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课学修小结
(5月6日
上)
加入基金会,很幸运能跟法师学习师父理念课,每次听课都觉得如沐春风,心中也有或深或浅的心得。但因为刚加入基金会,对这里的生活、工作没有完全适应,最近事情又比较多,每天都感觉忙忙的,晚上早早就困的不行了,倒到床上就睡着,没有静下心来想的时间,所以一直都没有写心得。
我们这个月在法师的引导下学习师父《如理听闻是趣入佛法的先导》的文章。法师从文章中展开很多,教我们在生活点滴中怎样去体现佛法、学习佛法。
听了法师的课后我感觉自己更懂得一点什么叫代人着想、善护他意了。原来也认为自己代人着想,现在想起来那时的代人着想,只是个别情景下偶尔能从别人的角度去想一下,而日常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自然而然缘自己了,缘得那么自然,一点都没有察觉。还心里美美的认为:我在学佛。现在更有点体会什么叫做念念在正念上。对平时散乱的我们说保持正念根本是不可能。比如说,关于敲门、关门。平时做得或好或不好,都没有想过一个为什么,更没有想过在这样一个小动作中体现利他的思想和行持。就像上次去参加慈济的活动,听到的那首让我很有感触的歌:走路要轻,怕地会痛。

依师、学佛、日常生活是同一件事。依师要以身边每个人、每个境界为师,时时处处去用心注意,如理思维,这样将来才能感得善知识摄受,才能更好的学法,才能进步。时时处处用心就是戒。看看自己平常的行为思绪,太乱了,要想达到那种清净的状态,感觉太难了。一个简单的敲门动作都要练习很久才能成为自然,何况我们那么多的烦恼要改正呢。感觉自己身体不好,吃不了苦。可是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同样都有两种苦,一种是主动的苦,一种是被动的苦。如果我们主动去吃苦,我们会欣然承受或忍受这种苦。如果是被动的,我们会感到这苦更苦。而如果我们不去主动吃苦,往往就会被动有苦吃。
人生虽然有各种各样的酸甜苦辣,但是没有快乐人是不能生活下去的。在我们没有修行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在我们更改我们的缺点错误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很苦。对于这些成长的烦恼我们该如何作意才能使心灵得到更快的提升?
在基金会工作这段时间,感觉比世间工作更难。世间的组织已经有相对成熟的管理体制,而且有五欲为主的激励模式,目标也比较明确,大家各司其职。在世间的组织团体中,也各有各的不能成文的文化理念和风气。这种理念和风气在一个组织协调过程中也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基金会的运作好像更复杂。首先在有形的职责划分方面就不是很明确,激励方式完全靠大家的发心,也不能准确地达到希望的效果,无形的范畴更是难以把握。感觉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酸甜苦辣,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对法的理解和认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烦恼和等流。总之,协调起来困难多多。对于很多现实的人性的弱点,是该漠视,还是自责?
法师,您一直在教导我们善护他意,在举手投足之间去体现。我听了课之后感觉心里很敞亮,感觉那种意境很美很美。回来后实践,自己遇到烦恼了,首先反省自己,思维一下后,相对来说好些了。试着去关心别人,也只是在一个很肤浅的层面,对别人的帮助也是很苍白无力。别人对我关心,我的感受也是表示感谢,但根本问题不会涉及。和同学们在一起工作的时候,也发现较之世间,问题更多。俗话说:宁带千个兵,不带十个僧。我们虽然不是出家人,但大家都拿着自己的知见用佛法说问题,有意无意地掩饰自己的烦恼。最后看到的是大家都很痛苦。和几个同学聊,无论是看起来修得比较好的,还是没那么好的,感觉到他们内心也有很多不愿说出的苦闷和无奈。佛法是让人离苦得乐的,我们的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较之世间人更不快乐?我认为快乐的心情才更有利于自己修行和感染他人。相由心生,内心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掩饰不了的。原来以为别人是修得比较好,比较沉稳,不苟言笑,现在发现他们很多的是内心痛苦的显现。虽然我们的烦恼在自己的反省和思维之后会或多或少的减轻,但没有根本解决。孔子《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佛法中也说,不怕念起,就怕觉迟。而最好的状态是乐之者,念不起。而相比起来,法师好像比我们快乐多了。
总结我一年多学佛的经历,第一年的时候,每天觉得特别快乐。每天上班、上山没有休息,也不觉得累。那时候仰慕师父,作意想,师父作为一个和尚,一心一意地做弘法的工作,从博客上、法师的开示中可以看出师父念念都在拼命拼命地做事情,我们也要在自己的位置上努力地做该做的事情。平时努力工作,周末到寺庙来串习善法,不让自己懈怠、忘记。后来,越来越觉得自己心念在善法上的时间太少了。看到博客、小记中,寺里又有什么活动,大家又去干什么了,看着就眼馋。心都要飞到法师、同行善友身边。常常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心被两边拉着,感觉很痛苦,感觉什么都做不好。工作也做不好,佛也学不好。所以就决定到基金会来尝试一下。
来基金会之前我也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大家都没有成佛,肯定有很多的问题。世间都没觉得多么难,这里大家都是学佛的,顶多和世间也差不多吧。现在看来,问题较世间要多得多,但如果是世间人面对这么多问题,会处理得更糟。好多事情,我感觉单从我个人角度,我会做得更好一些,烦恼也会更好地调伏下去。我什么都不想,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就是了。但是想到基金会将来是一个对外的窗口,是龙泉寺、甚至是佛教对外的一个窗口,如果我们做得连世间一般的规范和水平都达不到,很难取信于人。我佛法学得少,好多事情思维的时候就从世间善的标准来衡量,觉得如果我们的行持和心念连世间人认为的善的标准都达不到,是不能搬出佛法来的。
现在一方面看到大家很苦,一方面感觉大家还是很幸运的。苦是大家都能体会到的,幸运的是,如果在世间,我们或造善业或造恶业,要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让自己的心坚强、独立起来,迎着风雨往前走。而在这里,我们有烦恼了,可以找法师诉诉苦,就像有妈的孩子有地方撒娇一样。
我有以下想法,不知道是否对。就是基金会要想发展,必须先改变内部管理机制和理念。在先做到世间一个高效团队水平的基础上再谈发心和佛法。基金会不同于寺庙,世间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基础,只靠我们理想性的发心是很难持久和壮大的。而这个问题很敏感,也有一定的困难,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解决。对师父在这方面的发展理念也揣摩不出。
所以现在我就做自己能做的,把一切境界都当作磨练的机会。用心去对待身边每一个人,慈善的心不仅是体现在对待那些穷苦受灾难的人们,更是体现在对待天天陪伴在我们身边的这些人。他们也许和我们观点不一致、也许总是惹我们生气烦恼,也许说话总是那么刺耳,也许……但是他们是最需要我们去关爱的人,是最可以让我们修行的人。原来和大家远远的,处于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状态,看着不顺眼,离远点。但真正的修行就是要把这些看着不顺眼的人看顺眼。所以我来基金会,我不怕出问题,也不怕暴露自己的弱点,因为我有信心改正。感觉现在自己平时说的时候什么都知道,到境界中的时候很少做得到,所以我还将继续坚守来基金会时给自己定下的要求:少说多做。
上次课法师说的一番话,让我心里很难过:“总是以忙为借口,没有写过回馈。”每次上课后都很有感触,但是没有及时记下来就忘记了很多。现在写回馈,没有了刚听完课后那种激昂的情绪,倒更能显示平常状态下的心相。但是有时间还是要及时写的,因为我希望改正自己的缺点,希望得善知识的指导,希望对善法的那种激昂的情绪成为平时稳定状态下的自然现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