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2月31日)
成蹊
师父,早上看到您疲倦的神色,想到您昨晚又是一个不眠之夜,内心一阵莫名的感动。维那举腔了,庄严的炉香赞在佛堂中响起,我拿起相机,出列准备拍几张您的照片。离您更近了,除了明显的倦容之外,更看到师父您的神情是那样的凝重。您合掌问讯,跪在香案前,轻轻齐眉举起手中的香。师父,您在向佛陀祈愿什么呢?“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吗?“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吗?还是“深信唯有佛圣教,乃是众生善乐本,纵失身命不弃舍,以大志力持正法”呢?当凝聚了大众心力的“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赞颂声在佛堂中回荡时,当您缓缓地、至诚地拜倒在佛陀的面前时,我的泪水终于忍不住流了下来。



菩萨,菩萨……多么令人神往的名字,多么令人激动的名字,又曾经是离我多么遥远的一个名字啊。《法华经》从地涌出那么多的菩萨,为什么不来利益我们呢?《华严经》里华藏世界海更多更多的菩萨,为什么我看不到呢?可是,菩萨是什么,菩萨的境界是什么呢?不就是普缘众生的大悲心吗?不就是通达世间缘起性空真相的智慧吗?不就是“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的大愿力吗?不就是舍自为他的菩提心吗?我面前的,不就是一位实实在在的菩萨吗?现在我能够看到一个真实的菩萨了,我怎么会有如此的幸运呢?我能够接触到一位菩萨的笑貌,能够看到菩萨庄严的慈容,能够听菩萨娓娓道来的讲法,能得到菩萨多少的加持和利益,我怎么会有如此的福报呢?我也能够学习菩萨,能够努力去与菩萨同心同愿,能够为菩萨的弘法利生事业贡献我的微薄之力,能够依靠菩萨,追随菩萨,我又怎会有这样的善根呢?
师父,您曾经说,我的业障很重,但是您却不弃舍我,给我这么多承担的机会。师父,您也曾讲,我太执着了,可是您却那么耐心,平静地回答我那么多的问题。师父,您也看到,我起了那么多的烦恼,可是您却不会以此否定我,仍然给了我多少的鼓励!看到我不懂事,您也一定希望我快点长大吧,可是您却不会着急。看到我情绪躁动、不能安心,您也一定不太满意吧,可是您却不会抱怨。看到我不理解您的说法和做法,您也一定有些失望吧,可您却永远也不会难过。
师父,当我发短信向您忏悔,祈求您的加持、祈求您不要舍弃我时,您说:“道不远人人自远。”是啊,您何时想过舍弃我,何时想过舍弃任何一个众生呢?是我自己还有对世间的贪着,障碍着自己罢了;是我有那么多嗔恚的习气,困扰着自己罢了;是我有那么多的无明愚痴,迷惑着自己罢了。是我太爱着自己了,才使自己有那么的苦痛和烦恼吧;是我太执着我见了,才使自己有那么多的迷惘和困惑吧;是我太抬高自我了,才会有那么多的傲慢和不敬吧。想一想,我对文字的一点认识,距离您心续中佛法真实的境界不啻十万八千里的遥远啊。想一想,我对事物的一点判断,比起您对于法界缘起的观察显得不值一哂啊。想一想,我对这条佛道的想法,相比您心中完整的道之次第,完全是模糊不清的啊。我又有什么可以凭恃呢?我又有什么放不下的知见呢?我又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这些障碍和执着都去掉,领受到您全部的加持呢?
师父,我也知道,这几天在您说法的大力加持下,才生起了这样一点点的感受。也许过不了多久,我又会有迷惑了,又会生起我慢了,我的执着又起现行了。但是我知道,我坚信,除非我自己放弃自己,您永远不会放弃我的。如果自己放弃自己,所有的佛菩萨都难以帮助我,您也一定是爱莫能助了。但是,我向您保证,我绝不会放弃我自己,我也绝不会放弃对佛道的追求。祈求您在我迷惑时,再用您智慧的光明觉醒我吧,祈求您在我目空一切时,再用您的大威德力降伏我的慢心吧,祈求您在我又产生执着的时候,再用您慈悲包容的心感染我吧。
有人说:一路上有您,再苦也愿意。如果真的一路上有您,又怎么会真的有苦呢?
早上师父开示摘录
“我们要成佛,必须要靠有情。为什么要靠有情呢?因为在有情份上才能修六度。我们遇到一个人,花一点时间打招呼、问候一下,就是布施。与他谈话的时候,符合佛法,符合戒律的要求,就是持戒。对方态度不好,我们能忍受,就是忍辱。我们有耐心,有慈悲心,能够持之以恒,就是精进、禅定。我们能够很善巧方便地面对对方的问题,来帮助解决对方的困难,以及心里种种的负担,就是智慧。所以修佛法需要在具体的人和事上面去用功,去观察,去作意。”
“在寺院里遇到了一个人,有些人觉得:‘我要去了解一下这个人对我们寺庙会产生什么影响。如果这个人对寺庙会有好的影响,可以让他住下来,如果来历不明、会有不好的影响,那么要请他走。’但是我们这样一个结论也是看眼前的,我们不能放得长久来看。比如庙里边沙弥净人岁数小,有时候会淘气。你如果说,‘你这么淘气,回去吧,不要再呆了’。实际上不能下这个结论,他今天淘气,明天可能就好了,后天修行也许比大人还精进。那你是根据什么来看待呢,根据什么标准来评判呢?有没有看到他的潜力,有没有看到他的未来呢?如果只是根据此时此刻来判断,和以一周的时间、一年的时间,十年二十年,乃至多生多世来判断,都会不一样,时间的影响很大。”
“所有一切的有为法都是无常,无常不代表不好。就是因为无常,所以才能够改变,才能越变越好,最后才能够成佛。关键是我们怎么变,哪些要改变,哪些不要改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对人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以一个固定的、非常局限的观点看待对方,以及对方的行为,我们的认识就是有限的,就不是佛法的标准。佛法是以无限生命来看待问题,既从人的初发心来看待问题,也从人发心以后的行为来看待问题,并且也注意行为的结果,都是要注意的。所以不是很简单地取决于一点的,说我们只要执取这一点就可以了。执取某一点是不够的,非常容易在这一点上发生问题,成了我们致命的弱点。”
“我们要根据外缘——佛菩萨、善知识和众生的外缘——来启发自己的信心,来培养自己的善根,来建立正知见。我们内心当中对佛菩萨、善知识、众生同我们自己的关联,这种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我要成佛,成佛需要众生,所以要自他相换,因为对众生才能修六度。怎么修?需要善知识的引导,需要同行善友的帮助。我们内心当中这样一套基本逻辑还没有建立,因此也不会在内心真正有对佛法正确的认识和思想。”
“我们的知见、见解的建立很重要。见解与我们思想有关,思想与人的念力——记忆的能力——有关系,念力与我们天天的熏习有关系。所以为什么要闻思呢?没有闻思也就没有念力,没有念力,佛法就都是断断续续,支离破碎的,不能贯穿起来。经者径也,经者线也。径就是道路,所有的经典是告诉我们如何修道的。经者线也,珠宝、香花需要一条线穿起来,才不会散掉。这就是佛经、佛法的本意。我们如果缺乏了这条线,缺乏了念力,所有佛法的珠宝就不能贯穿了。因此,我们缺乏佛法的正知见,我们所有的知见都是个人的一些知见,我执法执的知见。恰恰我执法执的知见、见解是需要舍弃的。”
“修行的人,你不能从一般表象的特征来看。这是看不出来的。你要看人的内心世界。《金刚经》里面讲‘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定法,对于佛法是什么,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的答案。它是一个境界啊,所以不能用是什么、不是什么来衡量、来下结论。‘尊者无说,我乃无闻。无说无闻,是真说般若。’佛法到最高的境界,是不需要说,也不需要听,才是真正的般若,能所双亡。说佛法是要表达一个意思、内涵,听也是要根据这个意思来听。听的人与说的人境界能不能相应,正是能不能对机、能不能契理契机的关键。不然的话,听的人一个境界,说的人一个境界,这里边就有很大的差距,并且容易听错。你听的意思可能不是说法人本来的意思;也就是说法人的意思,对方理会不到位,会有曲解、偏差,这都是有可能的事情。”
“我们内心迷惑、迷茫、混乱,是因为我们的散乱、分别心、执着、狂妄,内心不能宁静、寂静、清净所引起的。如果我们心静如水,自然而然对所有的外境都了了分明。所以我们学佛法,就是要真正去体会、认识我们生命当中的佛法。让我们的生命中能够拥有佛法,佛法在自己的生命中能够体现、展现。般若智慧究竟是什么,不生不灭、空性究竟是什么,这些都是能够感受得到的,不是很遥远的事情。这些要通过闻思修,通过净除自己的业障、培养信心、建立正确的知见,慢慢慢慢就会越来越得到显现。”

上午师父开示摘录
“这个‘我’字可以用在每一个人的头上,但代表的意义不同。因为有‘我’,就会有‘你’,有‘他’,就会有对待,就会有对立。因为有我,所以对一个事情,我就认为应该怎么做,你就会考虑对方应该怎么想,怎么做。如果对方的想法跟我们不一致、有差距,就会很苦恼。如果第三、第四个人,有更多的想法、更多的问题,我们就不好处理。”
“如果世间人佛法学得不好,或者不懂佛法,那么内心当中的差别相就太多了,差距太大,内心就没有能力承载。承载这么多人,承载这么多事,他就受不了。所以事情稍微多一点,朋友稍微多几个,也就很不好处理,也会很困恼,顾此失彼,无法圆满。就是说,一天当中会花大量的时间来关心照顾我、你、他的差异性。”
“如果我们内心缺乏慈悲心,‘断菩提心根本’,世间善心又是慈悲心的基础。我们只有善良、有善心,慢慢才会扩大、清净,转化成慈悲心。如果人很暴躁,内心很僵化,很教条,不调柔,怎么会有慈悲心呢?肯定是很微弱的。我们修法,先要来灭除嗔恚,灭除自己同别人——第二个人,第三个人——的违缘,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慢慢增长慈悲心,扩大我们的慈悲心,让我们慈悲心的力量一直在持续。”
“因为有了慈悲心,为众生说法、度众生才不会疲倦,佛法才不会忘失,才能够保持正念,身心才不会劳损。如果办法会、平常做护持的工作、为三宝做一点事情,你就受不了,觉得太累了,就是因为没有慈悲心。什么叫做恒常无间饶益有情呢?就是不间断的,任运的。为什么能够不间断,任运地慈悲呢?就是内心当中的我执、法执已经很轻了,几乎完全没有了。佛是完全没有了,菩萨也是越来越轻了。”
“有时候就是这一天、这几天过不去,就会出问题。就犹如我们吃饭一样:你本来身体都好好的,没有什么病,但你试试看三天一个礼拜不吃不喝,人就完了。同样的,如果一个人三天、一个礼拜内心远离佛法,你就会烦恼极其粗重,很多问题就会发生,很多毛病就会出现。这种问题、毛病还会等流,还会持续。因种发芽了,开花了,以后还会有别的果报、别的境界出现。修行就是要让我们所有烦恼的种子、业种子不要出现,一出现我们就要即刻对治。我们要很刻意、很用心、很注意不要让这些烦恼出来,不要让我们这些业障出现,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没有注意,它遇缘就会发生,遇到我们的不顺境,遇到我们不顺意的时候,内心当中的无明烦恼种子就会显露出来,这是肯定的。所以就要去忏悔,消除业障,克制自己,就要自他相换,就要做如母有情想。”
“为什么需要修心伴侣共同居住呢?因为如果对方不是修行的人,他看你的行为会很奇怪。因为概念不同,评价的标准、体系不一样,他就很难来理解你行为的意义。他会说:‘出家人怎么那么早就起来了?三点半就起来了。’好多世间上面的人,三点半才睡觉,我们三点半甚至三点就起来,他就理解不了。你会觉得世间上面的人,轮回很苦啊,很可怜啊;世间上面不学佛的人又会觉得,你的思想太不切合实际了,觉得你的思想脱离社会、脱离现实、很有问题。要让我们学佛路上的业辗转增上,必须相同的业,才有办法凝聚,这非常重要。”
“一个人造业起烦恼的时候,他是不分对象的。就犹如一个有神经病的人,他发起神经来,不管对方是谁的。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带有神经质的。我们起烦恼也是一样,不知道怎么样对待这些同行善友,这些法师,都是不了解的。”
“寺庙本身是我们修道的场合、场所。我们要有这种意乐,常常到寺庙里边来修行、用功。寺庙里边的氛围跟自己在家里面一个人念经是不同的,在自己的房间念经与在佛堂与大家一起念经,效果也是不同的。‘大众熏修希胜进,十地顿超无难事’。大众一起共修,自己的别业就融入到共业当中去,业增长广大,业的力量就非常强。如果我们自己一个人用功,力量就很微弱。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可以验证的,可以体会得到的。这些是活生生的佛法,看我们要不要去学,要不要去接受。”
“我们在道场当中,常常说要净罪、集资、发愿,这些都是有来历的,不是随便说的。也不是说个一次两次,你的罪障就消除干净了,也不是说拼命干活儿干一年,你的资粮就够了,这也不可能的事情。你看外面一个打工仔,打工打一年,也只能赚几千块钱。在庙里边干活儿,还不一定有那种劲头。当然这也不能这样去比。我们积聚资粮,是从我们心上面来认识,是从意乐、从出发点来认识,这是首要的。然后再看我们的行为,再看我们的结果。”
晚上师父开示摘录
“我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没有事情、比较冷静的时候,我们可以思考一下,究竟我们从什么地方来,究竟‘我’这个代号是不是代表了我们的血肉之躯,或者血肉之躯能不能代表我。这个血肉之躯就是我们的生命吗?我们的生命难道就是为了我们所拥有的这具血肉之躯服务吗?我们的尊严、成就,或在世上的意义,难道就是为了我们的血肉之躯服务吗?”
“内在外在我们都会有很多压力。压力是一种精神上的作用,所以无论走到什么地方,无论什么时候,这种压力都与我们形影不离。有了压力,自然就会有矛盾,有了矛盾,身心交瘁,对宇宙人生的真相,对诸法的实相就认识不清楚。所以佛教告诉我们‘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要了知实相。如果了知了知诸法的实相,就会认识到世间上一切的名言都是假名安立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都是不能当真的,而我们人来到这个世间,就是为大家服务,都是为众生服务的,我们的能力、智慧、身心、一切所有,都是为别人服务的,我们内在的压力就会得到舒缓。如果一直在意我自己个人的成就,压力就越来越重。”
“真实的快乐是由于烦恼的转化获得的。烦恼的远离与烦恼的转化、调伏、净化不同。比如这里空气不好,你说搬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住,这是远离。净化是要采取措施,象北京办奥运,空气要净化达标。我们想对治烦恼,常常用的是远离的办法、远离境界,而不是从内心当中去调伏。用这种逃避的方法,烦恼并不能真的调伏,快乐也得不到。”
“我们要种下佛法清净无漏的种子,要去掉尘埃,首先要断绝污染源,不能再去种有漏的种子。这就先要以佛法的观点来认识世间,来认识人事物,才有办法转心,才有办法调伏烦恼。作为一个佛教徒,如果我们仍用世间的名言、概念、逻辑来看待人、看待事,我们的心怎么能够转化呢?烦恼怎么能够调伏呢?”
“我们既要显示出佛教的品格,又能够跟时代同步,这是谈何容易的事情。不是你自己认为这样做是合适的、符合佛教精神、与社会不脱节就行了,是要让社会公众来评判的。让社会评判我们这些佛教徒是不是落伍,还是赶潮流,还是真正能适应社会的。”
“我们要度众生,众生刚来寺院会有种种的习气,要让他马上改是不可能的,只能逐步逐步,一点一点改。先要让大家对佛教有好感,对寺院有好感。让他觉得这些学佛的人都是非常善良的人,都能够关心别人,都是信得过的人,慢慢他就会来学佛。所以不需要一下子告诉他佛教一些大的道理,不需要立刻告诉他怎么样成佛。我们都入门了,成佛都不容易,他还没有入门,怎么成佛呢?必须有些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才能谈到一块儿。”
“我们日常生活会有很多境界,不能随意识心所缘到的这些境界转。比如出了门,人家跟你讲一通佛法,告诉你一个修行的办法,你就照着做,我们自己内心的所缘行相就会放弃,这又怎么修道呢?另外一天,换一个地方,你又听到一个说法,刚好你的心情与之相应,又会觉得这个人了解我的心情,能够对治我的烦恼。很多人在起烦恼的时候,刚好有的人在你这个烦恼上面给你安慰几句:‘你这些委屈是正确的’,你就觉得他了解你,他说得对。其实这跟我们转心、修心是两回事情。别人安慰你,你觉得他是最好的同行善知识,实际上他已经成了一个恶知识了。我们会把恶知识当成善知识,把善知识当成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