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转折从此开始
——《漫谈修学佛法的重要性》的学修小结
(9月19 下)
在漫漫人生路上,想有所成就,做成一项事业,并不那么简单,这也需要在背后付出相当多的汗水与辛苦。俗话说:“哪有天上掉馅饼,不劳而获。事实上也证实了确实是这样的,在世间上那有一位成功人士的背后没有艰辛的付出呢?我们学佛也是这样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世间不学佛的人的成就是这一世的成就,而学佛的人确是生生世世的成就,因为生命不息轮回无限,但学佛的根本目的还是要超越这个。
师父说学习佛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也觉得确实是很长,总感觉到没有尽头,不知道从何下手。佛之所以被称为佛,因为他是觉者,用无上的智慧,看破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而无有障碍。而人却是迷惑的,我们被贪、嗔、痴等烦恼、无明障住了眼睛,看不清事实的真相,不断犯错,而在生死轮回中打转。在生死轮回中流转直至成佛,这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轮回的还灭方法是什么呢?就是要成为佛弟子,修学佛法。要想成为佛弟子,就必须要皈依。“皈”可理解为反染成净,也可以写成“归”意思是归投,如水归海,客归家。“依”是依托,如子依母,渡依舟。我们是要从生死的大海中解脱出来的,那么皈依的对象就是三宝,打个比方,僧宝是老师,法宝是教材,佛宝是发明教材的过来人。所以皈依三宝相当于学生到学校注册,是信佛学佛的开始,而皈依的仪式又非常重要,就像夫妇结婚,官员就职,党员入党,都要经过宣誓和监誓等行为,这表示慎重和肯定。《坛经》把佛法僧解为觉正净,《法华经》又云:“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就是在告诉我们要树立正知正见。佛弟子一定要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同时人格也会升华,道心也会增长,随着修持的努力,一切都会进入正轨和常轨,而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所有一切的方法门道,都是在教我们修觉修正和修净,能入圣教最胜之门正是净修皈依,可见这三皈依多重要啊!
师父在文章中说佛陀时代,听法的弟子都是上根利器的大菩萨,所以所讲的法对他们并不难理解,又如宗大师时代听法的应机众,都是学过五部大论的出家比丘,理解《广论》也并不难,可用于实修上面。然而我自己并没有上面所说的那种根器,也没有那种条件,自己应该是劣根的,肯定是在前世没有在闻思上下过功夫,法师曾经说过去机场接师父,师父问几点从龙泉寺出发的,从这句简单的话中,师父就知道了很多事情,比如,前行有没有做好,最近的心里状态如何,路上是不是堵车等,之后师父还会问别的法师进行核实,可见师父不但对弟子观察入微,而且会利用各种方法了解每一位弟子的状况,今早缘念时就受到了师父的加持,执月法师通知说师父去广化寺之前说贤甲这小孩挺聪明的,但也要让他背书。在这之前师父曾问过贤乙师,贤甲最近在做什么,背什么书了,据师父了解没做什么事,也没有背书,才引发了这件事。师父会针对每一位弟子的不同情况进行应机施教。师父说我的聪明,只不过是世间上的小聪明而已,(记得有位高量的老和尚说过世间上的聪明和机灵并不是佛法上讲的智慧。)而师父的调教正是让我不断的朝向佛法中的智慧,但脑筋好可以帮助我们生起智慧,这也是事实,非常感恩师父,同时我也很惭愧,以前把脑筋大部分都用在散乱、聊天、和玩上面了。
既然皈依是佛法能入之门,而自己根性又很差,唯一能做的就是照着师父的教诫去做,多听法师和同行的批评和建议,多在闻思上用功,常常提策自己的皈依心。我觉得无始以来的习气真的太强了,自己做不了什么大事,做会计也是因为贤因法师要去工地,因为我曾经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功底,再加上贤乙师到龙泉寺比较早,师父也特别信任,我和他年纪又差不多,所以推荐我做了这个工作。也没做过什么重体力活,只不过是有客人的时候倒倒水和平时随众出坡。不过,自己还是和出坡比较相应,据我的看法,师父每天都安排了三个小时的出坡,这里面一定有什么密意,所以我每天都想办法找时间出坡,以前账单都是要贴账的,就要花费好多时间,现在我把账单装进信封里,省下的时间就随众出坡了。在学习上虽然觉得《广论》很好,从凡夫到成佛的次第很清晰,但由于自己不会主动学习,也没有这样的习惯,导致学的知识,派不上用场,没有实践的体会,所以也就不喜欢去学了。可能是由于自己太懒的原因,只是背完了《四书》除了《孟子》下册,就停止了背书,但对于读书却是一直很相应的,如果碰到自己喜欢看的书,会利用一切时间或者是整天一动不动也要将书看完。自己对听法也很欢喜,但迫于不会实践,或者是由于缺乏耐久性,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刚开始时,自己对法器也相当的好乐,也下过功夫拼命的练习,法器也打得很好了,但时间久了,就产生了一种,不想打也懒得去打的心态,再加上苦于作业的压力等原因,现在是处于一片迷茫之中,没有进取的动力,知道成佛的路漫长,但又不知如何是好,本来目标就不明确的我,这回却是真的完全失去了目标。《本生论》云:“悉不应远诸善士,以调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德尘,虽不故染自然薰。”知道学习佛法是一个熏习的过程,正所谓“熏习成种”这个道理之后,自己主观上也就不努力了。虽然知道以上这些都是习气,是不好的,但境界现前时,还是没有办法啊!祈请师父法师和同行能够不舍弃我,提策我,帮助我克服这些不好的习气!
在五月二十四日的理念课上,法师批评并指正了山上常住居士的现形,我产生了两种想法:一是,法师在树立出家人的形象;二是,觉得自己条件真的是不够,得不到法师的加持,很是惭愧,并暗自祈求。没有想到的是,在五月三十一日的理念课上真的就感果了,法师指出了出家众,上课的前行准备不充分,有个别的聊天现象,上殿时合掌、站姿等不够威仪。透过这件事,发现了自己的心并不柔顺,总是随自意乐。有一次,见到晒衣服的地方掉了一件衣服,贤丙师走过去捡了起来,事后想想自己见到却没有出手去做,检讨自己时,发现自己真的是太麻木了,之后看到下雨也会帮忙把衣服被子等收拾起来;还有一次,上午诵完《大智度论》时,由于我在经柜附近,贤丁师让我把柜门打开,他要把博客文章放进去,我却没有帮忙开柜门;还有一次,贤戊师让我把笔记本电脑放进他的抽屉里,我也没有去帮他。出现类似的情况,我会根据自己的认识来判断,他是不是在偷懒,他自己能不能做,以此来决定帮不帮忙,此外还总是以这个为理由不去帮别人,后来发现,自己的心原来如此之硬,由于自己的无明和不善巧,经常惹恼别人,在此向他们忏悔!从中也让我对佛法中的忏悔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反省中,如果发现有过失,马上就要改过来,这就叫做忏悔。忏悔是改过自新。天天反省,发现自己的过失,这叫做开始觉悟。知道自己过失,肯把过失改掉,这叫做功夫。《论语》上说:“小人之过也必文”,小人有过失一定要掩饰,君子则不是,“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有过失,人人都看得见,因为他不会遮掩,遮了就看不见。也正如《论语》所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犯错而不能改,这才是真正的过失。世间的孔子,出世间的佛陀这样的圣人皆是如此。正像孔夫子所担忧的“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而我们晓得不善,竟马上把它掩藏起来,这就是智与痴的根本原因。
自从开始学佛到现在已经两年半了,我从刚开始接触经书中的知识和法师讲的内容起,就非常相信。在理论上知道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而乐善厌恶。法师曾经在理念课中讲到,我们往往被常、乐、我、净这四种颠倒所迷惑,而不能够看到事物原来的面貌,即它的实相。这也是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因此佛陀教授了我们四念处(观心无常、观受是苦、观法无我、观身不净)来对治四颠倒。
在平时,我总觉得无常离我还远呢,因为我还年轻,一般人怎么地也得活个七、八十岁吧,存在着一种侥幸心理。学过《广论》后略微懂得些了,原来我们瞻部洲的寿命并不确定,昨日见,今日不见,上午见,下午不见的人非常多;死缘极多活缘少,因为我们人身是有四大和合所组成的,稍有不调便大病一场或一命呜呼;此外我们的身体极其微弱,就像水泡一样,一刺便破,《亲友书》云:“七日燃烧诸有身,大地须弥及大海,尚无灰尘得余留,况诸至极微弱人。”由此知道死是没有定期的,都是我们的心在向外攀缘,以世间常态来对照自我。在平时,我也总是对人身没有把握,并不知道人身是否很难得到,现在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人身吗?对苦也并没有什么感觉,书上写的三恶趣,我虽然信它的存在但除了畜牲道其它的我并没有见过。记得一首诗中写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由此可以看出,作为皇帝最得宠的妃子,应该是衣食无缺,荣华富贵的,却也贪着口欲之乐,而不得自在,可见不管地位在高的人,由于贪欲的存在,还是有苦受的。我从这也对佛法中讲的离八无暇,得十圆满,才是真正的暇满,逐渐有了些体会,正如《广论》所说:“观非同类诸恶趣众,仅得善趣,亦属边际;观待同类诸善趣众,殊胜暇身极属稀少”。对于执着“我”,这是与习气有关的,前面也说过,而真正要解决它就要以“无我”去应对,这是与空性相关的,目前我还没有确切的体会。法师在课上特别提出了“净”的具体体现就是淫欲,我们常常执着于身体,认为是干净的,殊不知这是生死的根本,正如《圆觉经》中说:“欲从爱生,命因欲有,爱欲为因,爱命为果。”,就好像煮沙想成饭,任他艰苦修行无量世,也终不能成佛,对此我也深生信解。
有了四念处可以帮助我们扫除一些不必要的障碍,接着再修六度四摄以自利利他,在这之前是要发起菩提心的,而其基础就是慈悲心。自从我学佛以后,蚊子来叮我,从来没有特意打死过它;认为脏话不好,就不去讲;喜欢做好事,看到别人好自己就觉得很好。这也是学佛人和不学佛人的差别吧。不学佛人的胆子大,做事不要命,学佛的人,知道正确的道理,有些事情就不能去做。佛教的精神也是给予众生快乐,拔除众生痛苦,《法华经》云:“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希望我能发起具量的菩提心,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