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2月14日)(中)

(2007-12-15 00:00:52)
标签:

人文/历史

求戒心得

分类: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

见闻觉知 同师共学(1214日)(中)

成蹊

附件:求戒心得

《生命中永远的依怙》

——记赴太姥山求戒

受戒是出家人一生最重大的事情之一了。
    师父曾说过,出家有几个关卡:一、出家:在哪个庙;二、剃度:找什么师父;三、受戒:在什么道场。感恩师父的慈悲摄受,我们前面的两关都很顺利。
    祖师有言:“佛法二宝,赖僧弘传;僧宝所存,非戒不立”,尤其是比丘戒更犹如摩尼宝珠一样,对住持正法、续佛慧命、饶益有情有着殊胜的价值与利益,特别是经过道宣律师将四分律分通大乘以后,真实开显佛制戒律之本怀,与大乘“一佛乘”的宗旨相通。得到比丘戒戒体后,行人更是念念间其功德皆导归无上菩提,犹如坐上一架直通向成佛道路的火箭一样,可以更快、更稳地积累成佛的资粮,可见其价值与意义是何等重要!
    很幸运得是这次我们被僧团派往国内传戒较为有名的太姥山平兴寺去受三坛大戒,更是深感其道场之殊胜与难得。
戒前准备
    由于受戒是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师父和僧团对每一批出外受戒的戒子都要进行专门的课程辅导,帮助大家认清出家道路与团体、戒法的殊胜,发上品心得上品戒。
    我们的戒前准备以弘一大师晚年精心所著《南山律在家备览》的主要部分为内容,以“建立宗旨(一佛乘)、如何得皈依体、预习发戒、忏悔发愿、行前准备”五部分为纲,辅助以师父对早期几批出外受戒的法师戒前的开示作为理念的指导,配合每天的皈依、祈求、净罪集资、礼佛忏悔作为用功的重点。
    戒前两个月,我们特别祈请僧团给我们做戒前的辅导,法师特意向师父请益,师父慈悲地答应了请求,并嘱咐可由戒学班的比丘师父们按戒腊每周一人与我们做一次交流,整个僧团为了我们的受戒而作出了很大的护持。
    其实真正的准备早在剃度甚至更前的时候就开始了。学习了道次第尤其是出家了以后,越来越深地发现戒律的关键与殊胜之处,甚至是在家与出家最关键的不同之处。尤其是经过道宣律师会通大乘的比丘戒其殊胜与圆满之处远非沙弥戒、在家五戒、八戒所能相比,而且严格意义上真正的修行也是从受过比丘戒后才开始的,所以早就期待着这一天了。
    更为殊胜的是这次授戒是师父亲自作戒和尚,还有教内深具威望的界诠法师作羯磨阿奢黎,简直可以说是“最佳组合”,是做梦也梦不到的。
    我们每天都用功,闻思、拜佛、做事,回向这次受戒能够顺缘具足、违缘消除、发上品心得上品戒,每天记录观功念恩的日记,忆念师父的功德,修信念恩,祈求能得到师父的摄受与加持。
    行前一天,向师父发短信祈求被我们这次出行一用功教授:“顶礼师父!感恩师父与僧团这几个月来精心培育弟子众等法身成长,此深恩恐永生难报!惟发愿成为师父与僧团之臂膀,努力承担,依师、建教、立僧!明天我们将动身去福建受戒了,再祈师父给弟子们一用功教授以作为指导与方向。”
    师父通过另外一位法师转达给了我们一句话:以最谦下的心面对一切,欲成法门龙象,先做众生牛马。
    语句简单,含义深广。这是师父一向的风格,也将我们此行努力的方向确定下来。
    晚上为了给我们送行,僧团慈悲地特意将明后天才给僧团学习的电影《米拉日巴尊者传》放到今天晚上看,也算对自己极好的一种前行吧。法师在看完后的提示中说:以前有法师提到依师法有很大障碍,我也有同感,现在师父开博客也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做的,希望下来以后我们从影片中仔细体会尊者当初依师时的关键处。
出发赴广化寺
    十一月十号早上四点多,因为时间比较紧我们要早点出发,所以早殿就赶不上了,大寮的净人同学们特意为我们煮了面条,热了馒头。本来不想打搅他们,想简单随便吃一点就好了,他们不肯:这可是你们受戒前最后一次在寺里吃饭了。没办法,只能随他们。
    负责我们戒前教育的法师早早给我们打了招呼,走前去佛堂叫他,他就在门口,到时候去送我们。轻声下了楼,大众整齐而高声、有力的念诵声通过佛堂门口直冲进楼梯传到二楼来,一种无形的加持力直扑进心田。
    时间还早,法师和几位大寮的净人同学出来送我们,外面路都是黑的。虽然初冬的早晨气温还是有些冷,不过内心却充满了温暖。
    在当初准备时,我们曾按照师父的指示特意去请今天开车送我们的法师给我们开示,可他却谦虚地死活不同意,最后还亮出了条件:你们只要不让我去讲,我什么事都答应你们,到时候走和回来的时候我亲自去接送。今天果然不负前言,不过路上还是做了简短的交流。
    “去了以后不要观别人的过失,好好顺利把戒受下来。”
    “不论别人怎么说、怎么做,最终都要回归到自己怎么样把出家这条路走得稳、走得好的问题上去,不要像墙头草一样,哪边风大往哪边倒,你们自己要安住。”
    “好好地发心,这是一生难得的机会,以后恐怕很难再碰到和这次一样的这种大境界了。真正地发心,以后即使碰到困难时自然会想到这次发的愿心。”
    像一位兄长在嘱托将要远行的弟弟一样,没有空谈,没有虚言,实在而恳切。我们一一用心记下,这是法师几年出家生活中真实的体会,我会好好努力去实践。
    下午赶到广化寺。因为这次我们是与广化寺将要去受戒的戒子们一起报名的,先要去和他们会和。挂单,安放行李,一切顺当后,立即分别给僧团和师父汇报平安,告诉他们我们已经顺利在广化寺安排好了住宿。
    一会儿,师父回了短信:你们把每天的情况报我,即可。一句简单的回复,却感动着自己的心:师父其实对每位弟子的关注都是一样的,哪怕他再忙,都默默地关注着每位弟子的成长,就如父母一样,尤其对远行的子女们,更加关切。
    第二天,受到了师父的一次加持。早上的时候听说法师刚好从外面办完事情回来了,以前很少来广化寺没有亲近的机会,这次回来正好是难得的机会向法师请益受戒与学戒的一些问题。正在听法师讲述的时候口袋里的手机响了一下,当时怕听法的时候看手机开小差对法和法师不恭敬,就没有拿出来看,只是心里有一点担心:会不会是僧团或师父有什么重要的事发短信来问呢?
    出了法师的房间,我立刻拿出来看,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果然坏大事了!
    原来是师父发来的短信,问我们:你们现在什么地方?这条短信是早上八点二十发过来的,而这时候已经十点多了,整整两个小时过去了!
    记得以前法师跟随师父外出也有过这样的示现,师父当时特别对他们开示说:要注意啊!外出时对手机这么不敏感,这样会坏大事的!万一别人有重要的事怎么办?
    这次却又犯了同样的错!本来师父早就知道我们现在在广化寺的,为什么还要问呢?我想师父是给我们出了一个小小的考题,结果却可想而知了,果然自己答得一塌糊涂!
    回到房间立即发短信向师父忏悔。可怜的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手机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短信就是发不出去,每次发送都发送失败。看看手机信号,显示是最强状态,可给僧团发短信也是发不出去。难道是软件出了问题?或者这部手机开机太久了就会出现这种问题?关机后等一会儿再开机,问题同样存在!难道是地理位置的关系?
    下午与同行一同到寺里去各个殿堂礼佛,绕到后山去拜圆老的舍利塔,从后山发依然如故!真是业障,本来已经很晚才回短信了,这下更惨干脆发不出去。
    回到寮房,急病乱投医,想各种办法。试着拨号发现可以,会不会是快没有话费了?可来之前还有几十块的,不应该这么快就没有,赶紧给寺里法师打电话,请他们帮我查一查。
    下午就在一丝忐忑不安中度过了,后来我偶然将一条短信试着给自己的手机发了一下:哈,居然成功了!我仔细看一下是什么问题?原来是当时自己情急之下,写的短信字数太多了,而这手机又没有提示功能,字写得太长它照旧发送,但自然发送不出去了。
    内心一阵窃喜,赶紧给师父发短信忏悔,忙乱中又把两个字打错了,看都没来得及就发出去了,真是越忙越乱。发送出去后脑子里才反应过来:中间两个字打错了,刚升起的一点欢喜又被懊悔打断了,内心又回到忐忑中等待着师父的回复。
    师父原谅了我的失念,只发来了四个字:勿观人过。
    内心顿时如释重负,赶紧欢喜地把师父的教诫与同行分享。
到达太姥山平兴寺
    十三号,我们从广化寺出发的一行人一起坐着大巴从莆田赶到太姥山,中间路比较远,我们整整赶了五个小时才赶到。车上为了消遣,司机一般会放影片,还好我谨依法师的教导一路祈求、皈依,守住正念没有看。哎,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一个出家人在外可真是不容易!没有坚定的信仰和戒定慧的功夫,外面的物欲如饿虎见了食物般扑向你,一般人哪里受得了,师父一个人在外面奔波有多难哪!
    早就听说过太姥山平兴寺和界诠法师的大名,这几年平兴寺在弘律与提倡规范传戒方面有着众多建树,影响了很多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僧人,受到了教内很大的关注。尤其是界诠法师本人很有人格魅力,从早期住几间茅蓬到而今成为弘律、传戒国内外有名的大道场,法师其中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与心血。
    我们从山下顺着弯弯曲曲的山路绕山而上,车开上去差不多用了一个小时。平兴寺临海,从寺内往下望去就可以看见远处的大海,这里处在深山,远离闹市,虽然也在旅游景区里面但游客来得并不多,显得很清静。尤其是僧众持律、精进修行,使整个道场中有一种摄受与加持力,人来到这里头脑很清醒,内心也很宁静、安详。
    这样偏僻的深山却有这么大的一个道场,这的确让我有些吃惊。寺里现在主要的建筑有学戒堂(是他们常住比丘们平时学戒、上课的地方)、卧佛殿(共有三层,是常住上早晚课及平时坐禅、用斋的地方,分别在三层上)、华藏楼,以及这次我们参与受戒的主要建筑——律学苑。律学苑由前后两栋楼组成,前楼有三层,一层斋堂,二层禅堂(是受戒时用来集众的地方,平时可用来坐禅),三层圆通殿(我们平时的佛事与上课主要就是在这里),也是目前为止寺里最大的一间殿堂;后面一栋有四层,主要是用来住宿,每层有两三间客房,其他的房间都作为寮房用,每间房可住十四人,高低铺,每人一个床位。前后两栋楼之间用走廊将每层之间互相连接,便于人流量大时相互分散人流,规划很合理,既可用来传戒用,平时常住打七等也可以用。律学苑旁边还有配套的洗澡间(单人隔间,有热水通入),以及供大众洗衣服和晾衣服的地方,里面准备了很多可用来晾衣服的衣架以及肥皂,虽然每层楼上两边都有洗漱间和厕所,为了应付大家集体下殿后使用厕所的困难,律学苑边上不远的角落处还有一处面积较大的公共厕所。律学苑与前面圆通殿所在的大楼间用走廊连起来,这样即便下雨时通过走廊也不会淋到雨,设计得很巧妙。从整个建筑的设计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用心,真是非常的细致,每个生活的细节都考虑到了。
    整体建筑风格以实用性为主,充分考虑到了修行的所需。几栋楼对面有个小山坡,坡顶基本和楼的三层至二层相平,上面有钟楼和鼓楼,这样当钟鼓响起时几栋楼都可以同时听得到。每间殿堂还有好几处门,以提供大量人进出时的方便,像我们受戒的主场地——圆通殿就有八处门之多,不过这也与南方冬天不用考虑取暖以保持室内温度有关系,不影响取暖。殿堂顶部四周还有很多的窗户,以保证大量人在里面上殿时空气的流通。殿堂里的佛像也不像其他寺院大殿那样占用了殿堂中非常大的空间,而是在中间的一个不大的位置,不过设计得非常庄严。龙泉寺也正在初建时期,我想这些特点将是对我们很好的一种参考。
    另外让我吃惊的不仅是有这样好几栋大楼,还有它们所处位置的地质状况。我看到律学苑旁边就有好几块十分巨大的巨石,虽然与龙泉寺所处的位置——燕山山脉的余脉处沙石相混的地质有所区别,但其建设过程中的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在一块块大如一间房子般的巨石上要建起一栋栋楼来的确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而且还要从要走将近一个小时的山下把原料运上来,更是不可想象。
    寺院里学戒的风气很浓厚。我们刚进去报到后走在路上,旁边两位老师父边走还在边讨论有关优婆塞优婆夷的什么问题,显然是有关戒律方面的;学戒堂外面壁报中的宣传栏目也全是与戒律相关的内容;绕寺院有一道围墙,里面有大界的几个主方位的明显标志,显然他们是将大界设在围墙内边,有利于平常尤其是安居期间僧众的学修。后来界诠法师还介绍道:为了保证每半月诵戒及其他羯磨法如法如律地举行,他们特意在大界外盖了养老院,供那些不识字或者不懂普通话不能参与比丘会议的老师父们居住,这样与大界分开就不会造成羯磨法运作的困难(因为比丘作羯磨法——相当于全体比丘会议,只要有一个比丘不来参加这个羯磨法就不成就)。
    为了保证戒子们在戒期中身心安稳,除了以上的条件,还在每间寮房腾出一个高低床来放行李,楼道内放着保温桶,每天赶来护持的居士会将热水从楼下一桶桶提上来供大众饮用,戒期期间的引礼师(平时的秩序、威仪等都由他们教给我们)和戒子们住在一栋楼里,可以充分了解戒子们的身心状况,有问题时随时给予帮助与解决。饮食也尽量做得丰富而有营养,保证大家每天体力所需。
    佛事活动的仪轨被他们精心编排了小册子发给了我们,其中还用很多的小图将每个细节一一标注,比如登坛时的路线,从哪里上,怎么礼拜,怎么拐弯,怎么下来等,充分体现了他们的细心。其中一本书后面的回向偈用了唐代太贤法师的一首诗,读来雄壮有力,将大丈夫执持净戒,一往无前的浩然之气表现无遗,让人很欢喜:
    勇士交战死如归,丈夫向道有何辞;初入恒难永无易,由难若退何劫成。
    丈夫欲取三界王,当挥智剑断众魔;吾于苦海誓无畏,庄严戒筏摄诸方。
    讲课也是平兴寺传戒的一大特色。本来律法自从宋代后就逐渐衰败了,很多重要的典籍都遗失,尤其是其中最重要的道宣律师所著“三大部”遗失后,元代后佛教内传戒即无有依据可循,不能尽显戒律精神。我们现在传戒常用的《三坛正范》是明末见月律师根据当时能见到的戒律内容而写的,虽然在当时已算十分不易,但见月律师当时看不到“三大部”,因而《三坛正范》未能完全展示南山的思想。到民国时期经过弘一大师从日本请回南山律诸典籍尤其“三大部”系统整理后,南山律的真实内涵才逐渐为人所知。听说近年来平兴寺花了十年时间将“三大部”系统学完,然后依据南山精神重新编排了传戒仪轨,将原来《三坛正范》中许多繁琐但与戒律内涵并无太大关系的佛事活动删除,代之以讲课的方式,将什么是出家,为什么要受戒,如何得戒,以及比丘戒、菩萨戒等关键内容一一讲说,引起了全国各地很多出家人的好乐,听说每年安居期间就有许多人专门去平兴寺挂单学戒。这个特点按照界诠法师的说法叫做:“别的地方传戒是膝盖疼(因为跪拜的时间很长),我们平兴寺传戒是屁股疼”。
    十一月十五日正式进堂,从第二天起就开始讲课,其实主要是为授比丘戒而做着铺垫。所谓三坛大戒是指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内参与的沙弥从受沙弥戒到比丘戒到菩萨戒依次进行,等到三坛如法如律受完之后就成为了一名合格的菩萨比丘,拥有了比丘的身份与资格。但因比丘乃七众之首,佛陀涅磐前又特意将教法付与僧团,因而比丘负有领导整个教内僧团、续佛慧命、住持正法的重任,因此对比丘身份的检择也十分严格,真正如果按律制的要求的话,只有十分优秀的人方能出家,这样才能保证教团的素质,真正住持正法,相应的比丘坛的仪轨也复杂一些,因而戒期中一般都比较重视比丘戒的授受。想当年印度出了那么多出类拔萃的祖师,像龙树菩萨、无著菩萨、世亲菩萨等,除了与当年印度学制完整,佛法保留完好以外,与尊重戒律,严格按照戒律要求去剃度弟子等也有很大的关系吧!
    讲课的内容主要是涉及到为什么要出家、出家后修行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要去受戒、怎么样得戒、得戒之后怎么样防护戒体的完整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尤其对师弟间依止法的强调占了很长一个篇幅。法师一再强调师弟间的依止法是佛法的基本条件,师有条件,弟子也有条件,并非人人都可作师,也并非人人都可作弟子。本来自古中国传统就有尊师重教的美德,这恰好是佛法生存最佳的一个土壤,可惜随着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当然是有些偏颇的那部分)的传入和对物质的依赖,这些概念正逐渐淡化甚至消失了,这恐怕将是对佛法一个极危险的冲击,没有师师相承的依止法,任何法不能成就,从中体会师父建教、立僧、开博客、出书等之深远用意,不禁感慨万千,真乃“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的大举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