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圣言现为教授
(5月5日)
听了贤甲法师用超过14个课时为大众引导师父关于《如理听闻是契入佛法的先导》的开示,深刻感受到对于佛陀真实意的理解,确实唯有依据“佛所说经典——菩萨祖师造论——大善知识诠释——法师引导——同行切磋拉拔”这样层层稀释的途径才有可能契入。而要真实生起受用尚需要在清净的道场这样一个环境里,依着师长如法的与当下缘起相符的教诫体系去行持,才能将圣言现为教授,成为我们内心相续中的一部分,走上天天增上的菩提大道。
曾经尝试想为师父的这篇文章做科判,当对文章理解的思路理出来后,却发现做不下去了,再多看几遍,越学越觉得师父的每句话都有无量义,而且环环相扣,怎么判都不能体现师父的真实法味。为此,除了忏悔愚痴及与善知识的违缘外,不觉得也生起强烈的依师学法的心。而贤甲法师的引导让人非常欢喜,非常受用。
文章的题目是《如理听闻是契入佛法的先导》,但师父一开篇并没有象《广论》听闻轨理部分那样先阐释闻法的功德,再强调断器过具六想等听闻态度,而是直接指出:“学习佛法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个正确的目标,获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同时逐步逆生死流,走上解脱道,菩提道”。
我们在学习《广论》的听闻轨理部分时,往往对于“由闻知诸法,由闻知诸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以及以珍宝想、眼目想、光明想、大胜利想、无罪想的思维没有感觉,找不到思维的下手处。在这里师父却换了一个角度,告诉我们学佛能形成正确的生活目标,获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种胜利对于现代人来讲比较好理解,有途径去体会,契理契机,开篇就抓住了我们的兴趣。
法师一段时间的引导比较多的落实在“日常生活”和“逐步”这两个词句上。大家都在过“日常生活”,但要过“最丰富、最有价值的生活”,“就要有一个高远的目标,有一种超越于世俗生活的认知”。在这种高远的目标确立以后,还要落实在正确的生活方式中,“学习佛法,首先要有一种正确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生活才能发生改变”。
那什么才是正确的生活方式,又如何改进呢?“如理如法守持戒律、按照寺庙里的规定行事”才是正确的生活方式。“戒律和规矩生活化了,不知不觉就会改变一个人的身语意三业,使之向良善的方向发展”,“当生活发生点点滴滴的变化之后,生命的价值就会自然而然不断增大,生活品位就会不断提升,心灵也能够不断净化”。
但要将戒律和规矩生活化却是不容易的,我们在世俗的社会里呆的时间长了,在世俗的心智模式主导下,很难体会到“怎样才是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我们的内心是不断往外驰求,向物资层面不断掠取,不知不觉就会追求物资、依赖物资,而不能自拔”。而且我们还会坚固的认为,这就是我们应该过的生活,即使认识到错误了,那种惯性依然极为强大,对境不能提起正知正念。正如我们已经学佛了,乃至上山做常住义工了,依然有许多痛苦和迷茫,互相观过,观师父、法师的过,观同行善友的过,观所有境界的过。我们需要在法师的引导下逐步建立一个新的如法的心智模式,才会愿意主动的去改进自己的生活。
法师在引导时,并没有给我们讲一大堆的戒律、规定,只是说戒有别行和众行两方面,而对于僧团和居士团体,大家共同的行为比个人更重要。和合共住,互相尊重、包容、善护他意,以众人心为己心,是破我执的有效方法。让我们多缘光明面,实践柔软语、敲门、关门法门,并在每次的下一节课提问,要求回馈。刚开始时大家几乎都不太在意,几节课下来效果却非常明显,因为怕被问到时在众人面前不好看。终于每一个人都开始去实践,还能互相提策纠正,很快三声敲门法的应用蔚然成风,成了区别常住义工的标识之一。可见按照规范要求,在一定压力下去行持、串习,能很好地帮助提策正念、培养正知,修改顽固的不良习惯,这种方法尤其是在团体中修行效果更明显。

行为习惯的规范,目的并不只是在于外相上,如果是这样那军队更严格。重要的是实施这些规范的终极目的要明确,要建立正确的知见,就是“我们对生命本身是一种什么样的认知和追求”。所有世间苦的根源只有一个,就是“无明”,师父说“对事物、万法不能正确认知,对于染净因果——即杂染的业因,清净的业因,迷惑而看不清楚”的状态就是“无明”。“学习佛法,就是来认清痛苦的根源和究竟快乐的根源,就是认清无明痴暗与智慧光明的区别”。认清了这些才能将正确的知见重建起来。但这要先了解什么是智慧。
师父说,智慧是从闻思修的三种慧来的,听闻正法是闻慧,如理思维是思慧,法随法行是修慧。但是对于智慧如何来认识是一个比较难的题目。法师在引导这一节时首先让大家通过思考学佛前后所见过的智慧的人,然后用比量来推导出具足大智慧或圆满智慧的圣人存在的真实性。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如果不能相信佛陀具足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的一切智智,就不能对佛陀生起真实的信心,不能生起信心则信仰和皈依就成空话,高远的生活目标就建立不起来。法师又指出听闻时非理作意是最大的毒害,世间心、观过心、非理作意将挡住我们所有的听法。下来思维自己时常有这样的心态,仔细观察自己当时的心相和听闻的效果,诚然如法师所言,只要这种染污心生起,不管谁在讲法后面就基本与我无关了,同时还会进一步坚固内心相应的邪执。
智慧不是知识、文化有多高。在六祖慧能大师的故事中,法师要我们注意五祖和弟子们的所有对话,包括对话的内容和对话的方式。比如“了解别人是聪明,了解自己是智者”,“佛门中人勿轻视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也有埋没智慧的时候”,“能为工作不辞劳苦,若为佛法亦能舍皮囊”,以及五祖看到神秀的“身是菩提树……”的偈颂,在众人前并未直接指出神秀尚未见性,而是让大家照着修持,然后让神秀单独来见;看到六祖写“菩提本无树……”偈颂,五祖问神秀怎么看,神秀答,弟子愚昧,请师父明示;在五祖告诉神秀已将衣钵付与慧能时,神秀只是恭敬的听,顺承师意,在师弟们闹的时候,也只说我听师父的等等。从这其中许多的智慧应对中,法师提出“应对”也是一种智慧,我们如何与人应对,弟子与善知识如何应对、互动,下位对上位如何服从缘起,上位如何对下位善护他意,在团体的组织化运行中非常重要。这些非常及时的引导,为基金会的同修和合共住以及工作中的协调配合起到了很大的润滑作用,特别在这次安徽赈灾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中解决了不少问题。
神秀的师弟们去追赶连夜离开的慧能大师想夺回衣钵,慧明是第一个赶到的,在拿不动慧能大师故意放下的衣钵时悟到:“我是为法而来,不是为衣钵而来”,而在慧能大师一句“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言下大悟,开了大智慧。什么时候我们也能真正体会到是为法而来,而不是仅仅贪图这点清净环境的觉受,乃至于我们常常纠缠的所谓传承问题。外相上的传承路径有如衣钵也仅是一种表法啊。
师父说,我是谁,谁是我?“这跟智慧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执着这个“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的假我是不变的真我,或者有一个可以主宰这个和合体的我的存在,“不容易用无常无我的概念来认识自己、来认识自己的问题”,导致我们的认识总是停留在六根对六尘时现起的觉受上,愉悦的受就贪,不愉悦的受就嗔,舍受就痴。这些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错误习惯无始以来不断的等流、累积、加深,形成现在的烦恼、毛病、习气。因此,我们要建立起对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的正确认识,然后愿意在一切事务上去运用。“学习佛法的目的就是要把不好的等流改变过来,不好的习惯改变过来”。
老和尚说,我们跟佛法有机会接触,都是宿生有善根。但是为什么要学佛、修行解脱的这个根本的因,经过了生死的流转以后往往迷糊掉了,再加上出生以后所接触的都是世间染污,而这个染污又是跟我们无始以来所种的这个无明习气相应,在非常强有力的世俗的这种贪染的现行当中,那个时候对于求解脱这个心一点都没有。这种状态,就是宿生的这个善业加上这一生的杂染,糊里糊涂有这种力量在这个里头的,但是抉择不出来。现在我们虽然来了,对不起,眼睛所看耳朵所听还是世俗上那种反应,知见上面,习性上面,种种的这些事情。师父说:“怎么办呢?这就需要在清净的道场,借助外在师友的加持力,来扭转自己的坏习惯、坏等流、坏思想。这就关系到闻思修。”
“故所应修者,需先从他闻,由他力故而发定解,次乃自以圣教正理,如理思维所闻诸义,由自力故而得决定。如是若由闻思决定,远离迷惑,数数串习,是名为修”。“是先从善知识处听闻佛法,并且产生定解之后,再根据经论来证成”,要“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礼作意,法随法行”,明白“智慧从听闻中来,听闻从善知识来”。但一般我们都是“在以一种无明烦恼的状态,去看待、认识佛法,去读佛经”,“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概念”后,就认为“已经得到佛法了”,“时间长了,我执法执也加强了,并且越来越坚固”,还喜欢用这些概念“去看待和判断善知识说出来的道理如法不如法”,“这样就和佛法的本意相违背”,从而给自己心灵的成长造成很大的障碍。“我们学习佛法的目的就是要让自己不断放下烦恼及一切执着”。看来烦恼也可以放下,不一定非要战斗。师父对我们世间人学法的状态了解得很清楚,如果不是遇到师父,遇到《广论》,不知道我每天还要再造多少这样的恶业。
法师通过带大家观看《孔子传》中夫子学琴的片段来引导闻思修的内涵。夫子学琴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弹奏技巧,第二阶段是弹出曲子的意趣神韵,第三阶段再现作曲者的人格风貌。他谦虚求知的态度,认真学习穷极其理的精神以及和老师间的互动、印证,将闻思修的次第表现到极致。若我能如是,何愁不开悟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也都有他的意趣神韵和人格风貌,那我们敲门时让人听出什么样的神韵和风貌呢,是粗鲁还是尊重谦下?我们的慈善行动让人感受到的是什么样的神韵和风貌呢,是慈悲还是居高临下?我们和人应对时让人感受到的是什么样的神韵和风貌呢,是待人着想还是生硬紧张?每一次实践后有没有去和善知识互动,得到善知识的认证呢?唯有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举手投足、言谈举止中去用心、去行持、去和善知识应对,才能逐步改变我们的习惯。
“学习佛法到最后就是对缘起、空性的证悟。空性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可以从许许多多的角度而不是一个角度去认识”,第一次听到有善知识这样解释空性。“反过来讲,看问题常常是以一个角度来认识,就会把问题看死,自然就认识不清楚”,非常受用!我们往往都是把问题看死后,就卡在那里不得自拔,观过、不得解脱。“问题就在于迷茫、烦恼,内心发生困惑时候,常常提不起佛法。因为无名烦恼现行的时候,佛法就被障覆了”,所以我们总说对境缘不到法,学佛越学烦恼越大,对佛法没有信心,修行没有真正的动力。那么“亲近善知识的目的,是因为善知识比较容易看到我们的问题,靠外在的力量,由他力故,慢慢就容易产生定解”。“然后再根据这些经教,对自己的这些定解,慢慢展开来修改自己的相续,然后思维也好。观察也好,远离恶法也好,就比较容易用功了”就能够现为教授。“不然的话,我们随便那一本经,看一个法类,自己去用功,就犹如我们到一个药店,随手把药拿起来吃,可能一下子不会出大问题,但是也并不一定会有什么好处。更何况我们长劫轮回于生死之中,无明所翳,业障深重,岂可随意吃药!”振聋发聩啊!
“学习佛法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个正确的目标,获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同时逐步逆生死流,走上解脱道,菩提道”,这是宗旨。“学习佛法,首先要有一种正确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有了这种正确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生活才能发生改变”,要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养成习惯。
“学习佛法,就是来认清痛苦的根源和究竟快乐的根源,就是认清无明痴暗与智慧光明的区别”,但要先建立正确的知见。“学习佛法的目的就是要把不好的等流改变过来,不好的习惯改变过来”,这就关系到闻思修的问题。然后“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礼作意,法随法行”。“我们学习佛法的目的就是要让自己不断放下烦恼及一切执着”,慢慢的就能烦恼减轻,痛苦减少。“学习佛法到最后就是对缘起、空性的证悟”。这样就能达到智慧的最高境界。而这一切唯有在清净的道场,借助外在师友的加持力,才可能得以实现,唯有靠每一时代佛菩萨示现的大善知识的慈悲宏愿才能得以成办。
法师在总结本次课程时说,这一篇文章学习下来,最重要的是要认识污器的相状。污器的最大危害当然是在听善知识讲法的时候,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与人应对、交流时何尝不是。我们往往等不到别人讲完话就插进去,最后争论起来双方的真实意图可能都没有被人了解,或者别人讲话时内心充满不屑等等,每当这时别人讲得再有道理也跟我们没有关系了,从而严重影响到团队的协作关系。法师告诫,这种心不改就不能从轮回的业上转出来。
“经论里面所讲的教授,就是要求我们真正照着去做的”,“自己没有照着去做,就是说明没有定解,所以就需要在这方面下大工夫”。我们既没有定解,如何去做呢?师父其实早就给我们想好了,居士楼落成,山上常住义工稳定了,法师就出来领众修学。
每天一早5:40贤乙法师带领大家开始一天的晨起缘念,实践的是祈求法门。引导思维佛陀的智、悲、力功德,串习佛是一切智智,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在任何时刻都在关注着我们,任一念头他都知道,无时不刻不在想着饶益我们,而且他现在就在帮着我们。教授具体的祈求三要素,即所求对象明确、所求内容清晰、内心专注,通过念佛、观想、思维,缘广大希求、发心,这样慢慢的让我们养成大小事都能启白、祈求的习惯,事事都能缘到三宝,感受到佛光的普照。法师特别教授:当观过心生起的时候,立即向佛陀启白,过心即消。
每一天晚上8:40贤丙法师带领大家做一天的结行,实践观功念恩法门。先写团体和个人大事记,再观师长三宝的功德、同行善友的功德,三是一天的善行记录,最后是一天的反省。每周六再做一周的团体结行。结行笔记做完后上交,法师当晚全部批阅。这样将当天的功德及时回向,有过则反省忏悔,有善则随喜分享,使自己的恶业清净,善业增长广大。
每周六、日,贤甲法师带师父理念课,落实“听闻随转修心要”法门。每一节课除了将师父的理念善巧的送入我们的心中,都会布置去思维或行持的作业,如以上谈到的敲门、关门、扫地、柔软语、善护他意、应对的智慧、早晚课三决断(决断不东张西望,决断不想念诵无关的事,决断勇猛精进大声念诵)等等,以训练大家的正知正念,从而智慧增长,烦恼减少,由他力故而发定解。
打高尔夫球的人都知道有一个教练法则,就是一个正确的动作要在符合标准的前提下连续挥动180次才能形成肌肉记忆效应,但是如果一周不再练习,记忆效应就会消失。现代科学证明,一个新的习惯的养成最少需要21天的持续密集的重复训练,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这个周期的时间也随着延长。在龙泉寺这个清净的道场里我们的生命正开始接受正确生活方式的训练,如果您愿意每40天就会被法师修整一个习惯,而且只要不跑掉,无限生命中都有这样的机会被修理。哎,真有希望!有师法友的生命时光真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