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三寺参访系列报道之五(6月16日至17日)
续佛慧命 正法久住
(6月18日下)
按计划今天用过早斋就要下山,从苏州坐汽车到扬州,参访下一祖师道场——高旻寺。刚用完早斋,万信法师就赶来告诉我们一起参观印祖关房。
跟着万信法师绕过多宝塔,在寺的西北角就到了,在木门左上方的墙壁上有一个四四方方的洞口,据说是印祖闭关时,侍者给大师送饭的通道。进了内院是一个如同四合院的庭院,当年印祖的寮房现已改成印祖纪念馆,里面的陈设同印祖在时一样,尤其书房正中一个“死”字十分醒目,加持力不可思议,一见之下,凡夫躁动的心顿时止息,内屋是卧室,床被尚在,印老穿过的大褂就挂在旁边的衣架上,碗筷就倒扣在茶几上。整个场景宛如印老尚在。
参观结束后,收拾行李,万信法师送我们出山门,挥手告别。数日来,参学行程顺缘具足,先后多位法师悉心关照。想起来师父常常教诫,不要自己随自意乐跑道场,否则很难参访到大善知识;比较好的参学方式是,由现在的善知识引荐,介绍到下一位善知识处,如是重复,渐渐能广参诸大善知识。由于事先约好,西园寺的观云法师8:00在山下接我们,并送我们到车站,所以瞻礼之后就背起行囊下山了。
这一段正赶上江南的雨季,几日来山上小雨不断,路面及石阶上长满了青苔,贤甲法师一路上提醒大家“小心路滑”。行至半山,有供奉印光大师舍利灵塔的塔院,我们也前往礼拜发愿。
观云法师准点到达,送我们去车站。一路上,我们请法师讲了很多德林老和尚的功德。
据观云法师讲,老和尚很有威德,是一位让人见了他怕,离开又想的大德。言行举止颇具禅宗祖师“狮子王”的勇猛特质,在寺里走动时,从容自信,活像个“狮子”漫步于山林。看老和尚讲八十华严的光盘,给人一种唐宋大德的感觉,声音洪亮,富有穿透力,言词优雅、神态从容,威而不猛。老法师精通天台教理,讲法从不打草稿,也不作计划,随手拈来,游刃有余。
老和尚行事很有魄力,通常一件事情大家商讨一致认可后,常常被他一句话就给推翻了。1999年5月,一行禅师组团180人到高旻寺参访,为了做好接待,全寺要做清洁打扫工作,当时寺里正在修建禅堂,工地上堆了许多砖头木块,寺里请包工头安排人收拾一下,包工头说:“场地有限,实在没法整理。”老和尚一拍桌子说:“你不整理是不是?好家伙,房子我不盖了,你给我停工。”其他的法师说,合同都签好了,违约可要赔钱的,老和尚坚持就是再赔钱也要停。由此可见其非同寻常的魄力。遇到维护佛教利益的事情,刚正不阿,据理力争。老和尚对弟子们要求严格,他常说,出家人什么都要学。老和尚具有培养弟子的善巧方便,常常示现一些不可思议的举动。几年前,高旻寺向政府申请到60亩地,还没有搞建筑前,一位法师见地空着很可惜,于是种上了豆子,心想明年打七做豆浆的豆子就不用买了,一天,老和尚巡查寺院发现了满地长满了豆苗,就开始骂起来:“这是谁干的?谁让种的?统统的给我犁掉!”最后叫来一部拖拉机把地翻了一遍。还有一次,全寺集体大出坡,商定8:30开始搬砖头,一些年轻法师很发心,提早到了搬砖的场地,8点钟就开始搬了起来,等老和尚到来时差不多快干完了。老和尚就开始说话了:“这是谁让搬的?谁让你们提前搬的,都给我搬回来!”大家又只好重新搬回来,等把砖块摆放好,已经浑身大汗淋漓,没想到老和尚看到砖块搬到原位后,却说:“好了,现在开始搬”。大家苦笑不得,但却受益匪浅,这种启发式的教育,让弟子们逐渐知道凡事都要听指挥,不能自作主张。久而久之,弟子心性逐渐柔顺。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大约下午1:00到达高旻寺,文龙大和尚及知客师性净法师热情接待了我们,大和尚带我们巡礼全寺,登上九层宝塔俯瞰全寺,交谈之中,感到大和尚待人宽和,甚有摄受大众的心量。

五点钟随众进禅堂坐香一小时,然后药石,晚上还有一炷香的禅坐。夏天是高旻寺住众人数比较少的季节,禅堂每天大约有二十来人坐香,每天共四炷香。
据《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说,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请佛说法,释尊拈花示众,并不说法,一时百万人天,皆不解其意,独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因传以涅槃妙心,是为禅宗的起源。
禅宗所依经典,先是《楞伽经》,次为《金刚经》,《六祖坛经》、《楞严经》等,其理论是: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主要依据是达摩的“二入”、“四行”之理。“二入”指“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凭借经教的启示,深信众生同一真如本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盖,不能显露,所以要令其舍妄归真,修一种心如墙壁坚定不移的观法,扫荡一切差别相,与真如本性之理相符,寂然无为。这是该宗的理论基础。行入即“四行”: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与称法行,属于修行实践部分。
十七号早斋后,在知客师的带领下拜访了德林老和尚,顶礼之后,老和尚就问:“从哪里来的啊?”“老和尚,我们是从北京龙泉寺来参学的,在这里打扰常住两天。”知客师介绍说我们是学诚大和尚的弟子,老和尚点点头说:“嗯,是学诚法师的弟子!学诚法师可是佛教界的佼佼者,有好师父就有好徒弟。”老和尚很忙,每天都有很多工程上的事情要做,接待我们也是老和尚忙里偷闲,谈了一会话后,就把我们“支”走了,我们有点不甘心,还没有谈几句话呢,怎么就被“赶出来了?”。下楼之后,回到寮房就商量着怎样才能亲近到老和尚,如果都无法靠近,怎么可能学习呢?我们打听到,老和尚每天都会到工地指挥工程建设,去工地比较容易遇到。但很不巧,下起了毛毛雨,老和尚在房间里不出来,我们五个人鼓足了勇气,直接去老和尚的房间,即便是被骂也没关系。
佛菩萨不会亏待真心求法的人。刚上楼,就见老和尚戴着斗笠,由侍者搀扶着走了出来,我们迎面上前,说明来意,老和尚与贤甲法师对话了几个“回合”,比较高兴,也许看到我们真想学习吧,居然带我们到接待室喝茶,有问题随便问,开示了四十多分钟,我们个个欢喜踊跃。老和尚带上手套要到工地去,我们也跟着坐上老和尚的“专车”——一辆破旧的四轮运输车,老和尚坐在副驾驶的位子,我们站在车斗上,一路飞驰来到工地。老和尚就像一个大将军指挥战斗一样,观察建筑的每个细节,随时提出修改指示,我们围绕在老和尚身边,就像围绕在师父身边一样,观父容颜,请问法义,好不欢喜。整整一上午,都倾听老和尚讲他的建筑理念和对佛法的体会。令我们惊叹的是虽然他已经是94岁高龄,但是思想开放进步,与时俱进,多次提到要“思想解放”,要在保持佛教精神内涵的前提下,勇于突破传统。
午饭后,随众到禅堂坐香一小时,下午两点做晚课,五点坐第三炷香一个半小时,然后用药石,药石后继续坐香一小时。一天参学下来,感受最深的就是丛林及禅堂的规矩制度。一套完整的规矩,很快就令进入这个团体的人身心寂静调柔,以此奠定深入修习定慧的基础。
据《景德传灯录》卷六《禅门规式》中说:丛林制度,最初只有方丈、法堂、僧堂和寮舍。以住持为一众之主,非高其位则其道不严,故尊为长老,居于方丈。不立佛殿,唯建法堂(后世乃立佛殿)。所集禅众无论多少,尽入僧堂,依受戒先后腊次安排。行普请法(集体劳动),无论上下,均令参加生产劳动以自给。又置十务(十职),谓之寮舍;每舍任用首领一人,管理多人事务,令各司其局。
又据《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六,在这以前寺院的首脑为三纲:即上座、寺主、维那(或称都维那),都是领导大众维持纲纪的职僧。上座以年德俱高,都是朝廷任命。如姚秦、元魏,常有命令补上座。唐道宣亦曾被命为西明寺上座,其位居寺主、维那之上。寺主知一寺之事。如后周陟岵寺、隋大兴善寺等,皆有寺主。维那意为次第,谓知僧事之次第,或称为悦众;但后世常以悦众为维那之副,其职有数人,以大、二、三、四等别之。
至于丛林古规的职事,则有首座、殿主、藏主、庄主、典座、维那、监院、侍者等名目。如黄檗希运禅师在池州南泉寺为首座、遵布衲禅师为湖南药山殿主、雪窦重显禅师为南岳福严寺藏主、南泉普愿禅师于庄上为庄主、沩山灵祐禅师在江西百丈山为典座、克宾禅师于河北魏府(今大名县)兴化寺为维那、玄则禅师在法眼会下为监院(见元道泰《禅林类聚》第九)、兴化存奖禅师为临济义玄侍者等。
《禅苑清规》卷八云:“丛林之设要之本为众僧,是以开示众僧故有长老,表仪众僧故有首座,荷负众僧故有监院,调和众僧故有维那,供养众僧故有典座,为众僧作务故有直岁,为众僧出纳故有库头,为众僧主典翰墨故有书状,为众僧守护圣教故有藏主,为众僧迎待故有知客,为众僧召请故有侍者,为众僧看守衣钵故有寮主,为众僧供侍汤药故有堂主,为众僧洗濯故有浴主,为众僧御寒故有炭头,为众僧乞丐故有街坊化主,为众僧执劳故有园头、磨头、庄主,为众僧涤除故有净头,为众僧给侍故有净人。”
晚上,五人开会总结多日参学见闻及收获,大家的心渐渐沉静下来,明日就要回到龙泉寺了,除了收获还有怀念,怀念僧团的师友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