这个团体之中。
平时极少感冒的我,从去年11月中旬直到年末,一直被感冒困扰,且时常会有忍不住的咳嗽,所以在那一个多月时间里,早晚殿也被迫停掉了。所幸心有所缘,故而心力未曾受到任何影响,反而透由对各册文集中的数百篇博客文章的不同程度的的阅读,以及少分的理解与思维,领受到不可思议的加持,对师父的功德与团体的殊胜有了更多的了解与体会,在与同行共事与互动的过程中,在师父与法师日常行谊、言传身教的熏染之下,出家的因缘渐渐成熟。
元月中旬,蒙师父慈悲摄受,我与某庚居士等一同走进“兜率内院”的大门,成为僧团的一分子。而《博客文集》的编辑工作尚未完成,书稿的校对与润饰,以及导言、章首语的撰写与修改,仍在进行之中,且须经常与排版组及其他编辑小组进行频繁的沟通与协调,法师安排我将大部分的联络、沟通等工作移交给其他同行,主要承担其中文字方面的事情。在进入僧团最初的几个月,我仍然将几乎所有的时间投入到《博客文集》方面,很少随众参加僧团统一安排的课程学习,虽然那也是我内心一直在向往与希求的。然而因为编辑《博客文集》的缘故,暂时不能参与,唯有在心中默默地发愿,在将来好好用功学修,渐渐融入僧团,融入师父更为广大的佛法事业之中。而且对此我不曾有过一丝的后悔,而是深深地感恩师父与僧团,为我提供这个特别的法门,让我借助这个特别的平台得以提升。设若日后有此因缘,即使需要利用一些学习或休息的时间,我仍会毫不犹豫地承担。
在那些日子,当法师或同行关心我的近况,我常打趣道:“除了那几个文字与标点,什么都放下了。”杜工部诗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主要是担心愧对师父与大家的重托,其次许是由于我对文字有些执著的缘故,对于值得商榷的文字、标点以及语法问题,往往会自然而然地“严重观过”,如鲠在喉(相对于我对人及人之过的“讷”而言,这种对文字与标点及其过的“敏”与前者判若二人)。与以往不同的是,到最末三校的时候,偶尔遇到新旧版规范字或特别生僻字词等存在疑问的情况,若条件允许,我会采取保守的原则,使用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进行核对。在编辑工作进行到最后,有僧团的法师指出文集序言以及前二册文集导言与章首语中文字方面存在问题,或者事相上尚须稽考时,因为在参与拟写的过程中,就已经对全文乃至每一个标点进行过反复的推敲与斟酌,对于没有问题的部分,我会给出说明或解释并与法师达成一致;对于因为自己素来学浅或者一时疏漏而导致的问题,在向法师请教缘由并且修改之后,也会感到痛快淋漓、如释重负。
7月中旬的一个午后,某庚同学与另外几位承担设计、排版工作的居士,携带着几箱沉甸甸的样书、书稿清样等,也携带着师父与僧俗二众的重托,从龙泉寺出发,南下福建去广化寺联系与办理印刷事宜,同时与广化寺法物流通处进行一些经验交流。
期
许
8月7日下午,在五观堂门外,贤丙法师对我说:“一百套《博客文集》运回来了,过一会儿就到寺里。”下了晚殿,已是黄昏时分,暮色渐临,德尘居丈室以及院中的壁灯交相辉映,师父与几位执事法师正在丈室中厅议事,室外院中有几位同学打开装书的的包装,进行分拣、整理。我来到丈室门口,贤丙法师说:“明天的出版发行仪式上有一些书给大家结缘,待会儿师父为他们题字,你帮着翻书、钤印。”我说:“好的。”进得中厅,看见大圆桌上已经一摞一摞地放满了书,还有一些同学不时地将分拣好的书送进来。
师父正在圆桌前看书。我问过讯,师父微笑着对我说了一句鼓励我的话。我觉得颇有些惭愧,我深知这一切都是来自于师父与僧团为我们提供的这个历事练心的平台与成长提升的空间,若仅凭一己之力,是无从谈起的。
师父从容地接过我翻好的书,为大家一一题字,然后递给我钤印,偶尔会向一旁的法师询问某某居士的近况,或者赞叹某某居士几句;对于曾经护持寺院时间较长,近来因家中有事而没有上山的居士,特意提出要在名单中补上,还让基金会等部组的负责人将书送到居士家中。就在师父轻松自然的言语谈笑之间,就在师父手中的笔锋游走于纸面之际,我分明感觉到:师父的心里确是装着每一位弟子的,那一句句字数并不算多的祝辞里,却饱含着师父对弟子们殷殷的付嘱,与深深的祝愿。“利益众生就是要真心实意地对待他们,一个一个地去利益他们。”师父如是说,亦如是做。
在等待的片刻,师父拿起桌上的一本《侍师日记专辑》翻阅,并对我说道:“这本专辑很有史料价值。”“这就是我们的历史!”我点头道:“是的,这都是历史的记录,更重要的是创造历史(的人)。”
师父还说:“这样的事情,必须依靠团体,否则不可能办成。”……
看到我的名字,师父欣然题写了“某戊仁者修学”几个字,还特意念出声来,让我觉得此中有深意——难道是师父看出我多年以来对山的好乐?即便如此,自己亦是远远不堪当此称谓的,惟有将这句短语作为师父对我的策励与期许,见贤思齐,精进学修,倾力承事,设若此生幸能有此仁者之寿量,足以为佛教工作至少五十年,定当报偿师恩,方不致枉度此生。
憧
憬
翌日,北京龙泉寺举行“奥运献礼——博客文集出版发行”仪式,师父为首发式揭幕,并为大众开示“博客法门”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参与编辑工作的僧俗二众代表亦作了心得分享;恰逢奥运会开幕在即,以及“龙泉之声”网站开通之际,因缘殊胜,可谓“三喜临门”。这一天发生的事情似乎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预示着一个良好的征兆,正如师父所言:“国家兴则佛教兴,佛教兴则国家兴,这是必然的,两者相得益彰。”
进而想到师父关于博客意义的阐释:“一是公开,让社会各界更容易了解我们所做的一切;二是留下历史,留下我们团体成长的点点滴滴——我们做的事情在整个中国佛教界来说都是有意义的事情;三是提供一个广大的弘法平台。”
师父还曾经说:“大家看到碟片和网络上的弘法,能够生起信心,这样就能够利益很多的人,这就是学佛法,这就是佛法和这个时代的因缘相结合,这就是我们借助科技平台来利益众生。弘法不能离开整个时代背景,否则的话,我们就会偏离缘起,容易固步自封、脱离社会、脱离现实。”从中可见师父对博客弘法的重视,以及在弘法的过程中对国家、对社会、对时代等诸多时空缘起的敏锐洞悉与精准把握。
想起去年春天的那些日子,每每与贤甲法师邂逅,他都会冷不丁地问我一句:“佛法是什么?”我只是放慢匆匆的步履,说道:“这个问题有些难以回答。”而当我对着电脑拟写序言的时候,脑海中又浮现出这个问题——“佛法是什么!?”也许我们需要用不止一生的时间去参悟、去思维;然而从一篇篇博客文章的平实的记录中,我感受到了佛法的不可言喻的美,更感受到师父顺应当今的时代缘起,利用博客传播佛法,将佛法的美善巧地播撒到众生心中的大乘行愿,于是写下了这样的句子:“佛法可以在庄严殿堂上,亦可以在法宝经函内;可以在黄花翠竹中,亦可以在一缕茗香里;可以在机锋对辩间,亦可以在拈花微笑时;可以在过去、现在、未来的十方世界,自然亦能流传在现代化、数字化的虚拟网络里。”
同样是在去年春天,在二月初八为新大殿奠基洒净及踩界之时,走在前面的设计师某辛居士憧憬道:“未来的龙泉寺道场将会建得非常的宏伟!”我也说道:“是啊,还有更重要的,也是更不容易的一方面,那就是在人们的心中建道场。”记得师父说过:“有了佛法,哪里都是道场。”我相信,诸佛菩萨的报土,都是由其上求下化的悲智行愿而得以成就,师父的道场亦复如是。由二十多年前在京求学时看到佛弟子的漂流的苦楚而策发建设道场的悲心宏愿,到三年前的那个严冬在这古老寺院的斗室里拥着棉被与弟子们共同憧憬未来希望的田野,及至数年来在这个百废待兴的道场举办法会、开示佛法、开通博客、修建水库、带动共修、建设寺院、兴办慈善、制作光盘、编辑图书、开通网站……在“以事业凝聚共业,靠共业推动事业”理念的指导下,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我们看到师父当年的心愿正在成就,看到师父当年心中的蓝图正在实施。而在此时,在系列博客文集公开发行,以及“龙泉之声”网站开通之际,我们更是欣喜地看到这座光缆搭建的无形的道场,让更多的人找到了师父,找到了心灵的导师,让我们各各趣入更高的胜妙境界,携手走向未来的光辉岁月。
岁在戊子季秋之初
末学于龙泉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