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
接下来的对话活动是在非常轻松的氛围之下进行的,主持人许先生和儒释道三家的代表围坐在两张茶几的旁边,大家一边喝茶,一边如老朋友聊天似地对话。

许先生首先以幽默的话语做了开场白:
“林先生,学诚法师,张道长,我今天本来想介绍一下嘉宾,刚才的主持人已经替我介绍了。从对他们的简介中不难看出,他们是高僧、高道、高人,唯有我徒有身高……”(呵呵众笑)。
“那么现在我想不耽误时间,因为典礼已经多占了十五分钟,我们就开始对话吧!诚如我在刚才致词中所说,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长时间的不同信仰之间的友好对话、共生共长的经验。面临着新的世纪,又应该有一轮新的自觉的对话。那么我就想向三位请教,我们的先哲能够进行友好的对话,除了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与从对方吸取营养,这样的经验之外,在这些行为的背后,还有什么更根本的、深层的原因?因为在我们回顾历史,从祖先的怀抱里再次吸噬人类智慧的乳汁的时候,必须通过相,达其意。只有通过相达其意,我们才能立与我们祖先相同的志。我觉得这个问题似乎值得探讨,而看看学术界的一些论点,似乎这方面关注的还不太够,不知三位有没有同感,有没有必要讨论这个问题?”

儒家代表对话嘉宾,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林安梧先生首先发言:
“今天的主持人许委员长,在座的嘉宾,我想我们现在刚起头,所以先说一下,之后我想就很直接地进入主题了。这样的一个对话,我个人是觉得非常有意义,这个意义前面我们的主持人提到了,两岸四地能够在澳门,这是人和的一个起点。对话在中国历史里头,各个宗教的对话一直是有的,那么和谐这个‘和’字其实有一个很基本的地方,它是建立在不同的基础之上,不同而同才叫做‘和’,和而不同,君子是和而不同,小人是同而不和,君子是周而不比,小人是比而不周。

所以我想像今天这样一个对话,我非常高兴地看到这么多朋友来参与,非常地感动,其实我是进到这个天地里面才开启这个对话。有天、地,有人,在我们的传统哲学讲叫三才,人参与于天地之间,有天、地,有人,当然很重要天地中有万物,人进到这里面才开启了整个世界的可能。

今天我们谈到儒道佛的对话,这个对话前面提到已经有一千年以上的历史。儒道原先是同源互补了,那么佛进来,也经过一两千年了,整个中国文化是越来越丰富。我曾经作过一个简单的比喻,道家好像空气、水,儒家好像饭,佛教是药,有病要吃药。佛教传进来的时候,中国其实是处在病痛的年代,传进来后不到100年,就跟道家有融合,所谓‘六家七宗’就出现了,后来佛教在中国出现了天台、华严、禅宗,有这么高的成就,都有道和儒的因子渗透在里面。所以我个人觉得,儒道佛的互动融通是非常的丰富。我开个玩笑说,因为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很大,本来是药,药厂开得很大,久了就兼卖健康食品,里面也有儒家、道家的东西。举个例子,台湾的慈济功德会,去年定为‘克己复礼’年,克己复礼出自论语,你说这可以不可以?在我们华人世界里,当然可以,在西方就会觉得很荒谬,你这么拿别人的东西放到自己的教里面去?因为佛法不离世间法,总的来讲,台湾的人间佛教为什么这么兴盛?它是和儒、道结合在一起的。在台湾,我的体会是家家儒道佛,所以我常和一些朋友说,你填履历表时,在宗教那一栏,你如果不知道自己属于什么宗教,你就写一个‘中国传统宗教’或‘华人传统宗教’,不应该写‘无’,因为你既是儒,又是道,又是佛。现在你如果说佛只是药就不对了,它已经是什么都卖了……。”
“这样一个交融互渗的原因,在学理上,我曾经做过探讨,也就是在华人宗教里面,是‘因道以立教’,这个道是共通的,儒道耶回乃至世界各大宗教,都通到那个共通的根源,我们姑且叫道,它不只是道家的道。而西方的一神论的宗教,它是‘立教以宣道’,排他性强一点,不过这些年我参与过一些宗教对话,文明对话,慢慢的大家也打开了这些限制,我觉得这一点很好,也就是说,一神论的宗教的学者,排他性也不像以前那样了,也就是说,信徒之间的来往也多了,宗教学者之间的来往也多了,高层之间的学术理论沟通也多了。”
“宗教信仰在一般的华人地区几乎没有任何的困难,这一点在台湾特别清楚,
据我所知,台湾的宗教徒的信众,儒、道、佛、耶,还有一些传统的信仰、少数民族的宗教、伊斯兰教,还有其他的一些宗教,加起来宗教总信徒的人口超过2300万,但是台湾的人口只有2300万,这个意思也就是说,一个人可能信了好几个宗教,那么有没有冲突呢?没有冲突。基本上在我们来讲,叫‘道通唯一,教出多门’,教与其说是Religion,它其实是Teaching,在我们的华人世界里,在这个方面来讲,从来不是问题,我想进到二十一世纪的现在,文明开启了对话,宗教开启了对话,慢慢我们就体会到,在整个中华的传统里,原先就具有这么多可贵的因子,和而不同,周而不比。能够有,最极端最极端的不同,其实它不是不同,它是辨证的和谐。也就是我们易经所说的,因易之为道,从宇宙造化的根源,到人间善性的实践,到人性的落实、教化,它有一整套的东西,今天我觉得很荣幸来参加这样一个对话,我先起个头,不要耽误大家的时间。”
接下来是许先生的总结:
“林先生旁征博引,纵谈古今,我体会林先生的话里,主要强调了两点:第一点,中国文化讲‘和而不同,周而不比’。因为在中华大地上,儒学在前,从汉末开始,佛教传入,虽然道学和儒学同时产生,但作为道教,却是比较后期,因此‘和而不同,周而不比’就自然成为基础。第二点,就是中华民族信仰的多重性,这在西方哲学里有时叫做双重人格,双重信仰,其实在中国,有时不是双重,有时是三重甚至四重、多重,这是一种民族的生活方式,也就是文化,这是儒者的见解。在宗教者看来,符合不符合佛与道的教义呢?我们知道世尊有八万四千法门,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法门呢?就是因根施教。同道,道教也是如此。我不知道林先生这番话强调的这两个重点,对于我们的高僧与高道,联系自己的教义是否认同。”

师父作为佛教代表对话嘉宾,接下来做了发言:
“委员长、各位嘉宾,很高兴能够参加澳门的中华文化方面的对话。佛教在中国流传超过两千年的时间了,已经融入到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了,也融入到炎黄子孙的血液当中,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之一。其他的宗教,比如说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没有听说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外来的宗教,但佛教跟中国的社会融合得更加密切,所以我们一谈传统文化就谈到儒、释、道三家。我们今天在澳门这个地方对话,也显得更加的有意义。这个意义呢,许委员长和何特首也作了很好的、很精辟的一个说明。”
“梵蒂冈在一次宗教普世大会上,请了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天主教来参加会议,但不请佛教。后来人家就问,为什么不请佛教来参加这样一个会议呢?他说佛教没有主神,所以我们不请佛教。言外之意,他不把佛教作为一个宗教来看待。但是哲学界里面,认为佛教里有很多很多的神,它是多层次的,不仅仅是一个神,属于多神教。那么佛教究竟是什么?究竟跟一神教有什么不同?那么,佛教在中国成功的传入,以及两千年以来发展、壮大的过程可以证明一点,就是佛教非常擅长于同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相结合,各个民族相结合,尤其是民族的文化。汤因比说,二十世纪人类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是佛教传到西方。”
“我们今天儒、释、道三家对话,我想这不仅仅是今天才开始,佛教一传入中国就开始了对话,我们在一起对话已经超过了2000年的历史。这在历史上面都是能够看得到的,比如在佛教的典籍《弘明集》、《广弘明集》,以及很多祖师大德的著作里面都可以看得到。那么对话,不是说谁来取代谁,也不是说谁比谁好,谁比谁高。刚才主持人也谈到,对话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来理解不同的学说、不同的宗教,他们说些什么,他们这些理论、观点,对我们自己有什么帮助。所以更重要的是,报着一种互相交流、互相接纳、互相学习的一个心态。这样子的对话,不仅仅对对话的人,也是对在座的人甚至更多的能够在电视机前看到我们对话的人,都会有帮助。那么,佛经里面第一句话,就是:‘如是我闻’,它是靠听,那么听的话,就需要人去说,这就有一个说跟听的关系。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说,到底说的好不好……”
这时主持人许先生接过师父的话:
“学诚法师刚才他说了一个人名叫汤因比,是英国历史学家,已经过世,他的巨著,就是《历史的研究》。刚才最后一句话,‘如是我闻’,这是在所有的佛所说经里,开头的四个字。如是我闻,那就是他后面演绎、解释了,就是佛教的学说,是靠口弘道,靠知闻,但是知闻只是第一步。”(众笑)
师父也笑着说:“谢谢!那么,我们今天这一堂的对话,我想有这样的一个意义,就是听的人要能跟说的人相应,要能够对对话的本意有一个准确的理解,我认为这点是非常重要的,才不会引发歧义,才能够促进和谐。”
许先生继续说:“我刚才说了,我对儒学、佛学、道学都是个想入其门墙而未得的人,当然我也希望望其宫室之美,那恐怕很难达到的。就我的寡陋见闻,世尊在他的所说法中,对于外道,包括对婆罗门教,以及后来的高僧大德,对于小乘佛教,是有意的、很清楚地标明我和他们不同,但佛教从来没有对于与自己异者采取一种暴力的、权威的手段,那么我想,恐怕这也是蕴涵在佛教教义中,不注文字的一种精神,不知我的体会对不对?”
师父:“佛经里头,释迦牟尼佛对六师外道也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也是通过对话的形式,他怎么说,佛教怎么认为,这样来阐释。印度很多的论师,马鸣菩萨、龙树菩萨、无著菩萨、世亲菩萨等等,他们造了那么多的论典,其实也就是与不同的宗派,不同的宗教对话的一个结果。”
许先生:“另外是不是在佛教中也是这样,对于未开悟的人,比如只达到罗汉果位的人,要想开悟,让他进入到菩萨果位,也都是采取循循善诱的办法。我为什么说这一点呢,因为到了宋代的时候,禅宗这个行走到棒喝的这个阶段,给人一个误解。比如在维摩诘经里面,维摩诘菩萨病了,世尊派菩萨去看他。一个一个地点名,一个一个不敢去。那么就叙述了自己曾经在维摩诘面前显出了自己的道力不足啊,开悟的程度不够,受到维摩诘的教育,这样就很怕到维摩诘那里去再被诘难,受到考试。像这样一个很生动的故事,我想就体现了佛教对于不同的文化、对于开悟不同程度的人的一种包容、爱护、理解和尊重。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
师父:“对话还存在着一个层次的问题。最高的对话就是不要说话,心灵是相通的。”(众笑并鼓掌)
许先生:“现在请我们的高道——张道长讲话。”
张继禹道长(道教代表对话嘉宾):
“高道不敢当。道教说‘道高弥安’啊,这个追求的目标是要一辈子。我觉得这次对话意义非常重大,因为我们是在承接一个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来开创中华民族的一个新的未来。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说历史的很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觉得中国文化之所以能这样五千年沿传至今,而且不断地吸收新的文化或者说域外的文化,不断地来创造自己的文化,这里面有两个主要的原因:一个是文化的主体性,这个文化五千年不变,这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说中华民族有自己的一个主体,但是有自己的主体性又不排他,就是说有包容性,没有排他性,应该说这里面是道的文化。我觉得道的文化不一定是指道教的文化、道家的文化,就中国来讲,应该说是一个道的文化,应该说道是既有主体性又有包容性这样一个概念。所以按照道家来讲,老子讲就是要‘至虚极’,‘至虚极’才能够达道。庄子讲是要‘为道极虚’,虚就是要包容。就像我们一样,我们要有虚,就是我们要有空间,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朋友,我们都要留有空间。像我们建一个大房子,今天我们有这么大的一个会场,容纳这么多人,就是因为我们有空间,才可以坐到一起。所以我觉得既有主体性,又有包容性,这是非常重要的。”
“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在总结道教文化时有一句话,叫‘道教之真精神’。他把这个‘道教之真精神’的提法就看成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缩影,就是说既能不断的吸收外来的各种不同的文化,又能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我觉得这就是既要保持一个小我,我们都是一个分别不同的个体,我们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域,这都是小我。但是我们要追求一个大我,融入到这个大的道中去,我觉得中华民族能够延续五千年,维护这样一个大一统,可能跟这个文化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我觉得在当代来讲,其实这个文化吸取这样一个营养,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来促进对外的交流,不断吸收好的东西,先进的文化,先进的科学,来补充我们。

另一个方面来讲,我们现在叫两岸四地,两岸四地是一个整体,起码从文化上面来讲,我们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但是我们也有不同的地域文化,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来提起的概念。”
“第二个来讲,其实三教的对话,三教的这种共同促进,历史上很多人作了很多的贡献。比如说,南北朝的时候,梁代有两个人物,一个是道士,一个是和尚。道士是陶弘景。陶弘景是梁武帝时期的人,这个人很有学问,我们现在说既是道教的高道,又是医学家,还是化学家,他发明了冶炼,还可以说他是散文家。梁武帝非常尊重他,要请他出来做宰相,但是他就深居在山中,后来有人称他‘山中宰相’。我觉得他用自己的这样一个行动去促进三教融合,他把道教的神仙排了一个谱系,在这个谱系里边把孔子也吸收进来了。然后在他的道场里边既设一个道堂,也设一个佛堂,隔日来朝拜。就是今天去道堂里边朝拜、诵经,明天去佛堂里边朝拜、诵经。我觉得这个在道教里边恐怕是一个非常典型的。
那个时候其实还有一个和尚,叫傅大士,他是主张三教合一,有一天他是戴着道冠,穿着袈裟,脚上穿着靸履,然后有人问他,你怎么这么个打扮?他说:‘我是要以儒为基础,以道为首,但是要中间以佛为心。’我说的这个意思其实就是……”
许先生中间补充了一句:“这就是林先生所说的,空气、水和饭和药。”
张道长:“历代的人都在诠释这样一个三教合一的故事,其实我觉得更重要的还不在三教对话,是我们许许多多的历代大儒、高僧、高道,在默默的,包括我们许多的社会大众,都在参与到这样一个三教的对话、三教的融合中。
就如刚才林先生所说的,我们中国人有多重的信仰,他来自文化的这样一个影响,通过我们的行动也在促进着三教的融合,构成中国的这样一个道的文化,或者说和的文化的传统。”
许先生:“说到这里,三位的高见又引发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确实刚才如林先生所说的,中国的多重信仰随处可见。比如在云南的一个地方,离开村子大概有两三千米的山上有一小庙,我就随机地去看,是没有僧人的庙,或者就是老百姓的庙,但是看出香火很盛,为什么呢?香炉里的香灰满满的,香案上还落了一些,另外烛台的烛泪留得很红很厚,说明香火很盛。抬头一看,赫然的释迦世尊、老子和孔子三尊像!那么我就想,是不是有这样的一个因,深层的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包括原始佛教——在印度、天竺流行的原始佛教,和由老庄之学后来衍生出的道教,都是产生于对现实的体验与观察和归纳。也就是,他是从人到人。比如,今天我们所有的人都知道老子、庄子是谁,是人。世尊出生在人间、生活在人间、弘道在人间、涅槃在人间,他涅槃之后留下了舍利,仍然是现实的东西。儒家的理想,以孔子为代表,他总结了夏商周,特别是周公的礼仪,礼仪是从生活当中提炼,概括成为一种规则,一种协调社会的机制,然后他提出‘仁’,从人当中又回到人,‘仁者爱人’。常常我们对自家的东西,入芝兰之室久闻而不知其香啊,没想到这个有什么奇怪,但是对比一下,有的信仰,这个我要声明,在今天我们谈儒释道对话的时候,对其他的信仰不是评价高低,只是说特色,说同中之异。他是从神到人,所谓一元神,一神论,就是人造了一个神,然后赋予他创造世界万物,包括我们人,都是他创造的,也是一种二元的对立,神人的对立,人永远是人,不能成神,神永远是神,不能贬为人。儒释道都不是这样,如果我本着正信正念,我布道,我可以立地成佛,佛者,觉也。以前我跟学诚法师谈到过,包括一阐提都可以到达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教也是啊,求其真,求自己精神的升华,儒者可以从一般的人到君子,由君子进展到贤者,由贤者成圣,所以我们从人到人和从神到人是不一样的,恐怕是学理上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不知道这个想法对不对。
同时我就产生了第二个问题,刚才张道长提到了傅大士,他提倡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提倡的高潮是在明代,我不知道各位今天,第一是对我刚才的浅见,有何见教。第二个三教合一的问题,怎么评论。”
师父:“释迦牟尼佛原来是一个王子,也是一个人,一个好人,并且是一个在世间上文武双全,非常成功的人,最后呢,从世间上面的上人,成为出世间的上人,成了佛了,功德圆满。释迦牟尼佛出家,是因为看到了老人、病人、死人、修道人,正是因为对人的痛苦的厌离,以及出家修道快乐的向往而出家的。出家以后而悟道,悟道总结出来人生有八种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爱别离苦,是跟喜欢的人不能在一起,就会苦;怨憎会苦,是跟不喜欢的人在一起,也会苦;求不得苦,我们要得到的东西得不到,就会痛苦;五蕴炽盛苦,就是我们人类的烦恼与痛苦。就是说八苦,都是以人为本的,他成道就是悟出如何来解决人类的这些痛苦。生老病死是我们人的一种规律,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与五蕴炽盛,它是我们内在的烦恼的问题,是人与人的关系的问题,为什么人会有爱别离、怨憎会呢,就是我们人内心里有分别心,不平等,所以释迦牟尼主张平等,众生平等,所有人都平等,所有的人通过自己的修道最后都能够跟佛一样成佛。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也是很有趣,张道长刚才也谈到了,儒释道三家确实也蛮有趣的,每个寺庙里都有伽蓝殿,伽蓝殿里面供的是关公,关公儒释道三家都敬奉;妈祖,在我的家乡,道教、佛教、基督教、不信教的人都朝拜妈祖,这都是非常典型的代表,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在一个人的身上就能体现出来。”
许先生:“刚才林先生、学诚法师所谈到的这种多重信仰,林先生说了一句话说过去了,我觉得很重要,就是在一神论的宗教和民族里面,借佛教的一句话说,就是‘不可思议’。我的一个学生,可能已经退休了,某大学的教授,汉族,他的太太就是回族。我不久前去新疆,我就问维吾尔族的姑娘,我说维汉通婚,过去比较少,现在维汉通婚有没有?她说很多呀。我说从前是只能汉族的姑娘嫁到维吾尔族的家里,现在有没有维吾尔族的姑娘嫁到汉族家来。她说也有啊,我就想嫁一个汉族人,你能不能给我介绍一个朋友啊。包括这种家庭当中的多重信仰,在有的民族是难以想象的。我就想和大家所说的包容有关,现在就是刚才我所说的这个问题,就是无论是多重信仰也好,具体体现就是三教合一论。时至今日,我个人认为,我把我自己的想法先坦白说来,现在不必谈宗教形式上的、组织机构上的三教合一。有自发的,像学诚法师所说,庙里面供关公,这是可以的。三教还是各自去吸收对方的优点来发展。但是我要看到三教合一是有它的哲理,和宗教本身的这种信仰的内涵作为后盾。是不是?一个点头了,学诚法师没点头,是不是有意见?(笑)我的话对不对?
师父:“我们把关公当成护法。”
许先生:“他是护法神?”
师父:“是。”
许先生:“那在座的各位居士,有信仰的你们都是在家护法神,护法人啊!都有可能进庙被供养一番。”(众笑)
张道长:“我觉得用道教的话来讲,其实中国人有一个追求。从表面上看,我们是在追求一个神明的保佑。我们祈求佛祖、我们祈求神明、祈求我们的祖先来保佑我们,保佑我们安居、健康、幸福、顺利。但是呢,我觉得这个中间,从道教来讲,有一个最根本的追求,实际上就是这一个‘真’的追求,所谓‘终极真理’的一个追求。道教讲,就是真人,道教所有的神仙,得道以后都会有个封号,这个封号就是某某真人。我们家祖先,正一真人,丘祖大家比较熟悉的,长春真人。这个真,其实即是神,这个神既是外在的,宇宙之间的那个核心的力量,那个真。其实那个真反过来也在我们身上,我们身上有个神、我们身上有个真。这个真和宇宙之间的、天地之间的那个真是通的。所以在整个人生的追求,或者修行的过程中,其实我们是要不断地避免被异化,才能保持这个真。所以道教教化人,你不要被外在的名啊、利啊、钱啊所左右,你被它所左右了,你的真慢慢慢慢就失去了,失去了,你就会离道越来越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