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三寺参访系列报道之一
身赴苏南,心系师友
(6月11日下)
6月10日晨起缘念时,所有比丘给两位比丘做“十五日出界羯磨”,随着羯磨师和维那师对话的结束,两位法师就可以在龙泉寺大界外过夜,这是安居期间与其他时间的不同之处。作法之时,感到三宝的护念从未远离过自己,即便是外出参学,师友的慈念也未离左右;从出发后师父发来一个又一个关切的短信中更能够感受到我们这个团体的殊胜。
龙泉寺对外开放三年来,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信众来龙泉寺学习。为了给广大信众提供更好的学修环境,也为了把寺里三年来接收的各类图书、师父多年的开示、历届法会报道及相关图片、文字资料等进行系统、规范的管理,师父派两位比丘即贤甲法师、贤乙法师,一位沙弥贤丙师,一位净人某丁和一位准净人某戊等一行五人组团到江苏省苏州、扬州等地参访西园禅寺、灵岩山寺、髙旻寺等道场,考察、学习他们的寺院管理,特别是图书档案管理以及僧团学修等各方面的经验。
准净人某戊经过数天来至诚恳切的祈求得以随团参学,这也体现了僧团培养及储备人才的长远考虑。
僧团对此次出行相当重视,特意安排贤己法师就博文撰写为大家进行经验交流,大家也对贤己法师的指点很是好乐。贤己法师有过长期写作博文的经验,而且近一年时间里一直在随侍师父。
贤己法师给大家分享了写作博文的宗旨、目标、功德、各种写作风格、相关原则、作者应具备的素质等,还用半个小时的时间回答了一些提问,为大家作了细致的点拨,让弟子受益匪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当前的时空因缘下,师父利用博客弘法的深远意义和殊胜功德。
培训课结束后,贤甲法师带动大家一起作了前行,学习了师父对这次参访的六条指示:一、参访德林、明学老和尚等,以养德性;二、学习西园寺档案管理等经验,以增能力;三、加强培育师友缘,以利同行;四、以新境界磨练自己,以观现行;五、切忌贡高我慢、逞强显能;六、谦虚才能包容,谦虚是心性成熟的标志。
大家相互策励,一定要保持正念,时刻谨记六条指示。除此我们制订了更为详细的参访规划,对参学的具体行程作了周密的安排,对参访宗旨、出行日程安排,每天具体参访的寺院、法师大德、对方的联系人及联系方式、食宿及交通安排、参访及考察的具体内容等都有详细的规划。我们一行五人有明确的分工:某甲负责联络及整体关顾,贤乙法师负责财务、食品供应,准备书签、简介等结缘品;贤丙师负责交通及行李、票车次安排;净人某丁和准净人某戊负责拍照、录音、协助写作博文,携带相机、mp3等设备。
近两三天时间里,同行们知道我们将要出行后,有的见面就表达自己由衷的随喜和支持与厚望,有的主动表示愿意承担我们平日承担的常住的事务,有的帮我们一起准备拍摄、录音设备及生活用品等。知道我们五人中有的有胃病史,有的血糖低,就有同行特意备了糖果、花生米以备急用。准净人某戊说文化组的庚居士知道他打字速度慢,发心组织大家帮忙录入文字;由于出远门,穿布鞋不方便,辛居士特意跑到山下为庚居士买回一双运动鞋。想起我们小时候出门上学时,妈妈总是千叮咛、万嘱咐,在这个特殊的大家庭里,同行之间的关心亦是如此让人感动。
下午3:30,净人某丁和准净人某戊到贤甲法师寮房,法师问准备得如何,还拿过他们的行李,细心地打开一一检查,并不断询问衣服等物品带得是否足够、是否合适;净人某丁问法师是否需要在自己的香袋里多放些结缘品等,法师却考虑到富余空间不多,只给了少许。当法师看到准净人某戊带的糖果时,法师关心道:“你是不是低血糖?可要注意啊!”刚来山上的义工,都只认为贤甲法师很开朗积极、和蔼可亲、内心充满希望;对于相处时间较长的弟子,为了打击他们的慢心,贤甲法师也会示现冷眼怒色。然而大家多不知道法师的另外一面。为协助师父带动常住众和居士团队的学修,法师长期积劳,身体时常不适。为了给大家带来信心和光明,法师常常是忍着病痛,保持着超强的心力为大家讲课。寮房内,小院里,金龙桥头,法师常常是彻夜湣想,准备教案,特别是今年初开始为常住乙班及长住居士带动学习师父的建教理念以来,龙泉寺僧俗二众的学修状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面貌,大家均表示得到了相当多的法益。
下午16:00,我们在德尘居用药石,大寮的同学精心准备,乙班几位班委和同学为我们盛好面条等,并与我们热情地交流。临走前,乙班的几位沙弥、净人捧来一包花生米。法师感激地说:“不用那么多吧?”一位沙弥说:“贤甲法师,你肠胃不好,这是乙班全体同学为你准备的,大家每人抓了一把。吃花生米可以保护胃粘膜,你可要按点吃一些啊!”法师接过这包沉甸甸的花生米,面容中流露出感动之情。在无限生命的长河里,我们这一群人已然记不清累积了多少世、多少劫的善缘;而今,这群朝夕相处、同学共住的师友,依然同事一师,同参共学,法缘日久弥深。此次暂别,远赴三千里外的江南吴越故地参访,时间也不过短短数日,然而大家的心仍将紧紧相系在一起,一如累世累劫以来我们的心恒常不相舍离。在这特别的时空因缘下,这包看似普通的花生米,亦因我们乙班二十多位同学的二十多颗真心的凝聚而变得不再普通。

22把花生米,22颗同行心
法师用心地收好花生米。我们用完药石,看到房间外德尘居院里已经站满了为我们送行的法师和乙班同学。我注意到所有的执事法师都到了,能来的法师和同学也都来了。他们中有的承担着寺里诸多的事务,常常为此占用自己的学修及休息时间。此时,法师们仍利用这点时间讨论寺里的事情,以及如何解决。这时,一位负责工程的贤壬法师跑来说:“你们可要注意啊,我接到一个短信,说地铁二号线要维修,会引起一些交通线路的变动,你们最好早点走,别给堵在半路上。”
16:30,我们走出德尘居大门,某癸居士已经在车上等我们了。放好行李,我们上车坐好后,大家仍围绕在车窗两侧与我们道别。开车在即,有的法师还不忘嘱咐几句。车缓缓地启动了,法师、同学们不断地挥手。远处他们的身影变小,直到消失。但我感受到大家的心一直在一起,法师的嘱托还萦绕在耳边,师父与僧团的厚望将恒常镌刻在我们心里。我们默默地说,无论身在何处,都要时时忆念师父和龙泉寺,忆念这里的每一位同行,忆念他们纯真的祝愿。

出外参学欢天喜地,送行法师一一叮嘱
车驶出景区不久,贤甲法师给师父发短信汇报行程:“师父,我们一行五人已经出发。如果没有无常,明天早上六点多到苏州。师父多忆念!弟子一定依法行事,不负师恩。”
过了片刻,师父就回信说:“要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心。”
贤甲法师为我们一字一句地念师父回复的短信,让我们更加深刻而真切地感受到师长对我们的无时不在的摄受和慈念,心中更加殷重地祈求师父的忆念和加持,令我等弟子的此番出行参学顺利圆满,以不辱使命。
《广论》引《华严经》中说:“我此知识说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遍示菩萨威仪道,专心思惟而来此。此是能生如我母,与德乳故如乳母,周遍长养菩提分,此诸善识遮无利,解脱老死如医王。如天帝释降甘雨,增广白法如满月,犹日光明示静品,对于怨亲如山王,心无扰乱犹大海,等同船师遍救护,善财是思而来此。菩萨启发我觉慧,佛子能生大菩提,我诸知识佛所赞,由是善心而来此。救护世间如勇士,是大商主及怙依,此给我乐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识。应咏其颂而忆念之,易其善财而诵自名。”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生取办,证成佛果,实乃世间罕有;我等弟子虽业障深重,生逢末世,唯幸值遇大乘善知善法,若效善财依师参学之道,纵难一生取办,亦将于此生种下坚实的大乘种子。
贤甲法师坐在前排,为大家讲述赵州禅师年逾八十仍然行脚参学的公案,分享参学的胜利。我们今天的交通、通信条件远胜于彼,唯愿我等求法向道之心亦如彼然方可面对古人。
在一个路口等红灯时,我注意到贤乙法师手捻念珠,可能是在默念佛号。车内噪声稍小的时候,也能隐约听见贤丙师诵咒的声音。
贤甲法师问:“这是什么路?”
开车的某癸居士答道:“这条路刚修好,还不知道路名。”
贤甲法师:“往前直走,能到三〇九医院吧?”
某癸居士:“法师的记忆力真好!”
诚如贤甲法师所言,从广化寺来京至今数年,他很少离寺出行。所以拥有如此令人叹服的忆持力,大约是由于他长时间以来精进用功,且在日常的行持中善调其心,故而对外境能充分地觉照,且不易退失。
在京近十年的时间里,因工作的需要,以及自己习气的原因,几乎跑遍了北京的每一处。而此刻在车内,能明显感觉到沿途的道路、建筑等景观发生了一些变化。进入城区后变化更为明显。特别是路边增加了一些为奥运会而准备的一些交通标识,为这场举世瞩目的世纪体育盛事举办在即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了精巧的点缀,且充分体现了“人文奥运”的理念。贤甲法师也说:“这些标识设计得比较人性化,我们寺院的建设中也可以借鉴。”
市区内,特别是二环路上的绿化隔离带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改造,其中种植的各种花草树木吸引了我们的眼光。特别是负责图书资料管理的贤丙师,他同时承担寺内的绿化工作。短短数月的时间,他就成了寺里绿化方面的“专家”。交通出行高峰的路上我们的车随车流走走停停,贤丙师却不停地为大家介绍每一种植物的名字,有些还能说出它们的习性和特点。“这是美国油松。”“这是法国梧桐。”“我们寺里也要引进这种树。”我们拍下了一些绿化带的照片。
许是因为坐车的缘故,我们也关注到道路交通及城市建设情况。贤甲法师与家住北京的某癸居士也谈到,北京城市规划中曾经有人提出过保留旧城、另辟新城的规划方案。净人某丁也有些遗憾地说:“如果当时采用梁思成先生的规划方案,借鉴巴黎等历史文化名城的经验,也许会更有利于北京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乃至规避城市道路、交通出行中的一些弊端。”在当时的中国,传统文化式微的时期,其思想和理念无法充分地影响到国家建设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今天中国的管理层,已将儒家、佛家等传统文化、思想和理念善巧地运用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抚今追昔,我们亦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复兴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因为唯有如是,方能为众生带来真正的、恒久的福祉。
我们下了东二环,往北京站方向驶去。在汹涌的车流、人流的前方,赫然看见一座有些传统设计风格的建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北京站终于到了。
我们下了车,带好行李,与某癸居士道别。然后排成一列,穿过站前广场上的人群,径直来到进站口。负责交通的贤丙师在前面出示车票,我们依次过安检口,根据在大厅内液晶屏上的提示去三号厅候车。
我们在靠窗的地方安顿好行李,坐了下来。过了片刻贤丙师却放下手里的书,起身绕到临窗的通道上来回经行;贤甲法师结跏趺坐,一边喝水一边发短信汇报情况;贤乙法师仍捻着念珠默念佛号;净人某丁由于临行前校对博客文集而一宿未眠,略有些倦容偶尔也起身凭窗远眺;准净人某戊则掏出两个小本,认真地整理资料,为今天的博文写作准备素材。
19:25,我们排队进站,仍是贤丙师在前面出示车票。我们依次通过检票口,穿过长长的通道,往站台的方向走去。净人某丁和准净人某戊似有些匆忙,因为带着一些行李,还得绕到前面拍照。
上车后找到铺位,即感觉车厢内闷热难耐,许是空调刚开启不久,温度尚未降下来的缘故。贤甲法师等大家放好行李,说道:“车厢里热,我们到外边站一会。”
准净人某戊主动留下来照看行李。
19:45,我们回到车厢,仍是闷热如初。贤甲法师说:“待车开动以后就好了。”
随着有节奏的声响,车终于开始启动。过了数分钟,人们感觉到制冷空调的存在,空气中的焦躁渐渐缓解,谈话的语气也似乎变得轻松。
我们的铺位皆在上铺,贤乙法师、贤丙师与准净人某戊站了一会,各自去整理随身物品和资料;贤甲法师在过道边临窗的椅子上坐下发短信;净人某丁也坐下,待贤甲法师发完短信,向他请教今天博文写作的要点。贤甲法师概括性地讲了一些,并且说稍后会将他与师父短信联系的文档整理出来,可以作为博文的素材,然后让净人某丁告诉大家,今天晚上八点用药石。
贤甲法师回到他铺位下方的座位上,拿出笔记本开始工作。电脑桌面上他与师父的合影引起了坐在一旁的乘客的注意。有人主动与贤甲法师交谈,好奇地问法师从哪里来,云云。法师一一作答,并打开电脑里的一些视频材料和PPT为大家介绍。在座的四位乘客,有的静静地倾听,有的不时提一些问题,有的流露出欢喜好乐,从过道经过的乘客也不时好奇地转头看上一眼,有的停下来站着听。法师详细地为大家讲述龙泉寺道场及僧团的历史、来寺护持及修学的信众的情况、师父的功德及其弘法理念,以及佛教未来发展的展望等等。

乘客听得津津有味
净人某丁仍坐在座位上,一位相貌清秀的男士坐在旁边坐了下来。许是看见了贤甲法师的这身行头,于是与净人某丁打招呼。他姓黄,是江苏人,在北京工作多年,去过一些寺院,对佛教颇有认同感,对美国式的文化、宗教也有些了解。从最初的一句寒暄,到问及的贤甲法师情况,随后很好乐地向贤甲法师了解龙泉寺、了解龙泉寺僧团、了解师父、了解师父的理念,并与净人某丁交流传统文化与宗教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乃至最后提出与贤甲法师和净人某丁合影,并表示回去后会访问师父的博客。

乘客主动要求合影
贤甲法师将车厢亦当成了弘法的道场,乃至肠胃有些不好的他竟然忘了方才自己定的药石的时间。21:00,一旁的净人某丁和准净人某戊看时间已晚,又不忍打断贤甲法师的“车厢内的理念课”,只好递过糖果,让贤甲法师补充一些能量。大约21:20,我们与黄先生合影后,简单以泡面和饮料作药石,然后带上电脑,到餐厅找了一个座位坐下。贤甲法师打开电脑,净人某丁和准净人某戊坐在对面,准备就今天晚上的事项一些安排。我们的这身行头和电脑里的内容又引起了邻桌一位先生的关注。交谈中了解到,他哥哥在藏地出家多年,如今已有些成就;他因此“熏习”了一些佛法,对佛教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与出家法师一见如故。他认真地听贤甲法师的讲述,其间也谈到他的一些经历,以及所见所闻。偶尔也说到“四加行”、“摩尼丸”等等。法师赞赏地说:“你佛缘还挺深。”
餐厅的服务员也站在座位边,看电脑里的视频材料和PPT,也不时提一些问题,诸如:“您是和尚还是道士?”
“您头上为什么没有小点(戒疤)呢?”“出家要考电脑吗?”“你们平时老是念经吗?”让人颇有些忍俊不禁。
大家谈得很投缘,直到工作人员走到我们桌前,带着有些恭敬,却又有些许幽默的语气对我们说:“师父,我们下班了。”见我们意犹未尽,又如复读机似地重复一遍,直至我们的动作快到他能够接受为止。
所有的工作人员都目送我们离开,我们成了今天餐厅里的最后一拨客人。
他们一天的工作圆满完成了,车厢内已经熄灯,我们的工作却刚刚开始。将餐厅作为工作室的方案已经不可能实现了。净人某丁和准净人某戊去准备和整理一些设备与素材。刚才询问过,知道车厢内小餐桌的下方有交流电源,贤甲法师不辞辛劳,拿了手电摸索着去寻找。颇费了一番周折,终于找到电源,又亲自将电源线接好,让准净人某戊坐在座位上,打开电脑整理素材,心里才稍稍踏实下来。
过了十多分钟,听净人某丁对准净人某戊说:“这地儿没灯,电脑显示器忒伤眼,咱们得找一亮的地儿。”
贤甲法师又与净人某丁一起寻找。此时唯有卫生间、盥洗室和吸烟室那片地方有灯,幸好盥洗室侧壁上有防潮插座,隔壁的吸烟室里也有灯,这成了此时唯一的选择。我们找来一个箱子,放在地上当桌子;让准净人某戊将电脑拿过来,放在上面,并接好电源;准净人某戊坐在地上,打开电脑继续工作。贤甲法师此时方才放下心来,说道:“这就是你们俩的编辑室了,虽然艰苦点,却也正好体现我们一贯的博客精神。你们也别熬得太晚,注意休息!”
对这些琐碎细节,贤甲法师也能关顾得如此周到,让净人某丁与准净人某戊颇有些感动,于是请法师尽快休息,明天早上还要去参访西园寺。
法师叮嘱完一些事情,离开了我们的临时工作室。准净人某戊继续整理资料,净人某丁在一旁等候。然而数分钟后,当净人某丁回头望向“寮房”的方向时,却真切地看见狭长而空荡荡的过道上,灯火已阑珊,法师在临窗的椅子上结跏趺坐,正在做功课。与法师相处两年以来的一幕一幕在心中涌现,一种纯净的敬意不禁油然而生,于是暗暗发愿从当下开始,从这个移动着的、仅容一人栖身的特别的工作室开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