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之光”福慧营学员感悟篇(一)
上善若水的智慧——听佛感悟
人们常说,人世间最赏心悦目的莫过于纤尘未染的青山绿水;最感动人心的莫过于人与人之间朴实真挚的爱。今生有幸,得入法门宝山,聆听佛法之高深智慧,体会佛的博爱无边,也真正感悟到这句话的真谛。于此,对法门寺举办法门之光福慧营活动深表感激!由此,我们得以更好的走近佛法,我们得以更好地领会佛的博大情怀,我们才更好的洗涤我们的灵魂……
佛曰,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说的就是我们要惜缘,珍惜我们现有的生活,友善我们身边的一花一木。今诸君得聚佛门殿堂,倾听佛法,这是我们前世的因缘。鄙人现就这些天学习的感悟与大家分享。
我们出门在外,既见过大江东去,也见过小溪径流;既见过雪域发源之清澈,也见过黄土高坡之混浊。于是我们感叹:水,具百形而不挫其志;纳万物而不变其本。《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若水是一种境界。那么,水的境界是什么?《庄子·秋水篇》:“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只有宽厚、容物,不管万川归之、尾闾泄之,俱不能损其毫发。这就是水的境界,也是佛的境界,多少高僧大德,放下尘世,普度芸芸众生。因为他们看到尘世的病态与无奈,他们有责任度众生离苦。他们把对亲情的爱转化为对众生的爱,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就是佛的大善…
佛还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要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经上说,戒杀放生,得长寿报,又戒杀放生,可解怨释结,长养悲心,润菩提种;放生就是最大的幸福,就是最大的善。佛还说,众生平等,我们不仅欣赏美的东西,还要度化丑恶。这才是善的境界……
其实世间的道理在我们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是由谁来发现和感觉,并且表达出来而已!佛是个觉悟大师,通过自己的刻苦观察和感觉,觉察深悟到了我们普通人都没有想到的问题,他的思想光芒里最大的智慧就是善。可以这样说:佛是善的光芒!在佛的思想里,善是首先要倡导和遵守的,要善待一切,对自己也要善待,对敌人也要善待,对世界的一切都要善待,失败、痛苦、欢乐等等这些是人的情感,是属于人的内心感觉,这些内在的要善待。而对于外在的世界也要善待,也就是我们身边的世界上的一切,这样才是一个善的世界,温暖的世界,和谐的世界,当然也包括和谐的社会!善在物质世界里应该是很柔软的性质,是温煦的光芒,包裹着每一个坚硬的物质。而佛的诞生,无疑是世界的福音,因为他对善的光大,使世界里善的力量蓬勃发展,虽然好多人对善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但佛应该是善的光芒里最永恒的一束!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和领悟,真正体会到善的高远境界。我们要如水一样容纳万物,像水一样宽容。学会水的境界,化解我们的痛苦。所以,人要有像水一样的宽容之心,来体谅别人、尊重别人。同时,也会获得别人的体谅和尊重。我们诚恳待人,别人也会坦诚相待。这种境界唯有至诚才能达到。上善若水是一种智慧。处理问题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遇到困境,往往有人会黯然销魂、失魂落魄,做出一些不恰当的举动。在顺境时,沾沾自喜、妄自菲薄,所谓得意忘形。这两种做人做事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而应该像水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困境时安于本分,宁居恶处,默默地积蓄力量,蓄势待发。一旦条件成熟了,自然一泻千里、水到渠成了。因此,水的智慧就在于其不争。不争,才不会生患得患失之心,无得失心,不起贪念,也就不会对别人起恶心。同时,在名誉和功劳面前,不可以独自占有,分一些给别人,才不会惹发他人的嫉忌而招来祸端。所以,这种智慧唯有至善才能获得。上善若水是一种谋略。
水,流经百丈溪间而不惧,有勇。绕行千里山川而无阻,有谋。审时识度,能屈能伸,便是水的谋略。屈,当遇到困难时,应该认真分析,查找原因,等待机遇;伸,遇到时机,不容错过。需绕行的则绕行,不能绕行的则义无反顾。所以,在做事时不仅要有勇气过人的胆色、高瞻远瞩的眼光,还要具备运筹帷幄的谋略。而这种谋略唯有至精才能运用。上善若水是一种功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水,长流不息,润泽一切生物,洗涤万物而污秽自身,这便是功德。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为社会做点事、为别人做点事、发美好的愿都是在指导我们积功德。所以这种功德唯有至美才能成就,正是佛给我们的启示和要求。
君子立身处世,必求通达,要立身处世就要有上善若水的境界和功德,要通达就必须具有上善若水的智慧和谋略。以境界和功德做人,以智慧和谋略做事。发美好的愿则愿力无穷,做美好的事则功德无量,与世无争则福缘无限,忠勇善谋则事业无极,这是我们的福报。
在此,愿我们在佛的慈悲情怀下用爱充满人间,发扬善举……

我心中的“法门之光”
我是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佛法可以说是知之甚少,只是视为迷信。退休以后才接触到了佛教,并参加了佛法学习班,通过对佛法的学习,真是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特别是在思想信仰的探索上,有种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灯塔的感觉,参加这次“法门之光”福慧营活动,更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分。
首先从佛祖遗存舍利的地方,我看见了一面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从这面旗帜上我看到了佛教的开放,与时俱进,经历沉寂后的再次振兴。它一扫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它的误解迷茫,以一种新鲜、活泼、善巧、现代的方式向大家宣告:释迦牟尼佛所证达的客观世界的真实,展示这种最先进最超前最究竟的世界观。
我的心灵在佛光的沐浴中,感到人生的不易,看到人生的意义。同时感悟到佛教这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将在此成为中华民族崛起的基石。
在此,学习佛法不再用艰涩的语言,而是走进现代化课堂,利用讲座方式,高僧讲授采用电子信息网络等手段,把无上甚深微妙的佛法,自然接轨于现代人的科学理念,善知识不时有“瑜伽修炼”、“浪漫情调”等现代词汇脱口而出,引得法堂不时传出热烈的掌声,人人心中圣洁的莲花悄悄地开放,手中这部《法门之光》学佛手册,就是现代出家人为我们编辑的一部摄取心要。
看到面前的善知识,他们气宇轩然,神态祥和,确实是年青、专业的佛教人才,大丈夫楷模。于我过去在寺院中看到的出家人远离人世、循规蹈矩、刻板神秘的形象判若两样,我尊敬他们,热爱他们,由此了知佛祖为什么要为他们定名为善知识的用意,并发愿来世能加入他们的行列。
我还看到“法门之光”不光是初一、十五打开庙门,迎接朝拜的信众。而是走出去,请进来,勇敢不失时机的承担振兴祖国,弘扬佛教文化的重任,承担一个社会教育工作者的角色,不要说我这一代对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迷失彷徨,就算是现代的知识青年,尽管掌握了现代化的科学知识,但是信仰的迷失,思想领域的匮乏,传统文化的丢失,都需要不失时机的补课加强,这次“法门之光”福慧营活动像一场及时雨,一阵清凉风,把我们已经荒芜多时、迷茫几度、浮躁不安的心田滋润培育。从“法门之光”活动的开始到现在一直成功持续的举办着,我看到了佛教的振兴和佛法的弘扬光大!
千年法门
感悟人生
能够来到这里是怎样的一种缘分?我接触佛法并不是很长时间,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而这个过程中,这个世界已经逐渐的呈现出安静祥和的态度来。
这次我所共居的201宿舍,大家决定让我来写些感悟,其实对于佛法我不过如一岁稚子,初入宝山看着那满山耀目的奇珍异宝,心生欢喜,却又无从下手,相较而言我只不过是比大家多学了几年时间,早些时间看到了佛陀智慧的光芒。
我去年“十一”期间参加过福建广化寺的福慧之旅,初见正法,带着疑惑和欢喜回了世俗生活,而这次我是为了让自己再次沉浸在佛法的欢喜中而来的,在法门寺这个中外文明的佛教圣地,大唐盛世时期的皇家寺院,佛指舍利出土的地方,重新找回一个安静祥和的七天,重新审视自己,思考人生。
依然和上次一样,有对义工菩萨的感恩,他们对我们无私奉献,不惜劳苦,在这几天没有任何的世俗纷争,有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友好,也有对法师们的感恩,传播佛法,教化众生。如果不是他们发愿承担如来家业,我们又如何在几千年后的几天,依然能听闻到佛法?
我喜欢上了这里的晨钟暮鼓及仿唐建筑的华美大气,早晨清风起时,真身宝塔上风铃叮当作响,我常会因此莫名流泪,以前看一些佛子们写的文章说这是因为你前世的记忆在那一刻突然回忆起来。那么是在何样的时空里,我曾经在类似的情况下仰望宝塔,无故落泪呢?
再次住进寺院,亲近三宝,向佛之心异常坚定,决心把在这里养成的好习惯和好心态一直保持下去,用行动来回报三宝的恩惠。谨以我的赤子之心坦诚面对三宝,望有一天心绪得平,心智得明,亦愿众生脱离无明,获无上智,圆满人生。

生命无常
及时奉献
生命无常,也许我们前一分钟和家人共享欢乐,也许和朋友一起奔赴在上学的路上,也许我们坐在宽敞的教室一边听着老师喋喋不休的讲着线性规划,一边幻想着学校餐厅晚餐会不会有自己最爱吃的饭菜。这一秒钟也许我们和同学因为一件小事,吵得不可开交,也许在睡梦中畅游……
但是下一秒呢,我们知道下一秒钟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是多难的一年,但同时又是充满感动的一年,冰冻灾害、汶川地震让全国人民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来自全国各方的爱心伴随着血液流经每个中国人民的心房,温暖着曾经受伤的灵魂。距离汶川地震发生已有66天,汶川这曾经受伤的身体如今还颤抖着,渗出鲜血。也许66天足以让伤口结疤和愈合,但是我们66天后在法门寺曾发生地震的那一刻重提旧事,追问什么是真正的”生命无常”,我想你跟地震地区经历灾难的灾民有着同样的感悟。
那一刻,你想到了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也许在下一秒就体味不到了,想到了只要能活下来,吃什么其实都无所谓,想到了下一秒可能就会失去自己前世的几千万次回眸换来的朋友,想到了自己也许就在下一秒长眠不醒……眼泪根本不管眼眶的感受,它夺路而出,我们意外的都来不及擦,只得双手掩面,只得故作坚强。心在痛吧,后悔从前曾做过的事吧,那么,别彷徨了,既然觉悟了,那么别吝惜我们的爱,奉献出我们的爱吧。生命既然无常,我们就应该抓紧生命的每一秒,去奉献自我,把自己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众生!

学途漫漫
我们在一片安谧中长大成人,
忽然被投进这大千世界,
无数波涛从四面向我们袭来,
我们对一切都感兴趣,
有些我们喜欢,有些我们厌烦,
而且时时刻刻起伏着微微的不安,
我们感受着,而我们感受到的,
又被各种尘世的扰攘冲散。
——歌德
我很喜欢歌德的这首诗,认为这是对我从出生以来最好的表述。
从出生到长大,到现在,我一直在寻找怎样才能活出生命的意义。我很爱看书,但很少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接触,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活在我周围的人都没有前辈们的知识渊博,没有他们的经验、阅历。我坚信这句“只有早早的学会把自己的心灵大大敞开的人,以后才能够把整个世界包容在自己心中。”
从出生以来,我用不谙世故的眼神看世界,看他人。对于佛法,我以前只是把他当做一种高深莫测、常人无法理解的理论。
从听到”法门之光”到现在切身参加成为一员,起初是出于好奇与探求知识的渴望。初入寺院,炎热的夏天变得清凉如春,早晨看着太阳升起,我从心底感叹,啊,多么清凉自然,平易和谐呀!虽说没有身闻佛法,不懂真谛,但与大自然的亲近让我从身体上感触到了亲切。
从心底深处感叹,这是哪辈子修来的因缘,能亲临这些德高望重、学术渊博的高僧大德们的讲座。我从他们富有想象、幽默同时又十分深奥的学问中认识到:真正的渊博知识不是像我以前所想象的那样,依靠泛泛地读书和讨论就能获得的,而是通过长年累月的刻苦钻研。
在这个友谊很容易结成而政治和社会隔阂尚且不十分严重的开明时代,一个年轻人要想学到真正的知识,最好是向愿意与我们平易相处的人,有共同目标共同进取的人学,而不是向书本中已负盛名且已不在的人学。
在这里我感触最深的是:这里的每个人都很有造诣,他们的为人处世,他们的举手投足,甚至他们的一笑一颦都是那么恬然那么洒脱。
与大家的接触,也许是第一次真诚的与人交往。我强烈的感觉到书本上学来的只是华丽的辞藻,更重要的是生活体验,学途漫漫,我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