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月18日)(下)

(2008-01-19 00:00:46)
标签:

锻炼身心

文化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18日)(下)

成蹊

龙泉寺里

    这几天下午4点常住沙弥、净人都在锻炼身体。他们美其名曰是练武,下午我也去看了看,说活动活动身子那是可以的,要说是练武那是说的好玩。不过所练的倒也是《达摩易筋经》中抽出的几个最基本最基本的前行动作。教大家的那位净人一再告诉大家放松放松,要大家做到自然,似乎什么也没发生。是啊,本来什么也没发生,那些招式是我们天生本具的,我们本来就有的东西,只不过把它组合起来而已的。其实,师父本来就没有叫大家练武,只是因为大家的年龄都比较轻,好动,现在天气冷了,常住没有什么重活让他们干的,让他们动动,不出毛病就可以了。最近又进了几个新净人,借此机会让他们和大家融合融合罢了。

    不过说《易筋经》祖师爷达摩大师那是很又趣的。《指月录卷之四》中这样介绍他:

    初祖菩提达磨大师者,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于般若多罗尊者得法,尊者谓曰:“汝于诸法已得通量,达磨者通大之义也,宜名达磨。”因改今名。

    祖问尊者:当往何国作佛事?者曰:汝虽得法,未可远游,且止南天,待吾灭后六十七载,当往震旦,设大法药,直接上根。慎勿远行,衰于日下。祖又曰:彼有大士堪为法器否?千载之下有留难否?者曰:汝所化之方获菩提者不可胜数。吾灭后六十余年,彼国有难,水中文布,自善降之。汝至南方勿住,彼惟好有为功业,不见佛理。汝纵到彼亦不可久留,听吾偈曰: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栖栖暗渡江,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又问曰:此后更有何事?者曰:从是已去一百五十年而有小难,听吾谶偈曰: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为遇毒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又问:此后如何?者曰:却后二百二十年,林下见一人当得道果,听吾谶曰:震旦虽阔无别路,要假儿孙脚下行,金鸡解衔一粒粟,供养十方罗汉僧。

    据说当时他是乘一根芦苇渡海而来的,可见他的功夫了得。他刚到中国的落脚点是广州,从这里北行至魏,到处以禅法教人。后来大师到金陵(今南京)时,面见梁武帝,就产生了历史上一段有名的公案。

    “祖念东震旦国,佛记后五百岁,般若智灯运光于彼,遂嘱弟子不若蜜多罗住天竺传法,而躬至震旦。乃辞祖塔,别学侣,且谓王曰:“勤修白业,吾去一九即回。”祖泛重溟凡三周寒暑达于南海,实梁普通七年,庚子岁九月二十一日也。广州刺史萧昂具礼迎供,表闻武帝,帝遣使赍诏迎请,以十月一日至金陵。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帝不悟。

    后来禅宗著名的《碧岩录》把它作为第一则“颂古”流传。以后,它便成为禅门众所周知的公案了。

    这段公案我想举凡中国学佛的人,只要有点文化大概都会听说过、见过。我自己当然是听过不知多少次了,也经常给别人讲。听着听着,讲着讲着,我不禁产生了疑惑,事情真的是这样子的吗?当然我不是怀疑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这么一桩公案,我怀疑的是梁武帝真的就那么都不懂吗?我想大概那个时候他也听说过《金刚经》等般若法门吧,那么难道这些他真的一无所知吗?那么如果他是知道的、懂的,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

    其实,这则公案和另一则公案有点类似。当时五祖弘忍大师觉得自己老了,该将禅法另付新主。便对诸门人说:“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当时大众的教授师神秀大师咬紧牙关做了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五祖谓未得法,但叫门人:“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后来碓米的卢行者请人代书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凭这个偈子,这位卢行者,后来就成了为佛传灯的人天师六祖。《六祖法宝坛经》有这段公案的详细描述。

    这两则公案,其实向我们呈现的都是一个空和有的问题问题。这个问题对很多的修道人来讲是个很难把握的问题。往往不是偏空就是偏有,要么谈玄说妙,要么昧理事修,弄不好互相抵牾,造地狱之因。学者每见禅家“直下承担,见性成佛”,好不痛快,或有学者每自黯伤,“不自信作佛”,但求一日除粪之价,以了残生。另有一类昧于事理,不求甚解,学梁武帝造寺、印经,种种供养不一而足,所谓不遗余力,让他学点什么般若智慧,那是打死也不干的。般若多罗尊者早已说死:“彼惟好有为功业,不见佛理。”

    印光大师指出:“秀大师之话,悟与未悟,依之皆有益。六祖之话,若未实证,依之则其祸不浅。”这就很重要了,到底我们有多少的人真的在此生能开悟啊,我们当想想“直下承担,见性成佛”所对的根器,般若多罗尊者早已明白垂示达摩祖师,你要“设大法药,直接上根。” 大师则直截了当地问:“彼有大士堪为法器否?”很明显他要接引的是“上根”、“大士”啊。我想一般人都不会这么说自己,更多的情况是,祖师的传记语录读着读着,便学传灯指月中的祖师行为,打机锋,作转语,俨然一副祖师派头,诃佛骂祖好不痛快。印祖早已告诫我们:“纵令研得如拨云见月,开门见山一样,亦只是口头活计。于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无干涉。腊月三十日到来,决定一毫也用不著。” “况末世众生,根机陋劣者乎。禅宗功夫,虽到大彻大悟地位,以烦惑未断,犹不能即生了脱。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清复作鲁公,是为前鉴。”当然,印祖这样讲都是策励后学的,真正的悟者岂能如此?他旨在告诉我们看清楚自己,不要忙那些“口头活计”,多为自己着想点。

    那么所谓悟者是否真的不像梁武帝那样做有为功德呢?我想不是这样的,“大師所造有為功德。造寺三十六所。大藏經十五藏。親手度僧一萬四千餘人。造栴檀金銅素畫像八十萬軀。傳弟子三十二人。得法自行不可稱數。”(——《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智者大师,释迦之化身也。临终有问未审大师证入何位。答曰,我不领众,必净六根。损己利人,但登五品。”(——《增广印光法师文钞》)五品,已是圆伏五住烦恼,相当的了不起了,当然是大彻大悟的了,尚要做如此多的有为功德,一般的人说不要有为功德岂不好笑。就印光大师自己来讲,虽“光粥饭僧耳,除著衣吃饭外,别无所能。”一生只会叫人念佛往生。然而,一部文钞何止百万字?大师所印经书约有四五百万之多,他的传人圆拙长老秉其遗风,落实宗教政策后搞起了佛经流通处,一开始无法机印,就手刻蜡纸油印(前两年我在广化寺还见过一本那时候的《阿弥陀经》,字迹工整,装订认真、质朴)。作为再传弟子的师父更是将流通处越办越大,越办越好。正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捨一法。”

    《金刚经》讲:“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这里明白地告诉我们菩萨是可以布施的,而且初地菩萨以修布施度为主。问题的关键不再要不要布施,布施是一定要的,而且菩萨要什么都能舍,关键在“无住相”。佛祖师看到我们众生太“住相”了,所以大力地破斥,如果我们看错了,岂不冤枉佛祖师?正如说吃饭可能噎着就不吃饭,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我想,像我这样的劣根众生还是秉承彻悟大师:“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这条教言为好,老老实实从因果下手,从一称南无佛开始。因果者,有为法也。我想大概梁武帝认准还是像我这样根器的众生较多吧。抑或他自己也是这种根器的人?这就不得而知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