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归途的教诲

(2008-03-22 00:00:09)
标签:

归途

度众生

共业

文化

分类: 随师行记

归途的教诲

(3月21日上)

 

    “师父,刚才我在飞机上与卢居士又交流了一下,感觉到他很有思想,对佛教有很多的思考。”在从机场回龙泉寺的车上,我这样跟师父报告。结束了在越南的2008卫赛节筹备会,师父一行五人于当地时间早上9:20乘坐CZ372次航班,在北京时间16:00到达首都机场。

    师父:“那当然,《法音》编辑的很多具体工作由他主持,他的知识面很广。”

    我:“我们谈到了昨天兰科斯特教授所提出佛法与科学的问题。卢认为佛法的很多东西还是很难被科学所完全证成的,比如神通等超自然的体验。因为,实际上科学所能验证的是众生的共业层面,而有些佛法中所涉及到的现象是属于众生的别业。因此,佛法的传播还是不能寄希望于依赖科学研究的支持。”

    师父:“科学与佛法所要解决的问题不一样,这是不同的两个领域。了解美国人的想法,并不是说完全赞成他的观点,而是开阔自己的眼界,将来能更好地度众生。像你们能过一段时间出来看一看,与别人谈一谈,就不会很闭塞。我对于日本、韩国、东南亚这些地方的佛教都有些了解,现在就希望多接触一些欧美国家的佛教。”

    我:“卢还提到,东南亚国家的民众对于佛教信仰的深度普遍来说高于汉传体系的信众,他们大部分人都很清楚,佛教的最终目的是解脱,但是汉传佛教的信众就显得很参差不齐,很多人对于佛教的认识就是烧香求保佑而已。究其原因,他觉得因为南传佛教国家的体系比较明晰。”

    师父:“这也跟东南亚的地理、气候因素有关。这些国家地处热带,谋求生存相对来讲比较容易,因此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禅思。中国人呢,首先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这些现世的利益是不得不考虑的。”

    我:“是,感觉一些南亚国家的人比较悠闲,不那么强调勤奋工作。”

    师父:“中国佛教的发展其实跟汉朝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关系。他特别提倡祭祀等礼仪,赋予了儒家一种比较强的宗教色彩,为佛教成功传入中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否则的话,中国人更不容易接受宗教。”

    我:“大多数中国人骨子里还是很重视现世的。对了,您刚才提到科学与佛法是不同的领域,解决的问题不一样,因此还是最好不要拉在一起谈,是这样吗?”

    师父:“科学归根究底解决的是现世的问题,佛教主要是解决后世的问题。”

    我:“但目前社会的主流非常重视现世。”

    师父:“所以要提倡人间佛教啊。但佛教有一个本质的意义,就好像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它的本质意义,人间佛教注重现世,这只是一种方便,不是它的本意。佛说法是依四悉檀,只有第一义悉檀,那也不行。说法既要契理,又要契机。契机的意思就是契合闻法者的根机,契理就是要契合佛的理,符合佛法。如果没有广学多闻,没有广泛接触社会,你讲出来的东西就绝对不契机的,那样的话,谁会听呢?”

    我:“实际上在您的几套系列开示当中,感觉到您一方面是考虑到现代人的接受程度,另一方面也还是很强调终极信仰的层面,是吧?”

    师父:“当然了,一个是终极信仰,一个是契机。不能让宗教给人留下一种印象,就好像社会上面所说的一句话:‘口惠而实不至’——也就是说,不能实际解决别人的具体问题。对方很彷徨,而你不能安顿人家的身心;或者说,对方物质上面穷困潦倒,你不能帮人改善,那就不行。人的问题无外乎身心两方面,那你通过宗教的力量,能不能使别人身心安顿,这很重要。”

    我:“宗教的力量指什么呢?”

    师父:“宗教的力量既包括精神力,也包括物质方面的力量。比如救灾的时候,那个时候你跟他讲佛法,别人就听不进去,这时候需要物质力。”

    我:“但有一个问题,如果人家是心里的问题,但是跟他讲佛法却不相信,怎么办?”

    师父:“所以你要先把对方的‘机’观察清楚,如果他不信,你就暂时不需要去跟他说,为什么呢?佛法讲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是很重要的前提。当然还有一个是‘缘’的问题,什么意思呢?讲法的人跟听法的人要能够相应才行。”

    我:“那比如对方暂时不接受无限生命,就先用世间共通的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去跟他讲,是这样吗?”

    师父:“这也涉及到愿力的问题:你有没有愿力去度众生?这也是菩萨跟二乘本质的区别。菩萨的目的就是成就众生,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就是为了度众生。至于你能不能度过来,度到什么程度,这还跟一个人的能力,跟你对于‘机’观察的能力,跟‘缘’有关系。”

    我:“总感觉现在普遍的‘机’是不接受无限生命的。”

    师父:“也不能这样讲,可能他不接受是因为你没有把它诠释清楚,你的诠释不足以让他相信,是不是?”

    我:“所以在讲法的时候,无限生命这一点还是不能轻易放弃啊?”

    师父:“这肯定的!首先要让他了解,佛法是什么,佛法要解决什么问题,佛法通过什么方法和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些都没有说清楚,只是自己认为自己是究竟了义,那怎么能行?我在三套光碟都有提到无限生命,今年元旦谈得更彻底——我们人本身受到很多世间概念的局限,这些概念、虚妄分别把人限定住、障碍住了,从而让人理解不了‘无限’。”

    我:“那像有些企业家,他只是想到寺院打打坐、静静心,那应该怎么引导呢?”

    师父:“当然告诉大家这些也能帮助人解决一些烦恼、解决一些痛苦,但我们这样做的时候,自己内心必须有一种坚定的信念,也就是终极信仰,否则你这种行为就没有意义了。”

    我:“就是说,如果自己内心有很明确和坚定的终极信仰,即使眼前只能跟别人结个缘,但将来还是可以把别人救上来,是吗?”

    师父:“那肯定了,这样才能说明你的行为是有意义的。就好像一个医生,他很明确自己所做的意义,干起来才会有劲头。”

    我:“卢对佛教何去何从的问题很关心,他提到整体佛教发展的一个矛盾问题:如果佛法太强调往深入去努力,太讲究严格持戒、精研教理等等,就不容易被大众所普遍接受;如果照顾一般人能接受的程度,往往又会流于浅薄。我跟他讲了一个金字塔的比喻,不知道对不对。就是说少数人对佛法最深入的内涵部分有完整正确的把握,一层层下来,又可以接引到最广大的众生。”

    师父:“所以说要靠团队。一个人只有在团体当中才会显示出你的意义,人如果不放在一个组织里面来考虑问题的话,人的社会性就不存在了。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讲要皈依三宝?皈依僧实际上就是要皈依和合众、皈依团体。僧的本意,已经隐含了居士在里面。如果没有居士部分,僧团怎么存在,怎么生活?有些人认为说我们只要好好持戒就行了,不需要去管很多居士的事情,但如果各个寺庙都这样,佛教岂不是完了?整个佛教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来配合,个人只是其中的一个零部件。要建立‘正法城’,就好像一个城市的运作要有完整的机构。”

    我:“以前听说过一句话,叫做‘交相辉映的生命格局’,这样才能利益广大的众生。”

    师父又提到:“我跟美国人能交流那些问题,与我平常的思考有关系。人有什么心愿,有多大的愿力,将来就呈现什么样的结果。刚开始一个人心愿如果很小,将来成就也会很小。我们这两次到泰国和越南开会,所谈的问题一般的僧人根本搞不清楚,会觉得出家人谈这些干什么。所以说,我们这些人所讲的话,你就不能根据常规来理解,否则就会出问题。我们所谈的,关系到多少人的业力和命运?比如我们讲世界和平,当然也不是说我们开个会就能和平,但透过我们的行为,能够增进世界和平的因素。这个人做一点,那个人做一点,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世界和平的因素就越来越多。”

    我:“凝聚一种共业,是吧?”

    师父:“当然,这种力量会辐射出去。就像这次去越南,其实即便是现在,两国的关系并不是就没问题,关于一些领土的归属还存在争议。在这种情况下,谈宗教所能达到的效果是其他领域达不到的,对两国的外交、友好有很特别的作用。”

    不知不觉间,车子已经到了龙泉寺,临下车前,师父又说道:“没有宗旨的人就忽东忽西,变来变去,有宗旨的人是‘咬定青山不放松’,认定了就干下去,最后就能成就。”

    旅途劳顿,下了车的我就想赶快睡个觉休息一下,可是师父刚刚放下行李,就又在两位法师的陪同下,去视察整个寺院了。师父的行为,正是他对弟子教诲的最好诠释,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师父的开示能够深入人心的关键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