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下挺忙的
(4月6日)
“希望大家周末的时候上寺里来,好好充电。充足了,回去好好放电。”
一次法会结束后,一位法师对我们这样说。由于周末要给去安徽赈灾的义工作培训,于是我周六便提前来到了山上,想利用这里安静的环境,再好好把给大家要讲的内容认真细化和复习一下。这次上山,深深感到法师话里的确含有非常深的道理和期望。

又见到了熟悉法师和师兄们,跟大家一起交流,随大家一起上课……我深深地感受到,寺院的管理更加正规化、明细化了。以前这些看着很普通的师兄们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气色明朗,语气柔顺,更加调柔。透由他们的话语,能感受到他们对三宝和不断加深的信心;还有一些不喜欢说话的小师兄,现在和我交流的时候,思路那么清晰。对师父的理念有很多很深的理解,他们的教理也远比以前提升了很多.....没想到自己与这里的差距竟然这么巨大!
这时开始反省,最近几个月以来,自己似乎很少上山来学习了。基本上一个月来一次的样子,还都是来找人或办事,真正安住下来学习的时间很少。每次来某位法师见到我的第一句话都是“在山下挺忙的?”每当这时我就感到很惭愧,什么忙啊,事情多啊,这些统统都是托词,都是借口。回想2006年,那时住得也很远,事情也非常多,但自己还是坚持每个周末一定上山,一直待到周一早晨早课结束后才迅速下山上班。
基金会的同修也说,不论多么忙,他们每个周末都要上山回寺里住一两天,算是休息,更是充电。当时觉得很平常的话,这时却发现是这么的正确。

凤凰岭的杏花节到了
昨天上课法师给我们放了一段视频,讲的是孔子向师襄子学习音乐的故事。当师襄子老师听完孔子的弹奏,认为孔子的弹奏技巧已经符合要求,要教第二支曲子的时候,孔子却说,自己并没有掌握曲子的志趣神韵。经过十天的苦心修学,孔子终于领悟了曲子的志趣神韵。这时老师再次要教他新的曲子,然而孔子又说,自己尽管已经感受到了乐曲的志趣神韵,却没有体悟到做曲者的为人风貌。于是孔子再次潜心修习,去周公祠庙寻求答案,至诚感通,最终体悟到了做曲者的为人风貌。从弹奏技巧到志趣神韵,再到为人风貌,步步提高,层层深入。这种求学的态度和方法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是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回想自己从孩童时代开始求学,如今也二十几年了。真正学到了什么?不求甚解,不求上进,浅尝辄止,得过且过……这些习性都障碍着自己往更深更广的境界前进。
看到这里,我在想,自己总在为无法上山找各种借口,说种种理由,这哪里是问题的本质呢?根本的原因是自己不像以前那么有希求心了。对法的希求心,对智慧的希求心,对三宝和同行善友的希求心。当一个人具有强大的希求心时,再困难的外境都无法阻挡其前进的脚步。一位师姐曾问大家:这边是佛法课,那边是一笔百万元的生意,你会选择哪个呢?是啊,当你的心希求那一百万的时候,即使一百万后面是万丈深渊,你也会义无反顾的。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如云烟。要永不退转,道心恒长,这对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是最严峻的考验啊!

我还注意到片子里的另一个情节:冉耕等朋友来探望孔子,赞叹孔子不仅仅是他们的朋友,更是他们的夫子。而孔子说自己不具备夫子的资格,他说要为人师表,必须有完美的人格:温、良、恭、俭、让。忠贞、仁义、孝悌,即君子之礼。孔子认为“学习知识与学习做人不可分割”,反映了他注重修身品格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师襄子赞叹孔子博学多才时,孔子非常谦虚地说:“人若可以将华夏的礼乐典籍尽皆掌握,取其精华并加以丰富,方可称得上博学;人若象文王周公那样使天下繁荣昌盛,方可称得上多才。”孔子眼中的博学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了解和运用,而是更高层次的是发挥、发扬。他理解的多才不仅仅是自身得到发展提升,而是将天下人的兴旺纳入自己人生的使命。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这是多么值得学习的境界啊!
结合佛法看孔子,孔子这种为天下苍生着想的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心,远远超越了普通凡夫的境界。这颗心就是最广大的慈悲之心,恢弘大愿啊。之所以孔子能力身行道,修养品德,广博多才,这些都不是为他自己,都是为了更好、更方便、更快速地泽被苍生。学习技艺是为教化众生,克己复礼是教化,修心养德更是教化众生。在夫子的心中,早已没有了自己,早已把自己交给了天地万物和众生。再反省自己,为什么学习没有动力?上山没有时间?道德修为上不去?一切的一切归其根源,就是悲心宏愿没有生起,还在事事为自己,时时为自身,心量如此狭小,怎么能够进步?怎么会有成就呢?回想师父每天那么多事情,再忙也会学习、读书到深夜。在师父的心中,这些都不再是为自己而学了。
一万个人来寺庙皈依,可以说皈依的当下,那份对法的希求心是强烈的。但是后续上山来学习的有多少?后续能够跟着山上做事或者实践佛法的又有多少?总是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和理由,这都是希求心减退的表现。有的人说,这是因缘不具备。我说,这个因缘难道不是很大部分掌握在自己手中吗?当我们的希求心丧失的时候,一些缘便成为了空中的雾气。心大量大,量大福大,福大成就必定大!当我们把能够教化多少众生,能够为天下奉献多少,来作为我们自己的成就的时候;当以天下为家的时候,你的福气及心量定然是最广大的。这个时候来学习任何法,没有不入心的;做任何事情,没有不成功的。
师父少年出家,早年刻苦修学,从福建到北京,从无到有,到如今的龙泉寺,每一个步伐都是与法相应,与善相应,为的都是苦难众生。个中的辛酸和境界只有师父最清楚。但是有一点毫无疑问,那就是师父博大的悲心宏愿。没有这些,不可能有持久的成就,不可能有今天僧俗二众在这里跟着师父修学佛法。我们应向师父学习什么呢?我感觉最应学习的就是师父这颗为佛教、为众生的心。具备了这颗心,就真的可以做到时时刻刻在修行,处处地在正念,由此指导我们每个时刻的身语行为,定然不会造恶业,自然不会起烦恼,也自然会自利利他了。
佛陀的教育是心量的教育,是善法的教育,是慈悲心的教育,忘失了这个根本,一切的造作难免都会出现偏差,甚至会违逆正法。真的成那样,将是多么可怕和可悲啊!《无量义经》上讲的“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认为和这个是相通的。一念悲心宏愿,激发我们无边的慈心、动力、希求心、求知欲。体悟佛法,实践佛法,弘扬佛法,这一切的一切都自然流露出来,不需任何的造作和外界的力量,万法皆由内心出,这个力量是无穷的,是和佛陀相应的,是和师父相应的,是和自性相应的,修学佛法,从内心作起,从长养悲心宏愿作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