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8,310
  • 关注人气:66,1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月7日)(下)

(2008-01-08 00:00:56)
标签:

师父开示

要点笔记

文化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7日)(下)

成蹊

从内心深处寻找苦乐源头

——师父开示要点笔记

一、我们与团体

1、我们的作用,团体的发展

◎【思维】:

——我们如何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师法友和合增上团队中的一员?

——我们要怎么样子才能感受到自己是团体当中一员的意义?

 

◎【思考】:为什么我们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对家庭、对自己的单位会有不同的态度?

——不同的发心,都根源于人的思想的认识。

—只有真正认识到说,这些方面对自己来讲是很重要的,那么你才会去尽心、才会去尽力,才会去想各种办法。

 

◎【认识】:你只有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师法友和合增上团体当中的一员,接下去我们才会考虑:

——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

——如何在这些同行道友中来发挥自己的作用?

——自己如何为团体的发展出力、发心?

 

2.认识团体,认同理念,理解佛法

◎佛法的团体——顾名思义,是为了学习佛法,要落实佛法的理念。

◎佛法的理念——就是要引导众生究竟离苦得乐,圆满佛果。

◎佛法的内涵

——我们的人生命和其他的人是息息相关的,同一切众生紧密相连,自他不二。

——我们真正能够把所有的人类,把一切的众生当成自己要去关心、照顾、利益的对象,我们的心就是没有分别的心,我们的心就是没有界限的。

——能够以一颗平等的心、包容的心、清净的心去对待所有的人,去对待所有的众生,去对待自己周围所发生的一切的事情。

◎【师父策励】:我们以这样一颗清净的发心去面对、接受一切的人、事、物、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那么我们的所作所为,一举一动就会直接、间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我们的行为就会越来越有价值;我们的终极目标会越来越明确。

 

3、扩大心胸格局,感受团体殊胜

◎【对比】

——小乘自利:一个人如果仅仅是独善其身,不管别人,不顾别人,不理别人,人的心量很小,心胸很狭隘,那么他的人格自然,也就是有问题,不会圆满,智慧跟慈悲的力量也会很弱,生命的意义就会很渺小,更不要说有什么终极的目标,有什么成佛的愿心。

——大乘师友:师法友和合增上的团体,因为靠佛法的摄受,那么大家彼此之间比自己的亲人还亲,内心没有障碍,没有什么疙瘩,没有什么隔阂。

◎【思维】:师友团体为什么会这样殊胜?

——因为大家来这里发心清净,目标也很清楚,要修改自己的习气毛病,要很好地发心,要培养好的习惯。

——因为大家都这么认识了,大家都是来查找自己的问题的,来克服对治自己内心里面的问题,自然而然外在的一些行为,就不会去计较。

——因为不会以物质条件的多跟少,优跟劣作为一个标准了,而是以内心当中的成就作为一个标准。

——这个标准和自己家里面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庙里面的是更究竟、更圆满、更全面的。

——因为我们是以所有的人类,所有的众生为我们要面对的一个对象,并且这些众生都是平等的,冤亲平等,没有仇人。

——大家都是众生,都是佛弟子,都是一样的,都有习气毛病,都有问题,都有烦恼,都是在修行。

◎【认识】:我们建立这样一些观念,建立这样一些佛法的知见,才能够容易做到如何兼济天下。

 

二、学习佛法,生命成长

1、从善待家人朋友身边人,思考我们要如何学习佛法?

◎【思考】:父母对我们来讲是最有恩德的,那么我们如何以一种关心自己,爱护自己身体的这样一种心情和态度去对待父母,对待兄弟姐妹,对待与我们有关联的人?

◎【学习佛法】:我们需要一步一步去学习,学习这种发心,学习如何来培养这样一种善良的心态,所以学习佛法就是培养善良,增长自己的善心。是从动机上面,意乐上面,发心上面去下手。

 

2、从正确认识外在人事物,思考我们要如何学习佛法?

◎【认识自心】:

——我们每个人内心当中都有很多的痛苦,这种的痛苦是因为烦恼引起的,贪欲引起的。

——因为我们有烦恼,所以我们对外在的人、事、物,客观环境不能正确去认识,正确去认知。

——我们很容易发生同自己以外的人、事、物对立起来。

——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有这样一些问题,自然而然我们对外在的境界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与自己有关,与自己无关的,都会引发许许多多,莫名其妙、无以言状的痛苦和纠纷。

——实际上,一个人的痛苦跟快乐,欢喜和悲哀,都是人的一种情绪,人的一种心情,内心当中的感受。

——内心当中的感受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也是非常的微妙的、深奥的。

◎【如理观思】:

——你输和赢的时候,都要以无分别心,平等的心、清净的心去对待;

——不要为外在的暂时的,那些不真实的输跟赢,胜跟败,是跟非,来影响到自己的心态,困惑了自己的心态,让自己的内心越来越无明,越来越黑暗;

◎【我们的问题】

——不知不觉我们内心所注重的是那样一些不真实的境界,是那样一些渺小的情景,

——缺乏更远大的目标,更大的抱负,缺乏更加冷静、客观这样一种对待事物认识的态度,

◎【学习佛法】:就是要培养这样子一种对事物、对事情能够有一个很正确的认识的态度。

 

【师父策励】:我们就是要有这样子一种高兴的心、平常的心、欢喜的心来面对、接受世间上面一切的一切,一切的人与事,一切的种种的环境。

 

3、从人生何去何从的意义,思考当下要如何学习佛法?

◎【我们的生活】:

——我们一生都在追求,有物质方面的追求,也有精神方面的追求。

——物质上面的追求,这样一个清单我们很容易开,我们很清楚需要什么东西;

——精神领域的清单,我们内心所需要的精神资粮不容易开得出来,很迷惑,很迷茫

◎【精神的困惑】

——我们搞不清楚需要什么东西?不要什么东西?

——这些东西到哪里去找?怎么样我们才能够找得到?怎么样我们才能够得到?

◎【我们的问题】

——我们一般人对事物认识的方法,会不知不觉大家都这么认识。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了,生活上面的习惯,行为上面的习惯。

——这个习惯就很不容易改,这样子一种习惯就影响到我们一生。

◎【学习佛法】:就是要培养一种很好的学习、生活、工作、发心的习惯,就是要来修改学习、工作、生活、发心中不好的习惯,要养成好习惯,去掉不好的习惯。

 

4、如何认识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认识】:

——自己在无始以来,不断地生死轮回;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生死轮回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一个阶段而已;

——我们在生死轮回当中,都是曾经互为父母。

——《梵网经》“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就是把所有的人当成,看成自己的父母。

◎【思维】:为何从不同境界认识生命,结论和答案是不一样的?

——如果从无限生命,从无有穷尽的时空来认识自己的生命,

——或者我们仅仅从一生一世来认识自己的生命

——或者只是从今天、眼前这样子一个境界来认识自己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师父教诫】:所以我们要从更长远、更宽广这样子一个境界来认识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三、用心观察外境,如理认识外境,对境反观自心

1、用心观察外境

——寺庙的环境很好,很殊胜,我们只有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注意它,全神贯注我们所接触的这些境界。

——如果我们不细心,不专心去看待,去感受外在的这些境界,那么外在的这些境界就不容易在我们自己内心当中产生作用。

 

2、认识内外标准

◎【认识】我们内心面对境界的时候,我们内心的这样子的一种认识是非常重要的。

◎【标准】

——内心的状态,内心的起伏,它是有标准,也是有境界的,心里面的标准,内心里面的功夫。

——外在的人、事、物有形有相的东西,它也是有标准的,也是有境界的。

◎【标准的意义】

——只有我们内心的标准好了,内心的标准建立起来,内心的标准比较高,我们对外在的评判才不会有错误,才能够有个好的结果。

——如果我们内心里面本来就没有标准,或者说标准就很低,就很差,就不规范,那我们外在再好的东西,我们都会认识不清楚。

——实际上,都是我们的内心在起伏,在变化,都是一种无明在起作用。

◎【破邪见】:学佛法修行用功,它固然同时间有关系,但是不等于说我们学的时间越长,我

们的功夫就越好。

 

3、对境反观自心

◎【对境】

——当我们认为说,外在的环境有问题的时候,

——当我们认为说,修行不修行界限模糊的时候,

——当我们看到别人有很多很多问题的时候,

◎【自省】:反观自己,就要问自己:

——我们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些想法?这些想法它是怎么出来的?这是很重要的!——师父强调

——外在的人如果有问题的时候,就说明我们内在的自己的戒定慧的力量不足以去影响别人,我们的功力还不够,所以不能去帮人,——我们要这样去认识问题——师父教诫

——我们回到家里边也一样,总不要以为说别人有问题,

——别人问题我们有没有去帮助别人?我们有没有发过这种心?有没有具体的行为?我们在帮人利人的过程当中,这些方法得当不得当?

◎【认识】

——我们学习佛法,不是为别人做主,我们是自己为自己做主,

——只是我们自己内心当中对这些善恶是非,烦恼菩提很清楚。

——外在其他的同行道友,其他的居士们,我们尽量去帮助,尽量去关顾,尽量去启发,这也是我们的一份发心跟责任。

——我们一天当中要面对,要接触的人事物是非常多的,我们只有培养了一种能够很好去忆念不同的人事物这样子一个差别的境界的时候,我们内心才能够保持如如不动,不动摇,不会受外在的环境影响和左右。

——如果内在的戒定慧的功夫越来越充足的时候,反过来我们还能够去影响外在。

◎【破邪见】

——所以不在于说,我们外在的人有问题,有错。

——它仅仅是人的一些行为照我们看来有错,照我们的标准看来有问题,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不应该,

——那实际上是不是有问题,是不是不应该,又是另外一回事。

【师父教诫】:

我们只有在这些方面不断不断根据佛法来修行,来用功,来对治我们内在的无明状态,我们这种功夫才能够不断得到培养和增长。否则依然还是自己的那种未学佛以前的动机跟心态,佛法依然离自己很遥远。

【师父策励】:

——佛经里面常常告诉我们要不忘初心,最初的发心是最重要的,最初发心学佛法那样子的一颗心是最重要的。

——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把自己最初对佛法追求的那颗心一直保护下去,让它持续下去,并且还要让它增长广大,那么最初这颗心就是善良的心、出离心,菩提心。

 

四、认识内心的无明,建立佛法的正见

1、认识无明

◎【破邪见】

——无明不等于说什么都不知道才叫无明

——无明更重要的话,就是充满了很多错误的见解,很多片面的见解,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

◎【认识】:这些错误的观念是导致生死轮回的根本。

◎【原因】:

——你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不知道什么是错,什么是对;

——不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

——不知道什么是凡夫的世界,什么是圣者的世界;

——不知道什么是事,什么是理。

◎【综述】:我们不知道,不了知,内心当中完全没有这样子一些境界跟标准,也就是善恶是非,因果等等,

◎【自省】:我们分辨不清楚,那我们如何去种因?又如何去转凡成圣?

 

2、深层无明

◎【认识】

——我们要培养对善恶是非,这样子因果观念的认识、标准已经很不容易,

——能够对这些善恶是非真正在内心当中建立观念,有这种分辩的能力,就需要学很长很长的时间才有可能做到。

——我们分清了善恶是非后,才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无明的表现】:从更深一层意义来讲

——世间上面所有一切是无常的东西,我们很容易把它当成是永恒的;

——世间上面很多痛苦的现象,不快乐的现象,我们都会把它当成是快乐的;

——世间上面很多不真实的东西,虚假的东西,我们都会把它当成是真实的。

◎【综上所述】

——也就是,我们常常谈到的无常、无我,那我们会把它当成有常有我;

——对生死流转,生死还灭,这样一些生命本质意义上有最大价值的这些命题,我们不清楚,要么常见,要么断见。

◎【认识概念】

『常见』——人就是这么一回事,生老病死,死了以后再成为人;

『断见』——死了就没有了,死了就死了。

◎【师父破斥】

——我们后世能否做人跟我们今生今世的行为有关系,你如果造了做人的业,你后世才能够会做人。

——这样常见、断见的观念是深深在我们内心当中扎根的,是左右我们人一生的行为。

 

3、建立正见

◎【如理认识】

——我们通过对佛法教理的认识跟学习,才知道说怎么是成佛?怎么是寂灭?怎么是寂静?怎么是永恒?

——我们内心当中的这些观念建立起来后,自然而然就会对世间这些虚假不实的东西,有漏有为的东西,会有另外一个更好的,更超越的,更通达的一种生活态度,我们就不会被这些东西所左右,所影响。

◎【正见】

——我们一个人心心念念都是有生有灭的,从小到大,从少到老,都是在这里变化的;

——我们人都是一个相续存在的假我,今天的我不是昨天的我,明天的我不是今天的我,

——它是相续存在的,都是虚假的,不实在的。

——我们这些人都是在变化,都是一种五蕴合和的假我,更何况外在境界,它更是虚假的,更是不实在的。

◎【我见】

——今天的我会认为说,我今天要怎么样子做,我今天要怎么生活,我今天要去哪里,我今天要做些什么事情。

——每个人,他常常都是在今天这样子一个状态下去考虑,去做自己今天所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师父教诫】:

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在内心当中建立起佛法对世间上面种种问题的态度、观点。这些方面我们要常常去学习,这些方面是佛法根本的立场,佛法根本的观念。我们这些立场站得稳,我们这些观念、知见真正建立起来后,那我们对佛法才能够谈得到正确的认识。

五、苦乐源自内心,佛法开显智慧,善行传递善心

1、苦乐-内心

◎【世间邪见】:我们在世俗社会,常常一个观点认为说,自己的痛苦,它的根源都是外在的,外在给我们造成的。

◎【佛法正见】:我们所有的痛苦是在我们内心,我们所有的快乐是根源我们内心的深处,而不是外在的。

◎【认识缘起】:

——当一个人真正认识到说,苦乐的根源在自己内心的时候,那么自己就会在内心上面去关注,

——我们内心当中做不到这一点,就说明我们内心当中所具有的佛法还没有开显出来,我们需要去突破,需要去寻找皈依,需要去学佛法。

 

2、佛法-佛经

◎【佛法的核心】

——佛法是以人为中心,以有情为中心,以一切众生为中心,它的着眼点就在众生,在人;

——在人心、在众生心,是从众生的心上面去做功夫,去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从内心方面去说明有哪些状态?有哪些问题?有哪些烦恼?

——是从内心里头去开显出无量无边的智慧功德宝藏。

——佛法就是要指出人性的弱点,指出人性的问题,告诉我们人内心的阴暗面,

——慢慢去培养,让我们内在的无明状态一点点淡化,我们的无知一点点消除,智慧一天一天成长,佛性一天一天在显示。

◎【综述】:这些就是我们学佛法的意义跟价值,也就是真正来讲,我们人生的奥妙之所在。

◎【佛经与修行】

——所有的佛法、所有的佛经,它都是告诉我们这些经验,这些方法,这些下手处。

——告诉我们修行用功的过程当中,会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怎么办?怎么去面对?怎么去解决?

——让我们越学越有信心,越学越好,它是起这样子一种作用。

 

2、善心-善行

◎【善心的意义】

——内心一开显出来,内在的智慧的宝藏才能够显露出来,也就内心真正有法了,内心真正与佛法相应。

——内心与佛法相应,它就不与烦恼相应,烦恼就会得到净化,

——烦恼得到净化的时候,那我们内心自然而然这种信仰、虔诚、恭敬就能够产生,发挥作用。

◎【善行的力量】

——我们的所作所为,点点滴滴,它就不会同于一般的人,

——自然而然,我们的举动、我们的言行、它所代表的一种意义,它所散发出来的一种善良的气息,就会影响很多很多人

——很多很多的人因为我们的发心、努力、造作,因为我们的出现,大家能够感到快乐,感到清净,感到有光明,有希望。

——自己到什么地方,不仅不会给别人添麻烦,还会给别人带来欢喜跟快乐,带来希望跟光明。

 

【师父教诫】:这些都是佛法的力量,都是佛菩萨给我们的力量,都是历代传承祖师大德们给我们的力量。

 

六、皈依三宝,共修共学

1、到三宝地的目的

——来寻求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来揭开自己生命当中的一些奥妙;来认识我们自己生命的真相。

 

2、共修的意义

◎【认识】

——有时间常常来参加共修很重要的!——师父强调

——只有我们常常来参加共修,常常来熏习佛法,我们内心里面佛法的力量才能不断得到增长。

——如果我们皈依以后,常常不来寺庙里面,或者就不再来寺庙里面,我们是很难把佛法学好。

 

【师父教诫】我们皈依了,找到生命的依靠,只有真正把佛法僧三宝作为我们今生今世的依靠,乃至生生世世的依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