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2月13日)

(2008-02-14 00:00:14)
标签:

闭关

求出家

文化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同师共学(2月13日)

成蹊

    前天晚上师父曾说:“春节完了之后,我们甲班要考虑做一些调整,让大家闭门思过。一个人住一个房间,好好反省一下。”

    某甲法师提出:“没那么多房间啊。”

    师父:“两个人一个房间也可以。要少讲话,讲话太多容易散乱。”

    昨天师父又提到:“天天做事,面对这些同学,容易起烦恼,大家业障现前,互相观过,那怎么办?要像某乙一样,一个人住一个房间,过一段时间就好了,最后大家业缘就好了。所以我们过了十五以后,学得比较久的同学,可以放假一段时间,每天看书,最后上课就有兴趣了。现在上课上了几年,上得比较疲。期间只要保持上殿、过堂、诵戒,庙里边的事情适当做一点,大部分时间自己用功。这样两个月之后就会不一样。”

    我:“那庙里的事情谁管?”

    师父:“两三个人管就可以了,不需要很多人,实际上也没有什么事情。很多事情是‘无明源于无知’,是因为不了解情况。”

    我:“比如某丙法师要管那么多事情?”

    师父:“某丙可以让他继续干。”

    旁边某丁法师笑道:“他心力强,没问题!”

    我:“不休息菩萨,呵呵。”

    ……

    其实,关于让老同学轮流短期闭关或者半闭关的想法,师父大概两个月前就曾提过,但却没想到这样快就会付诸实施。这也是师父观察因缘做出的决策。那么,这样的做法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我想,已经半闭关相当长时间的某乙法师对于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了,于是今天便采访了他的心得。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3日)

   

    某乙法师大概是去年7月开始进入半闭关状态的,师父最早给他的规定是“尽量不要出门,吃饭让人送,随众活动不参加。”

    他当时心里觉得,所有活动不参加自己可能受不了,就请示师父:“能否参加早殿?’师父同意了。之后,某乙法师又先后提出参加诵戒、过堂、晚殿,师父也都应允。

    一开始是自己住,后来因为有客人来、房间紧张,他临时与另一位法师住在一起,倒是尝到了甜头,于是就发短信请示师父:“与某甲法师住在一起很融洽,他的感觉也很好。某甲法师的性情、风格和自己不一样,从他身上可以学到东西,也可以互相督促、策励,不至于放逸。请问师父能否今后与他共住?”

    师父则回短信说:“很好!你们多交流。”

    某乙法师告诉我:“通过师父这条短信,体会到师父一方面希望我们有闭关的机会,使身心安稳,另一方面对于师友加强业缘也很看重。因此当我主动提出来与某甲法师一起住,师父就说很好。”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3日)

   

    听了某乙法师的介绍,我的体会则是:师父做事都是要观察缘起,所以做弟子的要及时汇报自己的状况和想法,而不能单单想着遵从师父的吩咐。佛陀当年制定的每一条戒律,都是由弟子们向佛陀报告,佛陀才观察缘起做出制戒的决定。另外,很多时候,佛陀虽然是一切智智,他对于一些事情却要明知故问,根据弟子的回答做出反应,这对于后世也有很大的垂范作用啊。

    这半年期间,某乙法师的主要任务是看书,一本一本地看,而且要向师父汇报读书的心得。他说:“基本上每天都要汇报:做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心得。汇报有多方面好处,首先,这本身就是在依师,可以得到师父的指点。其次,师父是僧团的代表,通过汇报可以有皈依僧的感觉。另外,每天把做的事情汇报,自己也是个督促。如果白天不努力,晚上就没办法汇报,无形中成为很好的督促。”

    前期,每天看书的量是随缘的,最近这两个月的时间,师父则给某乙法师规定:“每天读五十页,不能多也不能少。”

    “这样规定很有好处:之前看书有时候会流于浮泛,或者一有其他事情就看得很少。现在因为有了这个定课,动力就更强,也更有效率,一有空就会看几页,每天自己内心也更踏实了。”他说。

    书目大部分是师父指定的,也有师父提出方向,某乙法师自己去找书,再得到批准的。一开始是看一些经论,如《大涅槃经》,《优婆塞戒经》,《安般守意经》,《俱舍论》(有关因果部分),《发菩提心论》等,接着看了讲佛教历史的《释氏通鉴》。大概三个月之前,师父交代某乙法师开始看台湾佛教发展方面的书,涉及到台湾佛教的历史,与政治的关系等等。

    除了看书,有时候师父也会交代一些任务,比如整理一些文字材料,偶尔带动别人等等。比较特别的是,这些事情师父经常让这两位同住的法师一起做。

    “师父把我们两个人当一个人用。”某乙法师笑着说。

    “感觉这也是师父的善巧吧。通过一起做事,你们可以有机会更好地磨合。”我说。

    “对,这样我们可以更密切地交流,在过程中学习放下自己的执着,接纳别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可以彼此加强业缘,对将来弘法会有帮助。师父早期曾对大家说:‘你们将来都要弘化一方,那时候要形散而神不散,互相很好地配合。’这就需要从现在开始加强业缘。”某乙法师曾长期整理师父的开示,对师父的理念很熟悉。

    谈起读书、用功的心得,他说:“因为接触的境界比较单一,内心的一些烦恼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伏。比如,在对女众的贪染心方面,因为基本上不出去,面对的境界比较少,内心更清净。由于以前的串习,偶尔也会有一些胡思乱想,这时候自己就会忏悔、发愿、缘念不净观,使这种心平息下去。”

    “你学习过不净观方面的内容吗?”

    “受戒之前,师父让我看过一本戒淫方面的书,触动挺大的。以前慈悲和贪爱分不开,看了之后就把这个邪见破掉了。因为体会到淫欲伤身败德,实际上会使人远离慈悲,变得自私,甚至为了满足欲望会做出很多恶劣的行为。当时看书的时候,背诵了一些不净观的偈颂,‘我执与自私,贪求复依赖,虚妄无有实,无常不安住’、‘无常与八苦,自他皆不净’、‘种种不净物,流满于身中,常流溢不止,如漏囊盛物。’这段时间,生活中经常会缘念这些,比如上厕所的时候就会思惟,经常串习,感觉很有帮助。也是因为暂时远离境界,内心宁静,才容易用得上功。”听他这样介绍,也想起师父说,佛法不一定听得越多越好,关键是要能够执持、不断实践。

    “除了这些,还缘念其他的方面吗?”我问。

    “对了,感觉对治淫欲还要靠皈依、发愿。师父以前讲过,不净观要想生起不容易,要多体会灭谛,多皈依,体会内心与法相应的快乐。所以我会注意多缘念皈依,祈求师父三宝。还有就是师父说的,多发心发愿,思惟我到底要求什么,四宏誓愿不断去策发。起了烦恼我就会发愿,思惟自己所求,认识到这不是我所求的。”

    “其他的烦恼有什么改善吗?”

    “对名誉、恭敬也看得更淡了,内心对这些有一种超越。”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想这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自己不用去领众做事,恭敬赞叹的境界少,比较能够静下心来。另一方面,师父会给一些小的境界,在别人面前赞叹自己:比如具备弟子相啊,将来可以成为‘律师’啊。其他同学有时候跑来告诉我这些,也表现得很恭敬。我就会想,恭敬又能怎么样呢?又没有得到什么。真正实在的,还是每天看了多少书,做了多少事情,那些名啊、恭敬啊,都是很虚的。”

    “思惟贪名的过患?”

    “是啊。怎么样给别人带来真实的利益呢?要靠心灵的净化。否则如果没有净化,自己没有德行,别人即使再恭敬,也不能真正帮助到别人。反而因为有个名在,会给自己带来很大压力。另外因为贪着那个名,自己很高傲,不能尊敬别人,也很不好。”他举出不少自己思惟的角度。

    其实对于出家人来说,五欲当中别的境界较少,不太容易生起烦恼。贪名则不一样,这种烦恼非常微细,也很不容易对治,因此很随喜某乙法师能够通过闭关有所突破。

    谈起读书的心得,他又说:“这段时间看书,心更容易静下来,跟平常不一样。因为看书是自己的主要功课,会主动去思考,跟平常泛泛的浏览就不同。另外每天给师父汇报也是无形的压力与加持,促进自己深入体会书的内涵。通过读经论,眼界更开阔,对教理增加了了解,特别是对佛的功德有了更深的体会,比如随机说法的功德等等。”

    “看其他书的体会呢?”

    “读佛教历史很有触动。比如台湾被日本占据的时候,还有以前大陆军阀战争的时候,在那么乱的情况下,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在这样乱世的所作所为,让自己内心很感动。”

    “最感动的是谁?”

    “太虚大师。另外慈航菩萨也让我很感动,他对台湾佛教的贡献很大。本来那个时代给人的感觉是很阴暗,很低沉的,但一提到这些人,就让人感觉光明、温暖!像太虚大师,慈航法师到处被人赶,但还是坚持办佛学院,教育僧才。后来慈航法师被逮捕,也并不在意,与大家谈笑风生,带大家念观世音菩萨,内心很坦然。这些事迹,看了就给人一种光明、温暖的力量。”提到这些,某乙法师的语气显得越来越有力。

    “会让你发心效学,是吧?”

    “两个方面吧,一是会发心效学,另外对佛法也更有信心:依着佛法、依着善法去做,即使在乱世之中也会自在安乐,而且会给后人以很大的启发。真的,我看了这些内心就突然非常安定了!我觉得,即使外境再动乱,乃至于哪一天万一发生像以前灭法的事情,也不可怕。即使这些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我也会很好地面对,为了佛教奔走。乱世可以立德,立功不一定,需要外在的因缘,但立德总是可以的,而且可以给后人更大的感动、更大的启发。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立德比立功更有价值。因此也体会到,不管在怎么样乱的情况下,都要坚持善法,不能苟且,给后人以光明和温暖。”感受到他话语中透出的力量,我的心也很受触动。

    “就像师父说的,要为历史负责,是吧?”

    “是这样。师父说过:‘要为历史考虑,为过去人活着、为现在人活着、为未来人活着。’感觉这句话体现了师父一种广阔的心胸格局。通过读佛教史,更加体会什么叫‘为未来人活着’。就像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谈话的从始至终,某乙法师都给我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更让我体会到,只要如理依止师长,一切的善乐都能够成办。

    下午,某丙法师拿来一幅画,是一位擅长画虎的居士供养寺院的。这是一幅将近四米的长卷,两位法师才展得开。只见一位法师手拿念珠,斜倚在猛虎身上,画名“二祖调心图”!猛虎的纹理细致,栩栩如生,且充满兽中之王的霸气,二祖则显得潇洒安泰,怡然自得,一副游戏人间的架势。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3日)

   

    《景德传灯录》中记载:“二祖晚年韬光混迹,变易仪相。或入诸酒肆,或过于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人问之曰,师是道人,何故如是?师曰,我自调心,何关汝事?”看来,这猛虎是一种比喻,取“游戏生死场中,能转尘劳作佛事”之意啊。

    晚上,某戊师跑过来告诉我,有位居士在观音殿前长跪不起。我赶忙过去一看,原来认识,他前几天曾向师父祈求出家,师父也答应了的。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3日)

   

    后来,某甲法师赶到了:“你准备跪多久?”

    “我想跪一个晚上。”

    “师父不是答应让你出家吗?”

    “可是我也怕还会现起什么违缘,想好好祈求。”他的声音缓缓的,但是很坚定。

    “可以在殿里拜佛祈求嘛,在这里跪着,身体会越来越冷,冻出毛病的。通宵礼佛忏悔也能够消业障,拜佛我支持,跪着我不支持。”某甲法师知道他平时身体就不好。

    “出家前,我就先不听您的了。”居士很坚持。

    某甲法师笑了:“那我跟你一起跪了?我这个病还没好……”

    “您?”

    “你以为我闹着玩的,我披着披风来就是干这事的!”法师原来做了充分的准备,“我这几天胃溃疡又有点犯了,万一穿孔了你负责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3日)

   

    在某甲法师善巧的“威逼利诱”之下,居士终于缓缓站起身来,看他的僵硬动作,跪的时间已经不短了。

    看着居士在观音殿中拜佛的身影,内心既感且佩:相信有了这些发心纯正勇猛的同学加入,佛教的事业更加充满希望。也在内心中策励自己:好好向他们学习,万不能因出家久了而因循度日啊。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2月13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