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待到山花烂漫时

(2008-04-18 00:00:40)
标签:

朝圣之旅

实践教诫

随众和合

收摄身心

师父功德

文化

杂谈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待到山花烂漫时
—— 上方寺之行
(4月17日下)
 

    仲春时节,春暖花开,法师想利用放香的时间,组织我们乙班的沙弥、净人同学出去春游,师父也赞同,决定去凤凰岭景区北线的上方寺。法师请益师父出去春游应该注意什么,师父提醒两点:“要注意安全,要收摄身心。”

    前期的准备工作主要是由一位小沙弥承担的,当时我心里还很不服气,觉得法师偏心,不重用我们几个班委。尽管心里这么想,还是很努力地配合,其实主要是观察为什么法师这么青睐那位小沙弥。观察的结果让的我心转变了过来,觉得小沙弥身上有三个优点我明显不具备:一、他很早就想出去春游,因此很主动、很热心地做这件事情;二、他办事能力很强,事情考虑得很周到、很细致;三、与法师的业缘很近,法师经常让他做一些事情。认识到这些,觉得法师的安排其实是很有道理的。说不定法师是特意借此因缘来让我们好好反省自己不足的地方,如果不能体会到这份用心,岂不是太可惜了!

    在晨起缘念时,法师给大家提策上方寺之行的意乐:“上方寺鼎盛时期曾经有五百多位出家人,其中一定有圣者。我们这次出游也是朝圣之旅,希望透由此次活动,能与上方寺结缘,感得将来佛法能重新在上方寺兴盛。随着龙泉寺的法务活动和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宁静的修行环境少了很多;如果将来上方寺能得以重兴,我们可以有一个相对安静些的环境进行专修。”为了落实师父的教授,法师希望组织大家一起念诵大悲咒七七四十九遍:上山及下山过程中各念诵二十一遍,在山上念诵七遍、《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一遍。

    早晨9:00,我们在德尘居排班准备出发。法师采用报单、双数的方式,将我们20人排成了两列。这种方式效率很高,以上殿时惯用的考量标准排出的队列整齐有序;对个人没有分别和偏袒,也让大家彼此之间能结下更广、更深的缘。其实在这之前我还在为不知道如何分组而苦恼,法师这种做法真是让人为之一振,内心感到非常舒畅。

 

待到山花烂漫时

   

    在大雄宝殿前诵大悲咒时,大家诵得不是很齐,甚至可以说是很不齐,念诵声和木鱼的节奏也不能很好地配合,让人心里不安,有点乱乱的;等到法师后来亲自敲木鱼,情况才好了一些。诵完以后,法师意味深长地微笑着说:“大家诵得不是很齐啊!我们现在要做到‘和合’,这分为‘身、语、意’三个方面的和合。现在大家基本上可以做到‘身和合’了,我们穿的衣服都是统一的,队伍站得也比较整齐,这些都体现出‘身和合’。下一步就是要做到‘语和合’,希望大家再诵的时候能慢慢和谐起来。只有做到这些才有可能进一步做到‘意和合’。”听到法师简短而精要的开示,内心一下子亮堂起来。想起最近法师在带我们学习《师父理念》课时,一直强调“规范身语”的重要性。通过“规范身语”,调伏粗猛的烦恼,如此才有可能慢慢认清我们内心的行相,这样所学的佛法才能入心,才能对治我们的现行,净化我们的烦恼,而不是让本来已经粗猛的烦恼变得更加粗猛。现在法师又从“身、语、意”三个层面来诠释“和合”,其背后的意趣神韵应该是一致的。再想想师父给大家的三个规约:“一是随众,二是服从领导,三是不说是非。”似乎正是从这三个层面让大家去实践,从而让我们的团体变得越来越和合。其中“随众”好似让大家在“身和合”方面用功;“不说是非”好似让大家在“语和合”方面下力;“服从领导”好似让大家在“意和合”方面努力。如果这三个方面能够做好,那么这个团体在整体上一定是和合的。

    在去北线的路上,法师边走边给我们讲:“念诵大悲咒有殊胜的利益。师父曾经念了三年大悲咒,每天念一百零八遍,总计十万多遍,常常会出现很多感应,很多事情都能够顺利成办;另外师父无碍的辩才,都与至诚念诵大悲咒有很大关系。”法师的教育引导用心良苦,真有点润物细无声的感觉。一旦确定了目标(要诵七七四十九遍大悲咒),就会认真地落实,不断策发我们的好乐心。后来还有十四遍没能诵完,法师并没有轻易放弃,而是带我们在晚上开完僧团会议以后再补足。由此可见,法师并不是在应付,而是非常认真地对待这件事情。

 

待到山花烂漫时

   

    与法师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慢慢将注意力放在谈话的内容上。在这之前,除了关注讨论的话题,因为考虑到师父“收摄身心”的教授,大家还比较内敛,不随意东张西望。但听到法师提醒我们可以看一看路两边盛开的鲜花,才开始比较放松地去欣赏,那时的确一下就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感受到自然环境的美!随后法师又提醒:“可作意将盛开的鲜花供养给佛菩萨!”当时心里真是有点警醒:是啊!怎么见到好东西又忘了佛菩萨了呢?

    谈话间即到了山脚下。坐在竹制的凉亭里休息的时候,法师微笑着对我们说:“出家很好吧?!”一个同学回应:“是啊!身心自由!”这下把同学的话匣子给打开了:“如果在世间,很难这么轻松自在地放松身心,好不容易有个假期,还得被拉着逛商场!”“讲个笑话。有个领导为自己的部下配了一部上好的手机,很多同事挺羡慕的,但有一位却不以为然,问他是怎么看待此事的,他说:‘那有什么好的,不就是多了一个电子狗链吗?’”这个笑话把大家都给逗乐了,有的同学还问:“这个人是不是学佛啊?怎么这么看得开啊?”但笑过之后,内心不免生起一种无奈。其实出家之前自己也是这么一种状态,多了一个手机,确实通信方便了,但心却被拴住了,整天不得自由,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而现在出家的生活,无牵无挂,就比较容易安住当下,比较容易往内心用功。记得在《孟子·告子章句上》中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在爬山过程中,法师看到一位同学手里拿了一个废弃的塑料袋,好像一下就明白了这位同学的用意,即刻发起随手捡垃圾的号召,结果得到大家的一致响应,除了个别背包的同学,其他同学都不断地弯下腰很积极地捡垃圾。法师提醒大家只用一只手捡就可以了,因为带的水有限,考虑到中午还要吃饭,留一只卫生的手是有必要的。这些事情虽然小,但却透露出法师对现实缘起相当敏锐的观察。法师在带我们上理念课的时候,大都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常常关照现实的缘起,也就是针对当时大家的身心状况而作应机的开示,所以常常让大家的心很快就能被摄受,很快能进入闻法的状态。看起来法师对随手捡垃圾这件事情很重视,他说:“出来旅游随手捡垃圾,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以后这要形成我们龙泉寺的家风。”“是啊!世间不少的人随手扔垃圾,是在顺生死流;我们随手捡垃圾,就是在逆生死流!”一位同学也认同。能够体会到,其实法师是在通过这样看似很小的事情来树立一种向上的风气。

 

  待到山花烂漫时

   

  中午11:00,快到用午斋的时间了,刚好路边有一块从山体悬挑出来的巨石,下方的空间足以容纳大家于此用斋,于是这里就成了我们的临时“斋堂”。大家都坐定了,食物也拿出来了,有个同学忽然提醒说:“该打板了,小文呢?”小文现在负责僧团的打板。他很快找来一条长棍,开始在石头上打板。板声一响,那种感觉好像一下就回到了寺院。打过板,相关的同学负责行堂、供养和出食等一套完整的用斋仪轨。虽然“斋堂”颇有些简陋,但各位同学各负其责,做得还真像模像样,大家都露出会心的微笑,那种感觉很好。以前对仪轨一直没感觉,觉得面对很多事情的时候,关键要注重内心是怎么认识和怎么作意的,而对于采取怎样的形式并不在意;但今天通过野外用斋,就明显体验到完整的仪轨是多么的有意义,也是多么的有意思。正是因为有这些仪轨,才比较容易让我们的身心得到收摄,才比较容易让我们的内心有明确的所缘。如果能坚持做,慢慢熟悉这些仪轨,再进一步学习了解这些仪轨背后所代表的内涵,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事情。想起了《论语》中有子说的一段话:“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我能体会到的意思是说,“礼”其实体现的是一种“和”的思想:身与心之间的“和”,自己与周围人的“和”,以及我们人与外在环境的“和”。所以在行“礼”时,应慢慢体会其中的神韵,就是“和”的感觉。通过实践,慢慢对这一点有体会有把握以后,可能会认为只要能做到“和”就好了,没必要那么多的“繁文缛节”,其实这样的认识是“不可行”的。因为以我们的德行和智慧,还不足以说自己随意采取一些形式,就能做到让自己的身与心“和”,让自己和周围的人“和”,让我们人周围的环境“和”,结果最后就会偏离“和”,变得“不和”,一旦“不和”就会有痛苦产生,这种痛苦反过来会让自己对所行的“礼”失去信心,乃至最后抛弃。实际上的结果是我们的身语开始变得放任自由,不受拘束,而内心也一直会在粗猛的烦恼现行当中,自己却已是无可奈何了。这恐怕就是“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的过患了吧!

 

待到山花烂漫时

   

    用完午斋后诵了七遍大悲咒,继续前行,大约12:30到达了目的地上方寺。这个地方已经看不出是一座曾经鼎盛五百年具有相当规模的寺院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完全是一片废墟。尽管如此,这个地方与周围的地方相比,还是明显让人感觉到非常宁静和肃穆,用同行的话来说就是具有特殊的加持力。法师很动容地说:“这个地方曾经有五百位出家人,而且一定出现过圣者。虽然现在这个寺院已变成了废墟,但实际上还有我们看不到的很多护法在这里护持着,等待着这个道场的复兴!我们应该发愿将来重建这里的寺院,重新在这里住持三宝!”从言语中可以体会到法师在这里建立教法的愿望是多么的真切!然而,我还在为曾经是多么辉煌的寺院而今天却变为这样子而情绪波动。看到躺在地上已是残缺不整的石碑上刻着“万古不朽”这几个字,觉得它是那样的苍白无力。我不知道“万古不朽”的是什么——是寺院吗?很明显不是,因为它已经“朽不堪睹”了;是当时的出家人吗?好像也不是,因为他们色身也早已荡然无存。这不也是自己将来的命运吗?现在对龙泉寺的未来充满信心,然而无论将来这里建设得多么辉煌,多么的人才济济,将来还不都是归于一场空吗?可见这些都不是所谓的“万古不朽”。那到底是什么呢?记得前两天关于感情方面的事情曾经请益过法师,当时法师与我分享了师父的行谊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师父对待周围的人,不会特别地喜爱某一个人,也不会特别地讨厌某一个人;他对每一个人都是那样的关爱,但同时又让人觉得是那样的平平淡淡。每次师父出国前都会留下遗嘱,作好面对无常的准备。师父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不希望给任何人带来任何的牵挂。毫无疑问,终有一天师父也会离我们而去,他的色身也会消失。对一般人来说,当他的身体腐朽的时候,同时也是他的影响和价值消失的时候;甚至在他活着的时候,也很难看到他对周围的人和环境有怎样的影响和价值;然而师父不会,他那深邃的智慧还有那宽广的胸怀在人群中绝不会泯灭,他那应理契机的言传还有那润物无声的身教在教法的传承中绝不会消失,他那悲天悯人的情怀还有那救度苍生的悲愿在世界里也绝不会被淹没。如果真的有“万古不朽”的话,我想这理应是其中的答案之一。想到这里,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还有外在世界的成、住、坏、空,此时此刻已经不是那样的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这样短暂的生命里,在这样有限的时空因缘下,怎样开显自己生命中本自具有的无限的、永恒的意义和价值。怀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踏上了返回的征程。

 

待到山花烂漫时

   

     来到山脚下,在等车的空闲时间里,法师给我们分享了他的心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按预定的目标能够坚持念诵大悲咒,得到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实践落实了师父关于安全和摄心的两个教授;还有就是我们出来春游,还能按照寺院里的规矩照常行事,比如午斋还能继续全套的仪轨,这一点也很重要。”法师这样主动分享心得,实际上是看到我们还没有养成这样及时总结回馈的习惯,自己先做出一个榜样,希望我们也能这样做。体会到这一点,我也随后很主动地分享了内心的感受:“记得我们在出来前诵大悲咒的时候,法师说我们‘身和’已经做到了,但‘语和’还需要努力。通过我们在途中不断地念诵、不断地磨合,实际上大家相互之间慢慢形成了一种默契,诵得越来越整齐了,也越来越和谐了,可以说已经达到‘语和’了。不但如此,在爬山的过程中,虽然大家彼此之间并没有很深入地交流,但彼此之间能相互关照,那种亲切感自然不断地增加,隔阂和疏远的感觉也在逐渐消失,我觉得这是我们‘意和’在不断增进的象征。”法师点头称许说:“其实同行之间的缘分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加深的!”   

    大家意犹未尽,接我们回寺院的车已经来到面前,很难得的一天春游到此也要画上一个句号了但这一天的经历留给我们的还有很多很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