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毕业了,我们的路在何方

(2008-06-15 00:00:41)
标签:

福建佛学院

学僧毕业回顾会

僧才教育

师父开示

文化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毕业了,我们的路在何方
(6月14日下)
 
 

    福建佛学院2005级学僧毕业,师父回到广化寺参加师生座谈会。下午约三点到达福州机场时,已有三位法师来迎接,在车上顺便谈起了佛学院的情况。

    师父问:“毕业多少人?”

    甲法师:“差不多一百人。这次师资班留下来的人比较多。”

    师父:“今年新生报考的人比较少啊?”

    甲法师:“是,生源短缺。”

    师父:“这是普遍问题。”

    乙法师:“有的佛学院一个报考的人也没有。”

    甲法师:“是不是佛学院该整顿一下?佛学院办得太多、太乱。”

    师父:“不是这个问题,是出家人太少。一些佛学院已经关闭了。”

    我听了有些意外,没想到表面上看起来佛教比以前红火,出家的人却更少了!

    晚上七点半,福建佛学院举行2005级学僧毕业回顾的师生座谈会,师父出席。

 

毕业了,我们的路在何方

 

    主持人先请佛学院副教务长寂相法师开示。

    寂相法师说到:“佛学院短短几年是为以后打下基础,修行的路还很长。要始终记住:传承、弘扬佛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出家人有使命感,人生就很有意义。”

    接着观看回顾佛学院生活的MTV短片《蜕变》。

    看着影片中年轻学僧们一起学修、生活的场景,再看看眼前济济一堂的出家人,我心里很感触,在这个时代,有这么一群年轻人至少形相上超脱世俗五欲,共学这探究生命、博大精深的佛法,多么难得可贵!希望我生生世世能值遇出家人!

    下面请一些学僧发言和法师讲话。

    甲学僧:“很多时候站在十字路口。以前有人劝我不要读佛学院,我就去福建一个不是佛学院的道场,结果坐错了车,跑到了广化寺,就报名读了佛学院。呆了一段时间,感觉还挺好。三年级的时候,感觉自己学了老忘,就跑去高旻寺参禅。一次天热的时候,德林老和尚买雪糕给我吃,我很高兴。没想到,过了一会儿,他回来拿着扇子打我:‘就你贪吃!就你贪吃!’我受不了,反省自己弟子相不够,还是回来学广论、学弟子相。半年下来又不想读了,跟训导长说。训导长拿出以前合影的照片说:‘多么和合的团队!’我哭了,想到清源山体光老和尚讲的公案:有人去清源山参访老和尚,住了不到一个月就想走了,老和尚问:‘为什么要走?’那人说:‘想找个清净道场。’老和尚说:‘我找了五、六十年,也没找到!假如你找到了,告诉我,我也去。’我思考出家的宗旨是什么?到底要求什么?现在不仅不想走,还想再读三年!”

    乙学僧:“大和尚的理念:四化方针、五字真言、十条原则在这里具体落实,把信仰与学教紧密结合,我收获很多。看了大和尚开示《珍惜出家身,成人天师表》,很感触,就常常去为常住干活,从小处发心,自己也感到快乐。另外集体观念对我产生很大影响。还有认识到共住、共事、共学这种大众修学方式的重要,很多时候没营造这个业,以后就没这个因缘去学习。很感谢这几年大和尚、佛学院法师、广化寺常住对我的帮助,希望继续给我以后的修行以指点!”

    班主任果定法师说:“05年毕业时犹豫,大和尚、教务处法师给我一个锻炼的机会,让我带新生一起学习成长。我热情澎湃,带着他们风风火火,建立和合增上的团队。下半年,我业障、事务多,不能更好尽责任,很惭愧!不过大家也自觉,努力向上。还是希望大家在以后岁月里秉承院长理念、教务处法师教诫,说到做到,千万不要放空炮!汉传佛教还需要大家发心、承担!有多少光,就发多少热。建立清净、和合、增上的团队。做好每个人的业行,佛教就充满希望。出去后,继续稳固道心,继续依僧团而住,继续依师长学习。”

    接着发言暂停,十几位毕业僧表演一个小品,展示三年学僧生活和成长历程。

 

 毕业了,我们的路在何方

小品表演

 

毕业了,我们的路在何方

师父观看小品表演

 

    小品结束后,从新加坡回来的学航法师说:“看过刚才你们学僧呈现了一场精彩的小品,让我感觉非常欣慰。你们这届学僧确实与众不同,用这么短时间,呈现这么精彩的小品,把佛学院三年生活表达出来。佛学院三年只是你们出家修行道路上的启蒙,广化寺只能尽能力培养你们,今后还要靠你们发心。如果对比国内后来建的佛学院,可能广化寺的佛学院设备条件有限,但我们有非常与众不同的优势:这里提供了一个非常紧凑的、传统的汉系佛教丛林生活,这三年生活应该牢记!可惜有一部分学僧走出广化寺后,不会继续这样的生活,就开始忘了,这样的例子非常多。最近我看到在国外一所佛学院,有各地学僧在那里学习,主要是办大专以上的学习课程,等于像进入厦门大学等高校,不同于初中生、高中生,你的老师、校长不会管你。各地出家人住在一起,本来应该自发过丛林生活,但是我发现他们之中相当大部分人,从国内出去的,在这样没人管的大环境下,开始松散,就连上早殿都不能做到,又大半夜也不睡觉,很快、很短时间就忘记了过去环境里教他们的东西。什么原因呢?里面的原因应该你们自己探讨。如果佛学院法师规定一定要打板起床、上早殿,你们会这样做,但作为出家人,离开了佛学院,还要人盯着你,那就有问题了!那以前学习的态度也是有问题的。希望大家探讨,回去如何把学佛继续下去,好好修行、深造,贡献社会。中国下一代需要你们,很多年轻的人需要你们去度。我祝愿你们道心稳固,福慧增长!”

    广化寺监院定兴法师说:“如果离开了学习环境,离开了善知识教导,那谈不上在佛教道路上有什么提升的。在好的环境中,我们的散乱心、坏习气才有办法收摄。离开了好环境,除非自己有善根、智慧,否则很难把握。希望大家毕业后,继续找到好道场,依法、依师,继续深入学修成长。”

    丙学僧:“这三年对我生命产生绝大影响,留下深深烙印。很高兴的是我加入了武僧团。在武僧团期间,不仅练功中体会做人道理,也思考面对现代世界冲击,出家人应该以什么面貌面对世界、众生。我想应该以新的面貌,以大乘的精神来面对,特别以禅武的面貌,让世人、整个世界容易接受,接受中国武术、传统文化和大乘精神。让大家认识到众生需要佛教,需要佛教的慈悲。无限感激!”

    教务长振宇法师说:“从刚才同学们回顾的影片和小品,可以看到,三年学习没有白费。这里辛苦,修学、管理严格,生活条件简单。三年当中,也许那个让我们起烦恼的细节让我们更加深刻记得这一段修学时光。也许对某些事情生起了烦恼,让我们在生命中体验到更多需要反省和思考的问题。三年下来,可能学得少,但在这三年坚持下来,在这大环境中磨炼三年,今天能在这里回顾三年生活,就是福德!后天各奔东西,回去后要牢记:我们这里只是对佛学知识、对三宝信念打个基础,接下去面对更多人、事,承担三宝事业,才是开始,还要继续学习,要脚踏实地。一个现实问题:有些同学有自满感:我是佛学院毕业的,乃至是福建佛学院毕业的!带着这种心态,是错的。从这走出去,要把好的学风、道风带出去,而不是带着自满、傲慢的心走出院门,不然违背这里三年的学习。走出去后,要脚踏实地学习,本着出家人信念,以道心、因果为准则。不管住持寺院,还是继续在佛学院学习或是教课,都要本着这些信念。最后要感谢所有法师这三年来努力的工作!感恩常住的有力支持!也感谢所有同学的积极配合!特别感恩院长大和尚,今天赶回来参加毕业回顾!我们在这里能安心学习,依着正法学修,要感恩大和尚的慈悲引导!”

    约九点,最后由师父作开示:

 

毕业了,我们的路在何方

 

    “这三年的时间,我住在这里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一个月,变成客人,对同学的情况很不了解,对法师们、常住执事我还是比较了解,因为执事、法师是我任命的,所以了解。同学们是教务处法师收进来的,教务处法师教导,同学们什么样子,教务处法师比较了解。如果同学们有成绩,其功劳归于各位法师的辛勤栽培;如果同学们有不足的地方,我也有一分重要的责任。

    大家毕业以后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大事情。对个人是一件大事情。对一个庙来说,怎么办庙是大事情;对教会来讲,怎么办会,是一个大事情;对佛学院来说,怎么办学,是件大事情;对于整个佛教来讲,怎么办教,是件大事。这样,我们个人、寺庙、教会、佛教都是息息相关的。也就是说,我们个人明天都想不清楚的话,谈何去为寺庙、教会、佛教做贡献呢?

    回顾我二十多年来,我1982年在这边一出家,就得到圆老——圆拙老和尚的培养。84年到中国佛学院,赵朴老、观空法师、正果法师等等对我影响挺大。在九十年代中期,我听到道次第,认识了日常老和尚,也很受益。2002年去北京,亲近一诚大和尚,对我的影响也很大。也就是说,二十多年来,我一直跟大德在一起,这是真的!这个心就觉得踏实,就好像有靠山一样,好像在家里有父母一样,法身父母。

    有时,我们在佛学院当中,虽然同学很好学,老师也很认真教,但因为法师的知见、同学的程度,很难对口。有些法师认为这样做才是正确的,有些同学认为那么做才符合自己的条件、根机。也就是说,往往契理契机很不容易。很多法师是非常热心的,尤其刚走马上任的法师,都是热情高涨,刚开始非常发心,但怎么样能够持续、细水长流、绵绵不断、步步增上?这才是叫见功夫。

    最近以来我一直考虑三件事:第一、佛教何去何从;第二、弘法;第三、培育僧才。

    大家都比较年轻,二十出头,可能觉得反正到处都有庙,都能挂单,到处都能住,有饭吃。但出家人不是来讨饭吃的!要讨一碗饭吃,到哪里不好吃?肯定有地方住,不用发愁,但是你住下去又是怎么样子呢?这是很难讲的事情。可能就在那里混日子,得过且过,一天一天就那么过去,最后自己对佛教的希望慢慢淡化,自己对生活的乐趣慢慢地退失。

    在北京,前不久,有一个很有成就的人,官当得不小,有很多的企业,非常有钱,他有一天来找我。我问:‘你找我干什么?有什么问题?’他说:‘我没什么问题。’我说:‘你没问题找我干什么?’他说:‘我生活没感觉到有什么痛苦,也没感觉到有什么快乐。痛苦也没有,快乐也没有。世间任何事情对我来讲不会有什么苦,但是世间上任何事情对我来讲也没什么快乐,我对生活失去了乐趣,没有了分辨的能力。工作做得很好,事情也做得很好,但觉得没有意思。’他问我这怎么办?我说:‘你没有感受到痛苦,不等于说你那个痛苦就不存在。只是你对外面的敏感性慢慢失去。’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大部分的人已经麻木了。

    后来,我发现很多出家人也一样,慢慢地麻木掉了。本来说离苦得乐莫过修道,佛教要离苦得乐,没痛苦了,那要离什么苦?不需要!远离痛苦才能得到快乐,本身无苦无乐,境界很‘高’。这是问题。从我们同学身上可以缩影看到整个佛教何去何从。两个大问题:个人何去何从、佛教何去何从。如果大部分人知道自己该怎么办,就说明佛教是有方向的;如果大部分人觉得迷茫,说明整个佛教也是茫无头绪。

    为什么有的人成就,或者说成功?他就是找到适合自己走的路,所以才会成功。常常很多人以为要学到多少年以后才能出来做事。到那个时候,那个发心可能就没有了。现在可能有那个心,人到中年以后,慢慢惰性就越来越强了,就不想去做了。

    这几年我逐步体会:读书、学习、修行,真正体现在哪里?就是做人跟做事。读书也好,修行也好,书读得好不好,修行功夫怎么样,都可以从做人跟做事当中来体现。做人什么意思呢?‘人成即佛成。’做人的标准不是好好先生、谁也不得罪就是成功。我认为,做人就是我们能够善待一切人。也就是说,一个小朋友,你能跟他聊天,一个年轻人、一个中年人、一个老人、男女老少、佛教、其他宗教、不信佛的人,你都有能力跟他交流,或者说他都愿意听你讲,都愿意接触你。我认为这是做人最基础的第一步。

 

毕业了,我们的路在何方

 

    我们出家人学了佛法以后,很容易觉得好像手上有佛法,就比别人高一等,似乎有尚方宝剑一样,好像真理就掌握在自己手里,这就会出很大的问题。刚才几个同学表演节目的时候,他说的话都是很好的,跟法师的表达能力也差不到哪里,但那只是口头上的功夫,下来可能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做事就不一样,他要去处理众人的事情,比如晚上办一场座谈会,你是主持人,怎么把人请来?怎么让大家发言?怎么使节目有意思、人家愿意听,不冷场?要考虑很多因素。办一个寺庙、办一个学院,要考虑的就更多,更不容易。

    修行的功夫好不好,在待人接物过程当中,就能检查出来。你说我一定要看经、一定要听录音带才算学佛法,这个不能划等号。他有可能是学佛法,也有可能不是学佛法。为什么这么讲?原始佛教的时候,有没有经本?有没有录音带、录像带?人家怎么学?他们听一句就记住了。我们看了就忘记掉了,听了也忘记掉了,实际上面你没有受,没有持。‘我今见闻得受持’,‘受’,必须领纳。领纳完了要忆持。不能忆持怎么理解?没办法理解。‘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理解只是字面上功夫,声音表面的功夫,不能根据连贯的经本法义来思维、理解。因为你记不住,没有真正受持。为什么不能受持?因为散乱!天天那里散乱,佛法不能入心,内心没有力量。内心没有力量,遇到这些人、这些事,你就迷糊。什么叫做持戒呢?见境明白!是不是?遇到境界,我们内心的心念都是分分明明的。遇到境界,心里有主,知道持什么戒,知道怎么办、怎么抉择。所以我就觉得学佛法的落实可从做人、做事来检验。当然,也不能反过来,认为事做好、人做好了,佛法就学好了。那不能这么讲,不能划等号。修行、学法可以从做人、做事来检验,但不等于说你做人、做事做好了,佛法就学好了。世俗上有些人做人、做事做得很成功,他到哪里,非常有气氛,你看一些演艺界的人、体育界明星,崇拜的人很多,他可能很会做人,很会做事,但不等于说佛法就学得很好。我们学佛法很重要的一个标准:质跟量、次第决定。怎么样叫做标准?不知道怎么样是学得正确的,就会出偏差,甚至会出比较大的问题。

    大家三年中养成了好的习惯,好的发心。修学佛法,生活上有训练,纪律上有要求。好的习惯、好的发心都要持续。我们要积极主动去创造因缘,常常讲亲近善知识,这是很重要的。不然,一出庙门,随业流转,最后跑到哪里去,很难讲,过一年、两年、五年、十年,也就差不多了。很多深重习气养成以后,要清都清不掉,像电脑里的病毒、垃圾太多了,没法处理,就死机了,不能用了。

    师资班同学可以在佛学院任课,在广化寺、南少林、法门寺任课,当执事;中专班、大专班同学可以继续深造。希望以后成就更多的人修学佛法。大家在这个地方,可以说各方面的环境都很单纯,不吵架,也不闹别扭,没什么可争的东西,利和同均,这样有利于修道。大家这么多人住在一起,是很难得的。我们两、三百个男众出家人和合住在一起,这是少见的。有时庙里的人一多,矛盾重重,勾心斗角,日子就很难过。这里会用功的,大家自会用功,最多当个罗汉,你不管我,我也不理你。罗汉以后也要发菩提心,当菩萨。不要当罗汉,只当罗汉,以后不好成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