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2月29日)
成蹊
精进共修第一天,大家的面貌已经与平时有很大的不同了。最明显的可以从讲话方面看得出来。以前每到上殿、过堂之后,心一放松下来,难免互相要交谈几句。虽然有时候是在谈论佛法,但也有所说与佛法、用功不太相关的情况。师父以前也曾要求,一天当中要少讲话,收摄身心,让心静下来,才能够让佛法入心。可是,真正做到的人还是不多的。我自己也曾试过几天“禁语”:每说一句话,要把自己的话记在本子上!其实感觉真的很不错,可是要坚持下来就不那么容易,找点客观原因,这跟周围的环境也有一些关系,呵呵。
今天情况就不同了,有互相影响、互相策励的效果出现。早上我先忘了这条规定,向一位法师问了一个无关痛痒的问题,那位法师缄默不语,让我一下子反应过来:“失念了!犯规了!”接下来,另一位法师又跟我说了一句没什么大用的话,这回我可记住了,向他做个禁语的手势,他也一副恍然的表情。最有趣的一幕发生在中午,一位法师跑到我们寮房,问大家:“今天上午谁诵经了?”我们当时四个人都在,可竟然没有一个人回答他。在“大眼瞪小眼”了几秒钟之后,我们大家一起会心而笑了,呵呵,我们是否做得也有点过分?
今天还有一个感觉,“好事多磨”。首先这天气可真够冷的,风吹起来让人无处躲藏。别说几层衣服也挡不住,在寮房里都觉得有风在往里钻,不知是不是错觉?恐怕这已经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了吧,听说明后天还要继续降温,而且,大幅度的!不过没关系,再冷,也挡不住大家求法之心!想想古人为了求法,多少艰难险阻都不怕,我们这点困难又算什么呢?
下午诵经,不到三点的时候,还发生了停电的事故。几位法师不畏严寒、不辞辛苦,牺牲宝贵的共修时间,亲自去外面检查线路,很令人敬佩。后来有人打了客服电话,了解到是温泉一带的高压线路出了问题,正在抢修。此时我正在电脑上整理师父的笔记,很担心会不会一直修不好,那样大家就不能及时看到师父的开示了。还好,四点多钟就恢复供电了,让人长松了一口气。
没想到事情还没有结束,到了晚上六点钟,自己正在寮房里念佛,突然间,一片漆黑笼罩下来。我想:“半小时之后是拜佛忏悔的时间,没办法进行了吧?”出乎意料之外,执事法师某甲马上行动起来:“我找蜡烛去!”说完,拿上一个手电就出门了。等过了一会儿打板,下去佛堂一看,许多法师、净人、居士都正在忙碌着,有人找手电,有人拿来应急灯,有人正在点蜡烛。真是事在人为,拜佛没问题了!
由停电这件事,想起来师父今天开示所说的,“我们在佛门当中所消受的许多福报,都是三宝给予我们的。我们要体会得到这一点,可不是容易的事情。我们会想,这里本来就应该有这样一座寺庙,这里出家人本来就应该好好修行,我们对很多事物的看法都是认为本来就应该如此的。”同样的,我会觉得,晚上本来就应该有电呀,好像电是天上掉下来的一样。今天的停电,当然是我们的福报不够,没办法感得一个圆满的果。但也许这正是佛菩萨的一种示现吧,让我们体会到师父开示中所提到的,对一切生灭法的“无常观”,在一切顺逆境界中如何如理作意,福德资粮的重要性。这也提醒我,为我们付出的,成就我们用功的,远不只是佛菩萨、师父、山上的僧俗二众。如果不停电,我会想到电力系统的工作人员对我有什么恩吗?对我们有恩的,又何止是这些人呢?
到了晚上八点多,几位出外检查线路的法师回来了,而且,带回了一台功率20千瓦的发电机!货车到寺以后,在狂啸的寒风中,许多法师、净人、义工、工人齐心合力,把发电机扛了回来。这下子,明天应该不用再为停电发愁了吧,这真应了师父那句话“办法总比问题多”。大家用心祈求和回向,再加上发心努力去做,再大的困难也一定能克服。



以下是自己今天的笔记,以此供养三宝,供养大家,也回向给一切的众生——

我们从今天到元旦的这几天,一起来参加共修。这次共修以我们常住众为主,有出家的法师,也有净人、义工。佛法的修行方法很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但目的只有一个:为了要成佛。大家来到山上,无论是来出家,还是做护持的工作,其目的也是为了修行,为了成佛。那么,如何真实感受到自己的发心,以及发心之后的所作所为,确实是走在成佛的路上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具体的问题。为什么好多的人,佛法学久了,反而看不清方向,越来越迷茫,心里越来越不踏实?这就是同佛法不相应的表现。
我们常常讲“相应”,讲起来好讲,做起来却不容易做到。我们常说内心要同佛法相应,那么,我们的心是什么?怎么样来修心,怎么来用心?如何来认识我们自己的心,看清我们的心相呢?我们自己身、语、意三业的行为本身能否相应?我们昨天、今天、明天所做的事情能否相应,能否连贯呢?我们过去、现在、未来,前世、今世、后世的行为是不是相应?如果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感受不到是在相应,又怎么样同佛法相应呢?佛法本身是一个境界,我们自己的行为如果是错乱的、混乱的、不规范的,我们心的境界又怎么样能够提升,内心怎么会有方向感,会有力量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说,这说明我们内心当中没有得到真正的佛法。
在经论中常常谈到清净的问题,所谓“传承清净”。从印度传来的传承清净佛法的要求有两种,一种是“轨范语净,学者相续净,所说法清净”。也就是,说法师的三业清净,他所说的法能够启发弟子,引导弟子走进大乘佛法入道之门,引导弟子趋向大乘道、趋向菩萨道,最后究竟成佛,引导弟子达到圆满佛果的目的。
我们学的人也要清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我们学的人不清净,对佛法就接受不了,也听不进去、听不懂。比如,我们坐在佛堂里,心一直在躁动,坐立不安,一直在想自己的什么事情还没做完,一直在想此次共修自己能否修出名堂、修行会不会有结果,等等。诸如此类都是一种散乱、怀疑,说明我们的内心已经是烦恼在躁动,而不是一个清净的心。
第二种佛法传承清净的要求是“正法造者殊胜,正法殊胜,如何讲闻彼法轨理”。据说这是阿底峡尊者的说法。
这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听闻轨理、讲说轨理、于完结时共作轨理”。听的时候要遵守听闻轨理,讲的时候要遵守讲说轨理,这个必须要相应,讲和闻要相应。就像佛经中开头的“如是我闻”,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不相应,我们很容易以自己内心当中所理解到的佛法常识和概念,来衡量和评判法师们所讲的佛法。也就是,拿一个标准出来衡量另外一个标准。这本身就是不符合听闻时候的规矩。我们在闻法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什么心态,是很重要的。不然的话,我们内心当中的那些佛法名相、概念常常都会在涌现。这些名相、概念,自己经常在熏习,不断在串习,所以心里就有很多名言种子,这些名言种子遇到因缘不知不觉就会起现行。所以经论中一开始就非常强调,佛法不是一般人能够悟得出来,也不是一般人能够讲得清楚,能够听得明白的。要真正修心,内心才会有清净的境界,这样也才有办法理解佛法。如果内心是浑浊的、污浊的,内心不清净,肯定就不能够理解佛法。就犹如镜子有了灰尘,任何事物出现,都是看不清楚的。
比如我们在这里念经,如果眼看着经文,心非常专注地一个字一个字往下念,这样我们的散乱心、狂乱心、分别心就会逐步淡化、止息,妄想也会减少乃至消除。这样我们的念力就会不断增强,我们的心能够持续安住在经文上。这就是经文对我们的的作用,是佛菩萨、祖师大德对我们加持的一种力量。
反过来讲,如果自己仅仅是在赶时间、赶速度,为了完成任务,情况就不同了。本来一卷经一个小时能诵完,提前到四十五分钟就诵完了,因为想快点念完去休息,想省时间。这样的作意就是不对的,就不是一种修心、修行。我们修行、修心恰恰为了要对治我们的心。因为你的心本来不能安住,所以要让你安住;心不能持续要让你持续安住;心一直在躁动要让你静下来,要用强制的办法让你静下来。为了这些目的才会有参禅、念佛、诵经、打坐、拜佛等修行方式。
我们的心本来是习惯于散乱的,只有散乱我们才觉得习惯。要让你专注、让你寂静就会不习惯。但我们修行恰恰要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修行是改变日常生活习惯,听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是不简单的事情。在寺院里,我们吃饭、穿衣、走路、说话、睡觉,跟社会上不学佛法的人都是不一样的。不学佛法的人肯定不知道出家人怎么样穿衣吃饭,给他袈裟他就搭不上,给他钵他也不会拿。我们在寺院里行住坐卧,一切的规律和生活的内容,已经跟社会上不学佛的人有很大不同。当然,这些仅仅是形式方面,可要让形式改变也不是很简单的事情。我们多生多劫在生死轮回中形成的习惯,要还原成与佛法相应的行为习惯和规范,如果没有特别注意,或者没有在一个好的环境中用功、修道,就会非常困难。也就是说,好的修道环境对我们用功有很大帮助。
我们在寺院中发心、集资粮、修行,一年来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等等,会有很多境界。我们遇到这很多境界之后,自己是如何起心,如何动念,就很关键。如何在“心意未生之时,事物始生之处”,能够做功夫、用心,这是很重要的。“心意未生之时”,就是我们念头还没起来的时候,“事物始生之处”,就是这个事情还没有发生、将要发生的时候,我们能不能观察到呢?比如,我们看到那边有火苗,要赶快把它灭掉,免得起火;这颗种子要发芽,就要好好保护它,给它很多的条件,最后它就能够发芽成长、开花结果。但我们不容易看到这些万物始生之处。一切法都是生灭相的,包括自心的生住异灭,身体的生老病死,世界的成住坏空。它是怎么生,它是怎么成?事物的生相是什么,我们心的生相是什么,它们的住相、异想、灭相又是什么。涅槃是不生不灭,生死是有生灭。这中生灭相时时存在,我们起心动念就是我们心的生灭相。我们的心若能如如不动,就是心的涅槃相。
如何能感受到生灭相和不生灭相呢?因为我们不知道心的生灭相,所以也体会不出不生不灭相的境界。如果想了知我们的心是怎么生起、怎么灭掉,就要修心。如果没有修心,自己就是粗心大意,又怎么能够感受得到呢?我们常常谈到“无常”。生灭法都是无常的,怎么样在生灭法之中体会无常,怎么样用无常来观待世间的生灭法呢?
过去有一个人,家里有一件非常珍贵的古董,不小心被他的朋友打破、弄坏掉了。这个朋友就吓得不得了:这件价值连城的古董,怎么赔得起呢?可是,这个物主却如如不动,就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对方很奇怪,就问:“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东西弄坏掉了,你却好像没事一样?”主人说:“我是学佛法的人,我在修无常观。这东西本来就要坏掉的,只不过你运气不好,坏到你的手而已。世界上没有不坏的东西,我苦恼也没有用啊。”这个人就知道以无常去观待事物,这就是一种功夫、一种境界。
就是说,当我们遇到很大的挫折和逆境,能不能以佛法来观察呢?我们遇到不如意、不顺心、与自己的习气不符合的境界,不容易观察到这是无常的,更多的情况下会在这些无常的境界上进行非理作意。这样非理作意本身就是学佛法很大的障碍。我们学佛法,就是要培养对事物如理作意的能力与方法。如果我们能够如理作意,那么不管听到、看到还是遇到、接触到的境界,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内心都会有这种佛法的力量。
刚才谈到,如何来起心动念,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这三心。“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佛陀出现世间,他本来已经福德智慧圆满,其目的是为了觉悟有情,广度众生。菩萨初发心,他还没有圆满福德、智慧,而是在发心的过程中,不断来累积福德与智慧二种资粮。阿罗汉只修慧不修福,菩萨是福慧双修,两种资粮并重去修习,要成就两足尊,不会偏废。
佛在世的时候,比丘是托钵的,每个人的福报不同,得到的供养也不同,这与个人的福报有关系。我们现在的寺庙里,出家人不用再托钵了,寺庙里面有大寮、斋堂等等,可以提供我们修行上面所需要的物质,提供后勤的一些条件。但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出家,没有这份福报,那么情况又不同。比如世间上不学佛的人,如果同家庭没有来往、没有关系,就是说,他不会给家里找麻烦,但也不会帮助家里,那么他在外要维持生活,必须要工作,否则就活不下去。他要满足衣食住行的一切所需,就关系到福报的问题。他必须要工作,就算是讨饭,也算是一种工作。要么,他就要让社会上的慈善团体提供救助。
我们到庙里来,与社会上的情况不同。为什么很多人要到庙里面供养,顶礼呢?一方面施主自己修福报,一方面也是三宝的福报。当然,我们自己也有一定的福报。住在庙当中,大家变成一家人一样,只要一个人有福报,别的人都不用发愁。庙里这么多的人,不知道谁会有福报,出一个有福报的人,其他人都不用干了。也就是说,我们在佛门当中所消受的许多福报,都是三宝给予我们的。我们要体会得到这一点,可不是容易的事情。我们会想,这里本来就应该有这样一座寺庙,这里出家人本来就应该好好修行,我们对很多事物的看法都是认为本来就应该如此的。我们作为寺院中的一员,如何来认识发心、福德与智慧资粮的重要性,尤其关键。不然,我们自己的发心、所作所为同佛法的基本概念就不能结合,甚至会背道而驰。所以在寺院里头,自己要常常感受到三宝的功德、对自己的恩德。同时,自己在三宝地如何来成就福德与智慧的功德,怎么样让我们的资粮累积的越来越多。资粮累积得多,我们的内心才会越来越充实,越来越有力量。
我们讲“慈悲”,慈为与乐,悲为拔苦。要拔谁的苦,给予谁快乐呢?要拔众生之苦,给予众生快乐。那么,对于众生的痛苦和快乐,我们怎么样会有这份慈悲心呢?如何培养这份慈悲心,如何认识慈悲心生起的心相呢?刚才谈到“心意未生之时”,当它初生的时候,要知道这种心是怎么起来的。
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缘是条件,无缘大慈就是没有条件的大慈,也就是任运生起的;同体大悲就是自他不二,自他是一体的。既要任运,又能够感受到众生的苦乐就是我们自己的苦乐,这样的境界是非常不简单的。而我们去帮助别人的时候,能够谈得上“无缘大慈”吗?我们都是有分别心的,都是有条件的。这样就不是真正的慈悲心,不是一种任运的、悲天悯人的菩萨胸怀。
当然,我们一下子要做到又谈何容易。但我们可以先体会这是什么样的心情和境界。所谓“可望不可及”,我们可以先看一看,体会、感受一下,乃至可以推测慈悲心究竟是什么。不然的话,我们很容易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善行当作慈悲心。这些善行是一些比较具体的世间善法,别人冷了给衣服穿、饿了给馒头吃,别人需要什么,可以提供帮助,情绪不好了,可以给人安慰,顶多如此而已。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也是值得赞叹的,但究竟同慈悲心的本意相距甚远。我们学佛,发菩提心、发慈悲心,这些本身是要去学习的。如果有了慈悲心,自然而然我们同许许多多的人都能够相安无事、互相包容,也很容易感受到别人的心情,别人内心的境界和状况,这样慢慢才有办法趣入大乘道。
当然,趣入大乘道,有共和不共二种道。共道就是二乘经典中所说的诸道,但要除去“少分希求独自寂静之乐”。有一部分二乘行者只是希求这种乐,要除掉它,才有办法趣入大乘道。除此以外,大乘人也应修持二乘藏中所说诸法诸道,方广藏中所有的法都是应该学修的。
为什么希求独自寂静之乐不可取呢?因为容易偏到二乘道当中去。如果在二乘道中越走越远,就不容易转到大乘道当中。也就是,我们的心逐步逐步不容易感受到别人的心、众人的心,不容易感受到别人需要什么、大众需要什么,更不容易去为别人、为众人、为大众、为群众做些什么事。所以,求独自寂静之乐,时间长了,就算修好了也是证得罗汉果;修不好,就很难讲会修到什么地方去,会很麻烦。我们的心会慢慢同现实生活中的境界远离了,隔绝了,这样就不是在学佛法,就不是在发菩提心。所以,我们对三乘佛法因相的把握是很重要的。因相、果相,生相、灭相各是什么,都要很清楚。成佛为了度众生,度众生为了成佛,这就是我们佛法同世间法,佛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之处。
一年到头,我们也做了很多事情。大家都很用功,很精进,也能够吃苦耐劳,这样慢慢地我们的资粮就得到累积。资粮得到累积之后,对佛法中的一些观念逐步会有一点点体会。如果我们没有用功,没有用心,没有真正求法求道的心,就不容易有佛法上的感受。我们能有感受,能够相应,说明此时此刻我们有一定的境界。虽然这个境界只是刚才谈到的,“讲说与听闻相应的境界”,但讲说与听闻相应,也是很不容易的,并且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听的时候,如果能够很快觉察到、感受到说法的法师所讲的内涵、意义,我们的心就有办法领纳。我们讲法的法师只有对闻法者的根机、状况了解,才有办法讲佛法,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所有的佛法都是为了对治我们的散乱心、分别心。《楞严经》谈到“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我们所有的妄念止息了,清净心就显示出来,菩提心就显示出来。
就像早上念经念到最后,大家越来越齐心,大家的心力越来越强,内心的力量越来越大,并且越来越专注。就是说,很容易感受得到大家读诵经文的时候,内心的一种力量。如果我们内心散乱、不平静、躁动的,念经时我们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了,我们坐的威仪也会不一样,我们整个身心的外相都会不一样。所以我们在佛堂当中用功、修行、修心,就是要慢慢认清自己的心,认清自己在起什么心,在动什么念,种的是什么因,会感得什么果。要认清我们的因是善因还是恶因,世间因还是出世间因,今后的果又各是什么,这些因与果在佛法中属于哪一道、哪一类。这些都只有在内心非常清明的时候,才能够有所觉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