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月17日)(上)

(2008-01-18 00:00:32)
标签:

蓝吡尼遗址

释迦太子诞生地

阿育王石柱

摩耶夫人庙

水池

菩提树

迦毗罗卫遗址

文化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17日)(上)

成蹊

    占地面积约770公顷的蓝吡尼遗址共划分成3个部分:以阿育王石柱、摩耶夫人庙、水池、菩提树、砖墙等遗址为代表的花园圣地区(一般称为“圣园”)、各国佛教组织兴建的风格各异的寺院区,以及种植了大量花卉树木的绿化区。今早八点多钟,在中华寺法师的陪同下,代表团一行人从宾馆乘车赴圣园朝礼。

    早上有大雾的天气已经持续了好几天,今天也不例外,在车上看着雾气中的蓝毗尼,更平添了一种神秘的气息。没过多久,车停在一个简易铁门之前,这就是圣园的大门。门口的标识牌上,用两种文字对蓝毗尼的发现作了简单的介绍。在中华寺法师的引领下,经过一条旁边销售纪念品的道路,很快看到一座带有尖顶、四方形的红砖建筑,这里存放着摩耶夫人庙的遗迹。一边绕着护栏走着,一边注视那些经历了二千多年沧桑的砖墙,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当走到一块儿浮雕前的时候,大家长久地驻足瞻视,并听着有关人员的介绍。石雕高两米有余,宽为一米多,由一块完整的大石雕成。虽然由于地下水的侵蚀,石雕上人的面孔已经不清晰,但还是可以辨认出右手攀着无忧树树枝的摩耶夫人,站在她右侧脚下刚刚降生的太子,以及在旁照料的宫女。在浮雕的下面,用透明玻璃箱保护了一块石板,据考证,这块石板的位置就是释迦太子诞生时的确切落地处。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月17日)(上)

                                                 圣园门口标牌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月17日)(上)

                                               摩耶夫人庙遗址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月17日)(上)

                                                         石雕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月17日)(上)

                                         准确的佛陀诞生地点

   

    师父提议,大家在这个佛陀诞生的圣地一起诵经。众人先三番皈敬本师,然后诵一遍心经,以“愿消三障诸烦恼”的回向偈结束。大家恭敬合掌,缓缓地唱颂着,梵音清越而又庄重。师父的声音比平时更大,似灌注了很强的心力,表情也分外的凝重。我想,即便是去过很多国家的师父,也少有机会能来到佛陀的圣地,此时内心一定有很多感慨吧。后来师父告诉我他的想法:“作为一位佛弟子,能来到佛陀降生的地方,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月17日)(上)

                                                         诵经

   

    从屋子出来,绕到摩耶夫人庙的西面,矗立在此处的阿育王石柱十分醒目。阿育王石柱是1896年由德国考古学家费约赫尔发掘出土,这一发现对于蓝毗尼地址的确立有决定性的作用。在佛陀涅槃二百多年后的公元前251年,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阿育王和其戒师优婆掘多等一起来蓝毗尼朝拜圣迹,并在这里建立了石柱。石柱上阿育王的敕文现在还很清晰,其内容是:“天爱喜见王(即阿育王)于灌顶即位的第20年,亲自来蓝毗尼恭敬礼拜。证实此处为佛陀诞生之地后,敕令于此雕凿竖立巨大石柱,并用石栏围护。因为无上正遍知出生于此,特谕减免蓝毗尼村税赋,仅缴收入的八分之一。” 根据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记载,石柱“上作马像”,“后为恶龙霹雳,其柱中折扑地”。另据考古研究,最初建成的阿育王石柱总高约13米,埋入地下的部分为2米多,柱顶大约3米,中间柱身有7米多,周长超过2米。现在此柱仅存高7.2米,当时柱头的马像也已经不见。柱体上的一道裂缝,一般认为是雷击所致。在石柱之下,很多朝圣的佛教徒在虔诚礼拜、念诵着,我们也都恭敬燃香供奉在石柱之前。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月17日)(上)

                                             阿育王石柱前进香

   

    阿育王石柱南面不远,便是摩耶夫人和太子都曾经沐浴过的水池。水池呈四方形,面积大概300平方米,东面有台阶可以到达水面。听怀善法师介绍,此池由冷泉和暖泉之水汇集而成,这也与《大唐西域记》所记载吻合。水池旁边是一棵巨大的菩提树,有不少人误认为这就是无忧树。实际上,玄奘大师的时代无忧树已经枯死,这棵菩提树是后人为纪念佛陀而栽的。池水清澈,树影婆娑,再加上雾气弥漫,构成了一副如仙境般的图画。昨天曾经听容一法师介绍在这树下打坐很殊胜,今天怀善法师也这样向我们推荐。于是,师父和我先后坐在树下,感受究竟有何不同之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实际经历才能真切体会到圣地对于修行人的加持。在这棵菩提树下一坐,内心一下子静了很多,与在别处打坐的感觉迥然不同。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月17日)(上)

                                                         水池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月17日)(上)

                                                 菩提树下打坐

   

    遍布在圣园各处,还有很多残垣断壁,这是不同时期留下的寺院和佛塔遗址。根据考古的研究,这里最大的塔群在公元前二世纪始开始兴建,以后陆续还有建立。虽然目前只存遗迹,但也为这块儿圣地增添了很多历史的凝重与宗教的神圣。匆匆一瞥,代表团一行人就要离开圣园了,依依不舍地回头再望向这雾中的佛陀诞生地,希望这神圣的一幕永远留在心间,给予自己心灵永恒的力量。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月17日)(上)

                                             世界文化遗产标志

   

    按照计划,代表团之后去泰国的寺庙参访。充满自然情趣的园林式布局,简单而又精巧的待客茅棚,南传佛教特有的个人闭关房,充满泰式尊贵建筑特色的主体大殿,在在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了十点钟,在师父和徐司长的带领下,代表团与蓝毗尼开发委员会的一位官员会面,商讨了今后如何进一步加强合作的问题。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月17日)(上)

                                     赠送泰国寺庙观音菩萨圣像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月17日)(上)

                                             泰国寺庙布景很美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月17日)(上)

                                             泰国寺庙菜长得好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月17日)(上)

                                           泰国寺庙回赠太子像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月17日)(上)

                                               泰国寺庙前合影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月17日)(上)

                                             与蓝开委官员会谈

   

    中午吃饭前,听说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是关于中华寺雇用的两个当地“地主”的。这两个尼泊尔“地主”都是婆罗门种姓,有不少地租给农户种植,按说应该不用打工才对。可是,根据去过他们家里的法师介绍,两位地主的家中还是没有什么值钱的物品,远远算不上富裕。原来,他们与佃户的经济关系比较特别——如果收成好,佃户会上交一定比例的粮食给地主;如果收成不好,佃户就根本不用上交了。这样一来,通过租赁土地便赚不到太多的钱了。另外,根据当地的习俗,他们每年还要把收入当中相当大的部分拿出来请全村很多客人吃饭。话说回来,虽然钱不多,但他们也不愿做一些体力型的劳动,现在是帮着中华寺做看门儿的工作。一提起这两位“有良心”的地主来,中华寺的法师都会不禁莞尔。

    下午的行程是到迦毗罗卫城的遗址参观。在经典中记载,迦毗罗卫城是释迦牟尼佛度过少年和青年时代的地方,也是他四门出游发现老病死苦和出家沙门后,决定抛弃王位出家修道的地方,因此,确切的迦毗罗卫城地点一直很令人关心。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月17日)(上)

                                             迦毗罗卫城遗址前

   

    关于尼泊尔迦毗罗卫遗址的地点考证,据介绍:1899年,印度考古学家穆吉克以玄奘大师《大唐西域记》的记载为线索,在位于蓝毗尼西北面约23公里、靠近印度边境的尼泊尔提罗拉科特进行挖掘,发现了一直埋藏在地下的一个古代城镇,随即宣布发现了古迦毗罗卫城遗址,这一消息立刻引起各界的关注。1961年以后,尼泊尔、印度、日本等国考古学者又在该地区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工作,发现这座古代城镇呈长方形,四面由长宽大概各500米的城墙卫护。城墙是用砖砌成的,四边都设有城门,西门还发现了警卫室,城内的道路则由砖块、铁渣和碎砖铺成。考古学家还在提罗拉科特及其周围地区发掘出更多与佛教有关的遗址、遗物及其它文物,其中包括佛塔的遗址、佛陀舍利、摩揭陀王国时代的货币、人及动物的陶像和各种装饰品等。根据考证,这些文物的年代大概是从贵霜王朝一直到释迦牟尼佛世乃至更早的公元前七世纪。

    在迦毗罗卫城遗址参观,最大的感受并不是遗址的砖墙带来的,而是这里的自然环境。一进入遗址的大门,那些姿态各异的大树就吸引了我的目光。在印象中,如果是在北京,一颗这样的古树都会比较难得,且要加以保护,可是在此处竟然一下子见到了这么多。除了这些给人奇异感的树木,和遍布遗址的丛生杂草,还看到一些在这里轻松玩耍的小孩,以及几只悠闲地吃着草的水牛。微风习习,徐徐漫步在这宛如童话般的世界之中,内心的感觉非常平和宁静。参访了西门的遗址后,在残留的王宫地基上,师父等人继续商讨有关中华寺扩建的事宜,而我得以有了更多享受此处特有宁静的机会。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月17日)(上)

                                                   悠闲的水牛

   

    再次找到一棵古树下打坐,片刻之间,我仿佛回到了佛陀的时代,成为过着“但三衣”、“树下一宿”的头陀行比丘,内心感到从未有过的洒落。在这里,好像尘世的一切都已被完全隔绝,在树下静坐着思惟佛陀的真理成为唯一的事情。只有这时候,才比较真切地感受到佛陀赞叹的“阿兰若”对于修行人的好处。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月17日)(上)

                                                 王宫遗址打坐

   

    过了一会儿,一个尼泊尔小孩子靠了过来。“Give me some money(给我些钱吧)”,他操着挺标准的英语开始乞讨。紧接着,越来越多的小孩子加入了他的行列,有要钱的,有要巧克力的。据说,当地人比较反对路人给小孩子东西,怕把小孩宠坏了。而我也知道,一旦给了一个小孩子,其他的小孩子就会缠得要命,所以,终究是没敢给。后来,中华寺的法师告诉我,这里的小孩子并不以乞讨为耻,而以偷钱为耻。如果有人不小心把钱掉在地上让小孩子看见了,他会赶快告诉你钱掉了,等你捡起来,他再继续向你要。

    来到东门的时候,看到一群小孩子进入遗址,就给他们照了几张相。一见我这个动作,他们很快一窝蜂地围拢过来,争先恐后地向我的相机望去。我给他们回放照片,他们跳着、笑着,开心极了。真的,我好像很少看到有人能笑得这样开心的,特别是在现代化的都市里。看看他们无比纯真、阳光的笑容,再看看这周围的残墙、水牛与古木,突然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尼泊尔了。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月17日)(上)

                                           东门遗址前的小朋友

   

    见闻觉知 <wbr>同师共学(1月17日)(上)

                                                 路上的大白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