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会密云培训点滴
(8月5日下)
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的30多名长期义工,集体来到位于北京市密云县的吉祥寺,从7月24日到27日,举行了一场为期4天的封闭式集中培训。利用这段难得的休整时间,基金会的义工们深入学习了基金会的基本理念,总结反省了工作中的问题,重新梳理了组织架构,每位参与的义工都表示受益匪浅。
清晨,五辆汽车组成了一条浩浩荡荡的车龙,从龙泉寺蜿蜒而下,朝向密云县重山密林中的吉祥寺,拉开了一场心灵回归之旅的序幕。经过一年多以来的风雨洗礼,仁爱慈善基金会已经从几个人的“游兵散勇”,发展成为一个由30多名长期志愿者组成的团队。为了解决团队运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同时让新人更快的融入整体,基金会的人力部门准备了形式多样的培训课程和交流项目。
第一天下午,专业培训师赵老师带领所有基金会志愿者进行了一场丰富多彩的团队训练。“向左转”、“向右转”,这么简单的命令难道还会有人做错吗?原来赵老师要求大家做出跟命令相反的动作。如果有人做错了,那么就要站出来,为大家表演一个卡通跳,还要边跳边喊:“对不起!我错了!不敢了!”这个小小的惩罚引起了大家一阵阵笑声。
第二天上午大家围坐一起,相互介绍自己,除了介绍自己的名字,还要介绍自己的家庭、学佛的因缘和为什么加入基金会。晚上分组讨论,每个人把自己遇到的困难和疑惑都谈出来,法师集中为大家答疑解惑,为大家扫除前进途中的后顾之忧。
第三天,上午的学习内容是师父功德,大家集体学习一篇介绍师父行谊的法师开示。下午和晚上,大家集思广益,总结出了基金会志愿者的十条标准。法师专门为此作了一场关于打开心量的开示。
第四天,集体学习师父对基金会的理念开示,并公布新的人员组织架构。基金会采用了职能部门和项目组相交叉的矩阵式架构,成立了项目发展部、人力资源部、公关文宣部、行政部、财务部,以及助学、衣依、心栈、扶贫救灾和颐景等五个项目组。下午各部组的成员在一起讨论新阶段的工作。晚上,所有人员在吉祥寺的大雄宝殿里面,举行了肃穆庄严的传灯仪式。每个人手捧一盏蜡烛,围成了一个心的形状,一起殷重的发愿,祈愿正法久住、国泰民安,基金会的事业蒸蒸日上。
超越办公室政治
在社会上上班,难免会有你争我斗、钩心斗角的“办公室政治”上演,其结果往往是势如水火,两败俱伤。在基金会里,“办公室政治”是否也会出现呢?
法师开出来的药方,就是把心打开,不然只有死路一条。在基金会里,没有人要伤害你。法师保证说,如果真有这样的人,早就把他赶走了。别人的某些做法可能是带有烦恼,但是真正伤害你是你自己。别人对自己观过是别人的事情,不代表自己就应该也对别人观过。
法师打比喻说,只有狗咬人,没有人咬狗。我们不会因为自己被狗咬了一下,反过来再去咬狗吧。如果我们非要反过来咬那条狗,那我们岂不是把自己降低到狗咬狗了吗?
相信这是所有人最为收益的一堂课吧。
法言法语妙,滥用可不好
大家平时经常讲“随缘”、“业感”,比如一件事没做好,就说“随缘吧”。如果因为自己工作没做好影响别人了,就说“这是你业感的”。前者的意思是:“反正做不好也没关系”;后者的意思是:“这个跟我无关,要怪就怪你自己吧”。诸如此类的“法言法语”还有不少。
大家讨论了这个现象,发现这样很容易就把自己的错误合理化了,而且当成了对外界批评的挡箭牌。所以还是少为自己找借口,少用“随缘”、“业感”吧。
团队精神体现在嗓门?
所有人分成两队,做绑腿行进游戏。拴在一根绳子上的蚂蚱也不过如此吧。两队比赛速度,结果甲队总是获胜,乙队总是失利。原因是什么?
原来甲队都是大家一起喊号子来协调步伐,乙队是由队长一个人喊号子。结果两队一比赛,乙队的一个人的声音很快就被甲队的集体口号淹没了,乙队队员听不清队长的号子,造成了步伐混乱。看来嗓门音量的大小,有时也是团队精神强弱的一种体现。
谏言有诀窍,观过是毒药
基金会邀请来的一位培训师在一次交流中说,他发现我们看到彼此问题的时候,都不太愿意向对方提建议。这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有同感。
甲说:之所以不愿提意见,是因为觉得即便自己说了,对方也不愿意听,还会伤感情。
乙说,提了对方也改不了,那还不如不说。
丙说,这是因为我们更愿意观功念恩,看到对方的问题,就会反省自己,想“这是不是我自己的问题?”
丁说,害怕自己给别人提意见,就是观过。
……
一时间众说纷纭。怎么一个简单的事情,变得这么复杂了呢?法师说,其实问题很简单,关键是你有没有把对方当成自己人,大家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的生命中有同行善友的参与,同行善友的生命我也参与了其中,我们的业都是交织在一起,是无法分离的。刚好法师当天也为大家一展厨艺,献上了一顿丰盛的罗汉菜,这不正好就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动写照吗?
观功念恩,并不是假装看不到对方的过失;看到了过失,也不等于一定就是观过。法师描述观过的形相,就好像一个有过失的人从面前走过去,本来过去就过去了,但是观过的人即便那个人走过去了,还要追着不放,非要追上再去咬一口。
有建议说不说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改不改是对方的事情。当然向人提建议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遵循礼节,而不应该失礼冒犯。但是如果我们的头脑里总是纠缠那些零零碎碎、匪夷所思的事,拿着放大镜看对方的过失,就是自己的问题了。
不良习惯要不得,努力改善
几天的培训下来,大家开始对平时工作中的诸多不良习惯有了一些反省,简单总结一下,有:
1.邀请别人的时候,不提前通知,而是当天联系别人,让别人没有准备时间。俗话说:“三天为请,两天为叫,当天为滴溜”。邀请别人的时候,出于礼貌、尊重对方的考虑,应至少需要提前两三天联系对方。
2.配合集体行动不够积极。通知了开会时间,但是时间到了,人还没有到齐。比如这次开会的时候,就时常有人进进出出,还有人嫌屋子闷,就自己转移到屋外去了。
法师见状,一方面及时安排会间休息,让大家换口气,一方面宣导随众的胜利以及不随众的过患。在法师的善意教诫下,大家最后都回到屋子里面来了。
3.各部门之间信息没有流通,彼此之间就像有堵无形的墙一样,各做各的,很难相互配合。大家认为,各个部门需要有横向的沟通,打通交流的障碍。
4.跟别人约好了一件事情,但是误了时间让对方久等,这样的事情可能在很多人身上不断的重演。可以说,是否守时决定了一个人的素质高低。
5.捐赠者或者客人登门时,缺少接待服务意识,习惯性的反应是各忙各的,不愿被打扰。
6.活动之前缺少充分准备。比如本来第一天的晚上我们要播放一部英文影片,但是无法显示出来中文字幕,不得不临时更改了活动内容。
7.开会效率低,会议的决议得不到执行,因此给人感觉事情随时都可能有变动,计划可以轻易的被一件临时事件所打乱。
发现这些问题,未尝不是好事。法师说:看到自己的问题,本来是我们进步的阶梯,但是如果我们自怨自艾,就好比把这个阶梯给撤掉了。
在密云举办的系列培训期间,法师带领大家对基金会的诸多原则问题进行了梳理。暴露在犀利的语锋下,我们忏悔的哭过;沉浸于幽默的智言中,我们开心的笑过。我们僵硬的心灵在法师佛法的利斧砍琢之下,逐渐松动起来。其中的酸甜苦辣,相信经历过的每个人都有一番刻骨铭心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