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灵盛宴——安徽之行有感

(2008-04-29 00:00:10)
标签:

仁爱安徽行

心得分享

影响圈

文化

分类: 俗众弟子

心灵盛宴

——安徽之行有感

 (4月28日 上)

 

    2008年3月27日至4月1日,我有幸参加了北京市仁爱基金会组织的安徽雪灾灾后重建及助学活动。这是一次佛教慈善组织服务大众的实践活动,它给正在积极进行灾后重建的当地人民送去了物质上的帮助,启发和传递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激活了当地民众的爱心,也使参加此次活动的仁爱人的善心得到扩大和提升。对我个人来说,这更是一次美好、奇妙、福慧双修的心灵之旅,我所经历过的所有旅行、旅游都无法和这次的收获相比。

    在参加此次活动前,刚好参加了一个被财富100强90%和500强75%以上的企业采用的培训《高效人士的7个习惯》。普京建议俄罗斯公民阅读这本书。因为这是一本洗脑的书,它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种改变导致一个国家的强大。

    在其中第一个习惯“主动积极”的讲述中,提到了一个实例:“一位护士负责看护一位她认为是世界上最挑剔、最难侍候的病人。他从来没有一句感激的话,反而处处找碴,处处作对,使得这位护士每天都过得很痛苦,然后又把痛苦发泄在家人身上。其他护士也有同感,她们简直就希望他早点死”。直到有一天这位护士参加了这个培训,其间她突然体会到完全是她自己选择了痛苦,而人在外界各种环境的刺激下,确实是有选择不要痛苦的自由和能力的。于是她“觉得自己像个重生的犯人,因为不再受制于别人给她的待遇”。由此培训中提出了“关注圈”(你所关心的事情,别人的行为、对你的态度等)和“影响圈”(你能直接影响的事情,你的选择、对别人和事情的态度)的概念,以及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影响圈”而不是“关注圈”的实践方法。我和参加培训的同学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我当时就计划要在生活中首先实践强化这个习惯。带着培训的新鲜感,我加入了安徽之行。

    在前往绩溪的火车上,贤甲法师为我们应机地做一些开示。其中一次他以他惯常的幽默方式告诉我们说“我们都是菩提心具足,只想别人好,不想自己好,或者说不是真正想自己好。想帮别人好,但其代价是使自己变差”。显然他是在提醒我们改正过分关注和批评别人错误的行为。听到这个开示,我的头脑中叮咚响了一下,这不正是在指我们把精力过分放在自己的“关注圈”里(观过)而忽视了自己“影响圈”吗?而我们生活中一部分的痛苦也来自于此。接下来第二次让我有机会串习关注“影响圈”实践的是在到达绩溪的第二场活动。

 

心灵盛宴——安徽之行有感

 

    3月28日下午,我们离开当天第一站家朋乡后,到达伏岭乡的中心小学开展活动。因为很多老乡是从很远的地方走山路过来,而且还要挑着分到的大米走回去,所以看得出来,很多人是很想早些回去的。互动活动唱《我们是一家人》,主持人安排台上表演之后,又安排了台下义工带老乡们一起做手语演唱,并且其后又指挥在场所有人改变队形,围成一个大圆圈再唱。当时我负责带领的村子的村民已跑到旁边开始把大米装车,只剩下我一个人。这时,我心里开始有些急躁,心里埋怨起主持人为什么要唱三遍。这时,林老师为了尽快活跃气氛,已经站到圆圈中央,带头响应主持人,唱起来了。围成圈子的老乡们,大部分仍然有些木然,但也有些岁数很大的老人,竟也学着林老师,做起手语来。看到林老师的举动和一些乡亲们的响应,我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急躁情绪,并且幸运地想起了“关注圈”和“影响圈”的问题。我立刻下意识地问自己此时我的“影响圈”是什么,还好马上就知道此刻应该做和能够做的是和大家一起唱歌。说来也奇怪,一旦这么想了,心里就不急躁了,而且当着这么多人手舞足蹈地唱歌,也不觉得不自在。要知道,我从初中开始就几乎不参加班级的元旦联欢,就是怕给大家演节目,因为这是让我感觉最不自在的一种活动了。有意思的是,到了最后一天上午在北中中学的活动中,已经能站在舞台上和其他义工一起,对着台下自如地演唱了。当时不仅心中很放松,甚至看着台下乡亲们的表情,开始体会到一点奉献的快乐。看样子,关注“影响圈”对我还真的有些作用呢。当时还进一步体会到,关注“影响圈”的深一个层次意义是,应当关注内心,关注原则(什么是应当做的事情),而不是关注自我,更不是自私。

    在伏岭乡的活动结束后自己和同修们一起开始在操场上捡烟头和其它垃圾。一位村民好奇地询问我们捡这个做什么,我告诉他是为了让环境干净一些,他的提问让我也开始思考我们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我想过几天可能这里会和现在一样脏。按照自己习惯思维的想法,一定会觉得,这样的话,这么做又有多大的意义呢。但这次关注“影响圈”的方法再次帮助了我。我开始能够比较自然地认识到,我们无法保证这里一直干净,但我们能做的是现在让这个地方开始干净。这样想过之后,再次低头弯腰去捡烟头时,觉得动作非常自然,一点也不会觉得不好意思,反而随着每一次的动作越来越觉得到这样做是对的。晚上写日记时,又想起了我的一位韩国同事/老师给我讲的他自己的经历。他曾带领工程师在车间中捡工人丢的烟头,坚持了两年,丢烟头的现象从开始减少,到很少发生,直到消失。看来惩罚制度只能起到很小的作用,并且只能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当大部分人都不违反时),要真正改变别人的行为,应当首先改变别人的心。要改变别人的心,首先要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要改变自己的行为,首先要改变自己的内心。我们的影响圈从内心开始,会随着我们控制能力的增强而增大。看样子,心对心的影响的很有效途径之一是行为。而一次善行,其作用是有限的。期望一次轰轰烈烈的活动能对人的思想有多么大的改变,也是不切实际的。放下我们急功近利之心,甘于寂寞地做我们应该做和能做的,这才是我们应当关注的。

    当时我的思绪又继续向前走了一步,问自己:我来到千里之外的安徽捡烟头,在北京,在所住的社区有没有这样做呢?如果我真的那么关注环境的清洁,在家里呢?有没有那么认真、欢喜地去清洁?答案“好像”是没有,即便是偶尔做过,也没有始终如一地坚持。这似乎是和关注“影响圈”背道而驰的。更进一步,我又反问自己,如果我真的对环境那么珍爱有加,那么对于身边的人,是否也付出同样的用心呢?对父母、家人、亲戚、朋友、同事,是否一直使用爱语、柔软语、赞叹语,没有发脾气、耍态度甚至颐指气使呢?答案自己是知道的,只是不敢写。

    安徽之行,使我在距日常生活千里之外的地方,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乃至生命状态,才开始能有一点点观察、思考;通过在此次活动中自己的一点点小到不能再小的善行,我逐渐看到了自己更大的问题。生活中,虽然偶尔也有些许的善念、善行,乃至参加这样殊胜的慈善活动,甚至自我感觉还非常不错,但是与之相比,那些贪嗔痴的念头和行为,是绝对占了上风的;自己的生命,遇到善业的清流,就向上提升一点;一旦回到那万般无形绳索缠缚的“正常生活”的浊流里去,就又逐渐回到老样子当中去,心也再次被一点一点拖下去,而自己还不觉得。究其原因,应当是:没有真正找到或看清生活的真正目标,因而也没有真正的动力。此次活动主持人对我说过一句话:“灯丝坏了的灯泡,怎么可能发出光呢?”是啊,没有灯芯的蜡烛,无法燃烧;没有舵手的小船,只能随波逐流。象这样随波逐流地活下去,直到死的那一天,这该是多么无聊、空虚和可怕呀!我觉得这似乎应当既是“关注圈”也是“影响圈”的终极问题。

    想起莎翁借哈姆雷特之口提出的问题:

 

    生存或毁灭,这是个必答之问题:

    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苛命运之无情打击,

    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

    并将其克服。

    此二抉择,究竟是哪个较崇高?

    To be, or not to be -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在车上,我被这个问题困扰,想不出答案……

 

    回京前我们拜谒了西风禅寺。在通往山顶的路上要穿过一段黑暗的山洞。我们四个人,三支手电,在黑暗中借着微弱的光线前行。走在我前面的师兄没有手电,我不时地把光柱在我们两个之间移动,兼顾我和他。当我又一次把光柱从我自己脚下移开,转到前面师兄的脚下时,我注意到,此时眼前的路消失在黑暗中,我不再能看清这时脚下是突出的岩石,还是凹陷的坑洼。我内心中突然体会到,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从我们把对这个世界有限的认知能力、注意力和自己的心念——那原本微弱的光线,从对自我的关照移开,转向他人,甚至进而观过的那一刻起,我们自己顿时就迷失在黑暗和危险中。当时我兴奋地告诉自己,这不还是“影响圈”和“关注圈”之间的选择,这不就是法师“想帮别人好,但其代价是使自己变差”之提醒的所在吗。

    回到北京之后,我对自己一系列的小小体悟颇为得意,迫不及待地要和家里的师姐分享。可她似乎不以为然,给我讲了老和尚在《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讲解中引用《阿含经》的一段公案:有一天阿难在静坐思惟佛法的过程当中认识到,佛常常说善知识的重要,一点都没有错,没有善知识我们不可能懂,所以他就跑去问佛,说佛陀您老人家常常开示我们善知识重要,我想想一点都没有错,所以我觉得我们修行一大半要靠善知识。佛陀回答说:阿难,你错了,不是一大半,是全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