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佛耶间的对话
——美国北卡罗来那州森林山浸礼教会
傅柏柢牧师一行5人拜访中国佛教协会
(4月28日 下)
“你请张主任将下午活动的资料送来,下午的活动2:30开始,你2:25分到,准备写博客。”听到师父的交代,我赶忙与国际部的张主任联系,同时想,下午是什么活动呢?我提前了解一下会比较好,于是就等在师父办公室外,很快,国际部的英文翻译王立先生过来了,我便凑上去问,原来是美国牧师团一行5人要来中佛协拜访。前不久刚跟师父去澳门参加了许嘉璐副委员长主持的儒释道三方翘楚的对话,听说许委员长还要举办更多的不同宗教之间的对话,如“儒耶对话”,“佛伊对话”等,今天下午不正是一场“佛耶对话”吗?我可要作好准备!
师父让我2:25到,但我想起有领导开会时,师父都会提前半小时到,我也要提前半小时就准备好,要确保万无一失,因此下午2:00的时候我就做好了准备,边持咒边在屋里等。约2:15分,我拿上5套《感悟人生》光牒前往接待客人的怀远堂,并选择了一个很好的摆放录音笔的位置。稍后,师父来了,并让我先到前面去拍照。
走到大殿前,我发现美国客人正在国际部副主任普正法师的陪同下参观天王殿,并向大殿方向走来,王立先生正在用英语介绍广济寺,客人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大殿,随后进入怀远堂。


有关资料显示:来访的傅柏柢牧师(Dee
Froeber)一行5人属于美国北卡罗来那州森林山浸礼教会,浸礼教是美国基督教最大的教派,在全美拥有约4700万教徒。北卡罗来纳州森林山浸礼教会(Forest
Hills Baptist
Church)成立于1945年,如今约有1800名成员。除了森林山浸礼教会之外,“合作浸礼教团契”(The
Cooperative Baptist Fellowship,CBF)、浸礼教世界联盟(The Baptist
World Alliance,BWA)、宗教自由浸礼教联合委员会(The Baptist Joint
Committee for Religious
Liberty,BJC)等三个美国浸礼教组织将参与由我国五个宗教团体代表和儒教研究学者组成的中国中青年宗教领袖代表团的访美接待工作。其中CBF以亚特兰大为中心,在美国各地拥有1900多个教堂,BWA吸收了全世界210个浸礼教组织作为其成员,在全球200个国家拥有4700多万信徒,BJC原为美国“南方浸礼教大会”公共关系委员会,在美国政府和国会有较大影响。
傅柏柢牧师曾于去年致函我国驻美大使馆,提议我国今年组织宗教代表团访美,以促进美国民众对我国宗教事业的了解,推动中美宗教领域的沟通和交流。此提议得到了我国外交部和驻美大使馆的支持。傅柏柢牧师此次访华,目的就是与我国有关方面协商代表团的赴美时间和具体日程安排,与代表团的各成员会面,并参观有关宗教场所。
一进怀远堂,早已等候的师父立即上前与客人握手,随后开始了亲切的交谈。

傅柏柢牧师:“今天到这里来非常荣幸!”
师父:“非常欢迎您!”
傅柏柢牧师:“我相信您一定能在佛教方面给我很多的指导,我对于佛教了解得非常有限。基督教与其他宗教一样,在这个世界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智慧和真理其实都是一样的,我相信我们的很多观点应该是一致的。”
师父:“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时间了,佛教的思想已经融入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国的佛教由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三大语系共同组成,无论是大乘、小乘,南传、北传,显宗、密宗,中国都具足,所以中国不仅仅是在世界上信仰佛教的人口最多,同时也是佛教各个宗派门类最齐全的国家。因为中国佛教有着方方面面的巨大成就,所以被誉为‘佛教的第二故乡’。”
傅柏柢牧师:“中国的国家很大,所以佛教也非常广泛。”
师父:“是这样的。”
傅柏柢牧师:“对于基督徒想要了解佛教而言,您认为哪一点是最重要的?”
师父:“我想佛教的本土化对于佛教的发展而言,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比如说中国的释迦牟尼佛、日本的释迦牟尼佛、泰国的释迦牟尼佛,他们的形像都有所不同。符合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时期的人的审美观点。也就是说,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善于调适自己,同社会的发展能够同步。因为佛教主张和平、和合,人与人之间要和合、团结,国家与国家之间要和平,这是佛教戒律里面第一条、最重要的不杀生的原则,同时也是佛教最基本的教义——慈悲的教义。基督教从八世纪时传入中国,到现在也有1000多年的时间了,我的一个总的感觉是,现在中国信仰基督教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中国的宗教信仰是自由的,这种自由还体现在多元化方面。从国家的宪法来讲,允许公民信仰不同的宗教和不同的教派。从个人的信仰来讲,今天可以来这个庙,明天可以去那个庙,今天可以来这个教堂,明天可以去那个教堂,甚至我们还发现不少的信徒既去教堂也来寺庙,这样的一种状况有利于宗教之间的互相了解,也能够促进不同的宗教和教派之间的和谐。这样的话,就能够避免产生一些宗教方面的极端行为。世界上种种的宗教、教派之间的冲突,都是因为人们把自己所信奉的神作为最高的神来看待。可能不同的宗教信徒把自己所信奉的教主作为最高的神,这也无可非议,但是不能认为别人信奉的神就是不对的,是比较低层次的。我想世界上很多原教旨主义的发展也与此有关,所以就非常需要不同的宗教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傅柏柢牧师:“您的见解非常有智慧!冲突的来源常常是在于,一些不同宗教的信众持有这样的观念:他们必须保卫自己的神。如果神真的是神,他是不需要被保卫的。我们仅仅被神教导要去实践谦虚与服从,而困难产生于,当别人拥有不同信仰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威胁。这就告诉我,囿于自己狭隘的信仰当中,我们其实是不安全的。这也告诉了我们,我们还没有真正领会到自己信仰的核心精神——要去关爱别人。我愿意邀请您加入基督教(笑),但我决不会采用暴力或武力的手段来强迫您加入。”
师父:“无论是上帝爱世人,还是佛教对众生的慈悲,都是为了众生好,希望众生能够远离痛苦,得到快乐,获得幸福。我想,我们加入一个宗教组织和对宗教的信仰,两者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因为信仰对于一个人来讲,是内心最深处的一种精神追求,加入宗教组织的人,不见得每个人都很虔诚,反过来说,没有加入某一个宗教组织的人,未必就没有虔诚的宗教信仰。我们看到世界上面有些地方,恐怖主义往往也是打着宗教组织的旗号在行事,所以我们宗教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就非常的有必要。对话的基础就是要互相尊重、理解、包容对方的观点和想法,进一步又能够做到吸收、借鉴对方的长处,缩短彼此间的差距。所以,对话不是谁取代谁,也不是谁要覆盖谁的问题。”
傅柏柢牧师:“有时候我们看到镜子里面有另外一张面孔,但他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与别人交流的时候,有时会得到与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同的观察视角。那我们相互帮助(笑)。”(‘那我们相互帮助’几个字是用流利的普通话讲的)
师父:“谢谢,您的普通话讲的真好!”
傅柏柢牧师:“不敢当。(普通话)”
接下来,师父将《感悟人生》的中英文双语光碟和博客文集送与美国客人,傅柏柢牧师则赠给师父印有“中美多宗教交流会”(American-Chinese
Multi-Faith Religious
Exchange)字样的笔记本和中英文对照的《新约全书》(The New
Testament)。师父幽默地说:“可以把上帝的话记在(笔记本)上面”,“你讲的话比圣经更好懂。”




合影后,还有一段小插曲,傅柏柢牧师用汉语对师父说:“我希望未来我们可以有机会聊一下!”师父答道:“中国的文化就像房子一样,要造房子,先把里面设计好,再设计外面;西方的文化,要造一个房子,是先把外面的图画好,再去设计里面。中国的文化是从里到外,西方的文化是从外到里。”“你到美国的时候,我邀请你来我的家,我的家也是你的家!”在一片爽朗的笑声中,简短的对话结束了,客人们还要前往中国道协、中国伊协拜访,师父亲自将美国客人送到天王殿前上车。

说句实在话,在大约下午3:00对话结束的时候,我感到很不甘心,一场精彩的“佛耶对话”怎么刚刚开始就戛然而止了!后来才知道客人们预定的访问时间就是半个小时,但是在写博文的过程当中,通过重听录音,我才发现原来在不到半小时的对话当中(扣除翻译的时间,实际的对话只有十余分钟),包含的信息量是丰富而且也很精要的(从中国佛教的总体特点,到本土化与社会适应性问题,中国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特征及其优点,佛教与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再到原教旨主义和恐怖主义的问题所在,最后回到不同宗教间交流对话的原则与好处。)师父与傅柏柢牧师的对话非常“对焦”,既能够互相回应,又能够展开并收摄,而且一环一环扣得非常紧密,真是“话不在多,会意则灵!”可以体会到,师父与傅柏柢牧师间有着良好的缘分和心灵的相应。
由此也想到前不久师父在儒释道三方对话中讲过的一段话:“对话还存在着一个层次的问题。最高的对话就是不要说话,心灵是相通的。”
什么时候,我与师父之间也能够达到这样的相应与默契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