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认识韩国,从宗教开始(一)

(2008-06-06 00:00:10)
标签:

认识韩国

宗教

参访心得

文化

分类: 慈善文教

认识韩国,从宗教开始(一)

——浴佛节有感

(6月5日 上)

 

认识韩国,从宗教开始(一)

 

缘起略述

 

    来韩国访问学习已大半年,虽然平时也常到这边的寺院拜佛,但是因为语言不通,也很少有机会参与和感受他们的佛教活动,所以对韩国佛教的现状也只有一些非常肤浅外在的观察和感受而已。因缘际会,这次虽然未能留在龙泉寺参加浴佛法会,但是倒有幸和我的同事,也是好友一起亲身感受了韩国的浴佛节,很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特别的经历和新鲜的感受。记得师父说过“了解别人,就是了解自己”,也希望透由我们来韩访学的因缘,让更多的人了解韩国的文化和佛教。

 

认识韩国,从宗教开始(一)

 

    这篇韩国浴佛节见闻是我邀请同事一起完成的。非常感谢他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以一位教外人士的眼光,为我们生动细致地描述了韩国浴佛节的盛况,并以新闻学者独特的视角,和我们分享了他对韩国宗教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思考,让我很受启发,相信这也会带给更多有缘人深入的思考。

 

认识韩国,从宗教开始(一)

 

    我也非常随喜他的善根和佛缘。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学科专业,在学术研究上很难有合作的机会,但师父的博客却给我们提供了这个造共业的机会。虽然我们的写作视角和行文风格差异很大,如此整合,似有牵强之感,但这些都是我们内心真实的感受和思考,期望透由师父的博客,和大家分享交流,广结善缘。

 

韩国:熟悉的陌生者

 

认识韩国,从宗教开始(一)

 

    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韩国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在东亚文化圈中,韩国与中国的文化渊源很近,如果排除狭隘的民族偏见,本着对真实文化历史的尊重与恭敬,从两国的文化历史谱系中寻根溯源,我们就不难发现,中、韩两国的文化根脉是紧紧地交结在一起的,两国文化具有非常密切的亲缘性,共同的文化根脉内在地规约彼此的文化承传。对于许多中国人而言,他们看韩国文化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欢喜和亲切感。“韩流”在中国盛行,如果没有共享的文化根基做支撑,是很难想象的。

    但中国人对韩国文化又是陌生的。我们往往想当然地认为,韩国的传统文化源头是在中国,韩国的文化仅仅是中国文化的复制版而已。其实不然,彼此的差异,只有深入体察,才能发现。究其原因,除了韩国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方面所表现出的惊人智慧以外,还与20世纪中国独特的文化激进主义密切相关。在20世纪激进的文化革命中,中国自己的文化根系已经被刨得伤痕累累,致使我们在现代史上一度数典忘祖,迷失了自己的文化之根。后来,当我们睁眼环视近邻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时,才突然发现:原来被我们革命掉的东西居然在这些地方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于是,我们又得回过头去补课。特别是在经受了物欲膨胀之苦之后,我们这种文化寻根的期待显得更为迫切了。

    去年,作为中国学者,我受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资助,有机会到韩国访问一年,得以近距离地考察、体味韩国文化,内在地感受韩国独特的文化魅力。来韩之后,我深切地感到到韩国文化的别样精彩,对她的“陌生性”有了切身的体会。 

 

宗教:离韩国人很近

 

认识韩国,从宗教开始(一)

 

    在韩国,感受最深的是韩国的宗教。在国内,我们总是觉得,宗教离一般人很远很远,不仅在空间上很远,而且在心理上也很远,认为宗教活动是一个小众化的活动。在泱泱十多亿人口的中国,宗教信众在整个国民中的比例还是很小的。虽然近年来,宗教事业在中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以13亿人口为分母的中国,宗教的信众规模还很小很小。可是在韩国,我们发现,宗教离人们的生活却很近很近。对于多数韩国人来说,宗教变成了一种很普遍的生活方式。令人吃惊的是,大多数的韩国民众都信仰宗教。在韩国,我们看到的一个突出景观,就是教堂、寺庙特别多,这些宗教场所在空间布局上非常密集。其中,佛教共有寺院近两万所,僧尼三万多人,信徒约二千万人,接近总人口的一半。韩国首都首尔被称为世界上教堂最多的城市。在韩国,最盛行的是基督教、佛教、天主教几大宗教,而且各宗教教派在韩国能够各得其所,兼容并包。每到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和宗教纪念日,韩国都会有法定假期,可见韩国政府并不是把宗教活动作为一个象征性的政治议程,而是作为一个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常规化的政治主题。可以这么说吧,只有渗透到千千万万广大国民日常生活的政治才是最大的政治,只有深刻影响着人们精神生活的政治才是最重要的政治。(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